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风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末风暴- 第3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多尔衮与李自成再是枭雄本色,也没有办法弄到崇祯十三年时俞国振与崇祯通过范闲定的那纸密约,不知道在那密约当中,崇祯以开放市场和人口迁移为代价,换取了俞国振不再挥师北上的承诺双方的密约,根本不是什么挑拨离间能够动摇的,因为这是建立在双方的战略选择之上:崇祯无力南顾,而俞国振希望能得到宝贵的发展时间和市场

众人听了宋献策之话,都笑了起来,宋献策又道:“无论他们说什么,咱们口头上都答应下来,但他们请求我们做的,我们坚决不做,他们要我们不去做的,我们立刻去做……”

“你那是驴啊”茅元仪不满地道

众人又是哄笑按着宋献策的说法可不是一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么

宋献策嘿嘿干笑了两声,别人说他他定然是要脸红脖子粗地争吵的,但是茅元仪么——一来资历确实比他老二来在战略眼光上,他也自承不如

“茅先生以为呢?”

“小宋先生说的也没有错,这是离间计至少离间我们与朝廷的关系是其目标之一确认这一点,那么对方的主要目的也好揣测了,李自成说他要东征,攻至徐州,但攻至徐州之后他准备怎么做?如今李自成的兵力足有十万,而且这不是那种裹挟来的乌合之众,而是跟着李自成两三年的惯战之兵——莫笑,莫笑,虽然和咱们虎卫相比也还是乌合之众,但至少对上官兵,不再是一触即溃了”

众人的笑让茅元仪原本绷着的脸也松了下来他也不大好意思去夸闯军的战斗力毕竟,在座的可都是熟悉虎卫的当世第一强军,非虎卫莫属,甚至就算将欧洲诸国的强军拉过来,也未必能强得过虎卫

“李自成到了徐州,得了我们的粮食,他接下来若是南下,就得面对我们的怒火,因此,他唯一的选择便是北上,挥师进京”众人笑定之后,茅元仪轻声说道:“他想去紫禁城里过一回皇帝瘾了”

此语让众人完全安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看着俞国振

在座的诸人眼中,如果说天下需要换一个皇帝,那么这个皇帝除了俞国振外,别人都没有资格所以得知李自成这个流寇现在竟然觊觎起皇帝的宝座来,众人无一例外,都是暴怒

倒是俞国振自己,还很是安静

“建虏呢,建虏派人来,莫非也是要再度入京?”俞国振问道

他轻巧巧地将皇帝一事撇开,视之如草芥的态度,让众人有些不甘之余,也不禁钦佩

这世上有多少人能面对皇帝宝座的诱惑而不动颜色?

他们却不知,俞国振的想法很简单,该是他的,终究将是他的,一切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即使李自成真到紫禁城里去当了这个皇帝,那又能怎么样,他俞国振难道会承认?

“建虏的目的,除了离间、入京之外,怕是别有怀抱,建虏只怕也有试探究竟能否与我们和平相处的可能……我想不明白的是,建虏和闯贼同时有这心思,究竟是有所勾结,还只是巧合”茅元仪道

“只要建虏未曾还尽他们对华夏的罪孽,那么和我们之间就不会有和平可言”俞国振平静地道:“这一点,无论多尔衮如何试探都不会改变”

这是俞国振的一惯态度,而所谓建虏还尽罪孽,其中第一条就是爱觉罗氏族灭——这又是建虏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条件,因此双方的死碰是不可避免的

“还有人补充么?”茅元仪思考得已经很全面,俞国振自己想到的,也就是这些,因此俞国振跳过了一一点名的程序,直接问道

王浩然看了看众人,大伙都没有出声,他想了想,终于举起了手

“王兄,说”俞国振笑道

“咳咳……”一句“王兄”险些将王浩然到嘴的话又堵了回去,他瞪了俞国振一眼,仿佛又回到了两人单纯的朋友关系之时,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也因此放松了

“建虏与闯贼,未必有什么勾结,可能只是巧合,否则双方不会同时向我们派遣使者,这岂不是多此一举我这些时日,一直在关注大明内部的一些事情,这两年来,大明内部有些事,挺有意思的”

“南直隶一带,原先的织户抗捐之举,时有发生,这两年是频繁得每月都有,松江的棉布机户,约有小半都到了咱们襄,剩余大半,度日艰难,而朝廷仍在征税,剿饷、辽饷,年年不绝,他们唯有抗捐”

