《秀才的逆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秀才的逆袭- 第1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继咸寻思良久,长叹口气,只能妥协。

    “让我同侯爷一道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必须立刻下令左军撤出九江,停止对百姓的杀戮。”袁继咸对左良玉道。

    “那是自然,我立刻下令军队退出。”左良玉闻言大喜,连连保证到。此时九江内的军队将领多已投降了左军,即使左军退出九江还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左良玉完全没有造反进而夺取大明江山的心思,他已经老了又重病缠身,他之所以带军东下就是躲避李自成大顺军的锋芒而已。

    既然没有造反之心,当然不敢轻易杀掉袁继咸这个朝廷重臣。况且左良玉武将身份,虽然已经贵为宁南侯,可是对于文官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惧意,文贵武贱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的骨髓。起兵这些天来,虽然屠杀掉无数的百姓,可是对于大明的文官,他没敢下令杀掉一个。

    不敢杀掉袁继咸,又不能把他放回九江,左良玉下令把袁继咸软禁在舟中。然后召集军队,准备继续沿江而下。

    然而他的军队军纪实在太过涣散,进入九江城内的士兵们正**掳掠兴奋的很,哪里肯轻易的退出城去?

    左良玉的军令好久,还是有许多的士兵在九江城内不肯退出来。这一耽搁就是两天,而左良玉的病忽然重了起来。

    弘光元年四月初四,就在左良玉大军到达九江的第四天,宁南侯平贼将军左良玉病死在九江之外的舟中。

    左良玉,字昆山,山东临清人,自幼丧父,成年后从军。从军早期的左良玉英勇善战、屡立战功,由一普通的士兵积功成为了一军的统率。可是后期的左良玉早没了年轻时的血气,遇到强敌只知道逃跑,对待百姓则凶狠如狼,烧杀抢掠,强逼百姓从军,其做过的恶事比早期的流民军差不到哪里去。左良玉的一生,多次下过屠城的命令,死在他军队屠刀下的百姓不计其数。对外敌怯懦,对百姓凶狠,这就是左良玉以及他带领的大军!

    左良玉死后,左军诸将推左良玉之子左梦庚为首,以为顺军的前锋已经到达九江不远。经过商议后,大军继续东下,四月七日,左军攻占彭泽,四月八日占领了东流。面对声势浩大的二十多万左军,沿江两岸的城市根本不敢抵抗,生怕遭到左军的屠城。

    四月八日,左军继续东下,主力到达安庆,以总兵李国英为先锋,兵锋直指铜陵。

    而此时,任思齐率领的舰队自芜湖出发,已经到了铜陵。这里是预定的和左良玉军交战的战场。

    任思齐的岱山军船只众多,近四万人拥有八百多条大小船只,所有人都是乘船,速度较快。

    按照和黄得功商议的方案,任思齐的大军部署在长江之南,负责抵挡左良玉大军从长江南岸的进攻。而黄得功大军则部署在江北,抵挡江北岸的左军。至于左良玉的水军则有两军水师一同对付。

    左良玉大军二十多万,加上携裹的百姓,加起来足有四十万人,号称“六十万大军”。这么多人不可能全部走水道,而是船队携带着物资辎重走水道,大军则分布在长江两岸。

    到达铜陵,任思齐下令一万步兵立刻下船,在长江南岸布下防线,阻挡左军自南岸的进攻。八百多艘大小船只则在靠近铜陵城的江面上结下水营,配合着北岸的黄得功军把长江江道斩为两端。

    十几只快船被派出,沿江而上,去探查左军水师的动静。而江岸上的步兵则紧张的布置着防线。一队队的士兵提着刀斧进入江岸的密林之中,砍伐树木,然后拖回到江岸上。在一万步兵的努力下,大营迅速的扎起。鹿角栅栏壕沟一应具有。在营地的边缘还用竹木搭建了十几个一丈多高的箭楼,每个箭楼上都有十几个火枪手。

    一百多门火炮从船上卸下,被运到江岸,黑洞洞的炮口指向西方。从倭国回来的船队带回了数十万斤铜铁,在梁九的督造下,岱山的工坊铸造了三百多门火炮。当然这不全是那种动辄三千斤的红衣大炮,其中大部分是数百斤的火炮。

    就在部下军队紧张的布置防线之上,任思齐带着一队亲兵进入了铜陵城。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百二十二章 铜陵

