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少穿越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恶少穿越记- 第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和南京城百姓爱美之心有别的是,王大少的独立团除了兼职花瓶外,本职工作还是杀人,即使是在已精锐著称的随云军里,那也是精锐,除了稍微逊色小李将军的狼军之外,是此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了,每一位都是生死厮杀过来的铁血军人,就连战马,都带着血腥味的。
  这支独立营后来在战场上威名赫赫,被称为飞马营,旗帜就是一匹黑马,背有风纹,犹如双翼,那是王玉桥的乌骓,一直到很久以后,军制改革,飞马营再无骑兵,但这编制和旗帜却一直保留下来。
  几十年后还有赛马场高手称自己父祖辈是飞马营的。飞马营的军人抗战结束后三千骑士活下来的不过十几位,这几乎是中国军队的真实写照。
  新生华夏国的奠基下,满写着华夏军人的热血和生命,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都是英灵。
  王玉桥王营长在倭寇向着南京进犯的时候,和石俊卿总指挥商议一下,就带着三千骑兵一人双马双枪三百发子弹,带着三台发报机出发了。
  夜晚的随云军营黑压压的一片潮水奔涌而出,列队下马,夜色无声,只有简洁的口令,军人静立战马旁,马口带嚼,马蹄包棉,枪支闪着黑黝黝的寒光,寒风凛冽中,杀气弥漫天地。
  乌骓马高大沉雄,登高临下,黑色的军服映衬着夜色,夜色沉静中声音随风送远,王玉桥冰冷的声音带着杀气和压抑:“身为军人,保家卫国乃是本分。倭寇猖獗,犯我疆土,灭我华族,杀我百姓,屠我城乡,此我军人之奇耻大辱,此我华夏死生大仇,今与诸君共雪此耻,共报此仇。”
  三千军人:“诺!”低沉如暗海,在暗夜里仿佛有远古的号角战鼓隐约响彻心头。
  黑夜的南京城外有着沉默的震动远去,没有惊动沉睡的人们。
  

  ☆、第 127 章

  “???南京死战之初,平津线溃败,倭寇引兵五万一路烧杀而来,南京危殆。此前,议会及政府以南京无险难守,遂决议迁都入蜀以作长期抗战,小石总统俊卿此时为民国后勤部长兼卫戍司令,力请断后,乃授为南京战时总指挥,遂与王帅,风帅等留守南京,修阵地,备军需,迁百姓,待敌寇。后世以此为南京死战始。
  此后,南京一月之内,迁出百姓无数,南京城内渐成军城,卫戍部队二十六万人,老弱病残者,独子者,父兄殉者,文职者,乃有八万余,成护卫军分批护送百姓出京,一月乃尽。当此时,倭寇一路烧杀屠城渐近南京,王帅闻倭寇暴行,愤恨难遏,遂成咆哮,乃引三千骑军直击倭寇,奔袭五昼夜,灭虏八千余,捷报传来,三军振发。飞马营威名,始于此战。
  此战大小战以百数,转战迂回,回旋往复,分合倏忽,潜行伏击,无有不胜,大者几百余,小者三四十,极尽骑军之利,遂成百战之捷。敌虏不忿,沿路追击,王帅以地利人和,连通百姓,承接地势,以骑军犀利,掩杀奔袭,虏酋紧急合拢散军,急奔南京,沿途不及收拢之虏,辄为百姓勇壮者围堵尽戮,杀虏之余,欢声尚在,悲哭震天,乃为悲悼死难亲友,乃为得报毁家之恨。无数丁壮由此携□□棍叉投军,后江南战局反复拉锯,此辈皆为最坚之士。
  此战之后,南京守军遂知倭寇情形,乃为轻军简装而来,军纪疲怠,军需不备,长途奔袭,已成强弩之末。小石总统乃与王帅定计,示敌以弱,引敌入瓮,沿途守军俱撤离仿若溃逃,敌寇遂长驱而入,兵临南京。南京死战遂爆发。
  此战,南京守军以逸待劳,倭寇以疲敝之军轻装奔袭,至南京城外两军遭遇,倭寇悍不畏死,反复冲击,守军顽强抗击,激战三昼夜,倭酋见势难下,遂有退意,以少量士兵假意猛攻,其余趁夜潜逃,王帅以骑军哨探得情报,沿途追击,于南京城外五十余里处与部分倭寇激战一昼夜,倭寇溃败,倭酋自杀,至此五万倭寇大半被灭,南京大捷,震动中外,王帅与小石总统之名,传于天下。
