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7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朝廷向百姓均田,更多的百姓分到田地,然后朝廷在此基本上推行租庸调的基本税制。

    租庸调,正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才能实行,因为这个税制的根本,就是近课丁征税,且是固定的税额。这个税额,正是在课丁均田的田亩数上均来的。

    因此,如果均田到位,能一丁百亩田,那课丁每亩田摊到的税不高。可如果授不足田,那摊到的税就高,甚至如果没田,也一样得纳那笔税。

    在两税法前,富人们就算田连阡陌,拥有几千几万亩地,他们纳的田赋,其实是高限度也是一丁百亩,甚至他们往往还能享受特权,不用纳赋。

    李超提出两税法,则是不管丁口,而是直接以户为单位,按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来征税,百亩起征。超过的,都按亩数征收,不设上限。田越多,征的越多。

    这租庸调和两税法,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征税思路,并且其实是相互矛盾的。

    “黎国公,你觉得按丁征税好,还是按财产征税好?”

    太子再次问道。

    温大雅踱着步,觉得太子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这是涉及国之根本了。

    大唐的基本国策是均田制,有了均田制,才有了租庸调制,甚至府兵制也是在这个均田制上建立起来的。

    朝廷在中原不断的均田授地,中原田地不足,朝廷又大举移民边疆,开荒拓地,都是围绕着这一基本国策的。

    但如果算一笔账,就会发现,均田制很难长久满足。就如今,大唐都有一千万户,拥有五千余万人口。其中丁男,也有上千万。哪怕一人一百亩地,其实大唐根本没这么多地可分。

    大唐的土地许多还是掌握在地主豪强们的手里,哪怕可以开发边疆,也不够发。

    尤其重要的一点,天下一统,日渐承平。没有战乱,人口会迅速的增长,而不会减少,以后土地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用不了多久,均田制度就难以为继,因为无田可授。

    均田制如果继续不下去,那以均田制为根本的租庸调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第977章 不作会死

    “殿下,如果仅仅从税收方面考虑,当是以土地财产为依据征税更好,但是丁税是朝廷主要税收。”

    承乾打断了温大雅。

    “黎国公你说错了,如今朝廷的主要税收,来自于工商税、关税、专卖税等,这些一年能为朝廷带来五千万贯的税收,而租庸调加两税,也不过是折粮两千余万石、钱五百余万贯。”

    “殿下,丁税不可国废。”

    承乾不客气的反驳道,“丁税虽然不少,但朝廷也不用废,可以换一个方式。比如,摊丁入亩,朝廷废除正税后,只行两税法,然后把原来的丁税,折一个额度,摊到天下所有的田亩之中,这样,官府只须向百姓按其田产征两税,同时,再按田亩征一笔摊入田税中的丁税,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摊丁入亩。

    这个是温大雅完全没有想到过的,乍一听,似乎确实非常的好。他有些惊讶,年纪经经的太子殿下,怎么能想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

    “殿下,租调这外还有役,课丁每年须为朝廷免费服役二十日,无役或不足日则以绢补不足数,称为庸。”

    “丁役也可以直接折算为钱,摊在田亩之中。这样,百姓免其丁役。”

    “殿下,丁役很重要,朝廷修建许多工程,都需要用役。”

    承乾挥了挥手,“百姓折钱,相当于代役钱。丁税丁役都摊到田亩之中,然后随两税征收。朝廷和地方要兴建土木工程,则可以花钱雇役。”

    摊丁入亩,代役钱。

    温大雅感觉太子这回真是有备而来,而且他开始相信,太子绝对自己想不出这么高深的问题和改革方案。

    细思一下,就知道这个新法会引起多大的轰动,就是改变基本国策啊。

    之前两税法,还只是正税之外的辅税。

    可现在,却是要直接废租调了。

    朝廷一年的租调庸有多少?