“湖广江‘西一带,原是粮仓,但这两年因为献贼祸乱,百姓流离,好不容易将献贼又赶至大山中,可朝廷赋税沉重,百姓交不起银两,纷纷典地卖田,成为流民,咱们襄这两年移民中,许多都是由他们当中来”

俞国振嗓子微微有些痒,他看了茅元仪一眼,茅元仪恰好看过来,两人目光中都略有惭愧

王浩然把这丝惭愧也收入眼中,他在心中同样一叹

南直隶的手工工场和湖广江‘西的自耕农破产,朝廷的苛捐杂税是主因,但是襄在这件事情上也是推波助澜这几年间,随着蒸汽机的应用,襄在许多产业上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就以棉纺织业为例,不仅仅式的纺纱机、织布机被推出来,甚至连棉花的品种,都由原来的土棉换成了纤维较长适合机织的美洲棉这样的竞争之下,南直隶一带的织户哪有不破产的?而湖广江‘西一带自耕农的破产,是俞国振有心的结果,他每到收获之时,便将襄产的稻米运至这些地方贱价出售,以压低米价,而按着一条鞭法,朝廷收税收的是现银,并不是实物,自耕农必须将自己的农产品出售后换取银两再来交税在襄的低价倾销下,自耕农们“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几乎是一年一年地重复上演

到这个时候,俞国振与茅元仪都是恍然,王浩然揭开了他们不大愿意想的一件事情,却也让他们对整个时局有了清楚的认识

茅元仪终究是大明旧臣,当真正看到这个王朝走向穷途没路时,内心深处还有些不忍;俞国振则用惯性的眼光看着这个朝代,总觉得这个朝代还有两年可以支撑

但实际上,襄为了反制当初朝廷围堵襄的经济手段,已经象白蚁一样,将这棵大树的最后两根根基也蛀毁了

只待一阵风,这棵大树就倒了

让人觉得意味深长的是,无论是朝廷还是百姓,在这件事情上利益受损,却都不得不承俞国振的情:朝廷要感谢俞国振运来的粮食平抑了米价,失地的自耕农要感谢因为襄的存在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

“前些时日,朝廷遣范闲来襄,商讨寻襄借款事宜,因为范闲表现得不甚热切,故此我们都未曾重视看来朝廷也已经意识到自己撑不了多久,故此才会有此举但这位范公公不知从何考虑,并未如实地反应皇帝的真实意图,故此我们才会忽视其背后的含义”王浩然没有再去想俞国振与茅元仪眼神中的含义,他只是将自己的想法继续说出来:“故此,我建议我们不用主要考虑李闯与建虏的真实用意,而应考虑若是朝廷真的撑不住了,我们当如何去做”

“那还用问,自然是小官人挥师北上,当了个皇帝,娶上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啦”田伯光嘿嘿笑道,也只有他敢在这种事情上开俞国振的玩笑

不过这只是玩笑,众人都明白这一点

“咱们在京城的情报系统……为何没有传来这方面的消息,朝廷撑不住只可能是没有钱,但是,咱们的计算里,朝廷手中应该还有些钱啊”顾家明谨慎地道

“朝廷‘应该’还有些钱,但是架不住他们漂没”王浩然的回答简洁有力

是的,襄给予了朝廷一定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因为襄的经济入侵而造成的财政困难,但是朝廷内部的蛀虫造成的损害,就是襄的情报系统也无法调查清楚

“王兄说的不错,朝廷看来是真正无力支撑了,外强中干,而且不幸的是,这种外强中干,被建虏和李闯都看破了我们只是没有动手推翻朝廷之心,所以才没往这方面想,否则的话我们也早就看破了”俞国振缓缓地道,众人明白,他已经采纳了王浩然的建议,接下来会议就从如何回付李闯与建虏,转到如何在大明灭亡的情形下应对了

继续求票,今天努力,争取再有所报



第八卷五四四、半是英雄半为枭(四)

