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他第一次为这样的情景出神,深入草原大半个月的时间,几乎每一天,从清晨到傍晚,他都能看到这样的美丽。
“如果这一切永远都是这样的美好该是多好啊!”
心中感叹着,正是这片美丽的牧场孕育出了成绩思汗那样的英雄,他将马刀带到了四方,却没有带去草原的宁静和自然之美,想到这里,顾同不觉有些唏嘘。
自从那日夜晚定下练兵等待时机再发力的主意之后,神武军的各项事务都开始有条不紊的按照这个核心来做,仅仅是三天的时间,桓州刺史燕宁就凑齐了可供大军使用两个月的粮草,并保证之后还会有粮草运到,顾同就知道这是完颜襄催促自己这些人赶快动身的征兆,为了不给完颜襄派遣督军的机会,顾同当机立断的就带领军队出了桓州,在临近桓州的汪古部待了几日,就独自带着尹志平、李志远、陈平还有亲兵营的一百多号人你的护卫,踏上了另外一条通往乞颜部的路径。
而大军,则是交给了陈季常去指挥,反正具体指挥作战,这些人肯定强于自己,他也就没有必要留下,省得碍手碍脚。
这种心理,在陈季常伙同符虎、罗通几个人,连夜赶制出来的一份以战养战的练兵之法后,更是坚定了。
一个个的杀才,也不知道脑袋里面怎么想的,居然在招待神武军的汪古部落的一位小头领哪里套出来足够多的关于周围的一些小部落的实力和大小分布之后,就吵吵着分家,骑兵从远处往回干,步兵营从汪古部往北杀,不挑大的,只找小部落下手,在他离开军营的时候,已经有三四个小部落遭了殃。
这还不算,最恨的当属陈季常这家伙,果然是读书人,腹黑不说,下手也狠,自从符虎和罗通哪里接到每剿灭一个小部落,就会有马匹、牛羊、妇孺这些战利品的时候,就下了令,除去留下军队自身的供应物资,就一边派人让杨旭光过来买卖这些战利品,一边专门派葛二蛋将后勤营组织起来押运。
本来还担心自己的人手不够,可是汪古部的头人从陈季常哪里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己部落的战士全部集结起来,大概有一千人左右,专门跟着葛二蛋跑运输。
当然,这天底下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和劳力,但是面对头人只是恳求将神武军歼灭的部落的牧场交给接手,并还愿意再给大军提供上好的战马两百匹的时候,顾同只有一个人躲在蒙古包里偷偷的笑。
“大人,属下至今想不明白,汪古部落的人为何会这么积极的帮助咱们呢?他们就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走的时候我还看了,娘的,这些蛮子,对待那些小部落的战俘比咱们的人还狠。”
缀在顾同马后的陈平没有欣赏草原美景的心思,憋了十几天的心思,终究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想要讨要一个答案出来。
顾同还以为陈平这个自己的亲兵营的首领会继续憋着呢,见他问了出来,不由得就笑了笑,说道:“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没有?草原上面,大大小小的部落,其实就如同一个个小的国家一样,虽然都是牧民,有的甚至同根同组,但是没有一个强力的君王将他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就永远只能是一盘散沙,永远的只会懂得窝里斗,因为他们的目光不曾脱离这片草原。就拿你说的汪古部举例,你看他的族人,也有几万人,可是为什么不像其他部族那样跳出来反抗女真人,相反,还要举部的附属金国?无他,只是因为女真人强大,可以给他们生存的机会,所以,比起同根同源的小部族,他们当然会义无反顾的来帮助咱们,因为他们的目光只在周遭,哪里看到这天下之大啊!”
