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真的上朝了。”
“怎么办?”
“看看再说,怕是拖不下去了。”
一瞬间所有人目光落在晋王身上,这些王爷多是跟着起哄,能真正拿主意的只有寥寥几人。
“何时上朝,你说了不算,也不是本王可以决定得了的事,今日在此相聚,只是为了叙兄弟之情。”
“好一个兄弟之情,林风记得,晋王日前曾上奏折,要求增加封地面积,如果皇上答应,属于鲁王的土地就会归入王爷管辖之下。”
“三皇兄,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鲁王是个粗性子,林风这么一说,顿时瞪大眼睛看着晋王,晋王无法反驳,确实上过这么一个折子,要求增加封地的面积,封地面积的增加大有好处,其中的一块田地确实和鲁王的封地有一些交集,只是一小块田地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
“这件事日后再说。”
“不行。”
晋王脸色阴沉,站在鲁王一旁那人连忙轻轻一推,无非是想提醒一下鲁王,这个时候不能因为这一点小事影响到诸王联盟,何况在林风的挑拨下,接近一半的人开始动摇,其中最为重要一点,齐王已经上朝,而且得到了好处。
留在这里,好处得不到,尤其是鲁王,暗中被人玩了一把,还在这里糊里糊涂帮人摇旗呐喊,“今天,不解释清楚就是不行。”
“你的地,本王会双倍给你。”
“那就是有了。”鲁王面色阴沉,别看地位不如晋王,毕竟都是王爷之身,身份上没有太大区别,此时被人暗中玩了一把,如何不气,怒视晋王,袖子一甩,“走。”
“你,站住。”
晋王甩袖而走,此时,晋王行馆的局势开始变得诡异,众人脸上神色各异,可以看出,林风这一招敲山震虎作用开始显露,先是以齐泰取代兵部尚书迫使那些依附晋王的大臣恐陷入恐慌,那种恐慌在心底快速蔓延,最终离开。
接着是鲁王,甩袖而去,剩下诸王你看我,我看你,有的没有主意,只是观望,有的开始暗暗盘算,这样下去,可能的后果,此时的酒已经醒了大半,尤其是朱允炆重建锦衣卫,无形中形成巨大压力。
晋王行馆外
鲁王身形停住,身后跟着几名心腹,“王爷,就这么走了,怕是要得罪晋王,为了一块土地得不偿失。”
心腹面带忧色,鲁王呵呵一乐,“难道真以为本王是和晋王斗气,那就错了。”
“王爷,莫非是?”
鲁王叹口气,“这件事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诸王联盟,看似一团和气,背地里各怀鬼胎,这样下去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莫不如趁机离开,再做打算。”
“王爷英明。”
鲁王冷笑,“诸王都以为本王性子粗鲁,难成大事,这一次,就让他们看看,谁才是最有头脑的那个人,走,随本王上朝。”
鲁王设计离开,急着赶奔皇城暂且不提,单表晋王行宫,虽没有剑拔弩张,此时的气氛不免多出几分杀气。
晋王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林风这样做,丢的就是自己的面子,没有错,这些王爷还有大臣有胆量对抗新皇,看中的就是这一点,此时林风手持圣旨,大有号令诸王之意,如果这一刻败了,下一次想要联合诸王必然更难。
“林大人,圣旨是否已经宣读完毕?”
晋王抓住唯一的破绽,没有错,林风手中只有升齐泰为兵部尚书的圣旨,还是特意从朱允炆那里取来,此时握在手中的圣旨远比腰间弯刀更为管用。
“王爷,想要什么?”
