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馈回来的意见很多,让林子轩觉得自己的想法实在是太片面了。
  比如新文学和旧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坛新旧文学的争论还在继续,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作品也要参与评选么?
  张痕水的《春明外史》轰动北平,家喻户晓,但被新文学作家认为是鸳鸯蝴蝶派小说。林子轩写的《京华烟云》同样面临这种情况。
  如何界定新旧文学作品,要不要对旧文学作品一视同仁,各人意见不一。
  从五四开始,双方争论了五六年,仍然没有结束。
  林子轩一向不赞成把文学分成新旧两种,旧文学中也有精品,他的意见是一视同仁。
  但这件事显然得不到倾向于进步的新文学作家的认可。
  他们对旧文学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文学奖项应该是新文学的奖项,新文学代表着中国文学的未来。
  还有小说篇幅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采取在报纸上连载的方式。
  有些小说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完本,长的甚至要五六年。
  那么,参与评选的小说是需要完结出版,还是连载的时候也可以参与评选。
  在文学界。有各种不同的文学主张,比如分为乡土文学和革命文学,在诗歌上也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还有商业化的写作方式。
  上海地区的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不同,文学的地域化会影响到评委的评判。
  如何保证评选的公正性等等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坛的现状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林子轩清楚没有绝对公平的评选,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刚开始肯定会出现问题,可以慢慢的完善,逐渐把这个奖项办成一个权威性的文学奖。
  八月初,林晓玲终于回到了上海。
  她之所以这么晚,是因为要把《乱世佳人》的电影拷贝带回来。
  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有声彩色电影《乱世佳人》,由好莱坞影星范朋克和克劳黛考尔白联袂演出,在美国引起了轰动。
  《乱世佳人》这本小说在美国有广泛的读者基础。
  加上派拉蒙公司的大力宣传和影片精良的制作水准,获得观众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从而票房大卖,甚至有打破美国电影票房记录的趋势,被认为是战争片的经典之作。
  这个时期美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美国人民不差钱。
  只是,这些票房和林子轩无关。
  当初是把小说拍摄版权卖给了派拉蒙,在好莱坞,大电影公司不会允许编剧或者原著作者获得电影票房的分成,都是一口价买断。
  不过林子轩不是一无所获,电影的大卖带动了书籍的热销。
  不少观众看了电影之后又去看原著,导致林子轩顺带着火了一把。
  不仅是在美国,欧洲其他国家也放映《乱世佳人》。
  欧洲媒体介绍电影的时候都要介绍原著作者,林子轩的名字被经常提及。
  当然,记者们关注的是电影明星,林子轩只是一笔带过,有些报纸甚至认为林子轩是美国人,或者把他的名字写错。
  但也有专业和负责的媒体,详细介绍了林子轩的作品。
  好莱坞电影已经有了向全世界倾销的趋势,《乱世佳人》在欧洲受到热烈欢迎。
  这种投资数百万的大制作在这个年代并不多见,而且还是彩色有声电影,就好像是后世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横扫整个欧洲。
  林子轩在英国的知名度最高,《蝇王》的热潮刚过,《乱世佳人》再度来袭。
  英国和美国都是英语系国家,对这部电影毫无抵抗力。
  就这样,林子轩的名字跟着电影在欧洲各国游逛了一圈,混了个脸熟。
  这时候,胡拾就在伦敦,到影院观看了《乱世佳人》,受到不小的震动。
  一个是美国电影的拍摄技术,另一个就是林子轩在西方的影响力,英国学者在交谈中提到中国,往往会提到林子轩。
  他们认为林子轩就是中国文化界的代表。
  等胡拾数日后到了法国,发现法国的情况差不多。
  不少中国留学生都以林子轩为骄傲,他们可以告诉法国人,这部你们喜欢看的电影的原著作者是中国人。
  这和林子轩上次在法国给留学生捐了一笔钱也有关系。
  对此胡拾颇为感慨,什么时候中国电影也能有这种影响力就好了。
  或许还是要靠林子轩才行,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胡拾对那位学弟愈发的刮目相看。(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壮海军威

