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他需要考虑的是邮寄稿子的时间。
  当他把稿子邮寄到出版社,出版社只会认为这是一部普通的科学幻想小说,毕竟小说中写的事情还没有发生。
  出版社进行评估,决定出版,这些都需要时间。
  等到书籍发行,读者看到小说,也会认为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写了发生在1962年的一个离奇的故事,他们会觉得作者的设定很有意思。
  小说真正产生影响需要数年的时间,当小说中的事件逐一发生,被证实后才会得到重视。
  如果以1933年为时间节点,林子轩至少要在五年之前,也就是1928年之前把稿子邮寄出去,这样不仅有五年时间让小说获得传播,也是为了抹掉他存在的痕迹。
  在这个没有摄像头和卫星侦查的时代,想要查到五年前发生的事情极为困难。(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六章 文坛是非多

  林子轩准备把模拟过多次的计划付诸实施了,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补习英文。
  作为在后世就讨厌英语,连四级都勉强及格的学渣来说,学习英语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这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抵触和反感。
  为什么中国学校要把英语作为升学和毕业考核的科目?英语又不是中国人的母语。
  外国人会把中文作为升学和毕业考核的科目么?
  这是他一直想不通的问题。
  好在穿越之后他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础,有了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听力和一般的交流没有问题,接下来就是认真的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了。
  这是他极为抵触的事情,所以他以前宁愿找人翻译小说,也不愿意自己学习英语。
  现在他为了改变世界而学习英语,这个理由听起来有那么一点高大上的感觉。
  林子轩让人从洋行购置了一台打字机,采购了纸张和油墨。
  这些事情他没有出面,而是找旗下出版社的采购人员办理,理由他已经想好了,刚好他要向西方社会推广新文学丛书,这些书籍也是英文版。
  郁达浮和赛珍珠的稿子他早已收到了,只有林羽堂的稿子到了十一月份才寄过来。
  鲁讯的《呐喊》小说集在翻译上有不小的难度。
  如何让西方人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和状态,让西方人看出其中的批判性,这都是难题。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译,西方人或许认为这是中国人生活的常态。
  他们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小说。而看不出其中作者深沉的悲哀和批判。
  鲁讯小说的精髓就在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八个字。
  所以。翻译不能那么的简洁,要把中国农村的大环境介绍一遍,这样有利于西方读者了解时代背景,大多数西方人根本不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
  林子轩对每一本小说集都会写一篇前言或导读一样的文章。
  用来介绍这本小说集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相当于一篇文学评论,让西方读者明白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内涵。
  这些文学评论自然不是他写出来的,而是参照了后世对于鲁讯和郁达浮等人的研究文章。
  可以说是相当的深刻和有见地。
  郁达浮看罢,写信给林子轩,认为林子轩是真正读懂他小说的人。
  鲁讯回信说太过于赞誉了。他承受不起。
  他对于林子轩所写的文学评论表示认可,尤其是林子轩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评价他的小说,更是觉得惭愧。
  这八个字是鲁讯曾经评价英国诗人拜伦的词语。
  1908年2月和3月鲁讯以令飞的笔名写了一篇《摩罗诗力说》,发表于《河南》杂志第二期和第三期上。
  《河南》月刊是当时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于1907年冬创办的一个反清爱国的革命刊物。
  他在论文里这样写道:“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这是鲁讯说拜伦对他的不觉悟的英国同胞的态度。
  林子轩能写出这句话。说明对鲁讯以前的文章是拜读过的,而且这句话也的确表明了鲁讯对于中国百姓的态度。
  他觉得林子轩至少在文学鉴赏方面非常有见地,只是可惜没有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这个时期,鲁讯对于新月派。特别是徐至摩颇为不满。
  他甚至写了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来讽刺那种无聊失恋诗的盛行,主要诱因正是徐至摩对林徽茵的追求,何况追还没追上。
  这件事成了一个导火索。牵连出后来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之间的矛盾。
  鲁讯写了《我的失恋》,准备刊发在《晨报》副刊上。孙福园作为鲁讯的忠实粉丝,又是《晨报》副刊的主编。收到这篇作品立即排版。
  但见报的头天晚上,孙福园到报馆看大样,发现这篇作品已被总编辑刘勉济抽了下来。
  刘勉济是徐至摩的同乡和好友,知道徐至摩和林徽茵的这段恋情,所以对《我的失恋》一诗特别敏感,特别忌讳,就不准备刊载。
  孙福园觉得对不起鲁讯,按捺不住火气,顺手给了刘勉济一耳光,立即表示辞职。
  1924年10月31日,孙福园辞职,离开了《晨报》副刊。
  为了有一个发表文章的宣传阵地,到了11月,鲁讯、周作仁、林羽堂、孙福园等人创办了《语丝》杂志,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
  有意思的是,徐至摩并不知道内情。
  他看到文坛上的朋友办了一本新杂志,还主动投寄了一篇翻译自法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歌《死尸》,发表在《语丝》的第三期。
  在《语丝》的第五期,鲁讯写杂文《“音乐”》再次对徐至摩进行讽刺。
  后来,他在《集外集序言》中解说道:“我其实不喜欢做新诗的……我更不喜欢徐至摩那样的诗,而他偏爱到处投稿,《语丝》一出版,他也就来了,有人赞成他,登了出来,我就做了一篇杂感,和他开一通玩笑,使他不能来,他也果然不来了……”
  徐至摩了解了前因后果,自然不会再投稿给《语丝》了。
