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书把碗放下,觉得自己的手已经几近冻僵了。杜浒的手垂在他身侧,散发着滚烫的热气。她不自觉地就握住了他的一根手指头。
杜浒慢慢把她的手握紧。他的一只手轻轻松松的就把她的一个小拳头握在了里面,连带着手腕也包住了。奉书只觉得暖意从手腕一直注入到心里,忍不住浑身打了个激灵。
杜浒攒了攒力气,低声问道:“你冷不冷?说话这个声音。”
奉书点点头。她的确一直在牙关打颤。她真怕自己也生病,忍不住向身边那个滚热的躯体靠了又靠。一不小心却碰到了杜浒刚包扎好的伤口。他全身微微一颤,轻轻“嘶”了一声。
奉书脸上一热,连忙躲开。她记得上一次在谈笙的书房里,自己不管不顾地冲到他怀里,把他的伤口碰疼了,立刻就让他推开了。
这次杜浒却没推她,轻声说:“没事。你身子像冰一样,正好也给我冰一冰,去一去热。”手指微微点着奉书后背,让她挪了个位置,避开他伤得最厉害的地方,让她斜着靠在自己怀里,下巴抵在她头顶,握住她红肿的右手手腕,一点点按着她的骨头涡儿。
他比她要镇定得多、清醒得多。虽然伤得几乎不能动,可是奉书却觉得,自己现在是被他保护着似的。
他全身像火炉一样,就连呼出的气也是热的,好像给她裹上了温暖的被子。奉书的手足慢慢恢复了知觉,脏腑也逐渐暖了起来,心中也没那么害怕了,不一会儿,就靠在他胸前睡着了。
*
昏昏沉沉的似乎过了一天,又似乎过了很多天。奉书已经从当日的惊恐和绝望中解脱出来。可是杜浒的伤势却丝毫不见好转,几处箭伤开始化脓,又烧得愈重,最后竟而开始说胡话了。在漆黑一片的夜中,奉书隐约听到他断断续续的低吟。她心里一跳,凑过去细听,好半天,才听出他是在说:“冷……”
奉书吓坏了,并不是因为他的高烧,而是因为,她此前从没听过他如此脆弱无助的音调。过去他曾经重伤,曾经命令她活生生地割他的肉,但也从来没有叫过一个“痛”字。
奉书把所有她能找到的衣物、布匹都堆在他身上,把他从头到脚都盖得严严的。可是没多久,杜浒却轻轻向外推她,改口叫热了。他的手一会儿烫得吓人,一会儿又凉得像死人一样。
他额角和脖颈间渗出了冷汗,昏睡中紧皱眉头,咬着牙,狠狠地道:“杀,杀……冲锋……给我上……烧、烧……”忽然又小声而急促地说:“支援……需要支援……”
一面说着毫无意义的音节,一面沉浸在想象中的战斗里,脸上神色变幻,有时愤怒,有时惧怕,有时悲伤。
奉书不由得心疼,却又更是心慌。她不知道小船已经漂流了多远,更不知道他们将要漂到哪里去。长江的尽头,也许是大海吧。倘若真的进了海,那可怎么办?
船里没有预备食物。杜浒这几日只是不停地要水,倒还没什么,奉书已经饿得快虚脱了。
又到了一个白天。奉书看到岸边人烟渐密,几个小小的村落从眼前掠过,江上也开始有了行船。她知道自己和杜浒此刻身为“反贼”,若是被官府拿到,只怕立刻会就地正法,但若是这般随波逐流,只怕死得更快。
她下定决心,扳起桨,将小船朝岸边人烟之处划过去。
她全身无力,划得很慢很慢,错过了一个村庄,又错过了另一个。终于,小船一头扎进了芦苇丛中。等她奋力将船从芦苇中摇出来时,便看到岸边柳树下泊着一艘渔船,船头坐着个渔翁,身前架了个小锅,正在煮饭。船尾开着口,与江水相通,只用竹篾子拦住,当中养着捕来的活鱼。
奉书看得口舌生津,恨不得将那几条鱼生吃了,连忙招呼那渔人,叫道:“老伯,烦你卖条鱼来!”
那渔人见她一身血污,吃了一惊,开口问了句什么。他的口音十分奇怪,奉书却一时没有听懂。
她心想:“不知这里是哪儿?”指了指船尾的鱼,又从怀里摸出一串钱,晃了晃,道:“请你烧一条鱼,我有钱!”