    大唐规定的是每丁纳租粟两石,调则随乡土所产,每年交纳绫或绢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丁役二十日,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折绢三尺。

    这是按丁口来算的,而且是按课丁来算。武德朝时,人口少,且隐匿多。朝廷户籍只有三百万,人口不过千余万,课丁更只有一百多万,因此收的税也少。

    但这几年,朝廷各种佛道整顿,搞了许多改革,分田、移民等等,大量人口被清出来。

    如今总人口数已达五千余万,户超过一千万,男丁达到一千五百余万,就算除去府兵等,课丁也达到一千余万。

    按这个课丁数量算,则朝廷一年的租,应当是两千余万石粟,另有调收入一千万匹,绵三千万两,庸有一千五百万匹。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收入,哪怕朝廷这几年有不少的工商等税收,这个钱了不少。

    如果搞代役钱和摊丁入亩,实行全新的两税法,则以后百姓在原有的两税法上,每亩地要新增不少税。

    对百姓来说,其实是划算的,因为他们以后免了正税,对他们来说,正税更高。一丁就是两石租几丈调和两丈绢、三两绵,加上二十天免费役。

    而如果摊丁入亩,他们以后不用再服免费役了,租调这些也全摊到田地里去。是全国的租调庸加起来,再摊到全国所有的田产里,然后两税加上摊丁入亩的这些,就是以后新的税了。

    这意味着,田越多的人,摊到的也越多,田少的人,其实占便宜。

    普通百姓们的实际税赋,会比以前低,而那些地主豪强们,则税赋在提高。

    这就是真正的按田亩征税,谁占有的土地多,谁就多交税。地少,就少交税。公平合理,普通百姓的负担也轻了,同时也有利于打击土豪,加强国家权力。

    “此行推行,肯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毕竟田地多的,都是勋戚官僚豪强。”温大雅自己也是大地主啊,温氏在河东,那也是顶级高门,他家里田地很多。站在朝廷的立场来说,他觉得太子的这个摊丁入亩不错。

    但如果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说,他觉得这个办法很坏。

    这是在吸地主豪强们的血,来补平民百姓啊。

    “再者,如果摊丁入亩,需要重新清查丈量全国土地数量,还需要普查全国人丁口的数量,这个不简单。”

    承乾却不以为意。

    “天下什么事情是简单的呢?什么都不简单,但既然我们目标是对的,那有何理由不去做呢?”

    “如果天下地主豪强们不配合呢?”

    “黎国公,我这里倒是有一个办法。汉武帝时,不是有算缗告缗吗?让商人自报财产,按其财产征税。鼓励百姓告发欺瞒朝廷的商人,告发有奖。一经查实,将严处商人。”

    “我们也可以按这个方法来,朝廷一面派人普查人口,清量田地。另一方面,让天下人自己向官府申报自己的田亩数量,然后允许百姓告发。一旦发现他们自己申报的田亩数量与朝廷清量的结果不符,或是被百姓告发属实,则朝廷重处,轻则没收少报田地,重则,抄没其家,相信,朝廷雷霆之下,没有人敢胡来。”

    年轻太子口中一番话,却是杀气腾腾。

    温大雅听的直吸凉气,年轻的皇帝杀伐果断,可现在看年轻的太子,更加激进猛烈啊。

    他望着太子,稚气未脱,嘴唇上才刚开始冒起胡茬。可说出来的话,却让人心惊。

    代役钱,摊丁入亩。

    废除租庸调,全面推行两税法,甚至太子刚才还讲以后朝廷夏季征实物税,秋季则征钱,可以用宝钞、金券伐钱交税。

    这些,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殿下,请问这些,是赵国公的主意吗?”

