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天下-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隆基虽至暮年,却难掩英雄气度,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股令人仰视的威仪,没有任何的矫饰,而是自然流露。

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非常具有争议的皇帝,毁誉参半,褒贬不一。

唐朝之兴盛,唐朝之所以能达到“开元盛世”的高度,就是因为他,是李隆基呕心沥血打造的。

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文治灿烂,武功赫赫,令人仰视,唐朝之强盛超过了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唯一能与之相比的只有汉武大帝开创的“汉武盛世”了。

李隆基不仅人长得俊美,人所难及,更有龙凤之姿,秦皇汉武之才,若不是他的话,唐朝已经改姓了,或者姓韦,或者落入太平公主手里了。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最为动荡的岁月之一,韦后和安乐公主联手毒杀了中宗,把持朝政,群臣不敢言,宗室束手,眼看着唐朝的大权就要落到韦后手里。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把睿宗推上了皇位。

李隆基凭借杰出的才干被立为太子,这是无可争议的,就是他的大哥也是逊让不已。

然而,太平公主轻视他,不把他放在眼里。很快,太平公主就意识到她犯了一个大错误,李隆基虽然年轻,却是精明过人,具有杰出的才华,把他视为眼中钉,欲要除之而后快。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之女,极有政治手腕,很想如武则天一样当女皇,朝中大臣半入其党,她的势力很大,就是睿宗每遇大事都要与她商议,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对手。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先发治人,一举诛杀了太平公主,扫除了他帝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再也没人能与他争帝位了。

李隆基虽然登上了皇位,面临的政治形势却是异常严峻。因为自唐太宗以后,唐高宗、中宗、睿宗,连着三朝软蛋皇帝,更有**干政,宫廷混乱、朝纲不振、积弊如山,大唐帝国已经不复唐太宗时的盛况了。

李隆基立志要做唐太宗那样的明君,更是付诸了行动,他举贤任能,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张说……这些名臣得到重用,革除积弊,整军经武,励精图治,把大唐帝国治理得花团锦簇,推动中国历史走向“开元盛世”。

欣赏阵阵碧波,李隆基的心情极好,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响起,李隆基头也没有回,问道:“李林甫,你有何事?”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李林甫快步上前,冲李隆基见礼,毕恭毕敬,小心翼翼,没有任何破绽。

“哦!”

李隆基微感讶异,扭过头来,眼中光芒闪烁,盯在李林甫身上,李林甫那感觉就象这不是目光,而是利剑,在剜心似的。

李林甫虽是千古有名的奸臣,却是有雄材,算得上是一代人杰,可是,每次面对李隆基都有一种被看透的感觉。

“陛下,高仙芝打下小勃律,生擒苏失利和吐蕃公主,现已押解至京。”李林甫忙回禀。

“打下小勃律了?”李隆基眼中光芒一闪,宛若天剑破空,让人不敢仰视,一下站起来,一股气吞河岳之慨骤然而生。

“打得好!”

李隆基双手轻击,发出清脆的击掌声,赞道:“吐蕃与大食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更是一度联兵与大唐为敌。两国勾结,东自大非川,西至波斯,数万里疆域皆为大唐之敌,虽然大唐强盛,却也棘手。”

大非川就是如今的青海湖一带,那里是吐蕃的主要经济区,作用非常重要。

“高仙芝这一仗,就好比一把快刀,拦腰一刀,把吐蕃和大食从小勃律一分为二!”

李隆基若不是晚年贪图享乐,而是一如既往的勤政的话,他肯定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明君圣主。尽管如今的真命天子已经步入暮年,不再勤于政事,其精明却在,一语切中要害:“吐蕃不能牵制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就可以集中兵力与大食争锋!”

“陛下英明!”

李林甫赞颂一句:“小勃律虽小,却是极为重要,小勃律给大唐拿下,此是大唐盛事,臣叩请陛下下旨,重赏将士们,大加庆贺!”

