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直到蔡邕死去,他也没能够完成全部的工作,这中间的时间跨度就太长了。
当然,政权不稳大概也是原因之一,灵帝早年其实不算很差劲,你看他至少能够安安稳稳的把皇帝的大权握在自己的手里,就知道他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昏庸无能。
但到了晚年却是真的开始糊涂了,蔡邕的事情不再能够得到他的支持。
灵帝死后就是外戚与宦官之争,之后又有董卓作乱。
等董卓死了……好吧,没多久蔡邕也被王允杀死了。
所以说,对于蔡琰来讲,这担子真的很重,尤其是很多文献已经流失被毁,根本无从考证了。
这一点倒是曹操给了她极大的支持,不仅青州学馆原本的藏书尽数给蔡琰使用,若是有需求而青州没有的,曹操也让糜竺不计一切代价帮助蔡琰。
有了糜家的关系,他们倒是真的从天下各处搜罗了不少残本回来。
或许依旧不太全面,但对于蔡琰来说,能够有这些,已经是极大的帮助了,她更加清楚做这件事情的不易。
搜寻整个大汉天下只为了她需要用的的一卷书籍。
糜竺或许没有参与这些儒家经典的修订,但蔡琰觉得糜竺的贡献完全不比她又或者蔡邕要小。
而现在,蔡琰上书对曹操说,她的全部工作已经完成了。
这件事情无关战争,无关生死,但却是一件足够撼动天下所有文人的事情。
曹操对此当然十分重视,他当即表示会亲自去熹平馆看成品。
当然了,这事同样也是要上报给皇帝的。
刚巧刘协来了青州这么些日子了,也没什么正经的大事能够给他参与,曹操觉得这事就挺好,不会牵扯他绝不愿意让刘协的沾染的军政人事大权,但同样也足够重要。
于是等日子到了的时候,别说是曹操曹旭,就算是刘协作为皇帝也是亲自前去熹平馆。
蔡琰听到这事的时候,原本是打算带着完成的书籍去面见皇帝,把这些献到皇帝面前的,却没有想到刘协却下旨让她留在馆中而他亲自带人前去。
曹操说起这事的时候,表情颇有些皮笑肉不笑的:“陛下还真是……”
后半截没说,大概是夸人的话,不过他这表情可真不能算是夸奖。
旁边的戏志才倒是不在意的样子:“毕竟年轻。”
刘协此举看似是感激尊重蔡琰的贡献因而给她这样的殊荣,但实际上,这根本就是在给他自己刷声望。
曹操原本的计划是,由他去熹平馆,从蔡琰那里取书,之后也是由他来献给皇帝,献给天下的读书人。
现在倒好了,皇帝去了,还有谁会关注到曹操呢?
刘协这事的想法很好,只是在戏志才看来,未免操之过急,因为这明显会让曹操不高兴。
不过……
“这事当不是陛下的主意。”
刘协干不出这事来。
刘协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皇帝,大家都是清楚的,或许他被曹操这么好好的养上十年八年之后会闹出这些事情来,但现在,刘协还是那个只会说准奏两个字的软弱皇帝。
他自己干不出这事来,必定是刘协身边有人鼓动他这样做的。
而这些人的目的,也不需要戏志才在给曹操分析了,曹操自己就很清楚了。
他哼了一声:“这些人早晚要解决掉,否则平白让他们带坏了陛下。”
戏志才一笑,也不说曹操自己也没安啥好心,只是应和道:“主公说的是。”
这事上他和曹操的利益想法都是一致的,戏志才也觉得跟着刘协一起来的那些官员们招人烦的很,但偏偏他们当初不能把这些人都丢掉不管。
曹操将皇帝带来青州已经惹人非议,若是再强行丢掉追随皇帝的百官,那么这事可就真的办砸了。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是以后才要考虑的事情,此时蔡琰的事情才最重要。
因为已经有了曹旭的例子,刘协很干脆的学他爹也给了蔡琰官职,反正这已经不叫破例了。
蔡琰在青州的声望很高,被称作蔡先生,对她好点,也能顺带着给刘协自己刷好感度不是。
