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几万人歼灭,确实不难。
他们远在塞北,还有诸侯之兵在侧,又有铁勒部族在旁。朝廷断他粮草,让诸侯与铁勒两部截杀,他们必将覆没。
只是,这些也是朝廷的将士啊,不能因为屈突通一人的原因,让他们也成为异乡的孤魂野鬼。
如果杀一人,可以改变局势,张超愿意去做。虽然这种手段不光明,但那又如何,总比把这几万人都歼灭的强。
“长孙无忌他们还不肯写信吗?”张超问。
长孙无忌等人的家族,都拥有不少封爵封地,尤其如长孙无忌,其拥有的伊丽河谷,可是千里封国,土地肥沃,又拥有大金矿,简直是块宝地。张超不可能还让长孙家拥有这样的宝地,有这样的地盘,他们就能有极强的实力,早晚是个隐患。
张超对长孙无忌开出的条件是让他去信伊丽等封地,让长孙家的人交出封地。做为回报,张超保留他们的爵位,但是会把他们的封地换封到别处去。
美洲澳洲非洲或者潢水以北的漠北之地,地盘肯定不如从前,但他们的家族得以保存。
“长孙无忌拒不肯写信,我们的情报,长孙家各地都在厉兵秣马,看样子他们是铁了心要反了。”
其它那些家呢?张超问。
“杨家、宇文家似乎有妥协之意,但却还想讨价还价,高家似乎也铁了心。眼下屈突通起兵,只怕消息一传回,更加刺激长孙和高家等了,怕是连杨家宇文家等也会再观望的。”
“不能再等了,我们的兵马调动到位了没有?”
张超对于长孙无忌他们是做了两手准备,若是他们愿意换封,那么他们的家族财产得以保留,爵位也给他们留着,只是要换封。可如果他们要逆势而行,那最后就还是只能是征讨。
这本来是张家最不愿意的一个对策。
可他开出这么好的条件,长孙无忌他们还软硬不吃,那就没办法了。
“传令前线,动手吧。先剪除宇文家,然后那些不肯表态的,都扫了。”
张超靠在椅上,有些疲惫。
心里有股烦躁感。
现在的这个局面,都不是他所期望的,甚至他现在要做的那些,其实他自己也厌恶。
可开弓没有回头箭。
不管如何,他已经没回头余地了。
其实约法一出,长孙无忌就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了。
长孙家有封地不少是不假,可他才经营了几年?
这么点时间,哪里拉的起多少刀枪。他可不是张超,财大势粗,封地多兵马多。
北宫,长乐殿。
越来越多的勋戚贵族官员被送进来陪皇帝,这些多是长孙无忌等家族的,又或者他们的姻亲,又或者有些是真读书读傻了的。
有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寒门庶族地主出身,没啥背景,能当官,全靠的是科举。他们做李家的官,拿李家的俸禄,感激李家。
现在张超要篡位,这些脑子一根筋的官员,慷慨激昂,上书大骂张超。
其实也不是所有的科举出身官员都这样,但官员里不识时务的确实是以这类年轻官员为主,年纪不大,官也不高,可胆气却不小。
对于他们,张超只有一个处置办法。
把他们送进长乐宫,让他们跟长孙无忌等人做伴,一起陪皇帝去。
其实苏烈提议过,杀一儆百。
甚至提出把长孙他们杀了算了,一了百了,跟他们客气什么。不过张超还是拒绝了他们的提议,杀人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的时候,杀人不一定管用。
就如他之前给长孙开的条件一样,长孙要是愿意换块封地,换到什么贝加尔湖,什么黑龙江,又或者死海啊,或者非洲、澳州去啊,那张超也没必要对他肉体毁灭,把他整个家族都毁了。
没必要。
那么遥远的封地,他们想翻身起来,没有二百年也起不来。二百年后,也还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不杀,还能安抚人心。
承乾这段时间倒是淡定了许多。
看透了一切,也就没有那么恼怒了。
他甚至反过来劝长孙他们。
“朕是没有想到,张超篡位,却还肯拿出约法,甚至还愿意立宪。”
“不过是虚假谎言,现在说的好听,等张超篡位登基,等他把反对者都扫清了,那个时候他要翻脸,撕毁约法,拒不立宪,谁又能奈他何?”
