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安非常兴奋,他急匆匆又去拜会范仲淹,把自己的设想和老范沟通了,恰巧欧阳修也在,他们又把晏殊和梅尧臣找过来,集合五个人的智慧,反复推敲,都感到这是一招妙计。
“诚如是,渤海国兴,燕云恢复,我大宋中兴可期,咱们几个老头子哪怕死了,也含笑九泉了。”
范仲淹叹了口气,又盯着地图,想了一会儿,幽幽道:“在大宋,要办事情太难了,哪怕是正确的事情!”老先生有感而,“恢复渤海国绝不是小事情,也不是咱们几个商量一下就成的,不但要陛下鼎力支持,还要朝中诸公配合,你们有把握吗?”
欧阳修摇了摇头,“说实话,把握不大,扶持一个灭亡了百年的国家,的确不是个小事情,我担心政事堂通过不了。”
范仲淹点头,“是啊,当年大家尚且能一心一意,只是想不到,现在却弄成了这副样子,真是可悲可叹啊!”
一个天大的机会,绝佳的方案,摆在了大家伙的面前,如果不落实下去,谁都会抱憾终身,死不瞑目的!
想了许久,晏殊第一个站出来。
他咬了咬牙,“几位,我豁出去这张老脸,去找找我那个不争气的女婿,他是三相,影响力还是有的!”
“那贾昌朝那边我去说!”欧阳修主动承担道。
梅尧臣笑了笑,“既然如此,我就负责唐介和王拱辰,好歹我们也有些交情。”
欧阳修看了眼王宁安,“二郎,陛下和狄枢相那里就要你去说了。”
王宁安一点不迟疑,“狄枢相肯定没有问题,咱们陛下也有心振作,我把握十足,现在就剩下一个难题了。”
谁都知道,他说的是韩琦。
别看韩琦在所有相公当中,排名最后,但是他手握着三司,朝廷的财政大权,还有各种军械制造,最要命的是韩琦躲过了之前的铜价大战,他身上没有什么毛病,哪怕在赵祯那里,也是白莲花一朵,说话的分量很重很重,如果韩琦不点头,事情就不好办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目光都落在了范仲淹身上。
老范无奈苦笑,“这么多年了,我这张老脸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不过为了大宋江山,就算折了面子又何妨,我去了!”
……
接下来的几天,王宁安只能提前结束了自己的蜜月,到处奔波,和这个商量,和那个沟通,忙得不亦乐乎。
终于,在七天之后,赵祯再度召开御前会议,诸位相公悉数到来,范仲淹和晏殊虽然江湖地位崇高,但毕竟是致仕多年,没有资格参与,真正和王宁安站在一起的还是欧阳修,狄青,又加上了一个赵宗景。
区区四个人而已,他们的对面,当朝诸位相公,悉数到场。
这一次赵祯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哪怕王宁安做了许多工作,赵祯也是认为此事喜忧参半,危险和机遇并存,该怎么办,还是要让所有人商议。
出乎所有人预料,第一个站起来的竟然是一直沉默不言的三相富弼。
他深深吸口气,用缓慢而坚定的声音道:“恢复渤海国,此议甚是不妥!据老臣所知,渤海国遗民早就消失殆尽,最后一批在五十多年前,全数迁往高丽,辽国境内已经没有渤海遗民,又如何复兴渤海国?”
赵祯微蹙眉头,“富爱卿,你所言当真?”
“千真万确,如果有半点虚言,老臣愿意受罚。”
富弼说完,第二个站出来的就是王拱辰,“启奏陛下,诚如富相公所言,渤海国早就消失了,且不论能不能成,就算能扶持起来,又要花费多少财力精力,海上茫茫,要运输多少辎重,派去多少人丁?有这些精力,还不如加强河北各地的防务,这才是正办!”
“臣附议王相公。”王尧臣站起来说道。
“臣也附议!”唐介经过短暂的犹豫,压开口说道。
……
事情弄到了这一步,大出欧阳修和王宁安的预料。
晏殊和梅尧臣的功夫都白费了?怎么一个人都没有说动?
哪怕他们保持中立也好啊,上来就是四门当头炮,还怎么推下去了?