顾同的话,说给陈平听,也不知道他听懂了没,可是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问过同类的问题。
当后来有一天,顾同问到陈平,听完那番话有何反应的时候,陈平却非常严肃的回到了一句,他仿佛看到了两只狗在撕咬,一只家狗,一只野狗,同是狗,为了一块骨头,最终斗得两败俱伤。
可是顾同知道,这种场面在草原之上,是那样的短暂,当铁木真迅速崛起之后,将这一只只的狗,不管是家狗还是野狗统统收服,建立起蒙古汗国的时候,那一刻,这个世界都会为了这群疯狗而颤抖。
李志远不关心这些,哪怕那一日他灵机一动为困惑中的顾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另外一种手段,可是,他也只是将其归为那是因为自己吃的太饱,打了一个嗝的缘故,他不喜欢动脑子去解决问题的方式,他更喜欢用拳头去解决,这一点,让顾同很是郁闷,实在想不明白丘处机从哪里找到的这样一个小道士,不遵守清规戒律也就罢了,居然还整天嚷嚷着要杀人,顾同很是为自己将来面对丘处机的时候担忧,生怕老道士会因为有一个杀念浓重的徒儿变成疯子。
不过幸好的是,还有一个一路上只知道拿着《黄庭经》愣着发呆的尹志平,虽然不知道这丫的把书都拿倒了是怎样的在看,不过比起在自己耳边时刻要求者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刀片子杀人的李志远,他还是喜欢尹志平的‘呆傻’。
就这样,顾同看着沿途的风景人物,尹志平发呆,李志远嘴里面越加的神神叨叨,只有陈平和他的百多号全部换了草原服饰的手下,一边警戒,一边给后面的大军留好标记,显得正常。
如此一走,又是一天的时间过去。
暮色将临,西边的天空零星沾上了点点深红,夕阳就要回家了,羊群也都回到了羊圈,牧犬警惕地守护着羊群,偶尔会嗷嗷地,叫上几声,赶走了几只苍蝇,循着羊群,来到一处牧场,几乎是不用顾同派人招呼,好客的牧民就穿起盛装,打扮一新,将路过牧场的尊贵宾客迎到了最大的敖包之中。
不用多说,牧民的淳朴的眼光之中,不管是汉人还是草原上的牧民,在他们的眼中,经过自家敖包的路人皆是贵客。更不要提顾同命人从自家马匹的背上拿出上好的绸缎,请求在营地里住宿一晚的时候,牧场的主人更加笑得合不拢嘴了。
随着篝火的架起,牧人们都站了起来,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主人家拿出美酒佳肴,用来款待顾同他们,觥筹交错,宾主尽欢,这样的豪爽,就连尹志平都难以例外。
草原夜空的景色很美,天上的繁星都拥簇着月亮要高歌一曲,来和牧人一比,气氛渐浓,跳舞的老人们累了,席地而坐,拉着自己的孙子,讲述起了祖先时候就流传下来的故事,小孩子们一边听着,一边啃着肉骨头,小伙子们还在围绕着自己心仪的姑娘不停的献歌献舞,享受着晚会的气氛,牧犬也得到了肥美的肉,在嗷嗷的嚎叫,牛羊也不甘示弱,却也只能咩咩哞哞的吃着青草,篝火的火焰在升腾,空中的酒香肉味参杂着淡淡的绿的清香和酣畅的快乐。当篝火燃尽的时候,牧场上空,只留下一片均匀的呼吸声。
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河,顾同很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颗,可是终究不能。
躺在勒勒车上,看着月亮,他又有些想芸娘,一别经久,却不知道家里一切是否还安好。
不知道为何,柳师师、安悦儿、沈默娘也会偶尔的出现在梦中,顾同觉得很奇怪,不知道该说自己内心之中的多情无端作怪还是该埋怨伊人扰己清梦。
有些事情,总是糊里糊涂,就像情感,或者譬如自己现在还在这家牧民家里居住,过一段时间,等陈季常的大军从这里碾压过的时候,一切将都会成为灰烬。
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自己的狠心谴责自省,可是若能防止中原百姓将来惨遭蒙古人的毒手,下地狱,他也愿意。
但是,人终究是人,终究有恻隐之心,他无法坐视招待自己的牧民被自己的军队砍为肉泥,所以翌日走的时候,还是多说了一句此地马上要有兵灾,不宜久留的话之后才离开。
他这样做,不是显示仁慈,更不是为了尹志平一句无量寿尊,只是因为杀与不杀,皆遵从本心的心性使然。
第96章 暴风雨
将整个身心放在辽阔的大草原之中,顾同这才明白,为何生长马匹和牛羊的牧场也会孕育出成吉思汗这样的一代天骄出来。
广阔、无垠、无边无际,等等一系列的词语放在这里足够的合适。
顾同很明白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会有多大,比如说像他自己,原本是一个河道中的孩子,靠着大河冲刷出来的一片平阔生存,他的祖祖辈辈就在那里。小的时候,他总会思考,在河道的两边的绵延不绝的山脉之外会有怎样的风景,他总是幻想有朝一日可以把自己的目光从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他讨厌那种束缚、狭隘,后来,当他考上大学走出山脉的阻隔,看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的时候,他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胸也如平原一样的开阔。