林风冷笑,此时,厅堂内的形势变成林风一方面对晋王还有晋王的那些心腹,晋王淡然一笑,“什么都好,在本王眼中,天下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那是王爷,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皇命所及,又岂能人人都能幸免。”林风说完目光环视厅堂内其他人,不管晋王是死撑也好,什么都好,只要唬住这些人,晋王就剩下孤家寡人一个,到时任由自己收拾。
“府上有事,先行告退。”
“三皇兄,告辞。”
随着鲁王离开,其他王爷最后的防线随之攻破,这些人都不是傻子,手持利刃出现在这里的锦衣卫,背后的是朱允炆,不要忘了这里是京城,和诸王的封地不一样,一旦惹怒了对方,就算大动杀机灭掉诸王同样不无可能。
“告辞。”
诸王依次离开,只剩下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不知如何决断,平日里就是无关痛痒的角色,“还愣着干什么,想走就走。”
晋王没好气的说了一句,三人缓缓上前,冲着晋王抱拳,经过林风身边,看了一眼对方手中弯刀,寒光直闪,小心翼翼走过,出厅堂扬长而去。
第五卷诛倭寇
第五百四十九章使者
皇城前一片热闹,大小马车还有轿子停满,大臣连同诸王纷纷赶着上朝,距离散朝还有一个时辰,一旦错过,等到下一次,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人清楚。
“让开,让开。”
不仅是王爷们急,那些大臣更急,这一刻才意识到,这里才是皇城,那一场赌气就好似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上朝走的是侧门,这里距离大殿最近,就算是这样,还是要走上一段时间,进入皇城几乎是一路小跑。
“皇上。”
太监快步跑入,跪倒在地,“大喜事,王爷们都来了。”
“好。”
朱允炆激动得从龙椅上站起,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可以落下,这段时间为了这件事可是愁坏了这位小皇帝。
齐王手捋胡须,就算来了也迟了,好处自己已经拿了,这个林风确实有手段,一定要找个机会好好拉拢才行。
除了托病的晋王、返回封地的燕王之外,诸王上朝面圣,跪地口呼万岁,朱允炆起身,“诸位皇叔请起,允炆年岁尚轻,朝中大小事宜还样仰仗诸位皇叔。”
“皇上放心,我等必然尽力。”
大朝散去,朱允炆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此时,还不清楚,另外一场危机正在接近,并非是处心积虑的晋王,更加不是老谋深算低调处事的燕王,而是来自大明的邻国。
前文已有交代,大明建国之后,周围邻国纷纷派出使者,有的是附属邻邦,有的是建立和平关系,此时,新皇登基,消息传达大明各地,同时命信使将告书送出。
乌云翻滚,雷声阵阵,遇到这种天气,渔民早早的收船回家,一看就是风雨欲来,这个时候水上风浪太大,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船夫还是不敢轻易出海,一旦被风浪卷走绝无生还的可能。
水面上驶来一艘大船,船板上站着一人,面色俊朗,神情中透出几分忧虑,背后站着一人,身上服饰和明朝百姓完全不同。
“公子,回里面吧,要下雨了。”那是完全听不懂的语言。
那人抬头看看天,“舅父,这次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一定要相信自己,你才是公子,继位的不二人选,就算那些人居心叵测,只要可以得到大明的支持,王位一定是公子的。”
“但愿吧。”
这位是谁?
