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大文豪-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诗作给新诗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新诗不是不好写,也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要突破旧体诗的枷锁,寻找新的出路。
  《新潮》杂志是月刊,可一众编辑迫切的想要把这些新诗刊载出来,和读者分享,所以他们决定加印一份诗歌增刊。
  增刊不仅要刊载这些诗歌,还要请北京大学的教授进行点评,并撰文讨论新诗的未来。
  有十几位名家教授参与其中,共同讨论新诗的发展,可谓是诗坛的一大盛事。
  鲁讯为《一代人》做了深度点评,周作仁解析了《雨巷》的美学内涵,顾颉钢阐述了《断章》的深层意义……
  这份临时起意的诗歌增刊后来被称为新诗的《圣经》,奠定了新诗在新文学中的地位,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了后来的湖畔派、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等众多新诗流派。
  好在林子轩的这些新诗在这个时候段内发表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了。
  今年可是新诗突飞猛进的一年。
  1921年6月8日,在郁达浮的寓所,即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改盛馆,创造社正式宣告成立了,成员包括郭沫偌、成仿伍、张资评等人。
  创造社到秋天的时候会在上海出版《创造社丛书》,其中就包括了郭沫偌的诗集《女神》。
  《女神》是自由诗体的代表作,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
  《女神》的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
  其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个人英雄主义等等,都影响了一代青年人。
  颇有一种《女神》一出,谁与争锋的气魄。
  而湖畔派的代表诗人汪静知的《惠的风》也即将出版。
  其中对人生价值,大自然的探索与追求,对爱情的渴望等等也为新诗打开了一扇门窗。
  还有林子轩的好室友徐至摩,同样在这一年加入了创作新诗的行列,新月派由此而生。
  也就是说,即便没有林子轩,新诗还是会照常发展下去。
  不过现在林子轩占据了时间优势,成了新诗的奠基者,别看只提前了几个月,这就是开创者和追随者的区别。
  如果说胡拾的《尝试集》分开了旧体诗和新诗的界限,那么林子轩的诗作就给新诗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新潮》诗歌增刊一出,北平诗坛瞬间就喧嚣起来。
  学生们都在谈论着这些新诗,热切的争论着,教授们也在交流,新诗成了一种潮流。
  这还解决了白话文写作的困境,事实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优美的诗作,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争论增添了证据。
  在这些读者中,有一位女孩子较为特殊。
  她就是在北平上中学的林徽茵,看到《新潮》杂志上的那些诗篇,那个名字,她的记忆回到了去年的冬天,在英国伦敦的时光。
  她从日记中拿出那篇《再见,康桥》,默默地读着。
  这首诗不比《新潮》杂志上的诗作差,反而更为优美,这是他送给她的。
  看着那些文坛大家对林子轩诗作的解读和赞誉,女孩不由得露出了笑容,她不准备把《再见,康桥》拿出来,这是她的一个小秘密。
  有些秘密需要分享,有些秘密只能自己一个人收藏。
  同样在北平,冯程程陷入惊讶之中。
  她没想到林子轩的那些诗作引起了如此大的反响,看着那些大作家的评论,似乎林子轩一个人拯救了新诗一样。
  他有那么厉害么?
  冯程程虽然是文艺积极分子,却没有太多文学才华,不像林徽茵有家庭熏陶。
  虽然心里还有些抵触,不过她对林子轩的印象在不知不觉的改变,这种改变她的同学汪月琪最有感触。
  以前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严肃的,现在提起林子轩,冯程程的脸色是柔和的。
  女人都是善变的。
  汪月琪不由得摇了摇头。
  另一方面,《雷雨》在《晨报》上刊载。
  虽然有鲁讯的推荐,不过《雷雨》并不像《新潮》杂志一样引起轰动,毕竟新诗容易传唱,而话剧剧本以对话为主,写作的方式和小说不同。
  有人看到是话剧,就略过不读。
  特别是看到鲁讯的评论,一个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故事,更是不讨喜。
  话剧需要在舞台上演出才能有感染力,否则不容易传播。
  六月初的一天,南通伶国学社。
  这是一所培养京剧演员的学校,七年毕业,学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学社负担,由欧阳予仟担任学社主任。
  他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所新型的戏曲学校,造就一批有较高文化知识的职业演员。
  傍晚时分,欧阳予仟从教室出来,来到学社的办公室内。
  他不经意间看到桌子上的一份《晨报》,翻开的正是第七版,《雷雨》两个字就这么跳入他的眼帘。


第二十章 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欧阳予仟是什么人物?