  因为是《乱世佳人》原著作者的关系,林子轩从派拉蒙电影公司获得了这部电影在中国的放映权,林晓玲亲自把电影拷贝带回来。
  这样可以缩短和美国国内首映时间的差距。
  虽然价格不菲,但林晓玲在美国看过电影,非常震撼,认为绝对是物超所值。
  林子轩召集明星电影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包括郑证秋和洪慎等导演,演员和技术人员,以及像是周瘦绢这样的电影爱好者。
  一起在影院先睹为快。
  这既是员工福利,也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美国的大片,学习一番。
  在中国电影圈,投资十万元就是大制作了,这部《乱世佳人》投资上百万美元。
  虽然有美国明星高额的片酬因素,但一分钱一分货,要看看美国人把钱花到了什么地方。
  电影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毕竟是林子轩写的小说,在中国也有中文版的《乱世佳人》。
  大幕拉开,放映开始。
  一幅幅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
  林子轩一边看一边作比较,他脑海里还有一版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
  不愧是大电影公司的精良制作,无论是道具还是场景都相当逼真,没有糊弄观众的地方。
  最为震憾的还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光是群众演员就需要上千人,在这个没有电脑特技的时代,拍摄难度可想而知。
  两位演员的演技可圈可点。配角也各有特色,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
  电影采用彩色胶片拍摄。增强了画面的可观赏性,让观众有更为真实的感觉。
  林子轩觉得中国电影也要进入彩色时代了。否则和好莱坞电影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三个小时的放映结束,明星电影公司内部的人员颇为沉默。
  他们在中国电影圈或许是顶尖人才,但和好莱坞电影圈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周瘦绢是林子轩特意邀请来的。
  作为《申报》的编辑,周瘦绢算是职业影评人,写的影评对上海的观众有很大影响力。
  他看了电影后感慨不已,原本以为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差距不大,但看了《乱世佳人》才发现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根本区别。
  那就是格局太小,至少在中国就拍摄不出那么宏大的战争场面。
  林子轩认同这个说法,中国的电影市场的确太小了。
  要是投资上百万拍摄一部电影。根本收不回成本,现在中国最卖座的电影还是《大闹天宫》,只有不到三十万的票房,这还是持续放映的结果。
  在美国,全国各地都有电影院,观众进影院看电影成了习惯。
  一部好电影收获数百万票房是正常现象,加上海外的票房,赚钱不成问题。
  没有大投资就没有大场面,也就没有大制作。和美国电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林子轩感觉从《乱世佳人》开始,美国电影将会迎来一个大片时代。
  所谓大片,就是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大场面的现象级大电影。
  在后世,中国的大片时代是从那部《英雄》开始的。虽然对电影剧情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它开启了国产大片的先河。
  作为穿越者。看了《乱世佳人》,林子轩也想拍摄一部国产大片。
  在这个没有电脑特技的时代。拍摄《英雄》类的武侠片不太靠谱,仙侠类的更不行了。不如拍摄场面宏大的战争片。
  明星电影公司的人员还在讨论不休,这部电影对中国电影行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林子轩召集主要人员开会,讨论拍摄中国式大片的可行性。
  他想到了几个题材,一个是中日甲午海战。
  这个发生在1894年的清政府和日本之间的海战对中国意义深远,此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从而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清醒过来,原来以前的近邻日本已经那么强大了。
  林子轩在后世看过一部讲述这场海战的电影。
  记忆最深的画面就是邓世昌指挥军舰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最终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如果在这个时代拍摄甲午海战,一定能够激起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恨意。
  另一个题材是八国联军攻陷京城,这里也有大场面。
  可以展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暴行,激发民众反抗帝国主义的爱国情怀。
  但很难找到那么多的外国人愿意出演,只能让中国人假扮外国人。
  第三个题材是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推翻数千年的帝制皇朝,建立民国的大事件。
  这部电影配合眼下的北伐战争,比较应景。
  唯一的问题是不少当事人还活着,拍摄的时候恐怕会很麻烦。
  林子轩提出这三个题材,供大家讨论,要是谁有其他好的想法也可以说出来。
  对于拍摄中国式大片,明星电影公司的高层非常亢奋,他们受到《乱世佳人》的激发,自然有和美国电影公司一较高下的心思。
  他们相信,只要有投资,他们也能拍摄出中国的大片。
  八国联军的题材首先被否决了,这件事发生在北平,还有火烧圆明园的场景,不好复制。
  对于甲午海战和辛亥革命,大家意见不一。
  甲午海战的难点是需要在水上拍摄,至少要有一艘军舰,就算不是军舰,也要有一艘大船做做样子,这种大场面在如今的上海可不好拍摄。
  由于北伐战争打响,黄埔江上停靠着不少艘外**舰。
  你要是突然搞一艘军舰出来,容易引起误会,还要向租界当局报备。
  辛亥革命的难度相对小一点,不过牵涉到还活着的人,不少都是广州国民政府的要员,一旦电影中有丑化某个人的情节,容易引起争议。
  这就是在中国拍摄电影的难处。
  顾及这个,考虑那个,最终拍摄出一部让各方满意,唯独观众不满意的电影。
  林子轩想了想,暂时放下了辛亥革命这个题材,等过两年再说。
  他的本意也是想拍摄甲午海战,这是近代中日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他要借助这部电影揭露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通过丁汝昌和邓世昌等人来展现中国人永不屈服,奋战到底的决心。
  邓世昌死后,光绪曾经写过两句话: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林子轩预备投资二十万拍摄《甲午风云》,再现三十年前那场悲壮的海上战争。
  这将是他和日本人的又一次交锋。(未完待续。)


第三百三十六章 隐藏起来的剧情

  作为电影公司的老板,林子轩做出了决定,这件事就算定下了。
  众人都很兴奋,一部电影投资20万,这绝对是中国电影行业的一项记录了。
  20万大洋在军阀手中不算什么,在外国洋行也就那么回事。
  1923年,汇丰银行在上海建一座办公楼花了一千万两白银,可见其财大气粗。
  但相比较这个时代百姓的生活,这个数目就太大了。
  上海普通工人的月薪平均不到30块钱,一名工人一辈子都挣不到20万银元。
  在中国的电影行业,一部默片的投资不过数千块,有声电影大多是上万块,一部电影投资超过五万的都很少,也只有明星电影公司敢于尝试。
  这个消息传出去肯定会引起轰动。
  林子轩很清楚中国电影的现状。
  20万拍摄一部电影,他会被人认为疯掉了,或者被人认为是败家子。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噱头。
  反正他只是号称投资20万,到时候钱没花完,还是在他的口袋里。
  他是被《乱世佳人》刺激到了,想尝试拍摄中国式的大片,中国演员的片酬并不高,可以花费巨资拍摄海战的场面,制作一部大型的战争史诗电影。
  这将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标杆。
  而且,他还能通过这部电影展现日本对中国侵略的野心,就算是不赚钱,也值得。
  剧本的创作自然由林子轩负责。不过他只会写一个大纲。
  在后世那部《甲午大海战》中是以邓世昌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中国海军创建的过程。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
  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