    带着一队亲兵,任思齐踏上了长江南岸。而铜陵县城就在江岸三里之外,这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小城,以产铜而著名。

    铜陵所在有大明境内最大的铜矿,铜矿最早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两千年的连续开采也使得铜陵附近山丘到处都是坑洞,到处都是开采过后留下的痕迹。站在江岸上,极目之处,地表到处都是开采留下的疤痕。一些年代较久的矿坑表面生出了树木植被,形成一片片小小的湖泊,倒也是道美丽的风景。

    而新开的矿坑,则地表裸露,附近堆满了褐红色的乱石,看起来是那么的丑陋。

    经过两千年的连续开采,露天矿藏早已开采殆尽,而深井开采的技术又十分落后,导致了铜的参量连年下降。虽然地下还蕴藏着大量的铜矿,可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无法开采。

    附近的地形又缺乏可耕的平地,现在的铜陵只是一个落后的小县城。城里的人口不到一万,四下乡野间所有人加起来估计也就两三万人,多是以开采冶炼铜矿为生的矿民。

    任思齐带人仔细查看地形之后,发现县城太过狭小,城墙低矮,没必要派兵驻守。而附近崎岖的地形,到处都是的矿坑也注定了左军只能沿着江岸进攻。所以只需要在江岸上布阵即可。

    巡查了一番之后,任思齐派人把宋立本和安东尼叫到身边。

    “将军!”知道任思齐有任务派给自己,二人都是很兴奋。

    “宋司长,你派人进城以及到四下打探一下,看看这铜陵铜矿的产量,看看能否采购些矿石运回岱山。”任思齐首先对宋立本道。

    既然来了一趟铜陵,任思齐自然不会放过采购铜的机会。岱山现在已经有了自行铸炮的能力,可是由于没有铜矿,靠着从倭国购买的铜,岱山火炮的产量很低,十万斤的铜也只能铸造二三十门红衣大炮。当然去年采购的铜没有铸造大炮,而是造了五百来斤的佛郎机小炮四百来门。

    现如今这批小炮按照大明的叫法大铳一半摆放在江岸的阵地上,另一半则安装在战船上。大多数战船无法安装巨大的红衣大炮,但安装这些大铳倒也合适。

    若是能获得大量的铜矿石,那么岱山的工坊就能源源不断铸造出大量的火炮来,这对提升岱山军的战斗力意义重大。

    “是,属下这就去办!”宋立本行礼之手,转身就要走。

    “等等,你再看看能否招募一些懂得冶炼的工匠,再看看能不能招募一批矿工。”铜矿需要冶炼之后才是可以终于铸造大炮的精铜,懂得冶炼的工匠也是岱山现在继续的人才。而矿工精通挖矿甚至爆炸技术,是工程兵的最佳人选。

    宋立本答应着去了。任思齐又把目光看向安东尼。安东尼是敌情司主事,负责往各地派遣细作,打探情报。现在的局势极为复杂,要想应对自如的话,自然需要情报的支持。

    “安东尼,你要多派人往九江扬州南京这几个地方。九江的左良玉军为何要沿江东下,是真的要造反还是另有原因,一定要打探出来。”任思齐突然想到,就是今年,闯王李自成也被清兵赶到长江边,然后在湖北九宫山毙命。如此看来左良玉军沿江而下必然另有原因,不是造反那么简单

    这边的局势可能比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左良玉、李自成、清兵以及明军,从武昌到芜湖这段长江区域竟分布着四方势力,情况无比的复杂。而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左良玉二十多万大军,在左良玉大军的后面还有顺军以及更强大的清兵。

    如此复杂的局面,想力挽狂澜,同时消灭左军和清兵,以自己手下这几万军队哪怕是再加上黄得功四万余人也难如上青天,能保存自己的实力就不错了。

    先给左良玉军以迎头重击,逼迫左军停止前进。然后迅速沿江而下,赶回南京,如此还也许还可能来得及参加扬州之战,阻止清兵夺取扬州。而左良玉军停在安庆,也能牵制顺军及清兵。可以给自己回防南京一定的时间。

    扬州十日,数十万百姓死于清兵的屠杀,这是中华民族之痛,自己既然带兵来此,就绝不愿看到历史上的惨剧重演。当然任思齐也没有狂妄到以为凭借这几万兵力就打败清兵这种程度。可最不济也得给满清兵以重击,取得哪怕一场小的胜利也行。

