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鬼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双鬼才- 第1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徐济对此只是微微一笑轻飘飘的反问道:“正方莫非不知运道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如此一来李严自然也是哑口无言,最后更是干脆就留在徐济身边,当然徐济也看得出这小子满心的不服气,但这对徐济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这小子比起当年自己刚到颍川书院之时见的郭嘉还远远不如。
“正方,你说接下来我们将何去何从呢?”徐济此问明显是存了考较之意,李严也听得明白,当即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进逼兖州,谋图徐州;静观长安局势,天下有变则兵出青州雄踞中原!”尽管这个小子傲气的厉害,但徐济仍旧不得不为李严毒辣而犀利的眼光叫好,他几乎将自己的打算说的一清二楚,不过李严却终究还是年轻,他漏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正方,那么冀州呢?袁绍,你又如何看他?”徐济一脸的笑意。而李严显然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的一张俊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来:“主公说笑了,冀州之事在主公心中早有定数,何须正方多言?倒是西川,主公难道没有兴趣吗?”
徐济不由得轻叹一口气,李严虽然是年轻气盛,但就凭这份眼光也足以令人重视了:“并非没有兴趣,只是你也看到了如今我手底下的人手有限,短时间之内是绝对不能吃下那么大的肥肉的,西川虽好,却非我一时能图,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正方啊,脚踏实地方才是取胜之道!”李严闻言有些不悦,但随即便恍然也似的点头道:“主公的意思是担心树敌太多?”
徐济摇了摇头叹道:“并非如此,而是我的身份,我虽为驸马但却未必能有那般大的权力,假使将来我能击败董卓那少帝又将何以待我?我未必就能如此逍遥,届时一旦势力过大只怕也会落得个犹如当年霍光一般的下场。”
李严面色一变随即低声道:“主公,可有取而代之的打算?”徐济霍然色变转头看向李严,只见李严一脸的真诚显然是说的真心话,徐济冷声道:“此时休得再提!”说完这话之后便转头往府外走去,但身后被训斥的李严不但没有失落反而是露出了会醒的笑容。
徐济并没有反对,只是所谓的“休得再提”,那即是说徐济只是说时机未到而已,从这话里他也听得出徐济并非没有想法只是时机未到而已。这对李严来说当然是一件极为刺激的事情,他对大汉已然到了失望的极限,所以他一直希望看到的就是所谓的“变天”。当然天下诸侯的确有着更多更好的选择,但无疑徐济是最对他胃口的人,这是一个和自己一般年轻的人,最重要的是徐济的经历实在是太传奇,无论是怎么样的人都无法超越徐济的风头,所以出于一种几近于崇拜的驱使他才来到陈留。
徐济的确没有让他失望,这是一个有能力更有野心的人,而让李严心悦诚服的还有徐济也不骄不躁的行事作风,虽然有时略显保守,但这恰好是他自己缺少的,所以李严才会甘心留下来,这是一个能作为自己导师一般存在的“前辈”,尽管其实徐济也没比他大几岁。
而徐济呢?他对李严的建议当然不是不动心,但如今大汉在百姓心中仍旧是轻易无法动摇的存在,必须有人动摇大汉的根基,只有被人打破了这个大汉为尊的局面之后的乱世才能让人心思定的百姓认同一个新的君主,虽然徐济其实并没有多么渴望那个所谓的天子之位。
救民于水火听上去是个很高尚的口号,但徐济比任何人都清楚真正想要做到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一切都必须一步一步的稳稳走下去才行。

一切,才拉开序幕而已。
第一百九十九章:新的征程