不能再沉默下去了,欧阳修愤然站起,“陛下,所谓渤海国,不过是借助曾经的名号而已,关键要在辽国的侧后插进去一把刀,只要渤海国的旗号打出来,就能吸引数万辽兵,此时辽国内外交困,正应该主动攻击,削弱对手。不然,一旦辽国储位之争结束,就失去了天赐良机!臣恳请陛下三思!”
“不见得吧!”
韩琦突然呵呵一笑,“醉翁,辽国内外交困,我大宋的局面就好了?这几年连年灾荒,连年用兵,前些日子,为了重建静塞军,三司一下子就拿出了15oo万贯!朝廷有多少钱,能随便浪费?更何况去岁一年,宋辽贸易,光是从平县榷场就贡献了67o万贯。”
韩琦说到了这里,还看了眼王宁安,“说起来也算是王大人的功劳,可老夫要请教王大人,如果辽国知道我们支持渤海国,他们会不会关闭贸易?这几百万贯的税收怎么办?”
没等王宁安说话,赵宗景突然按捺不住,跳了起来。
“韩相公,你说的是什么话?是几百万贯的关税重要?还是燕云十六州重要?”
韩琦把脸一沉,“小王爷,扶持所谓的渤海国,就能收回燕云吗?如果能做到,韩某当然支持,可是如果做不到,老夫也不能眼看着那么多钱打水漂!王大人,你还曾经担任过平县知县,总不会忍心看着自己的百姓失去生活来源,孤苦无依吧?”
说实话,王宁安很诧异,他本以为范仲淹和晏殊出马,总能说服一位两位,只要政事堂分裂了,赵祯就可以强行推动复兴渤海国。
可是谁能想到,这几位相公居然比之前更加坚决,一起跳出来反对,真是让人无比郁闷。
王宁安不得不说话了,“韩相公,你说要花费许多钱,可有什么根据?要我说,不但花费不多,相反还有利可图!”
“你胡说八道!”
“韩相公,光靠着拍脑门,是找不出正确答案的!”王宁安同样不客气道:“辽国那么多的百姓逃亡,可见国内已经乱了,这时候只要把渤海国的旗号打起来,就能聚拢一股力量,不拘多少,只要能把辽兵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疲于奔命。至于榷场那边,我们赚了六七百万贯关税,辽国赚得更多!这些关税对大宋的财政收入不到十分之一,却是辽国的三分之一!他们敢和大宋撕破脸皮吗?”
……
双方越吵越激烈,弄到了最后,赵祯脑袋都要炸开了,他只能对着贾昌朝道:“贾相公,你的看法呢?”
贾昌朝迟疑了一下,偷眼看看王宁安,而后微不可查摇头,“老臣以为应当以修源固本为要,支持虚无缥缈的渤海国,损耗国力,祸及百姓,实非大宋之福!”8
第330章 兵行险招
欧阳修的书房,几个人面面相觑,已经坐了大半个时辰,谁都没说话,范仲淹,晏殊,几个老家伙的脸上火辣辣的,自从听到御前会议的情况,大家先是吃惊,接着愤怒,到了此刻就剩下无奈了。??
范仲淹先长叹一声,揉了揉眼睛,抓起桌上早已经凉了的茶水,自嘲道:“茶凉了——百姓都说人走茶凉,是老夫不自量力,图惹笑话了。”
他打破了沉默,晏殊更加懊丧,富弼可是他的女婿啊,老岳父不远千里,到了京城,又苦口婆心劝说,结果倒好,富弼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不亚于在晏殊的老脸上打了几十个嘴巴子,把老相公弄得十分尴尬。
但是好在满屋子人谁也没劝说成功,全都碰了壁,包括王宁安在内,就连赵祯都没有鼎力支持,弄到了这一步,大家还不知道反省,那就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先欧阳修斟酌道:“我们是盲目乐观了,自从皇家银行建立起来,狠狠打了那些人一个嘴巴子,我们就以为自己无往不利,想干什么干什么,现在看起来,判断失误了。人家已经从最初的不利当中走了出来,开始反击了。”
不得不说,欧阳修事后诸葛亮的本事还是不错的,他把问题看明白了。
光复燕云,不只是王宁安喊得口号,很多文官也经常说。
但是,文官们对于光复燕云,仅仅停留在要行仁政,修吏治,富国强兵,安居乐业……显然,这些话都是放屁!漂亮空洞,只能高谈阔论的时候,喊两句自己爽,根本没法落实。
这么多年,针对光复燕云,唯独王宁安提出了三策,算是切中要害,第一是贸易通商,第二是整军经武,养战马,重建静塞军就是其中之一,第三呢,就是支持渤海国重建。
前两条已经在做了,如果第三条也通过了,大宋的战略就要彻底扭转。
自从雍熙北伐之后,大宋的战略就是消极防卫,被动应付。
如果支持渤海国通过,整个战略就会变成积极进取,来一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防卫的事情文官在行,打仗进取,就要交给武将,交给皇家银行这些人,等于把朝廷大权拱手于人,他们能答应吗?