顾同认为,正是因为自己有了想要拥有更多的空间去观看、去欣赏的这种渴望,才让他忘了和小朋友去玩耍,忘了下河去捉鱼,忘了去山谷中去打猎,不断的学习,通过只是这条路离开了河道和大山。
奔驰在大草原上,他认为铁木真肯定也是出于和他一样的心思,因为日日夜夜都是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风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的光景他看惯了,草原上的美女他觉得总是红红的脸蛋,身上有牛羊的味道,当铁木真把一切都看惯了的时候,些许,这个人就萌发了想要去看看草原的尽头是什么,有别于草原的中原地区是什么,在这样的原始想法或者说是渴望的驱动之下,他征伐的战车就再也没有停止过,西夏、金国、西辽、花剌子模、印度、莫斯科、甚至是西欧诸国,他的马蹄不断的西征南讨,他的目光和眼界也不断的增大,而野心和**更是无休止的和他征服的地区一般大小。
顾同把这个总结为地域环境影响,或者是生活环境影响。
不管是哪种,总而言之,因为贫穷而渴望富贵,因为富贵而渴望权力,因为权力则心生征服一切的这种心理,自古以来的例子太多太多。
他记得在明清时期,有个文人写过一首《不知足诗》,诗中就对这种人性和欲念的膨胀惟妙惟肖的刻画了个淋漓精致。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又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客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的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少,又要朝中挂柴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诗了,诗人还心潮难平的连着写下:“欲壑难填,贪心无足。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见物忘我,身为欲驱。至死难悟,世人苦多。如诗若此,哀哉呜呼。”如此评语。
为了劝诫世人早日警醒,这位忧国忧民的大才子接着挥笔又写下一首《知足歌》,“思量辛劳苦,闲着便是福。思量疾病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的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多少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
如此的苦口婆心,现在回味咀嚼起来,犹觉振聋发聩,可是也就是振聋发聩而已,如果要是真的像这个被理学的禁欲思想荼毒了的读书人一样的迂腐,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来说,都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没有了想法,没有了**,只如老子所言,清心寡欲,三里之城,五里之郭,便成一国,阡陌之间,百姓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人生没有存活下去的意义,不懂进取,不懂开拓,不知斗争的意义,百姓活的痴傻,国家迟早都是覆灭。
所以汉武帝没有采取黄老道家之言,而选择了内儒外法,在儒学的外衣之下,大刀阔斧的改革,驱逐匈奴,开拓西域,用兵百越,将汉朝疆域拓展千里。
杨坚、李世民、赵匡胤这些开一国之大帝,无不纷纷摒弃前国纷错,改革图新,隋、唐、宋举凡帝王数十,可能被传唱千年的却只有这些用于进取者。
虽然隋炀帝杨广在这种**的驱动下,毁灭了,可他却留下了大运河,留下了从长安到晋阳,从关中到辽东的驰道,江南的开发,河运的发展,提起这些,谁敢忽略隋炀帝在其中的作中?
传说杨广在活着的时候,曾经对着镜子,喃喃自语:“好大一颗头颅,就是不知被谁取去。”
大无畏的改革进取精神,在杨广的身上就有。
顾同认为,这样的皇帝比一百个、一千个守成之君、清平之君都要好,前者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做事,没有控制好,失败了,不过在失败之前,在选择改革进取的时候,人家就已经有了为了自己的事业献身的觉悟;而后者,只是在啃祖宗留下来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