金乡西郊外的的这场大战再次向世人展现了徐济麾下士卒几近于不可阻挡的惊世骇俗的实力,黑山军在中原纵横不败的神话被轻而易举地戳穿了。而徐济更是由此进入了顶级势力的范围之内,一时之间风头甚至盖过了董卓经此一役,黑山军的主力部队被完全击溃,单轮直接伤亡就高达三万之巨,张燕麾下的主力几乎完全被击溃,更有无数的黑山军士兵被高顺的追击之下逃进了深山老林,终其一生再也不敢提战场二字,甚至后来听到高顺、徐济等字样皆是如避蛇蝎,掩耳不闻、浑身颤抖。跟随张燕逃走的黑山军士兵不足万人,张燕的得力助手悍将于毒被小将于禁割下了头颅,王白骑为了掩护张燕撤退,带领一万黑山军拼死断后,最后拒不投降的他们全军覆没。
高顺敬重他们乃是战场上的英雄,实在不忍心把他们丢弃在旷野之中风吹日晒,就按照陷阵营将士战死沙场的待遇为他们举行了厚葬。
张燕一经逃走,被困在金乡的刘岱当然是得脱苦海,不过刘岱的脸上并没有逃出生天的那种喜悦,因为金乡一战后,自己的实力大为受损,所谓的兖州刺史根本就是名存实亡,自己和张邈以及鲍信三方的兵力现在加一起不足四万人。可是看看高顺的麾下士卒,一场战争下来伤亡居然不到三百人,越想越气,难受得连当晚在金乡城内举行的宴会都没有参加,只派去伤病刚好一些的王肱心不甘情不愿的道谢一番。
在金乡周围自是留下了不少黑山军丢弃不要老幼病残,按照鲍信的意思当然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不过却被高顺驳了回去,他受徐济影响极深,心中的想法自然也是与徐济几无二致,他认为这些人都是无辜的百姓,要不是自家的壮丁铤而走险的话,这些老人、妇女、孩子又会干什么呢?所以高顺把这些人再一次遣回到任城郡,令他们在此处暂时安身,日后可以随高顺等人返回陈留,这群人数在二十万左右的黑山军家属闻言无不欢呼雀跃,长时间的战争已经令他们身心俱疲,他们美其名曰是黑山军的家属,其实他们的家人已经有很多早就战死沙场,他们跟随张燕不过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现在一听说可以重得安稳的生活,当然喜形于色,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一个永久的家园,没有战乱,可以吃饱肚子。
鲍信虽然对高顺的决定十分的不满,但是却又说不出什么来,毕竟这场战争是高顺打赢的,更从这件事情中隐隐约约地明白了乱世之中实力最重要的道理。更加佩服起自己的好友曹操的远见卓识起来,不久后,鲍信就带着鲍勋率领自己的残余部队直奔广陵投奔曹操而去。
当然,鲍信当晚对高顺不去追击张燕的事情也提出了质疑,高顺只是高深莫测的一笑,并不答言,直到第二天,一直呆在金乡城内修整的鲍信才得到军报,昨天一战中向南逃窜的张燕居然去而复返,再一次经过金乡,不过这一次却是后有追兵,追赶他们的是高顺麾下的统领黄濬,而他率领的则是徐济最后一部能够调用的士卒。
却原来高顺在金乡西北大破黑山军埋伏之后,马上令黄濬轻装简行,自密林处绕道金乡东面急行军来至金乡南面,把想要经过昌邑进入济阴郡的张燕残部杀得望风而逃,无处可去的张燕在万般无奈下兵行险招,带领此时不到一万五千人的黑山余部仓皇北窜,张燕赌的就是金乡大捷后,没有进行追击的高顺并不想斩尽杀绝,而是已经把部队带进了金乡城。现在黄濬这一部步兵显然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想把他往北赶罢了。
结果张燕赌对了,北面没有围追堵截的官兵,得脱大难的张燕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为何高顺要躯赶自己向北,只是狼狈北窜。
得知此消息的高顺表面上当然是大为恼火,当着鲍信张邈和刘岱的面把黄濬一顿大骂,说他督战不利,居然会放走了张燕,骂得黄濬一脸畏惧,噤若寒蝉,更被高顺拖出去令军士一顿“好打”,其实就是一招和表面上惨叫连天其实屁股上连皮都未破的黄濬联袂上演的一出好戏罢了。实则高顺等人心里早就笑翻了天,如此一来,高顺所部就可已堂而皇之的向北移动,美其名曰是为了追击黑山军的残余,其实是要赶往北部,进而能够在徐州边界停驻,目的当然是为了徐济接下来的徐州攻略。
至于张燕,还有他的用处,毕竟徐济现在无力顾及更多,兖州现在的乱局还等着他收拾,张燕虽然实力损失殆尽,但兖州境内尚有黑山军的白绕等部,张燕可以去投奔,虽然他不再可能统领大军,可是还可以出谋划策,可以想见,在兖州这地方,黑山军和刘岱之间还有得争。但这却不是徐济愿意见到的结果,他必须逼张燕往徐州去,让兖州处于相对的安稳他才能得以放手施为。
