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李白做好了人情世故这篇文章,中国历史上会不会出一个集诗仙与治国能臣于一体的英雄豪杰呢?
李昌国是万分期待。
很明显,李昌国的话发人深省,李白一杯接一杯的喝闷酒,沉吟不语。
“你是不是把话说重了?”高妙丽很是担心,在李昌国耳边悄声提醒。
“无妨!”李昌国大是放心,道:“李翰林胸怀宽广,断不会有事!”
李昌国的话让李白大有感触,吃完饭,接着游览时,李白仍是神不守舍。李昌国知道,这是李白的关键时刻,不宜打扰他,找了个籍口,与高妙丽自去游览。
两人游览了一阵,凭依栏杆,欣赏美景,却也惬意。
“年轻人,这里有人吗?”
就在这时,一个身具龙凤之姿,天人之表,极是俊雅的老者冲李昌国问话。
第十九章一言而决(第一更,求推荐票)
这老者气度不凡,一股上位者气势透体而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让人仰视的威仪。
来到长安,李昌国见到最大的官就是李林甫了,李林甫虽是千古有名的奸臣,却是有雄材,威仪不凡,让李昌国很是讶异。不过,与眼前这老者比起来,又远远不如。
老者身后跟着四个人,三个虎背熊腰的壮汉,个个腰间鼓起,很明显他们带着武器,是这个老者的护卫。
还有一个老者,身材高大,长相清瞿,颇是俊俏,虽然年纪不小了,却是掩饰不住其曾经的俊朗。
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颏下无须。
来头不小!
李昌国转念一想,这是长安,是大唐帝国的都城,正是达官显贵云集之地,象这样的上位者很多。
若是用一句夸张点的说法,在长安扔根竹竿,砸中十个人,就有九个是上位者,象老者这样的上位者也不必惊奇。
“这里无人,老丈请便。”李昌国冲老者礼节性的颔首。
老者冲李昌国微微一笑,宛若春风化雨,让人心情舒畅,走上前来,站到栏杆后面,欣赏起美景。
四个人上前一步,站在他身后,三个护卫在后,那个无须老者站在中间。
三个护卫很是警惕的打量李昌国一眼,呈品字形,把老者护卫在中间。
这三人走路刚劲有力,自成尺度,以李昌国行家的眼光一瞧便知,他们是高手中的高手,已经发现李昌国不好惹。
冲三人微微一笑,李昌国朝旁边挪了挪,三个护卫这才警惕心稍却。
此时,在这里欣赏美景的游人很多,不时指点景色,更多的是议论眼下时政。
“石堡城非打不可……”
“能打下来固然是好,可是那能打下来吗?”
议论的人很多,无非就是打与不打之争。
对于石堡城,是打还是不打,不要说游人没有定论,就是朝中大臣都没有定论。都知道打下石堡城的好处,却是惧怕石堡城难打,付出高昂的代价却没有打下来,谁也不能接受。
这点,王忠嗣就是最好的代表了,他是名将之才,却是止步于石堡城前,害怕伤亡过大,拒不出兵。
这里的游人都在议论打不打石堡城,李昌国却是闭口不言,显得有些突兀。
老者听着这些议论之词,浓眉一蹙,瞄了李昌国一眼,笑问道:“年轻人,他们都在议论,你为何议论呢?”
“他们固然言之有理,却是没有切中要害。”老者是随口一问,李昌国自然是随口一说,并没有打算再说下去。
“哦!”哪里想得到,老者似乎对这话题很感兴趣,听了李昌国的话颇有些惊奇,问道:“年轻人,那你说,要害在哪里?”
“石堡城的要害不外两点。”李昌国早就想好了,淡淡的回答。
“哪两点?”老者的兴趣更大数分,紧跟着问。
“一是攻打石堡城值不值得?”李昌国眉头一掀,宛若出鞘的利剑。
“呵呵!”老者微微点头,道:“攻打石堡城当然值得。石堡城本是前朝炀帝西巡张掖时所筑,在隋末之际,吐蕃趁机侵占。吐蕃以石堡城为据,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这给大唐制造了天大的麻烦,十余万大军放在河湟之地防止吐蕃。若是能打下来的话,大唐十余万大军就不必放在河湟之地了,这是天大的好处。”
老者言之有理,李昌国点头赞同,道:“老丈所言只是好处之一,还有一桩好处。”
“哦!”李昌国这话明显出乎老者意料,大感兴趣,问道:“还有何好处?”