“昔年,汉武帝甫一登基,就要振兴国势,任用赵绾,王臧等人,刷新吏治,大刀阔斧改革,结果就触动了旧党势力,他们鼓动窦太后出手,逼得贤臣自杀,新政戛然而止,武帝险些被废。所幸窦太后几年之后去世,汉武帝重掌大权,提拔了一大批锐意革新的臣子,才能把朝局扭转过来,从无为保守,变成积极进取,北伐匈奴的壮举才能真正落实!”
梅尧臣讲起了汉朝的典故,这几年六艺学堂出了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尤其是大苏聚集了一伙人,他们热衷颠覆历史。
替秦始皇翻案,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所谓焚书坑儒,也是有利于天下一统,是对的!
乖乖,秦始皇那可是被士大夫骂了一千年的暴君,昏君,二世亡国就是对他最残忍的报应,居然还敢给秦始皇说话,你们不要命了!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他们又替武则天说话,认为武则天治国之能,远在高宗之上,太宗朝尚且没有解决的辽东和西域的问题,都在武则天手里得到解决,女皇之功,光耀千古。
还有更离谱儿的,他们居然认为隋炀帝修大运河,沟通南北,功劳之大,无与伦比。
而魏征虽然号称直臣,实则是个沽名钓誉,投机取巧之徒,唐初的时候,就要修订隋书,但几年之间,都无法成书,道理很简单,就是那些经历过隋朝的旧臣没法下笔,秉笔直书,皇帝不满意,皇帝满意了,良心过不去,别人写不下去,结果魏征不管这些,他带着一伙人,用了七年的时间修成了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代史书,平均一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好一个高效率的魏老夫子!
这部隋书之中,收录了太多抹黑隋炀帝的东西,已经到了颠倒黑白,不顾是非的地步。
大苏和一帮人居然提议要重修历代史籍,把荒唐抹黑的东西通通去掉,还一些人物公道……
显然,他们的主张没有人会支持,但是在六艺学堂内部却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包括梅尧臣等人在内,都开始用新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历史,他们都有了很深的体会,见解也更加深刻!
“光复燕云,可以说,但是却不能做!”梅老先生一针见血道:“就拿扶持渤海国来说,这是恢复燕云的一招妙棋,可是真正要做下去,就要投入资金,人力,就要各种手段齐出……皇家银行已经够出彩了,他们能把这么大的功劳,让给别人吗?”
晏殊也摇头苦笑,“是啊,我们到底是在野年头儿多了,脑袋不清醒了,以为对江山好,对天下好,就能获得支持,殊不知,是我们一厢情愿啊!皇家银行能杀出重围,是二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人家反应过来,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到底是老相公,看得就是明白,最初王宁安打着为皇家理财的旗号,弄出了皇家银行,虽然朝臣们也是反对,但是着力不多。
可接下来一场铜价大战,把王宁安推到了财相的位置,皇家银行又通过借款,把手伸入了三司,监督文官,势力越来越大,文官集团是后悔不跌,可是生米成了熟饭,他们没有办法。
如果再弄出扶持渤海国,光复燕云的戏码,到时候将门势力,必然快膨胀,好不容易压下去的武人再度兴旺起来。
文官们怕是要回到凄惨的五代十国,种种龌龊的心思,搅合在一起,自然引来诸位相公一致的反对。
不得不说,大家伙想的简单了,也高估了自己的能量,才碰了一鼻子灰。
还有一点,那就是赵祯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