就在高顺正准备移军追赶张燕的时候,金乡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从圉县赶来的荀攸。在看过荀攸带来的徐济写给他的书信后,高顺眼中精光连闪,这才知道冀州的局势如此的复杂难明,更加佩服郭嘉观人入微的本领,竟然可以看出麴义的不妥当处。明白了太史慈意图的高顺马上带领已经修整的龙精虎猛的麾下将士离开金乡,开向冀州清河郡,要在那里先行截杀冀州韩馥势力方面的内鬼——麴义。
当然此时的徐济已经赶往徐州,他必须在自己前往长安解决那边的麻烦之前让自己的后方处于尽量安稳的状态,当然徐济的实际意图只是为了从糜竺那里得到徐州的确切消息,无论之后糜竺究竟怎么打算徐济都必然是要对徐州有所动作的,如此一来糜竺这个“内应”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而就在这时,江东再次出事了,之前躲过一劫的孙坚在养伤数月之后兴兵复仇,然而却在和荆州刺史刘表的交战中,再一次犯了徐济多次精醒孙坚的错误:轻率进军,而结果不言而喻,他被刘表麾下大将黄祖以乱箭射死,只留下自己几个年幼的儿子在人世间,其中,自然有已然颇有些威名的孙策和此时还未曾显山露水的孙权,他们在走投无路下,唯有投向了父亲生前的名义上司——豫州刺史,袁术。
而此刻徐济也终于看到了乱世将临的局面了,但人们似乎只是关注袁术的动向,因为孙坚的战死,标志着袁术向江南发展的阴谋暂时受挫,不得不另外想办法,徐济当然也知道这另外的办法就是从扬州下手,而孙策恐怕正是执行这一命令的不二人选,不过,袁术手下将官极多,若不是孙策牺牲了传国玉玺,只怕是不会得到这个机会的。但这也标志着袁术和袁绍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渐渐尖锐起来。
令人觉得有趣的是似乎这一年是袁氏家族两兄弟很倒霉的一年,这两个关系紧张的兄弟大概是在秉承袁氏家族的意愿,很有默契、互不打扰地一南一北的发展,但是现在他们不约而同受阻了,而他们的受阻成就了两个原本就很有声望的人再一次成为了天下注目的中心,其一是射杀了孙坚的荆州刺史刘表,而另一位则是在金乡打出令世人震惊的大战的徐济。
而徐济当然不只是做了这些,他开始征募更多的军队,开始对军队进行改制,而这一次的大动作让原本麾下仅有近万士卒的徐济一下拥有了多达五万的军队,虽然这些新征募的士卒在战斗力上远远无法与之前的精锐相提并论但却也标志着徐济正式跻身诸侯的一员。只是对徐济而言这些士卒称不上精锐,但对比高顺和陈到的标准和要求,这些士卒的素质放在别家诸侯手中也至少是正规的部队了,而最大的变化是经此一战之后这些被徐济可以压制的士卒开始变得好战,得益于徐济设定的那优厚的待遇和战死后对其家人的抚恤令所有徐济麾下的将士无比渴望对外战争,这是他们从军的最大目标!
而此时对徐济来说只剩下一件事情,他现在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也即是所谓的“大义”。但徐济却一点都不着急,他很清楚,这几个月来一直观望的公孙瓒绝对是耐不住性子了,而一旦公孙瓒有半点异动那么刘虞一定会给自己一个极为合理并且妥当的借口的。
很快,幽州刺史刘虞便给了一个令徐济十分满意的答复,如此一来,以幽州刺史刘虞和大汉驸马徐济为首的确立汉献帝地位的行动开始实行,其中更有不少人响应,比如说现在对徐济敬畏有加的冀州刺史韩馥,再比如在糜竺努力下意图与徐济建立友好关系的徐州刺史陶谦,还有到现在为止一直忠心于汉室的广陵太守曹操以及皇室宗亲、扬州刺史刘繇。
当然只有这些人还远远不够掀起风浪来,尽管徐济刚刚打赢了一场对他来说几乎是质变一般的大战,但他心中明白,自己的声望地位只是虚浮的,照比袁绍与袁术显然是不够看的,因此他当然是乐于见到更多更有分量的人加入进来。
刘虞见到声势如此自然便派人前往长安,而徐济却只是捎信给史阿叮嘱他注意董卓的动向,更派幽影精锐护送着大量的奇珍异玩赶赴长安,当然徐济的目的是要把史阿培养成自己手中最锋利也隐藏最深的一把刀,但目前徐济的目的是要令史阿成为新一代大汉帝师,在皇帝身边有人,自己在兖州的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