“石堡城扼守在河湟之地与大非川的要道上,若是大唐打下来,大唐何不趁机出兵,攻打大非川?”李昌国一语点醒梦中人。
老者一双眼睛猛然间异常明亮,宛若九天之上的烈日,重重点头,道:“有理!有理!大非川是吐蕃最重要的地方,这里是吐蕃牛马繁衍之地,若是落到大唐手里,吐蕃自此一落千丈。呵呵,年轻人,你年纪虽然不大,却是极有见地!极有见地!”
一边夸赞李昌国,一边轻轻击掌,看得出来,他是真心夸赞李昌国。
那个无须老者一脸的诧异,一双眼睛异常明亮,在李昌国身上猛瞧,仿佛李昌国是个大姑娘似的。
“哎!”
老者叹息一声,道:“好处都知道,可惜的是,石堡城不好打呀。石堡城并不大,却是地处要冲,呈飞鹰展翅状,只有一条小径通向石堡城,即使再多的兵力也是展不开,很窝兵。若是要打,伤亡三五万未必有胜机。”
正是因为如此,名将如王忠嗣顾虑重重,止步于石堡城前,拒不出兵,并非他不知道打下石堡城的好处,而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如此高昂的代价。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李昌国点头,赞同老者的话,道:“石堡城易守难攻,大唐要攻下石堡城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不管是付出三五万,还是十万八万伤亡,以大唐之国力,还能承受。”
老者头一昂,胸一挺,一股气吞河岳之慨陡生,极是自豪:“大唐国力雄厚,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要说三万五万,十万八万的伤亡,就是十数万的伤亡,大唐也能承受。大不了,大唐休养生息三五年就能恢复过来。”
唐朝国力雄厚,人口众多,三五万、十万八万的代价,虽然惨重,还在唐朝的承受范围内,这绝对不是假话。
“既然攻下石堡城值得,而代价大唐又承受得起,为何不打呢?”李昌国一句反问,把老者问了个大张嘴。
老者嘴巴张得老大,半天说不出话来,一双眼睛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死死打量着李昌国,久久没有说话。
那个无须老者也是盯着李昌国猛瞧,一脸的讶异。
李昌国所说两点,再有道理不过了。
攻打石堡城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朝是不是付得起这代价。若是唐朝付不起代价,打下石堡城的好处再大十倍,唐朝也不会攻打。
若是唐朝付得起代价,而打下石堡城又很划算,再不攻打石堡城,那就让人无言了。
“可怜王忠嗣,一代名将之才,具卫霍之姿,能征善战,却是惧怕石堡城,其见识还不如你这年轻人!”
老者打量着李昌国,极是赞赏,眼中精光暴射,神光炯炯。
第二十章面圣(第二更,求推荐票)
王忠嗣是当时第一名将,第一战略家,具有卫霍之才,骁勇善战,一生征战,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数十个,无一败仗,可以说是常胜将军了,威名在外。
更难得的是,他是李隆基的假子,是李隆基一手调教出来的名将,可以说是李隆基的心尖肉,非常得宠。
老者竟然以他为衬托,盛赞李昌国,这是无与伦比的盛赞!
就是用光三江四海之水研墨,写尽赞誉之词,也比不了这话!
李昌国万未想到老者如此盛赞,不由得一愣。
那个无须老者一脸的震惊,仿佛不信自己的耳朵,用手扯了扯耳朵,感到疼痛,方才相信这是真的。
就是那三个雷打不动,宛若石佛的护卫也是一脸的讶然,目光炯炯,打量着李昌国,一脸的艳慕之色,恨不得老者是在赞赏他们。
“老丈,你这话是不是……”李昌国虽然对王忠嗣拒不出兵攻打石堡城一事很是不满,却是知道其才,那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名将,谁都得服气,对老者这话颇有些不太苟同。
“无妨!”老者大气的一挥手,威势立显,笑眯眯的打量着李昌国,重重点头,道:“你这个年轻人不错,很不错!既有惊人高论,又是如此谦逊,难得呀难得!年轻人,我可以知晓你的姓名么?”
一脸的亲切笑容,顿显无穷魅力,让人顿生亲近感。
“我……”告诉他名字也是无妨,不过,李昌国转念一想,他与这个老者以后不会再有交集,没必要告诉他名字,道:“相逢便是缘,何须名姓?”