  他1902年到日本留学,1907年在东京参加了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
  1910年回国组织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演出鼓吹革命,反对封建的新剧。
  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一批的话剧从业者,对话剧这个艺术形式了解颇深。
  后来新剧陷入低谷,他便投身京剧事业,主持南通伶工学社,想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演员,对旧有剧作进行变革。
  但他的内心里并没有放弃话剧事业,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
  正因为他了解文明戏衰落的原因,更加知道一个好剧本对话剧的重要性。
  所以,他看到《雷雨》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他坐下来慢慢的看着,脑海中不停的在设计着舞台场景,一幕幕故事浮现出来。
  当文字转化成舞台效果的时候,他知道这就是他在等的机会,这就是他要的话剧。
  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排演这出话剧了。
  在此之前,欧阳予仟想要和《雷雨》的作者沟通,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这出话剧。
  于是,他分别写信给晨报的编辑和鲁讯,想要找到《雷雨》作者曹愚的联系方式。
  曹愚自然是林子轩的新笔名。
  和欧阳予仟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雷雨》的价值只有真正懂得话剧的人才知道它在舞台上能够有多大的魅力,所以,想找林子轩的大多都是话剧行业的大家。
  此时的林子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被人肉搜索,他坐在办公桌后面,审视着对面的人。
  他的对面坐着一个中年人,中年人正在滔滔不绝的讲述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多么有意义。
  总之,两个字:要钱。
  这是林氏商业银行开办的一项小额贷款业务,主要针对规模较小的公司和个人,进行资金上的扶持。
  林氏商业银行刚刚成立,还很弱小,承担不起太大的资金风险,只能先从小额投资开始。
  按照后世的经验,林子轩给银行制订了两条发展策略,一个是保险理财业务,一个是小额信用贷款。
  这是商业银行壮大的必经之路。
  他相信以他的眼光,想要找到赚钱的行业并不是难事,他现在做的事情相当于后世的风险投资。
  所以他在报纸上刊登了广告,林氏商业银行愿意扶持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处于弱势的中小型企业,给予低息,甚至是无偿的贷款。
  当然这只是个噱头而已,银行不是善堂,实在没有发现前途的行业鬼才愿意投资呢。
  于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忙碌了起来。
  林子轩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觉得面前这个中年人很有意思,就亲自见上一面。
  中年人叫做但杜予,是周瘦绢介绍过来的。
  但杜予祖籍贵州,生于江西南昌,自幼喜欢绘画,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家道中落,18岁的时候随母亲来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他擅长画美女,别具风姿,上海的月份牌和杂志都向他约稿。
  这原本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可惜他更喜欢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更夸张的是他不仅仅爱看,还想自己拍电影。
  去年春天,他得知一个法国人手里有架摄像机,准备出售,就和周瘦绢、朱瘦橘三人凑了一千块钱买了下来。
  这三个人都喜欢电影,算是志趣相投。
  不过买了摄像机之后,三个人对摄像是门外汉,都不知道怎么摆弄,也没地方请教,捣鼓了几天,也不得要领。
  周瘦绢和朱瘦橘知难而退,只有但杜予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不懈,在拆卸了几遍后,他摸出了门道,试着拍摄新闻片,效果竟然不错。
  而且他还无师自通的研究出了反光技术,使用银色的薄板反射太阳光增加亮度。
  在弄懂了如何摄像后,他兴致勃勃的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拉拢了亲戚家人创建了上海影戏公司,准备拍摄一部长故事片。
  整部故事片他自己导演,自己编剧,自己摄像,自己剪辑,自己冲洗,除了演戏外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他承担。
  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
  此时上海的电影公司大多都是由外国人控制,只有少数几家小型的电影公司是国人所有,比如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是由上海电影爱好者组建的,还有新亚影片公司和已经倒闭的幻仙影片公司等等。
  这些小型的电影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少,承担的风险大,没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多是起源于个人的兴趣。
  一旦一部影片赔本或者拍摄时出现意外,都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但杜予就是如此,他没想过电影会不会赔钱,只是脑子一发热,凭着对电影的热情,想要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就不管不顾的准备拍摄。
  他甚至打算在闸北区搭建一座露天的布景。
  为了这部电影,他没少找朋友借款,反正就算电影赔钱,大不了再去画美女还债就是,他内心比较乐观。
  正当他找周瘦绢帮忙的时候,周瘦绢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氏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比较适合但杜予的电影拍摄,而且周瘦绢认为林子轩从美国留学归来,更加容易接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林子轩的确对电影感兴趣,来到这个时代,他还特意到戏院看过电影。
  可惜经过后世3d大片的熏陶后,再看这种画面粗糙的黑白默片,除了怀旧外,他没有任何的感想,而这个时代的人还看的津津有味。
  他倒是想把后世的电影剽窃几部过来,捞取钱财。
  可电影技术限制太大,默片时代需要演员更多的用肢体和表情进行表演,那些依靠台词的剧本根本不适合这个时代。
  而且还是黑白电影,这真是个悲哀的时代。
  不过今天和但杜予的一番交谈后,他被但杜予的一腔热情打动了。
  这家伙自学成才,就靠着看过一些外国电影,竟然被他摸索出了一整套拍摄电影的方式,或许因为他是学绘画的,对电影构图和画面有着深刻的认识。
  面对这样的电影人,或许应该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第二十一章 上海滩的明珠

  但杜予准备拍摄的电影叫做《海誓》。
  故事情节大抵如下。
  摩登少女福珠与青年穷画家周选青相恋,私订终生,订婚后互相盟誓:如有负约,当蹈海而死!
  福珠的表兄非常富有,爱慕福珠美貌,穷追不舍。
  终于在钱财的引诱下,福珠忘记了自己的盟誓,决定嫁给表兄。
  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之际,福珠忽然天良发现,幡然醒悟,念及前誓,逃离教堂,奔归画家周选青。
  可是周选青余怒未消,斥责福珠负义变心,拒绝了福珠。
  羞愧不已的福珠,狂奔到海边,决意践誓投海自尽。
  周选青见福珠情真,及时赶到,救福珠脱险,两人尽释前嫌,终成佳偶。
  这是多么俗套和狗血的剧情啊!
  林子轩望着但杜予一脸郑重的模样,实在是不忍心出言打击,《海誓》明显是对这个时代外国电影刻意的模仿。
  而且但杜予给林子轩的只是一个故事梗概,什么电影剧本,分镜头统统没有,整部电影都在他的脑子里,他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也难怪,但杜予是依靠自己摸索,根本没学习过电影拍摄,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就是这样,外国的电影公司会成熟一点。
  “杜予兄,你有没有到美国学习电影拍摄的想法?”林子轩提议道,“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有很多大型的电影公司。”
  “我自然想去,奈何家中牵绊太多。”但杜予无奈道。
  但杜予需要养家糊口,能够拍摄自己喜爱的电影已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