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桥不知道有关前世这场上海保卫战的惨烈和艰苦,多少华夏大好男儿死于此,但是今世她了解了这声明后面的悲壮意义,无数军人慷慨赴义,血洒疆场,无数豪侠壮士一去不复返,无数淳朴的民众拿起武器,离家别亲,再没有归来。他们死在无名的战场,默默无闻,历史没有记录他们的名字,他们的血肉化成华夏大地的泥土,这片土地埋葬了不知道多少无名英雄,招魂幡起,千万英灵。
那一天王玉桥走出南京指挥部的时候,只觉得头顶上的阳光实在耀眼,让人忍不住眼涩涩的疼,失踪很久的侍卫长笔直的站立在那里,破旧的军装,失去的左手,脸上有一道深长的刺刀伤痕破坏了曾经的英俊,却带着一种浩然沉雄的坚硬,身边雄壮的乌骓马安静的站立在那里,这一幕仿佛一副石雕,在阳光下闪耀着点点碎光,看到王玉桥出来,侍卫长立正军礼,带着伤疤的脸上有一个扭曲的笑容:“司令,卫东乡前来报到!”至此,王大少方知她的侍卫长的真名。
王玉桥很悲摧的摆摆手:“爷已经被撤职了!”走上前抚摸着乌骓,乌骓和她久别重逢,很是亲热的舔舔她,远看还不觉得,一挨近一人一马,就感觉到森寒严酷的杀气弥漫,王玉桥翻身上马,淡淡的说:“你那些人,都不在了么?”侍卫长平静的说:“标下卫东乡,四月前返乡召集乡人子弟至交好友共七百余人前赴平津战场,得以编为预备队,受训三日赶赴前线,厮杀三月,四百余人战死,一百余致残者归乡,其余随标下撤返南京,听候司令安排。”
王玉桥问:“这些人都是有功夫在身的武林之人么?”武林啊,那是一个遥远的世界。
侍卫长想了想:“不是,他们是江湖豪侠!”王玉桥:“有区别么?”武林人就是江湖人吧?侍卫长想了想:“武林有门派之别,江湖是世俗豪侠。”王玉桥点头:“明白了,学院派和野路子的不同。”侍卫长:“???”是这么区别么?
两人慢慢走在萧索的南京城街道,这些天百姓离开的很多,没有能力离开的和不肯离开的也不少,这些已经不是王玉桥能考虑的了,百姓的想法也能理解,乱世中哪里有安全,逃离或者留下能活下来都是五五之数,战乱的百姓听天由命有之,一腔奋勇的有之,有很多青壮前来投军的,这些人的想法很简单,不肯离开,那么从军一搏总好过手无寸铁的听天由命,所以征兵处很是繁忙。
王玉桥说:“你那些乡人好友都是身手不凡,又经过血战,就编入独立营吧!”侍卫长:“是。”然后看看王玉桥:“司令,你不怪我擅自离去?”王玉桥看着天边,缓缓呼了口气,有些艳羡:“慷慨赴义,快意厮杀,热血江湖,抗击强虏,乃是江湖豪侠的本色,爷恨不得也能这般痛快,你不知道,这些日子爷过得乱七八糟,你可算避开去了。那些人算计来算计去的折腾,别提多让人憋屈了,爷恨不得和你们一起在前线厮杀,也不愿意再过那些糟心的日子,别提多恶心人了!”
政客这种生物,实在让恶少恶心难受了,对此,王大少对于石俊卿的景仰更多一层,能那么谈笑风生举重若轻的和政客们打交道还能胸有成竹,石俊卿童鞋果然是老狐狸的嫡传弟子。
侍卫长忍不住同情的笑了一下,伤疤的脸有些扭曲,王玉桥心里有些悲催,可惜了一枚帅哥,至此只能走气质系了。知道的这是江湖的武林盟主呢,不知道的还不当是黑道头子了?
话说,黑道头子归不归武林盟主管呢?朱教主和武林盟主是上下级还是平行线呢?一时间,王玉桥的思想发散很远,有些飘渺,侍卫长看了一眼,知道此人又不知道乱七八糟想什么了,好在已经习惯了,于是无视之。
不过彼此之间那种离开几月各自遭遇的生疏感顿就此消失了,司令童鞋依旧不靠谱,侍卫长童鞋依旧鄙视之,恶少司令和他的侍卫长恢复了正常,至于这组合是不是诡异,就见仁见智了,恶少有一个武林盟主打手,其实也没什么吧?