“相逢便是缘,何须名姓?”老者又是一愣,品味李昌国的话,赞道:“有理!有理!与君一席话,胜却千篇文章,告辞了。”
老者冲李昌国一抱拳,转过身快步而去。走了三五步,又停了下来,转过身,冲李昌国歉然一笑,道:“年轻人,借用你的话来说,相逢便是缘,我也不问你名姓了。这块玉,就送你了,算是留念吧。”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美玉,发出柔和的玉光,打造得极是美观,一瞧便知这是珍品中的珍品。
那个无须老者大是讶异,嘴一张就要提醒,却给老者一挥手阻止,只好不再言。无须老者一脸艳慕的打量着李昌国,恨不得老者把这玉给他似的。
“老丈,这玉太贵重了,我不敢收。”李昌国眼光不错,再有那无须老者的表情,知道这玉非同凡响,极为贵重。
“这玉虽然随我有些年头了,如今能得你这样的青年才俊为主,也是它的福份。收下吧!”老者很是热情,不由分说,把玉塞在李昌国手里,冲李昌国挥挥手,转过身快步而去。
那个无须老者和三个护卫快步跟上。
“呵呵!”
老者畅快的笑声远远传来,走起路来异常轻快,仿佛在飘似的,很快就不见人影了。
直到那个老者不见人影,李昌国这才收回目光,打量着手里的玉,温润异常,让人打自心底生出一股奇妙的感受。
“这玉价值连城!”高妙丽一双俏媚眼瞄着玉,秀眉弯成月牙儿了:“这老者很不简单。”
“在长安,不简单的人多的是!”李昌国摇摇头,就要把玉收起来,就在这时,只听李白诧异的声音响起:“这玉谁给你的?”
李昌国抬头一瞧,只见李白飘然若仙,站在身旁,一双眼睛神光炯炯,死盯着玉。
“是这样的……”李昌国把适才情形说了。
“你……好好收着。”李白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儿。
“你知道那老者是谁?”李昌国心念一动。
“日后自知!”李白不愿在这事上多纠缠,转移话题。
李白不愿说谁也没办法,李昌国几次打听,都没有成功,只好作罢。
李昌国的话让李白的触动很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李白的情绪已经恢复,不过,李昌国却发现,李白有着明显的改变,在与人相处之际,多了几分融洽。
这是好现象,只要假以时日,李白必然会有所改变。
接下来,三人接着游览,直到兴尽方回。
回到高妙丽所买院子,李昌国要做的事就是准备面圣。
李昌国是安西都护府的报捷使者,面见李隆基是必须的,这是好事。不过,有一事让李昌国很无奈,那就是他想留在长安。要想改变安史之乱,就得在长安有所作为,不然的话,那是妄想。
可是,李昌国却是不得其门而入。想想也是,象李昌国这样的人,在唐朝多不胜数,哪有资格留在长安。
大明宫,麟德殿。
“呵呵!”
李隆基笑得特别舒畅,欢喜不已,眉毛朝上翻,跟停了十只八只报喜鸟似的。
“陛下,何事如此欢喜?”
一个白发白须的老将,叫陈玄礼,冲李隆基见礼,叩问原委。
这些天,李隆基在为要不要出兵攻打石堡城一事伤脑筋,苦思不决,象今天这般欢喜的事,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过了。
“陈玄礼,朕今儿特欢喜,你可知原委?”李隆基竟然卖关子了:“你肯定想不到。”
陈玄礼哪里知道他为何如此欢喜,朝旁边的高力士一瞧,只见高力士也是欢喜不已,更加纳闷了:“陛下,您就莫要吊老臣的胃口了。老臣的胃口给陛下吊得七上八下呀!”
“哈哈!”把陈玄礼那副急于知道答案的样儿看在眼里,李隆基更加欢喜了,道:“传旨,召王忠嗣进京!”
“陛下,你下定决心了?”陈玄礼追随李隆基数十年,是东宫旧人,对李隆基很是了解,他一直在要不要攻打石堡城一事上犹豫不决,只是传旨给王忠嗣,要他出兵。
这次,他要召回王忠嗣,说明李隆基已经下定决心了。
“朕决心已定,出兵石堡城!”李隆基心情不错,神采飞扬,气吞河岳之慨陡生,道:“王忠嗣一直不愿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