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清- 第8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一个个解决,李肆先点了陈庭芝的将。作为王堂合的副手,陈庭芝多年转战青海漠北,还是王堂合之后龙骑军的第二任都统制。在漠北蒙古中威望颇高,统领北面一路正合适,更关键的是。陈廷芝人在兰州,是西域诸将中离得最近的一个。
    “张应可为塘沽主将……”
    萧胜提携了下自己的老搭档,作为韩国志愿军副帅,韩再兴的副手,张应表现一直中规中矩,以至于几乎成了隐形人。但塘沽主将更重统合伏波军和陆军,对多年在韩国,将多国雇佣军整合为一体的张应来说。这个任命正合适。
    接着是陕西方向,李肆下意识地道:“何孟风吧”,此人与韩再兴并称右双壁,左双壁自然是贾昊吴崖。古言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话用在何孟风身上最合适。从湖南大战到吕宋之战,再到南洋之战,乃至之后长江大决战和西域大战。何孟风场场不落,没有什么显赫大功,担着的任务从来都只有一个字:胜。
    可话音刚落,李肆就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去年年底班禅赴东京面君后。他就委了何孟风率军入乌斯藏,办理乌斯藏入国以及达赖入京事务,此时还在喇萨呆着呢。
    范晋捡出一个人:“贝铭基吧,他正在西安。”
    这个人选也还行,能力虽不如何孟风,资历足够,心性也稳,甚至有些保守,但独掌一路的经验却很丰富,当年长江大决战,就是他与陈庭芝在江西坚守。
    一边桂真欲言又止,桂真是想抢这个位置,不过他以师统制之职直升总帅部军务次长,资历太浅,更重要的是,他已近七旬,确实老了。见李肆点头,他也只得闷闷闭嘴。一边已年过七旬的军法总长郑永看了看他,面露同病相怜之色。
    枢密院知政苏文采皱眉:“贝铭基月前告病,病得不轻,枢密院正在办他的疗养事务呢。”
    一个参谋插嘴道:“谢定北也在西安。”
    现场顿时沉默,李肆挥手道:“再找找,汉皖调不回来,还有没有可以在半月内到任的中将……”
    熟悉将领分布的范晋摇头,其他人又提了一串少将人选,例如同在兰州的顾世宁,终究受制于资历问题,不可能独掌一路,担当北伐副帅。
    最终人选又转回到谢定北身上,李肆苦笑道:“好吧,希望谢参将能继续展现他的运气。”
    众人也苦笑不已,没办法,谢定北能力是有的,就因为他身上不知缠着运气还是气运,事情的成败都跟他能力无关,让人总是难以放心。但选来选去,有资历担当副帅的,就只有这家伙了。
    正好,资历虽浅,能力却足的顾世宁在长江大决战时也是谢定北的副手,就让这两人再成搭档吧。
    谢定北就这么坐上了北伐副帅的位置,就这事而言,已足以说明他的运气。
    副帅人选确定,那么统领主力,自大运河北上的主帅呢?
    李肆叉腰扬眉:“还能是谁?当然是我了,我要……御驾亲征!”
    再一阵沉默后,殿中响起一阵激烈的吵嚷声。
    “陛下不可!”
    “今非昔比,陛下怎能再亲身犯险!”
    “如今陛下已重如一国,动则国动啊!”
    李肆摆手道:“北伐不就是国动么?正因如此,我才要动嘛。”
    接着他开列若干理由,他这个皇帝动了,才能调动禁卫军以及侍卫亲军。前者还顶着一个禁卫第一师的陆军编制,侍卫亲军则是陆军第一百师,也是要用来作战的,不是单纯的花架子。有这两师在,兵力缺口就能少一些。
    这说法大家当然难以接受,拱卫皇帝的兵都上战场了,皇帝的安危怎么办?
    闹得不可开交时,李肆不得不高声喊道:“十四年前,朕说了要再踏上广宁门,你们是要绝朕此愿么!”
    皇帝自称朕了,加上这语气,以及强调的当年事,这说明皇帝是绝不愿放弃的,众人面面相觑,最终只能无奈地认了。
    可接着范晋就嘀咕道:“我也想去……”
    桂真和郑永对视一眼,赶紧掺和道:“臣等求请随驾!”
    “臣请随驾!”
    众人又赶紧一通叫唤,换成李肆头痛了。
    在演武殿安排外军务后,接着又连夜在肆草堂布置与北伐相关的政务,听到皇帝要御驾亲征,枢密院和总帅部若干要员也要随驾,文臣们顿时也沸腾了。
    唐孙镐最先喊出口:“臣等也请随驾!”
