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军,杀!”
“杀!杀!杀!”
身为主帅的王争居然在战场上如此勇猛,那些后面的山东军兵士还管什么其它,纷纷挺起血雨枪林,大喊着杀贼迈步前进,遇见的敌人无不是倒在血泊之中。
不过这冲锋虽然看似无序,但却也有规划在里面。
黄阳、董有银、高亮、邓黑子每人负责一个方向,而全卓带领的骑兵营则游走在周围弥补缺漏或追击溃逃,力求不让任何一个鞑子漏网。
这场战斗来的突兀,但结果却让明军各部大振。
崇祯十四年十月初二,同几年前的赫图阿拉大捷如出一辙,王争率山东军两万余人悄无声息的在锦州城外出现,继而连夜猛攻清军设在锦州城东南的大营。
激战一夜,东南大营内蒙八旗八千,汉八旗四千,以及周围不断增援的清军总计三千余人,几乎是无一逃脱。
后来辽东军副将祖克勇率部两千出城驰援,同样趁势击斩清军首级三千,那一夜,锦州城外尸横遍野,喊杀声直持续到第二天一早才宣告平息。
位于锦州城北面的济尔哈朗闻讯,立即派满洲正红旗增援过去,却发现明军早已撤进城内,只是剩下战后的一片狼藉。
消息传到关内,天下震动。
第三百六十八章:施邦耀奏山东事
经此一役,清军损丁甚重。
此前战斗中的消耗,加上阿济格被全歼那五千正红旗骑兵,还有孔有德的乌真超哈炮营,现在又是锦州城外的蒙八旗、汉八旗被全歼。
现在这种情况,济尔哈朗清楚地知道,除非朝刚刚回到盛京的皇太极求援,再次发倾国之兵来围城,否则锦州之围,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济尔哈朗给多尔衮送信,两人权衡再三,觉得围困了一年有余的锦州城不能中途间断,否则努力将付诸东流。
所以两人分了个工,济尔哈朗暂时征召那些以汉人、蒙古人、朝鲜人为主的阿哈们入伍,给他们分配刀枪衣甲,让他们为“大清”效力。
另一方面,多尔衮立刻飞马驰报盛京,请求援军续困松锦,同时听到王争率领山东军都在锦州城内,立刻派出大军前往协助济尔哈朗。
松山城外,无数穿着一身白甲的满洲正白旗清兵手握巨刃,立在营盘之中,高高飘扬的黄龙大旗与松山城的明廷玄鸟旗形成鲜明对比。
高台之上,数十名被绑成粽子的明军跪在那里,人高马大的满清多罗贝勒多铎手持钢刀,喝了一口酒,却都喷在刀口上。
紧跟着,多铎手起刀落,刀光血影之下,几十颗明兵人头滚落在地上,他们是前段时间洪承畴派人来突围的明军俘虏。
“杀明狗!杀明狗!杀明狗!”
正白旗的清兵举起刀枪用满语高喊着什么,尽管不远处松山城内的明军听不懂,但却也知道不足小觑,再加上前段时间的失败,当下突围的心思就弱了下去。
就在这一天,多罗贝勒多铎率正白旗与蒙古科尔伈部骑兵总计两万余人开往锦州城,立誓歼灭会师后的山东军与辽东军。
多尔衮远远负手站在大帐外,凝神目视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正白旗雄兵,忽然想到什么,又转头朝松山城头看过去。
在那里,洪承畴也在看着这一幕。
。。。。。。
皇极殿,朝会伊始。
众臣分层次入殿,每个人都低着头,亦步亦趋的跟在前人身后,待站到原本位置上后,众臣立即在当朝内阁首辅、太子太师,兼领吏部尚书的周延儒带领下三呼万岁叩首。
皇阶之上,一名穿着蟒袍的太监用尖细的嗓音喊道:
“有事启奏~~”
关外连吃败仗,中原五省也是如火如荼,听说崇祯皇帝昨天晚上雷霆大怒,竟然接连杖毙了几个宫女,在这种时候谁还敢去触他的眉头,不管有的事还是没事的,都不会出去找死。
可偏偏,有个愣头青跳了出去。
刚刚回到京师任内阁首辅的周延儒看了一眼,发现是果然那个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施邦耀,当下冷哼一声,尽管不发一言但却不断朝周围做暗示。
群臣有些议论,原来那个栽愣的李邦华老爹死了,眼下正在守孝,本以为这朝局能消停几天,可那个一直在福建任职的施邦耀却又被召回来顶替,真是无妄之灾。
施邦耀一脸整肃,将头直弯到脚边,这才是说道:
“皇上,臣有事启奏!”