    除了赵国公李超,也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主意了。之前朝廷的变法革新,两税法就是李超提出来的,现在两税法已经推行下去,李超又要彻底废掉租调庸,要搞摊丁入亩,他丝毫不觉得奇怪,李超总是这样,不作会死。


第978章 搞事情

    温大雅向来不太喜欢李超。

    他出身河东士族,自小接受家族良好的儒家教育。他从小就被父亲教育儒家的经典,后还还去儒学大师王通的门下听过一段时间课。

    而李超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异数。

    不是士族出身,也不是将门武家出身,这是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据他自己说他打小是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后被一位叫做三藏的高僧所收留。但事实上,李超名重天下数年,无数人都在探寻李超的过去。

    可是至今,谁都还没听过一个叫做三藏的高僧。自然,更没有人听说过三藏身边的那个小沙弥。

    李超就那么突然的出现,然后迅速的就影响了天下。玄武门之变,他是主谋。贞观新政,他是发起者。甚至于他还是文宗大豪,推行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改良油墨改良造纸术,编书修史,甚至发明了拼音符号,编了字典词典,学生教科书。

    过去,读书教育文化,那是高高在上的。可如今,却走入千万家。甚至凭着字典,都能在家自习。买上一套中小学生教科书,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读书人。

    这方面讲,李超是一个值得天下读书人都敬重的人,虽然不少世家在心里暗暗咒骂李超,打扰了他们对学术的垄断。

    李超似乎天生就是这么一个搅局的人。

    推行新政,改变法改革。

    扶持工商发展,甚至亲自撸起袖子下海,不顾铜臭,几年间就让世风大变。

    如今,似乎处处都有李超的影子。

    生活中,衣食住行,哪里都在享受着李超带来的便利。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人。

    而且,这还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就好比现在,太子说出摊丁入亩,说出代役钱,说出秋税征钱这些话后,温大雅一下子就判断出,这肯定又是李超提出来的新法。

    哪怕现在李超早不在朝中了,可他却还总是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朝廷。

    李超对皇帝的影响极大,对太子的影响更大。

    “殿下,改革之事,无比重大。这些事情,还是应当徐徐图之。”

    时间不早,今天的讲经就到此结束。

    出了讲经殿,温大雅没有先回翰林院,他觉得应当找人谈谈。想了想,还是直接往中书去了。

    温大雅如今虽为内相,但却并不是宰相,因此也不在中书门下办公。皇帝出征,留下了四位宰相辅政。

    杜如晦、高士廉、魏征和马周。

    温大雅想了想,直接去找马周。

    马周原是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上次跟着李超辞了职。然后再次起复拜相,则转为中书侍郎。

    从尚书省次官到中书省次官,其实还是升。毕竟中书侍郎的排名比尚书右仆射要高。

    温大雅一进中书省,立即引来一片淡淡敌视的目光。

    这位内相,中书省人都没好态度,翰林院等于是抢了中书省小半的权力,翰林院学士承旨,抢中书令和中书侍郎的参预机要的要权,翰林学士,抢的是中书舍人草诏之权。

    原本被称为储相的中书舍人,现在权力被削大半,对翰林院的人有好印象才见鬼。

    马周最近很忙,中书令房玄龄随驾西征,这中书省的事务自然都交给他来主持。

    原来中书和门下的次官也和尚书省一样,是有两个侍郎的。但李世民改中书门下为核心,中书和门下两省权力增强,李世民便改为两省只有一正一副两官。侍郎只剩下一个,并都列入宰相之列。

    中书令房玄龄随驾西征,侍中杜如晦最近发病,不能视事。尚书令又空缺,因此马周这个本来应当排行第四的宰相,此时却接过了‘中书门下之印’,成为了留守朝廷百官之首。

    马周听说温大雅来见时,还有些意外。

    最近中书省和翰林院的关系可是有些紧张的,尤其是在皇帝亲征之后,两省似乎矛盾激化并且公开了。

    “黎国公,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马周亲自来到门口迎接,温大雅笑着道,“是我冒昧前来,还望海涵。”

    两人一个外相,一个内相,站在那里互相打着哈哈,让好多盯着这边的中书省官员们大失所望。

    他们早听说,温大雅曾经在翰林院说过马周全靠攀附李超才得以入相等等坏话的,还以为今天温大雅来踢场子,马周会狠狠反击呢。

    马周引温大雅入内。

    温大雅武德朝时曾经做过黄门侍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