  这些文人之间的小矛盾日积月累,一旦有了具有争议的话题,就会爆发出一场大论战。
  林子轩让出版社的员工把这几本英文小说集排版和印刷,他在一旁监督,也是学习,为以后自己独立制作《高堡奇人》做准备。
  他让人采购的纸张和油墨有来自欧美的,也有日本的,混在一起,不容易查出来。
  而且,作为一家书局购买这些印刷需要的物品实在是太正常了,唯一不正常的是林子轩在一旁监督,让书局的员工胆战心惊。
  他们不知道这位老板发什么神经,就站在旁边看着,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
  就连平禁亚都不理解,还特意跑过来看了看,以为有什么新鲜。
  林子轩解释说这是因为对这批书籍的重视,毕竟是要邮寄到外国的,不能出了差错。
  平禁亚颇为无语,这不是正规的出版,只是把稿子印刷出几份样书来邮寄出去,没必要这么重视吧,还要亲自监督。
  但老板发话了,他也不能说什么,你爱看就看吧,我不奉陪了。
  这套新文学丛书,林子轩重点在美国出版,英国他也不会放过。
  他准备在英语系国家进行推广,反正做都做了,不如尽力做到最好,尽可能的扩大中国新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龙不过江

  11月份,上海不少影院都在放映一部戏曲电影,获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
  不是这部电影的质量有多好,而是这部戏曲电影的主角是京剧名角梅兰方,以这个时代观众对于京剧的喜爱,就算是默片也有大量戏迷买账。
  这部电影是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摄。
  香港民新影片公司的老板黎民维在8月份亲自赶往北平为梅兰方拍摄了五段戏曲短片。
  包括《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别姬》中的“剑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尘舞”、《木兰从军》中的“走边”、《黛玉葬花》中的“葬花”。
  这些都是梅兰方的经典曲目,这五部短片剪辑到一起就组成了这部戏曲电影。
  这是香港民新影片公司进入上海电影市场的一次尝试。
  在民国时期,香港的地位并不高,从1842年就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香港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才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而一跃成为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
  在1924年,上海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是东方繁华的大都市。
  无论是香港还是南洋的电影公司都想要进入上海的电影市场分一杯羹。
  然而,因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香港电影在广东和岭南一带还有市场,到了上海就没什么竞争力了,观众不买账。
  而且,上海的电影市场同样竞争激烈。
  原本是西方电影独霸天下。在林子轩的明星电影公司和上海其他电影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国产片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其中明星电影公司拍摄的有声电影做到了可以和国外电影抗衡的地步。
  但国产电影在拍摄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无法和西方电影相比。上海的大部分豪华戏院仍旧以放映西方电影为主。
  明星电影公司每年最多拍摄10部电影长片和数十部电影短片。
  包括西游记系列,武侠片系列。赌片系列,言情小说改编和社会片等等。
  香港民新影片公司的黎民维不满足于偏居广东一隅,想要进入内地市场,准确的说是进入上海的电影市场。
  中国的电影公司大多集中在上海,上海是中国电影文化和制作的中心。
  他拍摄梅兰方的戏曲电影,是因为梅兰方是京剧名角,无论在中国的任何城市都会得到认可,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不存在太大的地域隔阂。
  事实上的确如此,梅兰方和杨晓楼这种名角在上海极受欢迎。
  这部戏曲电影虽然没有声音。但光是冲着梅兰方的名头,就能大赚特赚。
  黎民维来上海考察上海的电影市场,在来之前,北平的罗名佑特意嘱咐他要多注意明星电影公司和林子轩这个人。
  罗名佑在北平电影圈里的地位相当于林子轩在上海电影圈的地位。
  他创立了华北电影公司,这家电影公司不拍摄电影,而是经营戏院,他把北平和天津两地外商经营的戏院联合起来,从事电影放映和发行的工作。
  罗名佑的家庭背景可比林子轩强大多了,他在政商两界都有关系。
  他出身广州名门望族。父亲是香港鲁麟洋行买办,二叔是广东高等法院院长,三叔在北洋政府担任要职。
  黎民维能到北平拍摄梅兰方的戏曲电影,其中也有罗名佑的关系。
  两人可谓是一见如故。成为了好友。
  罗名佑手中掌握着多家戏院,对于中国电影的现状非常了解,尤其关注明星电影公司。
  这家明星电影公司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企业。
  黎民维来到上海后,一边联系戏院放映梅兰方的戏曲电影。一边到戏院看国产电影。
  上海的戏院一听是梅兰方的电影,毫不犹豫的就会放映。这就是京剧名角的影响力。
  如此一来,黎民维放下了心事,专心考察上海的电影行业。
  他在了解了明星电影公司之后,才发觉自己小看了天下英雄。
  民新影片公司在香港有自己的戏院,还从美国购买了先进的拍摄设备,在广州建立了片场,总资产超过50万元。
  在香港电影圈,算得上是最大的电影公司了。
  可和明星电影公司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此时的明星电影公司可谓是人才济济,旗下有不少著名导演和各类明星,还有各类电影技术人才,有自己的摄影棚,可以同时拍摄四部电影,每部电影都能盈利数万元。
  加上手中掌握的多家戏院,总资产早已超过了300万元。
  当然,戏院方面有冯敬尧的股份,林子轩的个人资产大概有150万左右。
  所以说,电影行业就是暴利,特别是在只赚不赔的情况下。
  黎民维看了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但很多都是娱乐消遣的片子,刻意迎合观众的观影趣味。
  他和这个时代其他的有志青年一样,认为电影应该具有扬善惩恶、移风易俗之功,可以作为辅助教育,改良社会之用。
  他很早就提出了“电影救国”的口号。
  因此,孙仲山曾为香港民新影片公司题词“天下为公”。
  不过,黎民维不得不承认,明星电影公司的电影非常成熟,很多拍摄手法值得借鉴,不愧是中国电影行业的龙头。
  而且,他看到了有声电影的广阔前景,认为默片时代或许要结束了。
  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