  捷报之时,华夏举国欢庆,人心大振。倭寇军部震怒,无数有关官员纷纷去职,几位直接参与者自杀谢罪,倭国举国哀悼,天皇发诏致哀,降国旗,倭国政府与军部群起汹汹,发誓报仇,紧急增兵,二十万倭寇兵发南京,两国相继发布宣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其后,王帅与小石总统决议撤离南京,乃以小石总统领大部军队为前行,授王帅临时卫戍司令职,王帅领随云军断后,约定相隔十日而行。十日后,王帅不行,闭南京,誓与南京死。小石总统得报欲返,为王帅所遣侍卫长制止,以王帅军令而行,十万卫戍部队入蜀,后奉令转战江南,此为江南战区部队初形。
  一月之后,倭寇二十万军包围南京,南京城外阵地相继陷落,南京卫戍部队转入城守战,倭寇飞机大炮轰炸南京一月,南京城遂成废墟,随即城破,王帅领守军与倭寇激战十余日,南京城各地相继陷落,各地守军失去联络,各自为战,三月二十日,王帅战陨,南京失守,倭寇屠城十天,三月底,南京火起,倭寇撤离南京。南京死战至此结束。”
  ——————————节选自《1938年民国军事电报简编》
  王玉桥就前世的历史资料知道这五万倭寇是轻装奔袭而来,军需不备,原本倭寇就凶残暴虐,又有就地解决军需的命令,这残暴凶狠就更加没有约束,一路之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与此同时,这行军速度就极大的迟滞了,尤其是军纪散乱,到处都是小队小队的倭寇侵袭村镇,无法有效的联系,这就给自己消灭小队倭寇带来极大的方便,没有飞机的侦查,没有大炮的活力,在拉得很长的战线上,正是自己的骑兵最有利的方面,尤其是此时,倭寇上下绝不会料到会有中国军队逆袭而来,全无防备。这也是王玉桥敢于此时离开南京,仅以三千骑兵袭击倭寇五万来敌的缘故。
  当然王玉桥也不是完全相信历史资料的,一来是历史已经有所变化,虽然还不大,但是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的,所以她不肯掉以轻心。二来是就算历史还和前世一样,但是对于历史资料,她也不敢相信,前世的历史资料有多少是扭曲涂改了的,尤其是党史战史,那是全以政治服务为中心的,她也不能相信那些东西,事实上,她是有些疑惑的,要是历史真如资料所说,一支轻装而来的疲惫之兵,差不多和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差不多的战力,没有飞机大炮的支援,如何攻下了南京?
  总之,王玉桥还是极为小心的将三千骑兵分为三队,分头潜行包抄,哨探更是放得极长,她亲自带着哨探骑兵深入,查探倭寇的军力和装备,很快哨探传来消息,证实了这一支倭寇只带着极少的轻炮,没有重型大炮,也没有空中支援,这让王玉桥顿时放心,于是三队人马分三个方向奔袭,相隔半个小时的奔袭距离,随时电报呼应,千人之上的绕行放弃并通知另两队,五百以上的合力包抄,尽快尽速的剿灭敌人然后撤离。五百以下的就各自消灭。以乡镇村落有可能为倭寇掠粮的地点为重点。
  因倭寇沿途而下,为免被困,王玉桥率领骑兵连夜奔袭,绕开倭寇主力,反而绕行到倭寇行军中后处,稍事休息,就开始小股小股的剿灭,尤其是很多落在后面抢掠的倭寇小队,进入村镇进行掳掠烧杀的倭寇,皆被迅速绞杀,几乎无声无息。沿途潜行追击,王玉桥的骑兵发挥着速度优势,又有百姓的通风报信,不但迅速知道倭寇地点以及人数还有沿途路线,而且在百姓的帮助下,军需草料及时补充,甚至百姓配合里应外合,使得战事极为顺利。
  王玉桥在看到百姓悲喜交加的眼泪和笑容的时候,不免苦涩的想着前世,那位□□就是这么在百姓的帮助下夺取了江山,可是那些空中楼阁全是欺骗,全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谋算,把这些善良的百姓玩于鼓掌,历代以来,百姓是最容易满足也最容易欺骗,表现出一点点的善意,就获得极大的支持,可是,那么多百姓那么多军人那么多先烈的热望和生命,依旧是变成了个人的权力,踏在累累白骨之上的“解放”,没有解放人身,甚至连人心都禁锢了,在经过百年挣扎获得初始的新思想新制度萌芽的华夏,又被打回了封建王朝时代,在世界的发展中,日益被抛到后面,纵然有无数人的努力创造财富,和封建时代亿万人养一人有什么区别呢?亿万百姓,养一党之贪官,仿佛养一朝之蛀虫。
  那么容易的获得了百姓的支持,得到了江山,获得了个人的最高权力,最后给华夏带来了什么呢?给百姓带来了什么呢?
