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之未来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三帝国之未来战争-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晕滋炀突崞桨参奘铝税桑康却堑幕褂形藿獾幕鸺兀坎还⒐瞬恢勒馐腔鸺侨衔馐堑鹿碜拥男率轿淦鳌皏2飞弹”!
    狭窄的海峡甚至挡不住德军远程大炮的增程弹,更别说是以射程著称的火箭炮了。不过白天的攻击目标都是那些个工厂等大号目标,这种目标是不可能移动的。于是英国人在德军火箭炮射程之内的飞机制造厂,兵工厂等所有的跟军事有关的工厂都遭到了大规模轰炸。天上是晴朗的,德军飞机除了被击落的都回家了。数不清的火箭弹呼啸着扑下来。在一个个工厂里面炸响,昨夜就被德军飞机投下了轰炸通知书的工厂厂区之内人很少了,英国人很听话。他们知道认真执着的德国人既然说了就会做到,于是他么撤出了大多数工人,可惜的是一小部分心存侥幸的人却没来得及退出来。结果是悲催的!熊熊烈焰满地都是的厂区内显然不会有生命存活的迹象。没有完全听话的下场就是赔上了一部分工人的身家性命!
    英伦三岛的民众一下子就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城市里到处都是狼烟四起。自打德国人在海狮计划失败之后这还是英国人第一次见识到战争的残酷。英国的很多有识之士都认为卷土重来的德军这一次不会这么好对付了。英国的惠灵顿轰炸机组跟兰开斯特轰炸机组自遇袭之后就开始听从命令,准备袭击在欧洲的德军机场。他们都知道自己是炮灰,是前去为自己的战友们探路的。这一去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运气好的话还能在德国人的战俘营里幸存下来,运气不好的话会直接跟飞机一起化为灰烬的。人们怀着沉重的心情送别他们的英雄。不过他们也不会过于担心。因为德国人传递过来的邮件表明了大多数的英军战俘依然活得好好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了跟家人和朋友每天通话的机会,无线电话这种德国人发明的高科技东东令人艳羡。
    沿海的军事设施基本都被摧毁,这样的攻击很容易令人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会是什么。可惜德国人好像是铁了心一定要用飞机来把英伦三岛炸到海里边去,他们不断的派遣大规模的飞机,对英国轮番轰炸。
    171名德军战俘要求自己能够得到跟家人通话的权力。他们希望给家人报个平安。英国当局很傲慢的拒绝了他们,理由是德国人送来的终端设备英国人自己尚且不够用。怎么有时间腾出来给他们使用呢?想要通话也可以,让你们的上司空投一个显示器过来就是了!英国人没敢说是把其中一个平板显示器给解剖去做研究了,要不然怎么会不够用的呢?
    很快的一天过后德国战俘的数字上升到了200人左右,被击落的飞机残骸充斥在英国航空研究机构。空气动力学专家跟材料学专家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发动机专家依然是摸不着头绪,德国人小巧的发动机怎么会爆发出这么强大的力量呢?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技术上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赶上来,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的灰背隼航空发动机堪称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动力系统了,可在德国人的旋转活塞发动机面前不值一提。这样的技术就像是不归人间所有,英国人不得不佩服德国同行的精密技术!
    他们知道苏联人曾经提供过这种发动机的样本,苏毛子试图把德国人的先进技术公布于众,让英美两国看一看他们的科技水平是否能够跟德国鬼子相提并论。苏毛子也很想两个盟友可以拿出类似的工业品,可惜的是直到现在英美两国始终不能做出可以比肩德国发动机的类似产品。苏毛子认为这是英美两国在藏私,而英美两国却认为德国人的技术这么先进,跟他们打仗的胜算能有几何呢?两家各有各的小九九,因此同心同德是谈不上的。而面对德国这样强大的对手,一旦不能携手共进退就意味着被德军各个击破。劲不往一处使,步调不一致,即使他们的力量再强大,人数再多又有何用呢?