后来王玉桥隐约的知道侍卫长虽然是名满天下的武林盟主,但是本身出于一个千年世家,据说祖上就是天下闻名的汉代卫青霍去病,千年传承,厚重无比,又低调行事,子弟行走天下都不用本名,除非极其亲厚的至交好友才会以真名相告,王玉桥知道的时候很是沾沾自喜,至此才放下心来,侍卫长终于把她当自己人了,她就不用再担心被除暴安良了。
有一个武林盟主为打手保镖,王司令顿觉安全了,明杀暗杀啊什么的,那都是浮云,侍卫长自然手到擒来。虽然侍卫长少了一只手,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王司令坚信少一只手的武林盟主依旧很无敌。
来到石家主宅,石俊卿刚从总统府回来,民国政府迁走之后,总统府就很是空落起来,除了军队人员,文职人员也有不少留守的,这些人组成目前南京城里微型的管理机构,处理着目前的南京城事务,和南京指挥部一文一武,构成了展示留守部门,石俊卿作为总统授权的南京总指挥,对两个部门有直接的辖制权力,其实此时战争乌云笼罩,南京事务部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一切都为南京卫戍事务服务,举凡新闻报纸,户籍查问,情报机构,官员任命,粮食管制,军需核算等等,石俊卿还是尽量抽时间去处理重大问题,这一天也是如此。
这一天石俊卿回到主宅,王玉桥正简单的吃着东西,出于习惯,她在南京城的时候就顺理成章的住在这里,虽然石家大厨已经随着石家离开,这里已经被石俊卿的警卫们接管,但是就睡觉舒服程度来说,王玉桥还是很中意这里的,虽然吃的是军需管制按例发放的东西,但石家大厨离开的时候很是为王玉桥留了一些私粮,王玉桥觉得这就不用上交了,反正也没剩多少了。
所以此时就是侍卫长吃着馒头咸菜,王玉桥吃着美味点心,很令人发指,面对美食,王玉桥的兄弟之情可耻的不存在了。就算石俊卿童鞋进来了,也是乖乖的吃自己的口粮,作为一只曾经闹过粮荒的饿狼,王玉桥的护食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另两只很默契的无视之。
石俊卿进来的时候脸色是阴沉的,面前的口粮也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只是脸色铁青的看着几张纸,然后递给王玉桥,王玉桥于是看到了日军一路上屠城,奸,淫,掳,掠,烧杀毁灭的情报,越看心情越沉重,有一个声音在心里暗沉沉的回荡:终于开始了吗?终于开始了???
松江城被屠城,十万居民只余五人。
苏州城被屠城,35万居民只余五百余人。
无锡屠城???
常州屠城???
镇江屠城???
??????
沿途村镇无不被屠灭焚毁,禽兽们无恶不作,灭绝人性。
王玉桥知道前世这段历史,也是这些血海人命和尸骨写就,虽然时间不同了,结局依旧变化不大,她心里有些悲凉和绝望,这么多人的努力和奋斗,这么多血泪和挣扎,仅仅只是让历史的车轮缓慢了几个月么?那么,她的到来,她的随云,那么多后世的祈愿和执念,都没有意义吗?
终究是这么个结局吗?
