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好地主- 第3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要你和我们契定这个契约,我们每售出一本书还将给予你十文钱的版权费。”张超笑着对孔颖达道,一本给十文钱,这并没多少钱,但是个噱头。就算卖了一千本,也不过给十贯钱。可毕竟是给了作者钱,这传出去,估计就会有很多人想来印书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的书都有这样的待遇,这就跟后世出版一样。你要是好书,人家要买你的版权。但你若是书一般,要自己出版,那你就还得付版面费。

    孔颖达也不在意一本书拿十文钱,他在意是的不用付钱就能印书了。

    “我随时可以签约,多久能拿到书?”

    “现在就可以先签约,合约签定之后,我就会立即安排写稿制版的,大约一个月之后,你就能看到新书了。这期间,我们需要你确认你的原稿,并且等我们出了稿后,还得你核对一遍。”

    “书印好了,我可以多要几套吗?”

    “当然可以,到时你要多少直接说,我们会给予你一些优惠价格的。”

    张超可以免费给印书,但不会免费给书。印出来的书都是要卖的,孔颖达这个作者也一样要花钱买,顶多给便宜点而已。

    其实张超印刷书的成本不算高,成本主要是纸张、墨水、木板,然后就是写稿、雕字、印刷、装订这些工序的人工。雕板比较费时,但成本还不如纸张花费高。

    现在张家都是一群学徒,雕版本钱很低。唯有纸张和墨水得从外面采购加工,这个成本较高。

    张超一直要求千本起印,也是因为数量越多,写稿制版这些成本能降低,二来也节约制版的时间。

    书坊从写稿到雕版,一卷书的制版成本,大约也就三万多钱左右,平均是七十个版面,相当于一个版的成本是五百钱左右。

    制一套版,只印一套书,那雕版的成本就有三万多钱,这个成本很高。但如果印十套书,一套的雕版成本就只有三千多,印一百套,一套的雕版成本就只有三百多,如果印一千套,雕版成本就只有三十多了。

    而摊到每个版,印一千套书,就相当于一个版面才半文钱的成本。再加上纸、墨、以及其它环节的人工成本,也就是一文多点,印一千本书,平均一卷也就七十文左右成本。

    因此张超敢优惠到四文钱一页,一卷也才二百多钱,他依然有三倍的利。

    比起手抄一卷千钱,不到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

    但张超依然很赚,千本起印,他的真正成本一卷书才百文钱不到,甚至卖个七十文,他都不亏。

    他的雕工成本是最低的,现在都没有人跟他竞争,因此他自己培养刻工。其它各个工序基本上也是如此,大量的学徒工半熟练,使得人工成本很低。

    而墨水现在也是张超自己制造的,从墨坊买的最差的粗松烟子,自己调制加工成本便宜很多。唯一没办法降下来的成本就是纸张了。

    张超已经打算,自己去收购几家造纸坊,或者自己想办法建几个造纸坊,这样印书的成本还能再下降。

    印十卷书,一千本,总成本是七百贯左右。张超一本卖四五贯,一千套就是四五千,卖的好能达到五倍利,起码能赚三千贯。

    给孔颖达这个作者一万文钱,太小意思了。

    孔颖达迫不急待的就让张超起草了个契约,然后签约,一式两份。拿着自己的那份,看着上面有张超的签名,孔颖达终于长松口气。

    再过一个月,自己的手稿就能成为刻印的雕版书了。特别是听到张超说他会起码印刷一千本的时候,孔颖达越发的高兴了。

    不是高兴能拿到一万文钱,而是高兴自己的书能迅速的传播开来。

    “还请孔博士给写一个书名,到时我们直接就用你的字做封面雕版。”

    “论语注疏,这名字有些普通啊,换一个吧。”张超在一边笑着道。

    “换一个,要不叫论语传笺?或者叫论语注集?”