“重赏将士们这是必须的,大加庆贺就不必了。”

李隆基轻轻摆手,道:“自大唐创建以来,大唐灭突厥、吐谷浑、高丽,败吐蕃、大食,打的胜仗多不胜数,随便拿出一件也比这一仗更加辉煌。这一仗打得不错,却比不了这些大胜之仗,大加庆贺就不必了。传旨,三日后,开放芙蓉园,准允百姓进入,这就足够了。”

李隆基虽然不再勤于政事,却是精明仍在,赏罚分明,如此处置再好不过了。

第十三章杜甫很忙

新的一天开始了,祝朋友们早上好!顺便求点推荐票。

————————————————————

高仙芝这一仗打得不错,李林甫身为安西大都护,他也有功劳,若是李隆基下旨大加庆贺的话,他的名头就会更加响亮,地位更加稳固,这是他的小算盘。

李隆基自从登基以后,把大唐治理得花团锦簇,如同梦幻,文治灿烂,武功赫赫,让人仰视。

唐朝对外战争特别多,最主要是集中在唐太宗和唐玄宗两朝。这两朝中,又以唐玄宗朝居多。李隆基登基之初,唐朝四境不宁,北方有后突厥,西北有吐蕃,西域有大食,还有契丹、吐谷浑残部为乱,闹得是天下不宁。

经过李隆基的努力,到如今,后突厥亡了,吐谷浑残部灭了,契丹给王忠嗣三战三捷大破之,大食在开元元年和开元三年遭到唐朝痛击……这些武功哪一仗都比这次攻打小勃律要大得,大得多,李隆基自然是不会放在眼里。

不过,打下小勃律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把吐蕃和大食分割开,使得这两国不能再联兵,便于唐朝各个击破,是以,必须要庆贺,要让天下人知道。

开放芙蓉园就足够了。

芙蓉园是唐朝有名的皇家园林,每到重要的节假日,或是有重大喜讯,就会开放,任由百姓进入。

每到芙蓉园开放之日,那里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陛下圣明!”

李林甫能当上宰相,能有如今的权势与地位,就在于他从不违逆李隆基的旨意,李隆基主意已定,他虽然惋惜错失了一个捞取好名声的良机,却是不再提这事,而是话锋一转,道:“陛下,眼下安西都护府大捷,军心大振,士气旺盛,正宜一鼓作气与大食争锋。”

“嗯!”李隆基微微颔首,对这话很是赞同。

见李隆基的反应不错,李林甫的干劲更足了,道:“自从陛下御极以来,大唐文治灿烂,武功赫赫,后突厥、吐谷浑残部、契丹皆为大唐所破,吐蕃大败,大食不敢东向……”

一件件,一桩桩,数说起李隆基的功劳,把个李隆基乐得直眯眼睛。

“只要大唐天兵西向,大食必然不敢撄大唐之锋,大唐之军就可以打进波斯,大唐再无憾事!”李林甫的声调有些高了。

“大唐憾事?”李隆基的眼中光芒一闪,重重点头,大加赞成,道:“太宗年间,波斯在亡国之前遣使入长安,请求大唐出兵。是时,西突厥阻挡在大唐西进的必经之路上,大唐无法进军,太宗皇上不得不拒绝。大唐之兵不能西向,波斯终为大食所灭,实为大唐憾事!若是当时大唐出兵,断不会有如今的大食。”

唐太宗拒绝出兵救援波斯,实是唐朝的一件憾事,这是唐朝历代皇帝耿耿于怀的憾事,李隆基一提起,就是惋惜不已,眼中光芒如剑,道:“朕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整军经武,就是要打到波斯去,让大唐再无遗憾!”

后世有人指责李隆基好边功,总是喜欢往西开拓,原因就在这里!

李隆基解决了北方的后突厥和契丹,打败吐蕃,只有西方才有敌人,大食是他唯一的对手,他不往西用兵,他还能往哪里用兵?

“臣叩请陛下发兵增援西域!”李林甫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是激动起来,这是他这辈子少有的激动时刻。

可以想象一下,若是唐朝趁此良机出兵,与阿拉伯帝国大战一场,打上一个数个大胜仗,他就有天大的功劳,他的地位、权势就会更加稳固,那个虎视眈眈的杨钊就拿他没奈何。

杨钊就是杨国忠,此时的杨国忠还叫杨钊,还没有给赐名国忠。

“不可!”

就在李林甫振奋之际,只听李隆基断然拒绝:“要想向西域派兵,就得打下石堡城。区区一座石堡城,却是牵制大唐十余万精锐。不打下石堡城,朕不会派更多的兵马钱粮入西域。”

李隆基就是李隆基,虽然很想向西域调派援军,却是深知其中的厉害。

李林甫满打满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而捞一个天大的功劳,没想到李隆基竟然目光如炬,洞晓其中厉害,他很不甘。如此捞取功劳的良机,错过了在哪里去找?

