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因为容貌、语言问题,杀过重重关卡、最终却拜在复试一事上的考生比比皆是,也因此,逼的许多考生不得不重视。
对于陆烁、周茂和孙哲而言,这复试就显得很轻松了,他们并没有硬性缺陷,各方面都满足条件,很容易便通过了。
复试的场所设在皇宫内,与殿试在同一场地。
待经过了复试,考生还不能走,还要由礼部官员亲自引导着学习宫中礼仪。
如何参拜、如何行礼,看着简单,却是很大一门学问,考生们全都战战兢兢地学着,唯恐一个不小心在御前失了仪,或是在得罪了高官,那这官路算是做到头了。
待一场流程下来,几乎就已经到了傍晚,陆烁三人打了声招呼,便直接散了。
……
五日后,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殿试又称御试、廷对,顾名思义,便是由圣上亲自出题、亲自看考的一项最高等级的考试,只有会试通过者方能参与此试。
当然,科举发展了许多年,到了大齐这一代,所谓的圣上亲自出题、亲自看考已经成了幌子,出题者由翰林院或者主考官代劳,所谓的亲自看考,也不过是抽空巡视罢了。
便是这样,却也已经很让考生激动了。
要知道,对于众多考生而言,这可是第一次面圣的机会。
皇帝!圣上!
对于子民们来说,这便是神一样的存在。
更遑论考生们自幼便接受“君权神授”的思想,以效忠皇帝为第一要义,更是将科举的功劳全都归在皇帝身上。
因而,能有幸参与殿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了,其中激动可想而知。
陆烁和孙哲在外头候了好一会儿,才终于到了进场的时间。
在宦官的指引下,各个考生按照名次依次进场。
点名。
散卷。
参拜。
行礼。
考生们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惠崇帝。
虽然只被允许半抬眼看向圣上,但许多人还是激动地不行,就连陆烁这个现代人也不能免俗。
陆烁是见过一次惠崇帝的,在很多年前。
只可惜,那时候摊上了四皇子被**的案子,陆烁自然没心思去激动。
此时却不同,他是作为一个考生来的,来完成他科举的最后一项使命,而眼前这个身着明黄色龙纹的老者,是这天下的主宰者,陆烁心潮澎湃,好一会儿才压制住了。
一系列繁文缛节之后,各个考生终于坐到了各自的位置上,准备着考试。
书案规规整整的摆列着,上首坐着惠崇帝,周遭不仅有朝中的各位大小官员,更有数百御林军一言不发的站着,极其威严肃穆。
这种情况下,别说是抄袭,便是随便一个小动作都被看的清清楚楚,也因此,考生们在经历过最初的激动之后,也终于意识到环境的不同,开始变得紧张警惕起来。
终于,焦心了一会儿之后,试卷终于发了下来。
☆、第428章 吓死宝宝……了
此时整个大殿内极为安静,只听到书吏来回走动的声音、以及考生们翻阅试卷的哗啦声。
陆烁接到试卷之后,照例检查了一下纸张和印刷,见没什么问题,这才开始审题。
殿试只有一道策论题。
与会试时的策论题不同的是,殿试时的策论要求更高,需要考生们结合时事、列举具体案例进行道理分析,难度上要大得多,知识面上也要求的广。
放下试卷,陆烁看了一下题目。
题目很简短: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看到这个题目,陆烁先是一愣,接着眉头便是一皱,抬头看了一眼前面的周茂,摇了摇头,这才再次低下头去。
这题目……
帝王之政,范围何其大!
帝王之心,却又将题目范围缩小到具体的朝政上了。
再结合近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惠崇帝真正意图为何,陆烁基本猜到了个差不离。
前头是问政,后头则是对权术的把控,关乎到皇帝如何平衡朝堂、如何管理官员的问题。
跟近来的周良甫一案,关联的相当紧密!
但,帝王之术最难琢磨,更何况此处要问的还是帝王之心!