那渔翁这下明白了,笑道:“小娃儿这是遭祸了?一条鱼值什么,送你,不要钱。”
奉书虽然没听懂他的每一个字,但也明白了他的意思,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那渔翁取了一尾鱼,洗剖干净,不一会儿便煮成一锅鱼羹,用挠钩把奉书的小船拉近,隔着船,连锅递给她。奉书又管他要了个勺子,也不顾烫,大口大口吞了几块鱼肉,肚里一下子暖了。又进了舱,说:“师父,吃饭。”
杜浒只吃了几口,便吃不下,示意剩下的全给她。
奉书见杜浒病势愈重,心中焦急,食不知味地把剩下的鱼羹吃了。肚中有食,方才觉得心思灵敏起来,爬出船舱,将锅还给那渔翁,问道:“老伯,这里是哪儿?”
那渔翁倒是明白了她的意思,连比带划地说了一个地名。奉书却全然不懂,问了好几次,才听到杜浒在舱里说:“这里是江北泰兴县……嘿,已经是淮南东路辖境啦。”
奉书茫然道:“淮南东路。”这已经超出了她所知道的世界的范围。但杜浒既然认得,看来也不是什么海外蛮荒之地。她松了口气,忽然心起一念,对那渔翁说:“老伯,请问这里有没有大夫?我师……我叔父让强人打伤,我们好容易逃到这里,还请老伯帮忙,给他抓一副药!要是……要是老伯能收留我们养几日伤,那我……我们感激不尽,这些钱全给你!
那渔翁虽然慷慨,但见奉书和舱内那人来历不明,还是面现为难之色。奉书一横心,又道:“要是老伯能帮忙……这艘船也送给你,好不好?”
那渔翁微微一惊,见她不像说笑,这才犹豫着点头。奉书连忙将船内的物件收拾好,让那渔翁把杜浒扶出来。那渔翁一进船舱,见到一个奄奄一息的大汉,还有隐隐约约的血迹,又是大吃一惊。
奉书忙道:“那是我师……我叔父,血也是他流的。这里可没死过人,老伯放心。”她公然说谎,心虚了一阵,又道:“以后我帮你把船板刷干净,就什么都看不出来了。”
那渔翁这才彻底相信,这艘船确实是要白送给自己的,当即喜笑颜开,说:“不妨,不妨。我自己可以刷。”
那渔翁孑然一身,住处就在岸边不远。奉书和渔翁合力,把杜浒扶进房里,卧在一张木床上。那渔翁当即到临近的村里请大夫去了。
杜浒微微睁眼,问她:“怎的连船也不要了?”
奉书嘻嘻笑道:“是你说的,这里已经是江北了啊,你答应要带我去大都的,大都在江北不在?自然不再需要船了。师父说过的话,可不许反悔。”
杜浒苦笑道:“你这叫破釜沉舟,逼我非好起来不可。”
第74章 从今(续)
吃了几日的药,杜浒的高烧慢慢褪了下去,眼神一下子便清亮了起来。刚刚能站起来走路,就命奉书把他扶到外面去,散步、快走,甚至慢慢跑步。等有了足够的力气,还和她掰手腕,让她挂在他胳膊上荡秋千。他说,要是整天像个病人一样躺在床上休养,就算养好了,也会一直是个病人。
但他全身外伤严重,加之在广州牢狱里时,身体被折磨得差了,直在那渔翁家里将养了一两个月,方才彻底痊愈。他养伤的时候,奉书也不敢闲着,帮那渔翁做些买米、晒鱼、打水之类的杂活,杜浒的饮食起居,她也尽心侍候。
杜浒几次趁无人时对她说:“你是相府千金,让你跟着我吃苦,本就不该,这些伺候人的活计,更不是你应做的,以后你不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
奉书笑道:“好啊,你嘴上管我叫弟子,心里还是没把我当弟子。”
杜浒道:“嘿嘿,我可没跟你开玩笑。丞相要是知道我把他的宝贝女儿当丫头使唤,非得跟我恩断义绝不可。”
奉书笑道:“可是丞相不知道啊。”顿了顿,又认认真真地说:“你是为了救我爹爹,这才受的伤,我……我心里面感激还来不及,给你做几天小丫头,又怎么样?就当是替我爹爹谢谢你了。只可惜,那些送了命的义士,我是没法报答了。”
在建康府时的那些密谋与惊险,现在回想起来,都好像上辈子的事情一样。奉书唯一希望的,就是那天参与救援的义士,平安逃脱的人数尽可能多些。
杜浒摸摸她的头,说:“好孩子,你很懂事……不过,那些江南义士舍生忘死,也并不完全是为了丞相一人,也不需要你报答什么。”
奉书只是隐约明白他的意思,说:“是。”
杜浒摇摇头,“你看你,这些日子尽是粗糙餐饭,瘦了这么多……”凝视着她的眼睛,问:“想不想惠州?想不想你二叔?后不后悔?”