“陛下,即使不能多派,调派三两万还是可行的。”李林甫绝对不愿舍弃此等良机的。

“不可!”李隆基再次否决,道:“大食亦是疆域万里的大国,虽然国力不如大唐,却不是那么好打。自从开元三年被大唐击败后,大食一直在积蓄力量,只等良机。若是这次再开战端,必是大打。石堡城未下,若是大唐与大食交锋的紧要关头,吐蕃从中为乱,后果难料。与大食这一仗,不打则已,一打必定要稳操胜券!”

李隆基洞察力惊人,又说中了。历史上,高仙芝发起怛罗斯之战,唐朝投入了在西域的百分之八十的兵力,而阿拉伯帝国则是出动了十几万精锐,真的是一场大战。

“既然如此,陛下何不掷下严旨,勒令王忠嗣出兵?”石堡城是梗在李隆基喉头的一根刺,若是不打下来,他不会让安西都护府与大食大打的,李林甫只能退而求其次。

李隆基沉吟,久久没有说话,过了一阵,微微叹息道:“王忠嗣少年奇才,深通兵道,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石堡城若能打,他一定会出兵的!这事,容朕再思虑思虑。”

对王忠嗣的了解,再没有人比得了李隆基,王忠嗣坚不肯出兵,李隆基也知道他的顾虑很有道理。

李昌国、李白、高妙丽三人来到平康坊,向人打听杜甫的下落。

三人历时数日,却是没有得到杜甫任何消息。李白与杜甫只是见过一面,昔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东游洛阳时遇到杜甫,两人相谈甚欢,顿成莫逆。那时的杜甫,要西入长安求取功名,留给李白的地址早就没用了。

要在常住人口超过百万的长安寻访杜甫,无异于大海捞针,尽管他们很努力,却是没有一点收获。

“敢问伯父,你可曾见过三十余岁的读书人,他叫杜甫,字子美……”李白冲坊间一个老丈见礼,打听起来。

“你问杜甫?”

这个老丈一愣,翻翻眼睛,似乎在回忆:“数年前,哦,兴许是三年,兴许是四年,人年纪大了,记不得清楚了,是有这么一个叫杜甫的读书人在平康坊借住过。”

这是第一次打听到杜甫的消息,李昌国、李白、高妙丽不由得精神大振。

“杜甫,他很忙呢!”

李昌国他们的欢喜之际,老丈裂裂嘴角,颇有几分讥嘲,更有几许轻蔑。

第十四章诗圣落魄

李昌国乍闻此语,差点给口水呛死,大叔,你穿越的吧?要不然,咋这声口呢?

就在他转念头之际,只听老丈接着道:“这个杜甫忙着托门子,讨生计,哪象个读书。哪有象他这样的读书人,读到没饭吃呢。”

杜甫在长安十年,说是寓居长安,实则是困居长安,穷困潦倒,连吃饭都成问题,不得不托门路,讨生计。

虽然李昌国早就知道杜甫这段时间过得极是不妙,当这一消息被证实后,李昌国仍是忍不住一通好感慨:“诗圣大才,竟然落魄如斯,连饭都吃不起,真是让人想不到!”

这老丈真是个话唠,损了几句杜甫还没有完,又接着损下去:“读书自然是要向李翰林学,想那李翰林,平生好酒,喝醉了就在长安市中酒家眠,就是陛下遣人寻他,他也敢说臣是酒中仙,卿且去。”

李昌国抿着嘴唇,强忍着笑意,看着李白。

高妙丽右手捂着小嘴,一脸的笑意,瞄着李白。

李白摸着脸蛋,讪讪的颇有些不好意思。

这事虽是给后人传为佳话,尤其是杜甫如椽之笔写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让无数后人赞赏。

可是,作为当事人,酒醒之后,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你如此夸赞,你识得李翰林?”李昌国意有所指的一问。

“李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人中龙凤,哪是我这等小老儿能识得的。”老丈大摇其头,盛赞李白道:“读书当如李翰林!”

李白就站在他跟前,他赞了半天,却是不识得,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这就是。

“老丈,告辞了。”李昌国强忍着笑意,冲老丈告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