果然,这次的事情刘协做的场面十足,他对蔡琰也十分赞赏,数次夸奖蔡琰,说话的时候虽然努力端出皇帝的威严,却不是摆架子给人看。
这次所有的经文都是蔡琰亲自整理总结,因为刘协要来,因此蔡琰甚至提前抄录好了一份。
由于纸张的普及,这时候倒是不必搬出一大堆的竹简来了。
只是书籍的封皮上却是空白的,按照曹操的话,这封皮上的字是要今日由刘协亲自写上去的。
……虽然这事曹操其实挺想自己干的。
这可是好大一份名声啊。
可惜这时候皇帝来了,既然有皇帝在,自然是轮不到曹操去写字的,在这种比拼象征意义的事情上,刘协皇帝的身份可比曹操要有优势多了。
只是到了该写字的环节刘协却拒绝了,他表示既然这是蔡琰所办的事情,那么到了这种时候,当然是要由蔡琰来写才最合适。
曹操听到这话脸色当即缓和不少。
总之他是不愿意刘协来写的。
让蔡琰写,虽然也不是曹操最开始的计划,但总比让刘协写要好,这可以说是曹操最能接受的一种现实了。
于是在刘协提出之后,曹操也立刻赞同,劝说蔡琰亲自来写。
有了曹操的话,青州这边的人员当即明白了风向,也开始跟着劝说。
蔡琰虽然并不贪这样一份荣耀,但劝说她的除了皇帝还有青州的实权派,曹旭也对她说:“你既然要做大事,又何惜于写这几个字呢?”
机会已经摆在了面前,何必为了表示谦虚而推辞?
曹旭的话蔡琰是最能听得进去的,于是她终于点头。
旁边早有人备好了笔墨,这时候也非常及时的送到了蔡琰的手边。
这书最后是要作为样板拿去给工匠们做雕版,以后印刷此类书籍都以此为标准,而雕版完成之后,这原稿就要被收藏在熹平馆内作为纪念和象征,轻易不会再拿出来了。
毕竟学子们若要借阅自然有雕版印刷的书籍版本可以使用,除了不是蔡琰亲自书写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此时蔡琰提笔,郑重的在书的封皮上写下五经正义四个字。
这四字一出,在场顿时一片赞叹之声。
曹旭就在蔡琰身侧不远,这时候自然是将这四个字看的清清楚楚。
她一直知道蔡琰的字极为精彩好看,不是寻常闺阁女子小家子气的秀气,而是自有一份风骨在其中,且蔡琰大概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她的字并不遵从俗流而是大胆改进,很有自己的特色。
曹旭的字其实写的普普通通,她在书法上是没有丝毫成就的,但她这种人家出来的,即便自己写的不是很好,但眼界水平却不会差了。
或许比不上书法大家们的水平,但曹嵩当年对曹旭的教育即便放纵却不含糊,当年他们家也搜罗了不少当世名家的作品来给孩子长见识的。
曹旭此时看着蔡琰的字只觉得比那些人也是不差了,甚至可能更好。
蔡邕当年创了飞白书成为一时流行,而蔡琰此字说是隶书却也已经与传统隶书不同了。
曹操也是十分赞叹,他的文学素养比之曹旭可高得多了,后世对于曹操的描述之中也是带着文学家书法家这样的标签的。
此时曹操就说道:“蔡先生的字说是隶书然已经自成一家,不知可取了名字没有?”
蔡琰道:“曹公谬赞,不过是自己随手写来的字,难登大雅之堂,哪里还特意取什么名字呢?”
刘协这时候却开口道:“先生过谦了,朕倒是觉得曹卿说的极是。”
蔡琰连道不敢。
曹操此时说道:“陛下都已经这么说了,我观先生此字源于隶书却又全然不同,其严整正美,此书一出,天下读书人的风格恐怕都要为之一变了,既然如此,若以姓名称之未免格局太小,既然能为天下楷模,便称之为楷书如何?”
当年蔡邕的飞白书虽然受到赞誉,但那不过是流行而已。
蔡琰听到这话当即就要说什么,可刘协却已经先一步开口赞成,并且定下了这个名字。
行吧,皇帝都已经说定下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蔡琰也只能又是一番谦虚感谢而已。
倒是纪衡看着蔡琰的字抽了抽嘴角。
楷书什么的……原来是这么来的吗?
