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草清- 第5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完全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方针就浮出水面。琉球虽对萨摩藩恭谨,却仗着向大明称臣,国中政务多受“亲华派”把控,总是桀骜不驯,甚至还占了萨摩藩宣称领有的奄美群岛,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
    1609年,萨摩藩派出以桦山久高为主帅的3000人登陆琉球,击败琉球军队,掠走琉球王室和朝堂重臣,逼迫王室和朝堂签署《掟十五条》,承认“琉球自古以来,世代均为萨摩藩之属,并将世代忠于萨摩藩”。亲华派三司官(相当于宰相),福建人后裔郑迥因拒绝签约而被杀。正是这个郑迥,拒绝丰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两度要求琉球自居岛津家附从,为侵朝战争和建江户城而承担义务。
    萨摩藩出兵获得了江户幕府的认可,幕府希望通过琉球中介,跟大明实现关系正常化。大明政fu从琉球来使身上看出了日本已经侵吞琉球的迹象,拒绝跟琉球谈日本之事,而只是保留朝贡关系,这个目标并没实现。
    出于琉球王国直面华夏的特殊性,江户幕府没有许可萨摩藩单独吞并琉球,而是保留主权,因此萨摩藩只能通过扶立亲日王室来间接控制琉球,实际政务依旧得靠亲华派照管,比如此时琉球首辅还是华人后裔,名叫蔡温。
    这些事并不是秘闻,找经常来往琉球的商人一问便知。海防司北曹以及海军情报司所得的资料,都以这些内容为历史背景。萧胜领着海军去琉球时,脑子里的印象都还跟大多数华夏人一样,觉得琉球不管是民间还是庙堂,都心向华夏,只是被日人所压。加之其军力羸弱,要把控琉球,不管军事人心,都是易如反掌。
    可他们都忽略了一些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实际的琉球,跟他们心目中的琉球,有着极大的偏差。
    不管是亲华还是亲日,都是出于利益。琉球在华夏周边各国是朝贡最频繁的一个,每两年一贡,许贡船两艘,中方次年回一艘船去琉球。琉球人以手工野物,换取金银绸缎,利益颇丰。
    除开朝贡,琉球与福建的民间贸易往来也非常兴盛,原本琉球就处于日本长崎…福建月港…吕宋马尼拉这条贸易路线的中转点,跟中国保持密切关系,自然是基本国策。
    因此当大明覆灭,琉球贡使滞留福建时,满清征南大将军博洛伸手一招,琉球贡使就屁颠屁颠去了北京,奉顺治皇帝为主,还将明朝的册封金印交了上去,什么“大明为父”的节操,那是一分没有,当琉球人心向华夏,不过是一厢情愿。
    萧胜的战列舰驶入那霸,的确震慑了琉球一国,加之福建已入英华,英华商船在琉球来往频繁,还惹出诸多贸易纷争,琉球对英华已有很深印象。
    尚敬王干脆利落地献上贡表,奉英华为华夏正朔,自居为英华藩属,萧胜和海军众将都觉目的已实现,就连塞防司冯敬尧都没注意到,尚敬王害怕得过了头,首辅蔡温眼中还带着疑虑,而尚敬王身边那些剃着日本头的家伙,眼中更是恨。
    当冯敬尧向琉球提出了《那霸条约》后,这三方的眼神,全都变成了恨,可萧胜和冯敬尧依旧没太注意。
    《那霸条约》的本质是确保英华海商的利益,在英华的整体贸易布局里,琉球是通向日本的跳板。因此条约要求琉球服从英华的贸易主导权,包括交出海关权,商事裁判权以及允许英华驻军。
    这已是萧胜和冯敬尧商议之后的温和条件,毕竟琉球是独立一国,历来对华夏恭顺,得注意吃相,小口小口地来。为此条约还大肆渲染英华的“亚洲共荣”政策,希望琉球秉承“事华夏为父”的忠诚传统,搭上英华这趟快车。
    两人都没想到,当然,对琉球并不知根底的李肆也没有想到,英华北进,除了损害日本,主要是萨摩藩的利益外,同时也破坏了日本加琉球的共同利益。
    英华如此深地介入琉球主权,琉球原本因介于中日之间而独立存在的地位也失去了,换句话说,对日本来说,琉球再没了隔开中日而单独存在的价值。
    对琉球本身而言,朝贡华夏不过是利益所需,尽管因尚敬王和蔡温的推动,琉球正在广兴儒学,可琉球跟交趾、广南等国不同,琉球的社会根基是在日本一面。英华如此强力介入,国家必然大分裂,这是尚敬王和蔡温这样的官员所不愿看到,也不能接受的。