朝鲜王的次子,因为长子死了,现在是名正言顺的长子,也就是朱元璋遗诏中赐婚的那位主,别看地位不低,在朝鲜并不得势,掌控局势的是两股势力,一个是自己的弟弟李芳远,聪慧过人,颇得朝中大臣拥护,另外一个是康氏所生李芳硕,别看年纪不大,颇得父王喜爱,康氏早有谋夺王位之心,暗中联络了不少人手,夹缝里生存,这种滋味必然不好受。
李芳果返回船舱躲避风雨,身后那人看看天上乌云,不由得叹口气,恰如此时朝鲜的局势一样,战乱频繁,难得的安定,如果处理不好,又将陷入灭顶之灾。
此时朝鲜的王是李成桂,这人极为了得,自幼爱好打猎,武艺高强。二十二岁那年,高丽恭王利用中国爆发元末农民起义的机会,发兵北拓领土,吾鲁思不花成为了高丽的内应,协助高丽军队攻占元朝双城总管府。
此后李成桂与其父归顺高丽,成为高丽将领。吾鲁思不花归附高丽后,恢复高丽名李子春,官至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朔方道万户兼兵马使。
高丽末年,战乱连连,此时正是李成桂赚取政治资本的时机。
公元1361年九月,秃鲁江万户朴仪反叛,官军平叛不力溃败。此时,李成桂官居通议大夫东北面上万户、金吾上将军,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军初战告捷。这是李成桂出仕以来的首次战功。
公元1362年正月,高丽参知政事安佑与上将军李芳实回师二十万攻击西京红巾军。李成桂本次领兵二千人参战,由东大门奋勇进击,率先等城,又立大功一件,从此威名日著。
此后,李成桂不断建立武功,公元1362年2月、7月李成桂任东北面兵马使击败元朝军阀纳哈出。公元1364年击败依附元朝的高丽反叛者崔儒,同年2月、侵入和宁(今咸镜南道永兴、现今的金野郡)以北讨伐女真。公元1370年以骑兵五千步兵一万自东北面渡鸭绿江攻打东宁府。北元东宁府同知李吾鲁帖木儿逃往于罗山城。
李成桂一度到达辽阳。仅以身免的纳哈出称李成桂“年少而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将任大事于尔国矣。”凭借战功显赫,李成桂得宠于高丽恭王,官至密直副使,进阶奉翊大夫,赐端诚亮节翊戴功臣之号。逐渐替代了权臣李仁任,与崔莹、曹敏修掌握实权。
公元1377年,李成桂在智异山歼灭倭寇名声大震、同年8月在西海道(黄海道)一帯大破倭寇。公元1380年倭寇500只船侵入云峰(今韩国全罗北道南原郡),占领引月驿,高丽败北,驻扎在当地的将军阵亡。李成桂被任命总指挥官击败倭寇首领阿只拔都(荒山战斗)。
公元1382年,明朝命北元降将胡拔都深入到东女真地区,招抚当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进抵端州,女真首领金同不花降附,高丽命令其大将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战于吉州,女真败退。
李成桂通过一系列重大战绩取得很高的威望,他也与郑道传、赵浚、尹绍宗等新兴士大夫势力联手,抵制高丽王室和崔莹代表的权门世族的旧势力。
公元1388年,明朝在原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崔莹密议进攻辽东,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反对无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劝服曹敏修,果断在威化岛回军,返回开京(今朝鲜开城),流放崔莹,此后掌握高丽政权。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
王禑意图复辟,事败,李成桂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十二月被杀。恭让王只是李成桂的一个傀儡,他以李成桂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封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
效忠高丽王朝的大臣郑梦周被李成桂之子李芳远刺杀,自此李成桂篡国的最后一道障碍被铲除。公元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七月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开京寿昌宫即位,开创了朝鲜王朝五百年的基业。
公元1394年四月,李成桂为免除后患,遣中枢院副使郑南晋、刑曹议郎咸傅霖绞死恭让王及其二子。分遣刑曹典书尹邦庆、大将军吴蒙乙至江华岛,刑曹典书孙兴宗、佥节制沈孝生至巨济岛,将囚禁在两处的高丽宗室全部诛灭。结果,高丽宗室为躲避杀身之祸,将“王”氏增加笔画,改为玉、全、琴、申、田、车、周、马,以及龙、乃、金等姓氏,所以后来朝鲜半岛的王氏人口十分稀少,成为稀姓。
李成桂建国之后,数次派使者入明,终得封王,国号朝鲜。
第五百五十章争端
乌云密布,浪花翻滚,风雨瞬间而至,雨点打在船板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此时李芳果坐在船舱里眉头紧锁,思考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这位朝鲜国最有可能继任世子之位的男人,此时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年近四十,不再年轻气盛,到了这个年纪,很多事反而容易看开,是岁月的沉淀,同样是智慧的提升,可惜,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帘子掀起,外面走入一人,抖了抖身上的雨水,“公子放心,已经检查过,没有异常。”
“舅父,这次出使,一旦明廷不准,如何应对?”
“应该不会,大明为礼仪之邦,最讲究的是信字,既然当初答应了公子的婚事,绝对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