    “我看,你不如叫论语正义。毕竟你这本书并不仅仅是训诂而已,你这还是一个全新的论语版本。”

    “论语正义。”孔颖达念了几遍,也觉得不错。“那就用这个名字。”

    拿来笔墨,孔颖达写下论语正义四个字,还在旁边留了自己的名字,并加盖了印章。这些,张超打算以后直接雕版做封面的。

    张超顺便又让孔颖达写了几副字,这算是免费赠送自己的了。

    放下笔,孔颖达依然是有些半信半疑,“一个月后我真能拿到新书吗?”

    “一月时间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最起码雕版是出来了的,我们会一卷一卷的刊印,第一卷保证能在一个月内印刷出来。现在问题就是你的后二十卷,什么时候出来了。”

    “我回去一定赶稿,争取尽快把后二十卷写完。”

    “不急,你慢慢来,一定得写好,可不能急于一时让书质量下降啊。”

    陆明德在一边看的也是心痒难耐,他也是一代大儒,当然也有自己的著作。陆明德这些年也在编书,其中就有计划把儒家经典注释一遍,准备写一套经典释文,计划有三十卷,目前只做了一部份。另外还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文稿。

    现在看到孔颖达的论语正义马上就能雕刻印刷出来了,他也坐不住了。

    “三郎啊,我手里也有几卷书,也想要印刷,不知道可不可以啊?”

    “陆博士可以把书稿拿来,如果我们觉得适合刊印发行,我们会给你和孔博士一样的条件的。但如果不太适合发行出售,那么我们只能接受定制印刷。”

    “什么叫定制印刷?”

    “定制印刷,就是你得向我们付版面印以及印刷费,我们只负责印书而已。印出来的书,你得全价买下来。”

    “那这个定制印一卷多少钱?”

    “印一卷是很不划算的,我们建议是起码一百本起印。”

    印一套也得一套雕版,一百套也是一个版,十卷书光那套版就得三四百贯了,印一百套书,再加上纸墨人工,总共得要六七百贯。主要还是纸也比较贵,十卷书一百套,纸都得几万页。

    “一卷一百贯。”张超也得赚钱的,一卷七十贯成本,他收一百贯,还很便宜了。

    陆德明听了这价有些咋舌,他的经典释文打算写三十卷,如果不能刊印发行,只能定制的话,岂不是就得三千贯?

    “我现在就回去拿书稿过来给三郎看看。”

    张超觉得陆明德的书应当是没问题的,毕竟这名气摆在那里,从隋朝时就少年成名的大儒,如今又是国子学博士,又是秦王府文学馆学士,他的书印出来肯定能卖。

    不过对于其它没有什么名气的儒者的书,张超还是决定不能随便印,除非他们自费。一百贯印一卷,张超也不会亏本。

    或许自己可以弄一个期刊出来,类似学术期刊,也类似于报纸杂志,半月一月的印上一刊。接受这些文人儒者们的投稿,也可以把这些人的著作搞连载。

    不过不给稿费,还得向他们收版面费,同时呢,张超也可以在边边角角缝缝向商人招广告,再收个广告费。

    不说印多少,印个千把份出售总没问题吧,一期也就相当于一卷书,几十个版面,万把字内容,成本百来贯,一本的成本也就百钱左右。

    长安城这么大,又是京城,张超相信一千份应当是有机会卖掉的,毕竟又不是日刊,而是月刊或半月刊。

    除了这些儒士的经典注释等学术文章,还可以刊载一些什么地理见闻,传奇典故,或者加点时事要闻什么的,这应当是很新颖独特的。

    向儒士卖版面,向商人卖广告,最后还要向阅读者收一次钱,这是既赚钱同时又能赚影响力的一个好东西啊。

    大唐半月谈?长安月刊?


第283章 座师(第六更,求订阅!)

    第六更送到,求点订阅!