崇祯皇帝批复了一夜的折子,早晨没来得及休息就已经在龙椅上坐着等群臣进殿,连身旁的太监王德化喊话和群臣山呼万岁他都没听到。
施邦耀喊完继续低头等崇祯发话,可等了半天都没看到动静,这才是暗自抬头,发现崇祯已经用胳膊拄着下巴,静静的在龙椅上睡着。
一旁的太监王德化有心让崇祯多睡一会,所以一直都没吭声,无论施邦耀怎么挤眉弄眼发暗号,反正就往那一站,和他大眼瞪小眼的互相看着。
“看施邦耀那傻样!”
“哼哼,等皇上醒过来直接龙颜大怒,将他轰出殿去也说不定啊——!”
这时候,群臣之中响起一丝偷笑,不少人都是用青色衣袖捂着嘴,指向施邦耀在议论纷纷。
周围的声音相对上面的崇祯来说寂寥无闻,但施邦耀却是一字一句听得清楚,要是寻常人早成脸色铁青,不过也没什么,拂袖退回去不说了就是。
可施邦耀不同,即便千夫所指他亦是一动不动,神色如常,猛然的开口大声喊道:
“皇上,臣——,有事启奏!”
这声音在皇极殿上好像是一股惊雷,不少在议论偷笑的臣子都是大惊失色,看了一眼悠悠转醒的皇帝,就差直接跪倒在地求饶了。
崇祯皇帝打了个哈欠,见到是施邦耀,并没有任何愠怒之情,扫视一眼阶下的各部院大臣,这才疲惫的问道:
“原来是施爱卿,有何事启奏?”
施邦耀神色镇静,叩首说道:
“臣归京,自福建而过山东,惊于山东六府之安靖,百姓安居乐业,农庄星罗棋布,便乔装问农人,何人使山东安。”
听到这,崇祯皇帝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问道:
“何人?”
施邦耀答:
“农人言,此俱山东王大帅也!臣以为——”
“够了!”
听到这里,崇祯冷笑一声,脸上浮现出红潮,看样子有些激动,正起身在皇殿上来回的踱步,显然对前段时间王争抗旨不遵的事情耿耿于怀。
这个时候,只听崇祯皇帝怒极反笑道:
“施邦耀,朕原以你朋党不结,方启用之,未想竟也是俗人一个!”
施邦耀对军情不太了解,还不知道王争抗旨的事情,当即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对皇帝突如其来的震怒有些惶然,立即跪在地上叩道:
“圣上乞闻,臣——”
这次他的话没有被崇祯打断,却是被东林党人,言官晋伸打断,只见他跳出来指着施邦耀,斥责道:
“皇上圣明!山东总兵王争油盐不进,抗遵圣旨,胆大包天,竟威胁朝廷,今日王争足可见去日之左贼,施邦耀为贼游说,定为朋党!”
晋伸说完话,其余的言官纷纷跳出来厉声斥责施邦耀,什么有的没的都要捡出来说一说,甚至还有人说找到了施邦耀资产巨万的证据,崇祯皇帝直听得皱眉不已。
尽管王争在他心中还算不上左良玉那种毒瘤,但是晋伸却很好的给他提了个醒,王争前段时间抗旨不遵的事情此刻再想起来,简直和左良玉笔笔劣迹如出一辙。
打定主意的崇祯皇帝做出要说话的样子,方才还在不断喝骂的群臣见状则是立刻安静下来。
崇祯提高了几个音调,说道: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施邦耀,结朋好党,贪污巨万,即日贬为庶民,下狱,待有司查明证据,永不叙用。”
这形势转变的太快,施邦耀还怔怔看着崇祯,听到周围那些臣子的嗤笑声,最后才是颓然坐在地上。
感谢大家的不断支持,求订阅!