奉书心里一酸,低声道:“想。想。不后悔。”
杜浒长长叹了口气,“那好,今晚收拾收拾,明天咱们就出发。丞相此时,大概已经到大都了吧。不过你放心,他应该暂时没有危险。那忽必烈还要许他高官厚禄呢。”
奉书一下子又是紧张,又是惊喜:“明天就出发去大都?”
杜浒笑道:“怎么,还想再歇几天?”
“不是,不是。我是怕你还没好全嘛。”
“就算没好全,路上慢慢休整,也够了,用不着天天呆着不动。再说……早一天到大都,就多一日寻访的时间。不光是丞相,还有你娘,你姐姐她们,现在恐怕全都过得不好。”
奉书如何不知,但亲耳听他说出这话,心里还是一阵难受,点点头,道:“那,你认不认得路?”
杜浒微笑道:“当年丞相被扣北营,我随他北上时,早就从北人口中听熟了要走的路径,你跟着我便是。”
第二天清早,两人向那渔翁告别,走上朝北的小路。奉书的腿上绑着她新缝出来的、更重的沙袋,依然健步如飞。杜浒又蒙上她的眼睛,她也没什么不适应,跟得紧紧的,一个早上下来,只绊了两跤。她闭着眼,脑海中勾勒着那个久闻大名的大都城,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奇妙的冒险。
他们没有什么细软财物,杜浒背上只跨了一张土弓,腰间插了几枝箭。奉书腰间则栓着那柄从元兵尸体上摸出来的匕首。两人一文不名,随手捕些野味果腹,倒也不至于挨饿,偶尔还能用捕来的野味换几个钱。杜浒还让她试着在蒙眼时射猎,她的本事还没练到家,自然是箭箭虚发,屡战屡败。她也不气馁,反倒觉得挺好玩。
行了几日,路边行人渐多,一打听,已经到了扬州城附近。杜浒远远地望着扬州城墙,嗟叹许久,说:“当年我和丞相一行人被骗出真州,辗转来到扬州城下,徘徊了许久,就是不敢进城,只怕一露面,便让李庭芝杀了。唉!李庭芝也是个文武双全的好汉子,可惜,可惜!”
奉书隐隐约约地听说过,李庭芝后来死得很壮烈,也不由得惆怅起来,问:“要不要进城去看看?”
“不用了。咱们到城外的码头去,看能不能搭上一条船。”
奉书奇道:“码头?船?江北也有河?”她一直以为,只有在江南水乡,才有河流和船只呢。
杜浒笑道:“那是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自临安始,纵行几千里,能一直通到洛阳,再至河北涿州。过去扬州城富甲江南,便是仗着这漕运之利。咱们要去大都,沿河而上,再简单不过。”
说话间,大运河码头已经远远在望。奉书一看之下,不由得张大了嘴巴。只见河面上百舸千帆,熙熙攘攘,林林总总的各式船只不计其数,都在缓缓北行,竟时有堵塞之象。岸上也是车马辚辚,来回来去地拉货卸货。船家的吆喝声、纤夫的号子声、马嘶声、车轮声,嘈杂不绝。她从没见过这么拥挤的河面,便是在长江各口岸,也从没有这般壮观景象。
杜浒也没料到码头会如此热闹,大是吃惊,随即笑道:“奉儿,这下咱们不愁没船搭了,你来挑一挑,喜欢哪一艘?”
奉书犹自不太相信,问道:“这么多船,都是……都是去大都的?”
杜浒却也不太清楚,说:“过去问问。”
到了河边,只见一个船家正在指挥装货,杜浒上前拱手问道:“这位老兄,敢问你们的船捎不捎客人?”
那船家将他俩上下打量了一番,摇头道:“不捎,不捎!东西还运不过来哩,还带客人?”
杜浒忙赔笑道:“我们自会出船钱,当然不会白坐老兄的船。”
那船家依然摇头,冷笑道:“客人可看清楚了,小人这可是官府征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