    清兵之所以能横扫江南,并不是有多么的厉害。其实就清兵而言,攻打扬州的多铎部连同尾随在李自成顺军之后的阿济格部加起来也就十万余人。明朝的兵力江北四镇连同左良玉军加起来有四五十万,是清兵数量的数倍。若是明军上下一心和清兵死磕的话,清兵别说横扫江南,能全军退回北方也不可能。

    可问题是明军上下矛盾众多,战斗力地下。最关键是的二十多年来,明军面对满清从来就没有大胜过,对清兵已经有了发自骨髓的恐惧,在大多数明军看来,清兵是无敌的,是不可战胜的。所以当清兵攻来时,各处明军才争先恐后的投降。

    若是能打败清兵无敌的神话,哪怕是只取得一场小小的胜利,也必然会振奋所有明军的士气,使他们再面对清兵时不再那么恐惧。

    如果能做到这样一点,哪怕是把岱山军全部打光也是值得的。

    “另外往扬州方向要多派人手,时刻注意清兵的动向。务必弄清清兵抵达扬州的准确日期。”沉思良久,任思齐吩咐道。

    “还有,往南京也要派一批人,除了打探南京朝廷的动向外,还要大量查寻招募南京的工匠,若是局势不利,要想法把南京的工匠尽可能多的掠走。”南京的匠户可以说是全国最多的,铁匠木匠漆匠船匠各种工匠应有尽有,可以说全大明的最好的工匠都聚集于此。别人不知道工匠的价值,有着后世记忆的任思齐不可能不知。

 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战

    就在岱山军到达铜陵的第三天,哨船回报,左良玉先头部队从安庆出发,正往铜陵而来。安庆到铜陵二百里江路,若是乘船顺流而下的话只需要半日时间。而哨船从安庆回来又需要一些时间,恐怕左良玉船队已经快到铜陵了。

    任思齐立刻派人乘船去通知对岸的黄得功军,同时下令所有战船离开水营,在宽阔的长江江面上布置防线。

    铜陵附近的江面有四里多宽,放眼望去也是浩浩荡荡。虽然和宽阔无边的大海无法比拟,可也算是极为辽阔的水面了。

    因为黄得功部的水军多是较小的江船,任思齐对他们的战斗力也不是很信任。所以不等黄部水军出营,任思齐下令所有船只逆流而上,在铜陵以西十里处较为辽阔的江面上摆下阵势。

    因为岱山军大船较多,江面越辽阔,船只转圜空间越大,就越有利。

    “难道这姓任的小子以为凭他们一军就可以对抗左良玉大军了吗?”见岱山军船队也不打招呼就沿江而上,黄得功属下将领们冷言冷语的,对岱山军颇为不屑。

    “看,他们摆的什么阵型?”一个黄军将领指着远方岱山军的船阵大呼小叫起来。

    江上船只作战,虽然不比陆上步军那么讲究队形严整,可是也得讲究配合啊。大船小船相间,预留出机动空间以备后方船只出击,水战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可是岱山军船队的阵型真的很奇怪,所有大船位于最前面,排成一长溜,而且用船舷对着上游江面。岱山军有十条大海船,每一条都是五千料的巨舰,这是黄得功军都知道的,可是黄得功属下水军将领们却没人羡慕岱山军的大船。因为这是长江不是大海啊,把海船开进长江作战,这是多么弱智的人才能干得事啊!这么大的海船只能在江心里行驶,而且转向笨拙,最重要的是只有风帆一种动力,若是无风的话根本不能行驶,那就只能停在江面上等着挨打,敌人有一百种方法可以攻击这种不能动的大船。

    “这姓任的小子懂不懂打仗啊,把船这样横着不是等着敌人来攻打吗?不说别的,就是从上游放下一些巨木,靠着水流的冲击也能把他们的大船撞沉,或者顺流而下,放一些火船,一把火就可以把他这大船烧光。”黄得功部下总兵田雄冷哼道,前几天败在李行久的刀下让他很没面子,连带着对岱山军非常的痛恨。

    “任总兵能二十岁就当上总兵,应该有些本事吧,也许他这么做的另有深意。”总兵李顺是黄得功部唯一对任思齐有些好感的人,主要是他去迎接岱山军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