    德国空军的战术模式一如既往,仿佛就是海狮计划的翻版。只不过机型更新了,战斗能力增强了而已。另一个方面是他们认识到了英国的扇形站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因此英国皇家空军赖以预测对手位置的眼睛被刺瞎,很难跟实力强大的德国空军争夺蓝天。好在美国人的陆航队在这里有很多,未来日子里发展成为美国空军的陆航堪称是德国空军以下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德国人数次跟美国野马机闪电机交手的时候都有过败绩,海军的地狱猫战斗机表现的也很出色,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结束。美国人得以腾出更多的力量对德国人施加压力。这个时候德国空军居然敢太岁头上动土,老虎嘴里拔牙!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国人才对德国空军的突然袭击疏于防备。他们认为德国空军的欧洲部队面对英美空军主力根本就不占优势,他们本该躲着的,可现在居然敢主动挑衅,这真是不太正常。
    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德国空军的快速出击打的英美联军措手不及,他们的力量还未能发挥的时候自己保卫的沿海地区早就已经是遍地狼烟了!这种情况实在是令人蒙羞,道丁跟艾森豪威尔都感觉到自己颜面无光。(未完待续……)
    s

第四节:东风西渐
    看起来,德国空军的攻击貌似动摇了英美联军的根基。('')实则只是脸面上让敌军稍稍难看一点而已。这样的战斗进行过多次了,场面占优的一方反而不是最后获得胜利的一方。德国空军眼下的强势能够维持多久呢?这一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英国人普遍认为德国的工业能力是比不上美国的,他们要使战争能够持续下去,只有一直保持开战后获的优势,通过每一次战役把美国的工业能力抵消掉。在很多高精尖武器技术上德国人有一定优势,但是整体的战略上面来看,德国人的规模显然不行。他们现在是常战常胜,但是只要一旦遇到失败,就像是滚动的足球遇到了阻碍,他们一定会原地不动的。
    德**队在东线表现很好,他们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加一攻击,战术看来很简单,但也是很实用的战争之道。他们强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从来不会因为敌军的动向轻易改变自身战略部署,有效地做到了扬长避短。
    很多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其实,德军获得的成就显而易见是为了掩盖他们的硬伤,那就是绝对实力不强。在遇到美国这种工业实力雄厚的对手时,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弱点就会被人为的放大,最终整个战争或许会因为这方面而导致失败!
    英美联军很多军事主官齐聚一堂。针对眼下德国人突然发动的猛烈攻势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针对目前局势。尼米兹主张等待,他举例说明他的道理冲绳岛面积2235平方公里,十万守军,还是采取打地洞的战法,虽然战后很多日本鬼子对牛岛满下令反击耿耿于怀,其实不这样做就能改变结局了嘛,不可能!不具备攻击力,对美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大,而且美军也根据战场特点,战术装备都在发生变化。火焰喷射坦克,推土机到了战场就是根据这些特点而产生的,美军遇到地堡,一般步兵并不进攻。召唤火炮,等待坦克与推土机,有时一天美军才攻十几米,这不完全是战斗残酷,而是从容的等待。这样的战斗,被消灭是没有悬念的事情。他认为德国人的攻击实际上就是回光返照,他们的力量不足以撑住德军持续战斗。而英美联军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在战略相持中等待下去,德国的力量终会耗尽。
    艾森豪威尔却不这样认为,他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而是笼统的认为这样做似有不妥。这是一个伟大人物的直觉。在尼米兹怀疑的目光中,美军之中的猛将巴顿却接过了话头,他认为德**队的能力远非尼米兹想象的那样。他们实际上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术,德军面对优势苏军防御的筑垒地域时,看起来对于苏军完善的阵地无处下手,办法不多。但是他们通过一种流动性来实现部队的进攻,攻击完就后撤,大踏步的前进与大踏步的后撤。这个过程就像是用锯子在锯倒大树一样,简简单单的重复这个动作,胜利就一点点的积累到手了。这种战法和战术是长期处于兵力弱势情况下形成的克敌制胜的办法。在坚固的工事面前自身的火力装备跟不上。吃亏大,只能是通过拉动敌人的办法,在野战中、在军队行进状态中加以攻击,军队表面上看攻坚能力不强,貌似比较怯战比较怕伤亡。看起来是到处跑着四处救火。而一旦出现战机攻击就非常的犀利。往往总是能够出其不意的咬住敌人的要害,给与其致命一击。