    《那霸条约》被琉球拒绝,提出的反建议包括“称陛下为伯祖”、“行圣道年号”、“官制服色以英华为尊”等等条目,萧胜和冯敬尧没从中看出对方的真正心意,还以为对方依旧沉浸在“老传统”里而不能自拔,只是花力气劝说。
    萧胜和冯敬尧有耐心,尚敬王和蔡温在英华的巨舰大炮面前,不得不保持耐心,可萨摩藩安排在琉球王室身边的人,以及琉球本地人没了耐心。“英华要废王室,将琉球设为一县”、“萨摩藩要与英华在琉球血战”等传言在琉球喧嚣传开。
    英华一方还以为这只是萨摩藩的手脚,为切断萨摩藩对琉球政务的影响,萧胜断然逮捕了萨摩藩的人,并拖到那霸港,将其当众斩首。
    在萧胜和冯敬尧看来,萨摩藩的人压迫了琉球一百多年,今日他们是替琉球人除害,应该能赢得琉球民心,推动琉球王室和政fu尽快投向英华。
    可没想到,这一举却是捅了马蜂窝,当晚,不仅萧胜和冯敬尧等人在首里城的宅邸遭到民人围攻,那霸港的英华舰队也遭到民人冲击。为阻止民人登舰,舰队被迫发炮,形势一发不可收拾,那霸港彻夜充斥着枪炮声。
    到了第二天,英华舰队方面担忧萧胜和冯敬尧的安全,派出伏波军向首里城挺进,而琉球方面则已视舰队为敌,激进派官兵控制了炮台,向舰队轰击,大战就此爆发。
    在英华军面前,琉球军就是豆腐渣,一百多年前,琉球军在萨摩藩的三千军队方面一触即溃,原因是萨摩军中有七百火绳枪兵,今日英华军有两艘战列舰和十多艘海鲤舰,伏波军人数虽少,可双方的战力差距却是巨大的。
    那霸港炮台很快就被攻陷,同时萧胜和冯敬尧在亲卫伏波军的掩护下也很快打散了乱民,跟前来接应的那霸伏波军会合。退回那霸之后,考虑到敌我态势混杂,伏波军人数有限,难以在那霸立足,萧胜痛苦地决定,退出那霸,占领那霸西面的久米岛,等待援军。
    “怪不得那段时间,伏波军紧急集结,连我手下的驻船伏波军都被调去了……”
    鹰扬港,胡汉山这么感慨着。
    “唔,原来是这样,那一年,连定海伏波军都被调走,为了稳住定海,还从江南行营调来陆军,都统啊,咱们居然也丢过这么大的脸面,难怪大家都从来不提琉球事,连冯一定……咦?冯一定不是那时才去增援的吗?难道……”
    那霸港,白正理正在感慨,却猛然发现自己似乎又即将揭开更大一块伤疤。
    “没错,这还不算丢脸的,我跟着冯一定率伏波军主力到达后,更丢脸的事发生了。”
    伏波军都统制,昔日的香港海盗郑永,说起这事时,脑袋也耷拉下来,不愿跟白正理正视。
    ……





    第二卷 推荐阅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6…24 22:23:18 本章字数:9482

    清代政治,和中国传统政治不同,因它背后有一批特别拥护皇帝的,这便是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满洲人照理皇帝是一国元首,他该获到全国民众之拥护,不该在全国民众里另有一批专门拥护此政权的。这样的政权,便是sī政权,基础便不稳固。
    清代政权,始终要袒护满洲人,须满洲人在后拥护,才能控制牢固,这便是这一政权之sī心。在这种sī心下,他就需要一种法术。所以我们说,清代政治,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在这种sī制度之下,最坏的还是他们自己心虚,要替自己留一个退步。这个退步,就留在关东三省。清政fǔ把关东三十成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
    我们已讲过:满洲人是吉林长白山外松花江畔很小的一个小部族,满洲并不就是东三省。辽河东西两岸,秦以前就是中国的土地。战国时代属于燕()。秦始皇筑万里长城,东边直到大同江。无论如何,清代奉天一省,两千年前,早就是中国的。两千年来,也一向是中国的。
    清代把它划出去,做他们的禁地,不许中国人出关。直到光绪末年,河北、山东人才可以出关开垦。当时的台湾,也划为禁地。因为台湾由郑成功经营以后,还不断有人造反,因此不许福建人sī渡。这是为了管理不易,和关东三省的留作退步者不同。
    以上两个禁地外,第三个禁地是今天的察哈尔和绥远。这也是中国地方,清朝又把它划成为禁地,不许添住一户家,也不许多垦一亩地。