更新时间:2012123116:48:10本章字数:5110

。。

有王浩然的提示,众人再仔细分析,便觉得这个大明王朝确实已经走到了穷途没路。

天下诸布政司中,如今还算安宁的,唯有广‘东,这还是托了俞国振的福,群宵远避,就是贪官污吏在新襄附近行事,也都小心谨慎一些,毕竟这附近的百姓也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有什么冤屈,便要去新襄告状,好多管闲事的俞国振,还专门设有检举司,接受百姓的检举。他完全不干涉朝廷对于两广的人事任命,但朝廷却不得不重视他的弹劾,因此每每他劾一人,朝廷立刻将之免职,比起朝中的御史还更有效。

而因为新襄的崛起,两广在部分上承担了过去苏浙对朝廷的负担。想到这里,朝廷派范闲来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希望稳住两广,为朝廷接下来的决策保存一丝希望。当然,若是能从俞国振这里获取财力支持,那就更好了。

“我们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啊。”有人叹息道。

这句话在小小的议事厅里引起了共鸣,众人纷纷称是,就是俞国振,也情不自禁地点头。

这是非常无奈的事情,新襄这两年已经是在全速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比起俞国振此前最好的计划还要快,仅吸纳的移民人口数量,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万,人口总数几乎较崇祯十二年翻了一倍。

到后来。因为涌入的人口实在太多,俞国振不得不采用了近乎工业化的改造措施,甚至可以说,除了没有严刑酷罚和大规模的人道毁灭之外,他的新人改造营与一个集中营也相差无几。

短时间这样做,对于迅速补充新襄实力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长时间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若不是饥饿与死亡的威胁。谁愿意把自己的自由交给别人?

而虎卫的规模,也如俞国振所想的那样,陆军扩编为三师一旅——教导旅未变动,但教导旅的旅正享受师正待遇——总人数达到了近六万人;海军的规模则是一个师,总人数是两万一千余人。

但全大明人口多少?即使是饱经战乱的现在,新襄的社会研究院估计,全大明的人口总数。也应该在一亿三千万到一亿八千万之间!新襄的这点人口撒进去,就象是一团小火星撒入了海水。转眼就会消失不见。

而且大明积累的矛盾真的太多。有些问题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就算是俞国振主了天下,也没有这个本领。这种情形之下,即使俞国振的政策是为他们好,他们也会抵制、会自觉没有生路,再有两三个别有用心之辈一煽动,比如打着朱明的旗号起事。顿时会一片风起云涌,到那时。难道说要俞国振将虎卫的屠刀指向那些被愚弄了的百姓?

谁家父母,不是百姓出身!若真有那一日。虎卫当中只怕首先就要分裂!

因此,当宋献策不顾形象,象只大马猴一样蹲在椅子上提出要乘此良机入主中原后,王浩然立刻进行了反驳:“以两百万人治一亿五千万人,非屠戮不足以服众,小宋先生觉得我们虎卫是能对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百姓提起屠刀的么?那就不是虎卫,而是建虏,最终也必是和建虏一般下场!”

俞国振并没有“预言”若是建虏入主中原后华夏的结果会如何,只是就这个问题,让新襄各行各业人物都进行推演。他不务虚,只务实,比如说农民,若是建虏来了,必然要跑马圈地如同当初蒙鞑一般,那么种地的农民将会是什么下场。再比如说工匠,工匠又会是个什么结果,工匠自己可以想象。

最后综合起来,建虏入主之后,第一便是要实行大屠杀,将敢于坚持华夷之辨的人,对朱明尚有怀念的人,或者只是他们觉得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人,都一一杀灭,杀得道路以目人人衔口,这才算是完成第一步。

第二便是焚书,摧毁华夏传统,凡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或焚或改。这些野蛮人是不懂得对文化的敬畏的,始皇帝的焚书坑儒多半是后世儒生的夸大与诟责,但建虏却是能真正能做出这种事情的!

还有第三禁锢第四卖土第五残民……

几乎罗列出了建虏的十大罪状,让俞国振震惊的是,他们罗列出来的,竟然和他印象中建虏真正做过的完全一样。

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想到,建虏的文字狱能残酷到为了“清风不识这样的诗句,或者只因用了崇祯年号,便将死人从坟里刨出来再腰斩的地步,更想不到,替建虏罗织文网的纪昀、刘墉之流汉奸之无耻。

要让俞国振象建虏一样去统治华夏,倒不如让他去死好了。

“所以,对我们最有利的方式,还是让明廷继续维持,即使不能在整个华夏领土范围内维持,也必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