一个不小心,若是方向错了,别说是及第做官了,怕是小命都要不保。
也因此,陆烁丝毫不敢含糊。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见周遭的考生们都没有动笔,要么皱眉沉思,要么拄手看题,似乎都在仔细考量。
陆烁边磨墨边看着题目,也开始细细思索起来。
所谓帝王之政,最基本的无非就是两方面,发展和稳定。
所谓发展,是指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军备方面都要全面发展。
所谓稳定,这是自古以来皇帝们最为看重的一个问题,如何御民愚民、如何掌控官员、把握军队,致使朝堂平衡,是作为君王都必须修习的一部分。
要知道,朝廷发展了、国库充盈了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帝王来说,国家稳固、朝政无乱才是最重要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更何况,稳定的问题,由于“帝王之心”联系在了一起,朝堂稳固,恰恰是帝王之心所在。
想明白这些,陆烁大致确立了此次殿试时答卷的几个要点。
以求稳定为第一要义,在此基础上谋求国家发展,再与此次周良甫一案结合起来,引经据典,一篇文章基本上算是结构完整、立意饱满了。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一个度的把握。
陆烁饱蘸了墨汁,便下笔写了起来。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也……”
开篇总括,接着便陈述主要观点。
“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毫无壅阏者是也……”
总的来说,便是要“立实心、举实政”,建立典章制度,整顿法制,以法治国,使懒惰懈怠的人精神振作,使精明强干的人更加勤奋勉力,对有德者加以奖励,对浪费、侵吞国家资财的贪官污吏要严加惩罚,要没收他们的财产……
待写到这里,陆烁便开始引经据典。
他先是引述注重监察的汉宣帝刘询,再是推举注重节俭的汉文帝刘恒,要去皇帝应该避免浪费,以俭朴的品行要求自己,以严格的监察制度监察官员,使得朝堂风气清朗、吏治清名。
而后,陆烁便又歌功颂德一番,以开国皇帝太祖皇帝为例,赞扬他在国家草创初期,就创建制度设制谋略,定下万世之大计;
天下安定之后,进一步立纲纪、陈法度,为百代留下了恢宏章程。
对在各地方表现优秀的官员,都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此作为风范鼓励各地学习;
对榨取民众的鹰鹯猛禽,虐待民众的猛虎野兽,必须挫败和折服他们,以警惕众多官吏。
引述到这里,陆烁风头一转,开始批判起进来曝光出来的、震撼朝堂的吏部卖官鬻爵一案。
如何掌控朝局?
如何整顿吏治?
如何使官员的权力被放置在铁笼子里?
陆烁写道:
人君法天之治,宁可专于无为,托以深密静摄哉!是必有六府三事之职司为实政者;人君宪天之心,宁可专于外务,强以法令把持哉?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
各级部门权力层层下放,并设置适当的监察,保证眼明心活,对朝臣的行为俱都有所了解。
到了此时,大致情况讲述完了,朝局、案例、典故也分析完了,便开始提出自己的策略了。
陆烁前面一气呵成,写到这里方才觉得有些累了,便直起身子,放下手中的毛笔,略略转动了下手腕,正准备拿起笔继续写,突然感觉到头顶上方一层难以忽视的威压。
威压!
灼的后脑勺都疼。
陆烁不用回头就知道,此时他身后必定站着人,且这人还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和手中的试卷。
竟是惠崇帝亲自下来审阅了!
方才他写的认真,倒是忽略了。
不过,心里惊讶归惊讶,陆烁却很快便冷静了下来。
他尚且记得复试之后,在皇宫内学习礼仪时礼仪官说过的话。
御前失仪最为致命,更何况还是在殿试过程中呢!