  王玉桥想起前世,美国人因为拿起武器获得了解放,所以法律规定人民可以手里有枪,当国家践踏人民的时候,人民可以推翻它。因为这个国家是人民建立的,它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时候,人民有权推翻它。而华夏人民也拿起武器获得了解放,但是法律却规定人民持枪违法,因为国家害怕人民像推翻前朝一样用武器推翻它,只有忠于党的军队才可以持有武器。
  这到底是东西方思想的不同还是权力拥有者的问题呢?王玉桥并不是一个香蕉人,但是她经常的想,至少比起来,美国人民比华夏人民像人,而华夏人民在官员和政府面前,犹如猪羊可以任意决定命运的,没有任何反抗的可能。善良永远是被欺压的代名词,这是王玉桥前世最普遍的真理。
  那么多牺牲,为了什么?
  王玉桥的思考很快就有了答案,她亲眼看到一个被□□的村妇忍着痛苦为骑兵队带路,直到骑兵队剿灭了那个村子里的倭寇时候,这个村妇吊死在家里的屋梁上,就在被倭寇戳死的孩子和丈夫身边。她亲眼看到疯狂的丈夫扑在孕妇身上撕心裂肺的嚎叫,孕妇被生生的挑出婴儿,血流满了院子,孕妇仇恨的眼永不闭合。她亲眼看到无数的农民站在被烧毁的村落前没有哭声也没有泪水,紧紧攥着手里的棍叉,跟随着失去马匹的战士奔向下一个村落。她亲眼看到无数的血和火燃烧在大地上???
  所有的牺牲,都为了这片土地上能够有尊严的活着,所以可以用生命去搏杀,去反抗,去为了新生活而付出一切。
  所以,人民可以忍受欺骗,但是当你使得人民无法有尊严的活着的时候,人民依旧会选择反抗,这是所有王朝最终会面对的结局。欺压得越彻底,反抗就越激烈,一个不是民众做主的王朝帝国,迟早会被民众放弃。当思想开始萌芽,民智开启,人民就不需要君权神授,更不需要神灵和君主,那是愚民时代的烙印,将会被揭去。
  王玉桥带领着她的骑兵营纵横于烽火中时,她看到了未来不同的历史。
  她行走在战场,默默的对自己也是对着破败废墟的城市村镇说:就从现在开始,活着的,死去的,你,我,都为着这个不同的历史付出吧!一定会不同的。
  王玉桥回到南京城时候,石俊卿明显的发现她变得不同,那是一个脱去了浮躁和苦闷的灵魂在新的时代里豁达通透的光芒,不再挣扎于历史困境,不再执着于靠自己改变历史,王玉桥清晰的知道,那么多人的付出和牺牲,一定会换来一个不同的历史,而她,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部分,付出自己应有的那份。
  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历史,但是我们能改变目前。
  

  ☆、第 128 章

  很多年以后,石俊卿都记得那场别离,那个人比女人还美丽的面容上偏有一双刀锋一样眉,使得整个面容带出一种英华逼人的飞扬,那初见时恍若星辰的眸子少了简单直接,带着一种深井般的冷静,又恍惚有一种火焰在暗藏,并不高大的身体站在那里却有一种战鼓沙场的惊心,那是百战之余的刚烈深入骨髓,英华耀眼,渊渟岳峙。
  石俊卿有些恍惚,仿佛眼前依稀是那个初见时飞扬佻达的恶少,那曾经一去不返的少年时代啊,他们的相见,仿佛是一种宿命,他仿佛又听见命运的大门轰然打开,那时候,他绝不会想到,他们曾经会站在这样一个时代,风起云涌,山河破碎,血流成河,百战沙场。这是一个乱世,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所有的人都被卷入这个时代,或者破碎,或者重生。
  他在这一刻的恍惚中有一种悲喜,悲伤于乱世,喜悦于相遇,若非这个乱世,他们何以相遇?但也是这个乱世,每个人的命运不再由得自己。
  石俊卿默默的看着王玉桥,凝视仿佛漫长如一生一世,但其实也不过是短短一瞬,身边不断军车驶过队伍走过,有如历史在他们身后刻画出肃穆的背景,在隆冬时节成一个时代的剪影。
  “我走之后,南京便成危城,半月之后,你便赶来与我会合,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