“他不会出尔反尔吧?”
“有何不可能,张超不也一次次说他是大唐忠臣,绝不会篡位吗?可是现在,我们不就被他囚禁在这里?”
承乾摇摇头。
“不管如何,事已至此了。舅父,不如你就答应张超的条件,给封地写信吧。如今约法一出,绝大多数的诸侯官员们都是相信了张超,没有人愿意反他。”
“不如保全家族性命,也许他日还有机会。”
“陛下,我就不相信,这大唐没有忠臣了。”
长孙无忌现在听不进去,还想拼一拼。
可杨恭仁、宇文士及他们却听进去了,连皇帝自己都没了斗志,连皇帝都认为他们没机会翻盘了,那他们还死守着皇帝干嘛?
杨恭仁和宇文士及都是三朝元老,自武德朝就担任宰相,到开元朝依然是宰相。
他们以前还是隋臣呢。
可不管他改朝还是换皇帝,他们都一直在中枢。
该取舍时就得取舍。
其实杨恭仁虽然一直跟张超不对付,可却有个兄弟早投到张超门下了,那就是杨师度,内阁辅相之一。
杨恭仁和宇文士及坐在花园下棋,边下边聊。
聊到后面,都有意要顺易天道。
找了个机会,两人给一个内侍塞了几张宝钞,让他代为转告王承恩,说想跟他谈谈。
现在的北宫,就是个大监狱,能进不能出。
王承恩算是个能出入的传递消息的。
私下里见了一面,王承恩笑着表示愿意为他们转达消息。
“这两人想通了?”张超笑笑,“很好,你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肯顺应时势,那某也不会为难他们,他们的爵位、封地可以不变,不过考虑到他们两人年纪大了,可以致仕养老。”
得了张超的准信,两人倒是动作很快,立即就开始给家族的人写信,还给各自的姻亲朋友们去信。
两人在家族里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信很管用。
他们很快解散了领地里聚集起来的兵马,并向朝廷派出了质子。其实张超手里本来就有人质,不但有杨恭仁宇文士及,还有其它子弟不少。
王承恩亲自送两个离开。
“两位不去向陛下告个别吗?”王承恩见两人急不可待的要离开,提醒了一句。
杨恭仁捋着胡须道,“愧见陛下啊。”
“还是道个别吧。”王承恩道。
两人想了想,点头,跟随王承恩一起去长乐殿。
等说明来意,承乾只是冷笑了几声,而长孙无忌却是怒斥两人。
“算了,又何必多说呢,他们也是为了各自的家族而已。”承乾叫住长孙无忌。
杨恭仁两人也有些不太好意思,简短的说了几句,然后就匆匆告辞离开。
“舅父,你也不要坚持了,如今形势比人强,真把张超惹怒了,长孙氏也有灭顶之灾。”
长孙无忌不吭声,其实心里也算是默认了皇帝的劝说。
连杨恭仁和宇文士及这两老不死的都已经屁颠屁颠的离开长乐宫了,看来确实是大势难违。
“王承恩呢,叫这个没卵子的老阴人过来,老子有话要他传给张超。”
王承恩就站在门口呢,那么大一个人站那,长孙无忌却当没看见,当面和尚骂秃子,简直是岂有此理。
他黑着脸上前,心里想着,有机会一定要阴这长孙杂毛一次。
“长孙公有何吩咐?”
“王承恩,你去转告张超,我可以答应换封,但也有条件!”