    陈万策老神在在,他主掌南北事务总署,必定是要北上的。可除了他,数十中枢大员纷纷鼓噪,尤以房与信、向善轩、程映德等自地方入中枢的文臣嗓门最响。他们都出身参军,昔日跟着英华红衣开疆拓土,红衣打下来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治政。如今英华北伐复土,他们自是想再重操旧业。
    “哪能动你们这些栋梁……”
    李肆也有些麻了爪,你们这些文臣凑什么热闹啊?
    “北伐复土非止军事,人心相融、政令相同,经济相连,这才是重中之重。若无臣等随驾,就只有北伐,没有复土!”
    唐孙镐振振有辞,这话也说得确实在理。
    李肆踢起了皮球:“复土之政自有下面人办,你们要随驾也可,但有人数限制,哪些人可去,哪些人必须守中,薛卿,你看着办。”
    薛雪脸上一苦,还以为必定要留守的自己会置身事外呢。
    肆草堂的喧嚣还不是尾声,当李肆忙到深夜,回后园歇息时,却发现妃子们已组团相候。
    三娘道:“我也要去!”
    四娘和宝音道:“还有我们!”
    已生华发的萧拂眉道:“医药事少不了我……”
    朱雨悠则道:“北方书院不少,我得督着,别被战火毁了。”
    安九秀道:“如果官家不带我,我就以安家人的名义去北方作生意!”
    关蒄想了好一阵,没什么词了,怒道:“你是要把克冲带在身边吧,我得管着他!”
    看着春华不复,只在眼眉间存着昔日风姿的媳妇们,李肆心中热流涌动,嘴里却呻吟道:“这是北伐,不是秋游……”
    三娘笑道:“怎么不是秋游?国中不少社坊都在约着随军北上,夫君,你是不是也已定了大观园的哪家社坊?”
    李肆猛烈咳嗽,再摇手道:“好了好了,别真闹了,我知你们心意,三娘带着四娘和宝音跟着我吧,其他人就安生在家。”
    媳妇们呵呵笑了,她们要的也就是这个。看着心满意足的老媳妇们,李肆哀叹道,后世史官怕是要再加他一笔“荒唐”的记述,御驾亲征,竟然还带着皇妃……
    可正如文臣们所说的那样,北伐不仅是为打仗,更是复土,是政治。三娘身兼国中诸多会社领袖,一国动员,正好照应北上的民间力量。四娘总管身边事务,宝音则是借她的蒙人身份,安抚科尔沁等蒙古部族。
    当然,有三娘在,李肆想要借北伐胡作非为,那就不可能了,这一点也很重要。
    第二天,又有无数人涌来求见,想要随驾。
    召见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李肆慨叹道:“其他人还是两说,两位卿家自己不提,朕也要你们随驾。”
    边寿民道:“草民此生,就缺这一副画了。”
    郎世宁道:“当帝国完成一统后,世界将迎来全新的时代,绘下这样的画卷,即便代价是生命都值得。”
    李肆抚须笑道:“想到你们手中的画卷,朕自己都激动难耐了。”(未完待续。。)





    第十八卷 第九百二十九章 还乡团与RUSH的官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3…1…18 23:45:43 本章字数:4047

    二月二十一日北伐定策,二十三日颁布军政谕令,同时广告天下,二十五日发布讨满檄文,三月二日,连陕西淳化这种半偏僻地方的乡村农人都知道了英华北伐复土的消息。
    倒还不是乡村里的先生给他们读报,而是一国动员已经落到了乡镇。
    北铺子乡李坡村里,李宏德扛着锄头,在自己的旱田里忙着翻土,正是春耕时分,不赶紧动弹,今年收成就别指望有多好了。村子里正沸沸扬扬闹腾着什么,他也不管不顾,嘴中还碎碎念着:“真是不务正业,一个个都魔怔了……”
    一个妇人凑到田边,怯怯唤道:“他爹,乡里正招人呢。”
    李宏德训斥着自己的婆娘:“官府鼓噪的事也是能凑合的?当心被吃得骨头都不剩!”
    妇人顿时低了脑袋,但还是辩道:“娃今年也要上县学了,县学的花费不少呢……”
    李宏德怒道:“当个民夫能挣来银子!?摆弄好家里这三十亩田,啥不能挣来?”