    按照德国国防军士兵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说。他们是仅次于美军的。两者相较,他们的优势在于战斗经验丰富,一开始他们就能很好的进入状态。而美国大兵则缺乏战斗意志,经验几乎是零。因此战斗力表现很低级。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变,因为美**队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美国人绝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消极被动的等待显然不是一个好办法。美国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这一支远比对手要年轻很多的军队活力四射,任何强大的敌人他们都敢于面对。
    马歇尔应该是最稳健的一位盟军将领了,他的话很多时候代表着罗斯福的意见。这个老谋深算的资深参谋长很有主意的,他的建议跟美国的国家战略步调一致,那就是主张继续在英伦三岛增加空军实力,跟德国鬼子刀对刀枪对枪的狠干一场!很显然这家伙是乘机想要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了。
    他喜欢用数据来说明问题,一如善于运用统计学的老学究,他指出美英武装力量在战争中增长得很快。1941年9月,大不列颠岛上有300多万名士兵。此外,空军有75万人,海军有50万人。到1942年底,英国武装力量有400多万,其中陆军26万,空军96万、海军52万。美国在参战前,拥有170万军队。一年后,增加到540万。1942年美军总数达700万。所有这些军队都装备有现代化技术兵器。美英这两个海洋强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舰队,完全有能力把大批部队从大不列颠群岛运往欧洲大陆。
    因此,以德国空军主动挑衅为契机,尽可能的把战争扩大化。直到扩大到德国人撑不住的地步,到时候大规模的战争必定会压垮德国人的脊梁。他相信英美两国的综合实力不是一个德国加上区区几个杂毛国家就能抗住的!
    他的想法跟白起不谋而合,正在谋求把战争的主要方向转移的白起也想在英吉利海峡这边来一次大的。他知道眼下的俄国人已经被德军逼迫到了极点。实在是不宜继续打压。这正是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叫做穷寇莫追!
    当年普鲁士与奥地利战争后,俾斯麦举一人之力压制了普鲁士军人想进入维也纳庆典的想法,因为消灭一个民族是不可能的,而这样做却能给一个民族心灵留下创伤,这点很多国家的政治家都是比较谨慎。这正是白起所要极力避免的,一战之后所谓的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诸多枷锁都变成了日后更大灾难的诱因。白起不想把世界拖进无休止的战争之中。他要做的是适可而止的进行战争。
    在他的眼里边,战争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他需要最大化的利用英美跟苏联之间的龌龊,他知道处于复杂而又困难形势中的苏联人民,有权期待美英两国履行自已的盟国义务和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事态的发展表明。同在许多其它问题上一样,美英政府奉行的政策是代表资本主义强国一些垄断集团势力的。它们在同德国的战争中,追求的是自己特殊的目的。对苏联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尽快和彻底打败希德国和消灭法西斯——美英当权者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期望战争拖延下去,认为这不仅可以摧毁德国的强大力量。除掉他们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别手,而且能达到另外一个目的:即由于这场战争的大消耗,苏联将疲惫不堪,一蹶不振。因而,战后它只得依附于美英两国。
    斯大林极力避免的是邱胖子跟罗瘸子所要极力促成的,为了制造这个局面,英美给苏联提供再多的物资也不会心疼的,他们期望的是苏联人能够用资本主义国家制造的武器给德国国防军制造极大的杀伤,消耗掉他们的实力。而他们自身也在跟德军的战斗中死伤狼藉,最终落的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白起需要利用这个局面。在把苏联打的信心全无准备拼死一战的时候,及时调转枪口给准备不足的英美联军狠狠一击。这是苏联人喜闻乐见的,也是英美两国坐山观虎斗,咎由自取得到的!
    白起需要承受很多的压力,来自国内的辩论尘烟四起,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