    因为这些地方接近蒙古,他们的目的,要把蒙古人和汉人隔开,不使相接触。这也到了光绪末年才开禁。
    第四个禁地是新疆。因此地土壤féi沃,尚未开辟,他们要留作满洲人的衣食之地,希望满洲人能到那里去,故不许中国人前往。
    直到左宗棠平定回乱以后,禁令始弛,汉人才能随便去新疆。因于满洲人这些sī心的法术,在中国境内无端划出许多处禁地,形成许多特殊区域。
    所以这些地方,有的是荒落了,有的则开发的特别迟。而中国人也认为所谓中国者,则只是当时的本部十八省。其实就传统历史范围言,则全不是这回事。
    满洲军队称八旗兵,为国家武力主干,全国各军事要地,都派八旗兵驻防。下面的绿营,说是中**队,实际上率领绿营的将领还都是满洲人。这两种军队,饷给是显分高下的。各省总督、巡抚,差不多在原则上也只用满洲人。
    中国人做到总督、巡抚封疆大吏的,虽也有,却不多。至于中国人带满洲兵做大将军的,二百多年间,只有一个岳钟琪。到了太平天国之役,满洲人自己实在没办法,曾左胡李,替满洲人再造中兴,从此封疆大吏,才始大部分转到中国人手里。
    然而甲午战争失败前后,封疆大吏,又都启用满洲人,中国人又转居少数了()。
    这可以说明清代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制,而这种军事统制,又完全是一种部族统制,因为兵权是该完全归于这个部族的。
    清代政fǔ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这不是全国政治,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了!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清朝从前做皇帝,外面送给皇帝的公事,先送到六部,皇帝拿出来的公事,六部也一定得先看。因为政治该公开,而六部尚书是全国的行政首长呀。
    这在明代还是如此的。那时大官的任用还有廷推,小官的任用则只经过吏部。事关教育,则一定要经礼部的。不能说皇帝sī下决定了,不再给政fǔ行政长官预闻就可办。
    这绝不能说是一种制度,也不能说它是习惯法,只该说它是法术。
    为什么?因为这是纯粹出之于sī心的。而sī心则绝不能形成出制度。有这一点看来,清代比明代更独裁。
    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只是宰相做错了,须负责。皇帝做错了,可以不负责。除此一分别以外,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限度。我们曾讲过,唐宋诸代的诏敕,宰相一定要盖章,没有宰相的章,就不成为诏书。
    为什么皇帝下诏书一定要宰相盖章呢?这就是一种制度了。为什么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呢?这就是一种法术了。
    这里的分别很简单,换句话说:一个是公的,有理由的,一个是sī的,没有理由的。清代那种sī心的政治,又怎样能做得下去呢?这就因为皇帝背后有全部满洲人撑腰。
    一个皇帝要独裁,他背后定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
    中国历史从秦以后,历代皇帝的背后就没有这样一个固定的力量。
    若说皇帝利用读书人,读书人在拥护皇帝,可是读书人拥护皇帝比较是公的。因为读书人不是皇帝的sī势力。而且读书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集团。
    中国历史上只有元和清,皇帝后面有整批蒙古人和满洲人帮忙。
    其他各代,大体说,是全国的读书人——有全国民众中间受过教育经过考试的人来帮政fǔ忙,这不能说是不公道。有人认为这便是“封建社会”了,这真是胡说。读书人不就是封建。反过来说,皇帝或政fǔ,存心培植读书人,也并不是sī心。并不如元清两代,存心扶护蒙古人和满洲人。这种政治当然是sī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