    妇人急切地解释道:“民夫除了管伙食和两身内外衣裳,还按日给脚钱,再说不止民夫,还招缝洗妇人,算下来一月也有一两多。什么还乡客的,帮着北上的官老爷办事,银子比照从九品官老爷给呢。他爹,我记得你……”
    李宏德扯高调门打断了婆娘:“妇道人家耳根软,官老爷摆张好脸你就信了?村里何家的两匹马被征了去,就发了一张什么军票。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换成银子,瞧老何成天拿那票子炫耀,指着靠这选乡事。晚上他跟婆娘的打闹全村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妇人气得脸颊涨红,终于爆发了:“就你能!就你精明!当年李顺招你去南洋,你偏不去。还骂人家是人口贩子,看吧,跟人家去的个个都发达了!你……你什么时候能睁眼看看这世道?现在的朝廷早不是大清了!”
    妇人跺脚离去,李宏德朝着背影吐着唾沫骂道:“狗婆娘,敢顶撞你男人了,发什么癫!”
    喘了好一阵,李宏德也犹豫起来。
    淳化县是跟着西安府,在前几年才成了大英朝国土的。到现在。世道变了很多,对李宏德来说,好坏都有。
    好的当然是日子稍稍好过了,皇粮少交,县里的苛捐杂税也减了大半,村里不少人不是向南投了昔日村人李顺,就是向西移去塞外垦荒。留下大片土地,都便宜转了出来。乡里乃至县里的地主老爷们一下子可吃不完,如今地越多税越高,他们也不敢吃太多地,这才让他能坐拥三十亩田地。起了两进土房,今年还算着咬牙起一进砖房。
    不仅是日子好过,两个儿子,一个丫头居然都能上学了,蒙学到小学都是免费的。大儿子去年小学毕业,学业有成,居然还考入了县学,毕业就是旧日的秀才呢,虽然没免什么钱粮,可也是功名啊。
    就凭这些,让李宏德对当今朝廷和皇帝感恩戴德,也都足够了。
    可这个朝廷给他的坏印象更多……
    首先是官多,一个乡里都有十来个官老爷。虽说现在没怎么压榨人,可谁知道以后呢?至于什么乡县院事可以管着官老爷,那都是哄人的吧,什么时候草民也能管着官老爷了?
    其次是事多,官老爷每人都管一摊事,隔三岔五都要到村子里来吆喝一通。只要缴了皇粮,自己闷头过自己的日子不行吗?不仅是官老爷,商人也成天上门,村里越来越闹。
    扰着人都是其次,总有人要来跟你说这不对,那不对,总有人鼓噪着要多事,不是建公共茅厕,就是修水渠、建耕牛互助社,反正一日不得安宁。
    更讨厌的是还有人来教你该怎么过日子,尤其是那些比和尚还唠叨的天庙祭祀,那都是以前的酸秀才老学究,过了半辈子,该怎么活还需要你来教?而不剪辫子就要罚钱的王法也让他很是愤懑。尤其让人恼火的是,这个朝廷还总鼓噪着女人做事,格外邪门。你看,婆娘现在居然也敢在一家大事上发话了,真是翻了天。
    当然,最可恨的是当年那个兵户李顺,不知前辈子积了什么德,一下子翻了身,在南面事业越来越大,据说现在已经是海外一地的总督老爷。
    李宏德格外恨李顺,早些年李顺回乡,招人去南洋,那时他压根不信,还说李顺是卖人头的。可前两年,淳化归了大英朝后,去南洋的乡亲们一个个回来炫耀了,让他丢了大脸,总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也许就这么连带也讨厌上了这个朝廷吧……
    多挣些钱,娃在县学也会好过些,甚至有机会考进府学吧,那可就是举人老爷了。
    正满肚子腹诽,婆娘提到的事让李宏德心绪恍惚起来。自己的好恶都还是其次,儿子的前程才最要紧啊,儿子有了前程,这一家子才有真正的富贵。而大英朝的世道,就得靠读书去挣,这个道理,李宏德很懂。
    想到儿子的前程,李宏德心中的执念散了大半,朝正喧嚣的村内望去,踌躇了好一阵,终于还是扛着锄头,黑着一张脸进了村子。
    村里已热闹得像个集市,磨坊外墙高挂的木板上,告示贴得满满当当,让人几乎看花了眼。当然,村里成年人基本都不识字,竟都靠着十来岁的半大孩子读告示。
    李宏德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