此时若是陆烁手抖,或时间紧张地难以继续,怕是很快就会给惠崇帝留下个不好的印象来。
也因此,陆烁很快便稳住心神,很快便又端正了坐姿,似乎不在意一般,重新拿起毛笔,饱蘸了浓墨,开始往下继续写。
看到陆烁动笔,惠崇帝没有移步,继续站在他身后细看。
而周遭的官员们,以及仔细留意惠崇帝的考生们见到此情此景,前者是惊讶,后者则是紧张中带着些嫉妒。
惠崇帝久久盘桓在陆烁身边,且看他眉目间颇为平静,似乎看的津津有味,难不成是极为中意此篇?
很多人看向陆烁的态度立马变了起来。
☆、第429章 选择
许多官员、尤其是今日要来阅卷的官员,全都站在惠崇帝背后,不动声色地偷偷看向陆烁的试卷,妄图从他的字迹以及试卷内容上寻些蛛丝马迹,以便待会儿阅卷时摸透惠崇帝心思,免得阅“错了”卷!
陆烁却对此视若无睹,磨好墨之后,他定了定心神,便又继续写了下去。
时间有限,况且身后还站着那么一樽大神,他不得不打起精神,将全副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试卷上。
这么一来,思路反倒更加顺畅。
相较于之前来说,陆烁文思泉涌,写作的速度反倒更加快了。
不过,由于殿试时的试卷初判时只糊名,不誊抄。
因此,陆烁刻意压着速度,唯恐写的太快导致字迹潦草杂乱、甚或污了页面。
接下来,陆烁便针对大齐官场现状,结合社会经济现状,开始提出所谓的治国方略。
第一,身为皇帝、一国之主,当广开言路,广纳谏言,严格官员的举荐条件。按时派巡察官到各地去巡察,打击污浊,树立正气。但由于不少地方官吏已养成了苟且偷安的习惯,即使派一些巡察官下去,也不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是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严格官吏的举荐条件,全面了解每个官吏的基本情况,分清优劣,真正做到优胜劣汰,激励官吏努力工作。
第二,便是要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设置和选拔好各级官吏,而且对所有官吏要有明确分工,让他们按照职权各负其责,不允许任何人做超越职权的事。就是说,掌管春季事务的官不得参与冬季的事务,管军事的官不得再分管刑事的事。然后按照他们所做的事情考核其政绩,决不能放纵成习。
第三,培养教育官吏,抓好教育……
第四,加重对贪官污吏的惩罚……
第五,不让耻辱的言行招摇于世……
第六,明辨功过,奖罚分明……
第七,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第八,消除积冤,安定民心……
第九,加强军队建设,严格军人的遴选条件…
最后,亦是重点。
曰:
“一法之置立,曰吾为天守制,而不私议兴革;一钱之出纳,日吾为天守财,而不私为盈缩。一官之设,曰吾为天命有德;一奸之锄,日吾为天讨有罪。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切实可行的治国办法,最难的是执行,最容易失败的也是执行!
确立治国办法和治国思想之后,全国上下的大小官吏都必须自觉维护和推行方可,不许有丝毫的懈怠和麻痹大意,否则便形同废纸一张
……
洋洋洒洒,陆烁写起文章来如有神助,竟是文不加点半分耽搁也没,很快一整篇文章便写成了。
而就在他放下手中毛笔的那一刻,站在他身侧的惠崇帝和众官员们终于走远了。
但当陆烁轻轻抬头看去时,却发现有几个已经走远的官员又回头看向自己,神情若有所思。
陆烁见此态度,心中咚咚跳着,不知所谓何意。
不过,他想了一阵儿后便就不再多想。
横竖所有的内容他已经写完了,尽了自己最大的力气,况且时间不早了,要修改也已来不及。
管他满意不满意!
到了这个地步,陆烁心如止水,彻底沉静下来。
他仔细将试卷从前到后阅览一遍,见没有错别字,该避讳的地方也全都避讳了,字迹清晰,内容上环环相扣、结构合理!
……简直是完美。
好了不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