    在张超的眼里,李承宗只是个可怜的孩子。玄武门李建成失败后,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没被放过,不过李承宗却连那个时候都没活到,他早夭了。

    崇文馆,张超难得的空出些时间,来了履行自己这个傅的职责。

    “把这个笔画名称表好好记牢。”

    不过张超的教育也很粗糙,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大唐第一套小学教材已经编好了,正在交给张家书坊努力刻印中。

    李渊已经亲自看过这套教材,对此十分满意,发话要刊印发行。天下诸州县官学,都要发给,以为开蒙课本。对此张超很高兴,因为朝廷的第一批订单,就是三万套,每州最低一百套。以后看情况,可能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虽然张超给了朝廷最优惠的印刷价格,但顶不住量大,依然很赚钱。尤其是,这些教材书可都写着张超主编,那才是真正扬名天下的好事。教材发到天下数百州和下面的千余县,那时就真的天下何人不识君了。

    崇文馆小学的学生们提前领到了新课本,这些都是由学士们亲自抄写的,弥足珍贵。

    李承宗是一年级学生,他的语文课是从笔画名称学起的,本来张超原来了是打算让学生们从拼音学起,最终想想还是先识字后写字再学拼音,毕竟这样比较符名正常的学习过程。

    识字就是学三字经、千字文,还有一些简单的诗词歌谣。

    学笔画,同时还能跟书法课一起学,一边学笔画,一边练笔画。

    李承宗很努力的握着笔写着横竖撇捺,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很有股子刻苦劲,虽然才六岁,可写出来了的笔画,比张超的毛笔字还好的多。

    张超拿过他写好的,仔细看了几遍,都挑不出毛病。

    “很好,今天老师再教你一首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你先把他背熟,然后老师给你讲解其中的意思,到时你把再这里面不认识的字好好抄写记熟。

    张超把自己抄写的这首悯农诗交给李承宗,就算是布置了家庭作业,然后很不客气的就宣布下课了,让他回家。

    李承宗很有礼物的给张超行礼拜别。

    收拾好几本书,张超站起来了伸了个懒腰,拍了拍屁股。

    哎,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都又到旬末,明天终于又可以旬休一天了。自到崇文馆上班以来,张超最盼的就是旬休了,一月才三休,实在是太少了些。想他在白鹿书院,那可是制定了学五天休两天的,一月都能休八九天。

    不过这段时间,张超连旬休都没能完整休过。

    前两次旬休,都得去翰林院里编书。

    朝廷已经立了好几个项目,比如编写九经正义,比如编写南史北史等数朝官修史书,另外还要编武德字典,同时武德词典的项目也正式确立了。

    张超庆幸自己没有跟皇帝漏嘴说过四库全书什么的,要不然真要编一套四库全书,或者编一套武德大典,那真正要命。

    就算如此,张超也是忙的要命,旬末要编书,晚上也要加班编字典,连个加班费都没有。他还得自己抽空写资治通鉴。

    此外,他如今隔三差五的收到许多学者儒士们送来了的书稿,想要印书。一本本看,十分头疼,有时张超自己水平也有限,根本看不出好坏。

    还好,他找到了两个助手,马周和岑文本。马周虽是崇文馆学士,沾了张超的光,也当上了翰林学士。

    张超很不客气的把这两个崇文馆的手下,调到自己手下,做了自己的馆主助理和秘书。不但崇文馆里的许多事务,都要这两人协助处理,就是编书,他也经常找这两人帮忙。如今许多人投来了的书稿,张超也直接交给他们两人先看,他们觉得好的,张超再看一遍。

    其实也就是随意的看看,大多数都是他们说好,就也说好。

    不过因为钦点了大唐首届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一,因此最近张超不但每天收到不少儒士们的书稿,还收到许多生徒和乡贡的行卷。

    大唐第一次科举考试的制度,多还是采用的隋朝科举制度。

    这些制度十分简单,让张超这个对明清时科举更加熟悉的人,十分的鄙视。

    比如唐朝的科举一年就考一次,而且也不是多级考试制度。没有什么府试乡试会试殿试,统统只有一个礼部试。

    而且秀才居然是隋唐科举里面最难考的一个,还有一个专门的秀才科,一科只录一两个,比进士科含金量居然更高。

    除了秀才科外,还有明经、进士等五十多个科目,简直是吓人。字写的好,能来了参加明字科,算术学的好能来了参加明算科,律法学的好还能参加明法科。

    若是对经典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