第1403章 大宪章
议会大厅。
两院议员这一个月来,每天都早早前来。摄政张超授权议会,交给他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商议拟出大宪章草案来。
这也是约法中,张超与大家达成的一个协议。
立宪。
张超给大宪章草案定了一些基调。
比如他亲口提出,皇权神圣,但以大宪章规定为限。宪法高于一切,高于皇权。设立议会,授予议会立法之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朝廷为联邦制帝国,联邦领土由帝国直辖各道以及诸侯分封各地组成。
由张超亲自提出的这些基调,让那些议员们十分兴奋。自古以来,皇帝都只是集权,还没有见过这么主动放权的。
汉以来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而现在皇帝却主动的提出宪法高于皇权,提出依宪依法治国。
议员们代表的是各大阶层,他们很清楚如果这个宪章真的颁行,那么以后大家的权力真的是大受保护。
哪怕张超身为开国之君,权威极高,可只要他肯遵守自己订下的宪章,以后新朝的制度也算是定下来了。
魏征和许敬宗现在是上下议院议长,负责带头起草大宪章草案。
张超把权力放下来了,议员们很兴奋,但这个大宪章到底要列多少条,又应当把哪些具体内容写上去,其实大家也没有多少底。
毕竟,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这是。
“你说摄政是真的要推行宪政?还是说,这只是一个幌子,等到他登基继位之后,又变回去呢?”魏征问许敬宗。
许敬宗笑笑。
他心里是觉得这个宪政不靠谱,哪有皇帝自己约束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皇权上,又还要弄出来一个宪章,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吗?
不过看破不说破,许敬宗道,“摄政当然是要推行宪政的,要不然,为何让我们在这里协商宪章草案呢。”
对于许敬宗来说,其实宪不宪章,又有何关系。他不认为一个宪章,就真的能约束的了皇帝,尤其是张超这样的开国皇帝。过去,张超皇帝都不是,可不也一样能够掌握大权吗?
所以啊,有些人就是太执着于表面。
他觉得这个宪章,其实就是安抚人心用的。
不过议员们确实很用心的在讨论宪章。
有人提议。
“既然以后是内阁负责制,那我认为翰林院就不应当握有批红之权。”
有人道,“如果实行内阁负责制,则本身连批红都不需要了。”
批红,那是内阁把奏章票拟之后递给皇帝,皇帝批红。既然张超说以后要内阁负责制,那就没有必要说再票拟批红啊,那应当是由内阁直接批阅处置事务。
有人表示赞成。
如果不需要皇帝批红,那翰林院哪来的批红大权,他们批红可是代皇帝批红。如果皇帝不批红,那以后还保留翰林院,岂不是说翰林院比内阁权力还大?
一群人争论的十分起劲。
纷纷说要取消翰林院的批红大权,朝廷只有内阁负责总揽朝政就行。
开元以来,内阁虽有票拟之权,但也仅是给皇帝提供一个初步处理意见,最后的决策之权还是在皇帝手里,甚至因为翰林学士为皇帝代为批红,其权力甚至能够与内阁相提。
内阁的权力其实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的票拟随时可能会被否决。
现在张超明确说了内阁负责制,那翰林院以后依然可做为皇帝顾问机构,但不应当再保留批红之权。否则,那权力将超过内阁。
不少议员都达成一致共识,以后翰林院不得拥有批红之权,内阁也不再需要票拟,直接批红。
“皇帝当有否决之权。”
许敬宗过去,高声加了一句。
要是内阁直接有批红之权,那皇帝干吗?许敬宗认为张超让他来议会,就是让他来把关的。
一些议员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总不能让皇帝真的就一边站了吧,那还叫什么皇帝呢。
现在让内阁直接有处置大权,就已经很好了。
内阁的一众宰相们共同商议奏折处置意见,最后由首相拿意见。但是皇帝如果对处置有异议,也可以否则。
但相比过去,现在内阁等于直接拥有批红之权,是把过去票拟和批红之权加在一起,有宪法保障他们的这个权力。皇帝拥有的最终否决权,但这种否决权毕竟不可能每次都用。
程序上来说,内阁的总领朝政权得到确认。以前,奏章票拟后得放到御前,经翰林院和皇帝朱批,而现在,是内阁直接批示,不用再经过皇帝那边。皇帝就算要否决,那也是针对某些奏章有意见,整个程序并不会改变。
最后达成共识,翰林院不再有批红之权,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