不过蔡琰的‘楷书’和他后世常见的楷书画风压根不一样啊。
最后纪衡也只能把这当做改变历史的后遗症了。
……反正现在青科院里的蒸汽机模型都可以用来推磨盘了,只是蝴蝶了一个楷书而已,纪衡觉得这也不算啥大事,更何况蔡琰写的确实很好。
蔡琰这事结束之后曹旭是真心为她高兴的,因为从这时候开始,蔡琰真的是完全不同了。
就像当年的曹旭,原本只有曹操军中的人才称她将军,但后来,全天下的人提到她都得称一句将军,而不是曹夫人之类的称呼。
蔡琰也是一样,以往蔡琰名声虽然很大,但蔡先生这样的尊称却是只在青州才有人这么叫,出了青州依旧不好使,经过这次的事情,全天下的人都得尊称蔡琰一声蔡先生了。
蔡琰自己也是激动的,她原本只是在曹旭的鼓励下想要做一番事情,最重要的是,不能让父亲一声的心血就那么后继无人,可现在,蔡琰觉得她不该把自己局限在蔡邕的框架里,她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做更多的事情才对。
事情也确实不出所料,五经正义一出,顿时成了天下读书人最为追捧的书籍。
原本倒是有人不服气的,觉得一个女人修订的书能有什么用处,恐怕会是错漏百出,只能做个摆设的。
但当真的有人细细的去看了这书之后,除了赞不绝口以外,大概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给遇上的每一个读书人卖安利了。
蔡琰不仅没有错漏百出,反倒是有理有据信而有征,很多地方看以前的书籍有模糊不明的,在这部五经正义里,都显得清楚明白。
不过也有人拿着以前的版本来驳斥蔡琰书中有错误,曹旭当即很生气,她是知道蔡琰做了多少工作多少努力才完成这部书的,可以说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蔡琰再三思考审定之后才决定的,若有一处不明或是各家典籍中有争议的,蔡琰可以为这一个字整晚整晚的不睡觉去弄明白它。
这时候居然有人拿着以前那些模糊不清的典籍来驳斥蔡琰,说这书中有误,女子作的书果然是看不得的。
曹旭气的想要砍人。
“给我点齐一支兵马,我这就去揍那自称名士的家伙一顿,让他睁大眼睛好好看看,到底是谁在胡说八道!”
蔡琰却在此时安抚曹旭,让她不必冲动。
从五经正义成书然后正式发行的那天开始,蔡琰就知道她一定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元昭,我知道你心疼我,但是当年有人质疑你的能力的时候,难道你是把说闲话的人全都揍了一遍吗?”
曹旭只好说道:“不是。”
“那你是怎么做的?去找曹公哭诉还是让人帮你找那些人的麻烦?”
都不是的……
“我在军营里严格要求自己,然后真正的打出漂亮仗来,用事实让那些人闭嘴。”
蔡琰听到这话笑了出来:“所以,我也是一样,当初的你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又怎么会愿意做呢?而你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也会努力做到的。”
之后蔡琰专门撰写了文章来驳斥那些质疑她的人,那些人提出的每一个‘错误’,蔡琰都给出了让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在文章的最后列出了她的参考书籍。
至于说那些人……
蔡琰倒是没说什么,但曹旭却公开放话去说:“那些质疑的人最好也把自己的书单列出来,总不会是拿着一家之言就敢口出不逊,这得是多么的每见识啊,这种人,也能被称作读书人?”
曹旭的嘲讽远比蔡琰的解释更拉仇恨,当即有人辩不过蔡琰就把矛头指向曹旭。
对于这种,曹旭的应对就更加简单了。
“我是个武将,向来用拳头说话,之前是谁想要跟我聊聊来着?”
……没人想跟你聊聊!
这话一出来,顿时所有敢对着曹旭叫嚣的声音全部消停了。
曹旭这些年用事实证明了她的武力值到底有多高。
别说是读书人了,就算是武将,除了吕布赵云这种等级的,其他人遇上她还不是只有挨揍的分。
关于五经正义的争论,在持续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彻底消停。
大家发现蔡琰的书是真的很靠谱,以他们目前的水平和手中的资源,压根挑不出什么有理有据的错误来。
那些一开始就乱蹦跶的,基本都是胡乱叫嚣。
更何况,大家其实也挺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