第三百六十九章:“松锦大捷”
说起来,施邦耀在福建任上恪尽职守,以功绩卓著而被召回京师任职,恰逢原都察院御史李邦华老父新丧,在家披麻戴孝不能继续任职。
施邦耀暂代其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在福建临行的时候不少官员都来恭贺送礼,其中不乏施邦耀最喜爱的山水墨竹图,可他都是坚持不受,为时人所称道。
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笑得很,施邦耀到京师才几天的功夫,床铺都没捂热乎就已经被革职下狱,一转眼从升任京师的大官成了阶下囚,不禁让人感觉天威难测,还是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待着舒坦、省心。
那些终日在崇祯眼皮子低下任职的各部院大臣,从初年到眼下的十四年之间,尚能不被革职查办的,要是仔细数上一数,委实也不剩下多少了。
当朝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在官场沉浮了一辈子,好事干过,昏庸头顶的坏事也做过,既被崇祯责骂过,也被他褒扬过。
这数十载功夫起起落落的,到现在即便被再次启用,也只是事事谨小慎微的徐图自保而已,早就磨灭了以往的雄心壮志。
施邦耀没有大喊大叫,同样没有哭哭啼啼,只是坐在地上一脸木讷丧气的被拉下去,半个字都没说,这些都看在周延儒的眼里。
说起来,他心中既有快意,也有同情。
可周围的官员就不同了,人人都觉得解气,本以为除掉施邦耀需要花费一些功夫和周折,没成想他还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愣头青,好端端的非要跳出去提那山东的事情。
这下可好,被余怒未消的崇祯皇帝一句话,落了个永不叙用的下场,进了牢狱不死也要脱层皮,哪知道还能不能有命出来。
施邦耀一走,皇极殿上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王德化怜惜的看了看施邦耀消失的方向,叹着气翻了个白眼。
心道咱家方才可是保护你来着,可你自己不懂事,净说这些不该说的,到了眼下的地步可就没法子了,自求多福吧。
这声叹息被崇祯听到,顿时皱着眉头问道:
“叹什么气?”
“回,回皇上。。。。。。”王德化心下一惊,连忙赔笑,弯下腰连声的说道:
“奴婢,奴婢这是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忧虑,替皇上担心吶~”
“嗯”了一声,崇祯对太监其实还是非常信任的,并没有多想,回头疲惫的自言自语说道:
“你看看这些人,一个个投鼠忌器的样子!”
王德化心中有些狐疑,这还不是您逼的么,可面上怎么敢怠慢,连忙应着崇祯,低声的道:
“皇上日理万机,也该休息了,奴婢这就让他们都退下,折子都交到乾清宫就好了。”
想了想,崇祯朝他点点头,看见后,王德化立即几步上前,扯着嗓子刚喊出一句,却从殿外听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披挂着陈旧铁甲的兵士匆匆上殿,举着份奏疏,气喘吁吁的拜了三拜,低头将奏疏呈到头顶,大声的喊道:
“大捷,大捷啊——”
这名兵士身上的盔甲还带着几道刀痕,尚存不少凝固的血迹,给这个大殿上提前增添了一丝血腥的味道。
听到这话,群臣都有是又惊又喜,连声的议论起来,崇祯好像是感觉自己听错了,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抖着手指向兵士手中的奏疏。
“快,快给朕呈上来。”
王德化心底也有些惊讶,大捷,难道是洪督师打胜了?
想到这里,他连忙哎了一身,几步跑下皇阶取回奏疏,而那兵士则立即抱拳跪在地上,依旧不敢抬头。
“。。。九月,我师山东军全歼奴王阿济格所部正红旗五千,翌日,破乌真炮营,斩孔有德,重挫耿仲明。。。十月初二,我师山东军往攻锦州,城守副将祖克勇率部出城驰援,两相配合,歼东南大营建奴两万有余,斩首万余,臣再叩首,乞圣上闻。。。”
崇祯手中拿着这张带有洪承畴笔迹的纸片,尽管算不上重,但却有种重于泰山的感觉,看样子都有些拿不稳。
崇祯在断断续续的念叨,另一侧坐着的史官听到后也是惊心,当时都忘了记录这回事。
王德化发现史官张大了嘴,跟个二愣子似的不知道在干些什么,赶紧用胳肘怼了怼他,而史官这才反应过来,当即颤着手拿起毛笔将这些都记录下来,并且在最后落款加了四个字——“松锦大捷”。
崇祯一屁股坐在龙椅上,不知该如何是好,心中委实复杂的很,一方面对这种大捷十分高兴,但另一方面却又有了深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