王玉桥终于知道李正戍为什么不肯离开南京了,那是不甘和愤怒,那是最后的挣扎和期待。
她恶狠狠的盯着这和前世相似的历史记载,前世的史料文字,如今变成情报在手指上沙沙作响,王玉桥笔直的坐在那里盯着手上的一字一句的血泪,仿佛看到那滔天的仇恨和尸山血海,一字一句的看着,仿佛要把这些镂刻在骨血里,她想起李正戍的话,她也要记住这仇恨,哪怕死在这南京城里,这仇恨也要牢牢记住。她也要眼睁睁的看着南京成陨落,连同无数华夏民众一起殉了这华夏文明之地,血肉成泥土,灵魂成风雷,等待血海深仇得报的那一天。
多了一个王玉桥,多了一个李正戍,多了一个随云,就算依旧是无法挽回这惨烈的历史,但是这一世,绝不会再有那毁灭文明的人心地狱,绝不会再有那健忘的民族,绝不会再有那屈辱一直延续的时代,那些百年来为了华夏探索道路的先贤,那些为华夏寻找良药的仁人志士,那些为了华夏而死的烈士英灵,那些为华夏厮杀的勇士,不会被历史歪曲抹杀,当一个崭新的华夏崛起于世界,当罪行终得到惩罚,当仇恨终得报,那时候,才得以瞑目。
南京城市民很快就知道了倭寇一路屠杀的消息,报纸对此进行了报道,恐惧和悲伤的乌云之后,愤怒和仇恨如闪电划破人心,南京军民开始直面战争,整个华夏,开始直面战争,全民抗战,终于开始。
几天之后,王玉桥率领着随云军独立营离开卫戍部队随云阵地,开始随云军最擅长的奔袭战,这是被称为“二一三行动”的军事行动,后世称为“南京截杀者行动”,王玉桥的随云军依靠强悍的奔袭能力,针对倭寇到处掳掠烧杀兵力分散供给不足的弱点,进行了伏击和截杀,以两千兵力经过半个月的袭击战,依靠百姓的配合,不但获得了大量的情报,还陆续灭杀了将近八千多倭寇,将受伤的士兵留下协助组织很多逃亡的百姓对落单或者小队的倭寇进行伏击,迫使倭寇不得不收拢到处烧杀掳掠的军队,无法有效的获得军需供给,行军速度大大延缓。
等到王玉桥率部回转南京,独立营不断伏击倭寇的捷报早为各报社宣传出来,南京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南京军民士气大涨,而获得大量情报后,南京指挥部针对倭寇轻装来袭,军需不足而制定的战争计划得到完善,为南京守卫战添加了筹码。
南京守卫战,战鼓已经响起。
☆、第 125 章
曾经王玉桥很不理解前世国共两党以及华夏为什么居然能让倭寇肆虐八年才惨胜这场八年抗战,那时候虽然有了枪炮,但是还没有□□,就算枪炮比冷兵器杀伤力强大,就算中国军队装备比倭寇差很多,但是倭寇发起这场战争,自身的国力也无能支持,后来还需要从中国扶持伪政权,建立占领区来维持其侵略,事实上到后来,倭寇已经处于劣势,可是为什么能支撑这么久呢?
这是王玉桥不解之处,在前世的时候只有单方面的历史宣传,所以无法了解事实,但是在这一世,她了解的情报资料详尽而丰富,这种疑惑就如野草一样蔓延,思之不解,辗转难明。
即使在前世,应该也有无数的人在困惑吧?我们这个国家,那时候有那么多人救国,民众开始觉醒,国力开始发展,为什么还会被那样的敌人如此凌,虐?
于是有一天,王玉桥在和李正戍讨论完随云的事务之后,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时候的王玉桥还不是一个杀伐狠厉的统帅,还没有经历血与火的考验,那时候她还是那个单纯的以为战争是战争,政治是政治的热血军人。
李正戍慢慢的眯起眼看着窗外桃李缤纷的花瓣,岁月晕染的脸上有着沧桑和睿智,还有着一丝冷漠,缓缓的饮下一口茶,脸上现出一抹苦涩,仿佛那茶很苦,声音也带着苦涩:“你知道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对三国这段历史研究最多的是谁?”
王玉桥茫然的摇头,三国演义她也常听,三英战吕布,赵子龙七进七出,长坂坡张翼德威风凛凛,关二爷千里走单骑等等,大概是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吧?但是说到对三国这段历史研究,王大少是一枚草包,就算听一万遍,也不能研究出啥,当然也不知道谁是那个研究高手,话说,有人没事研究这个么?
李正戍轻轻的叹口气:“那么,你知道哪一个国家研究三国最多最狂热么?”王玉桥不假思索:“那肯定是本国了。”这个很好回答,自家的东西,当然自家研究最多,这是肯定了的。
李正戍脸色苦涩:“你错了,是倭寇,是日本人!”不看王玉桥愕然的脸,他冷冷的看着窗外,初春的天气也仿佛寒冷无比,犹如他的脸色,他的声音也带着冷冷的寒意:“这个世界上,研究三国演义,研究三国的历史,研究中国最多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他们研究中国的武术,变成杀伤中国人的利器,他们借鉴中国人的文化,加以利用成为侵略中国的积累,他们研究中国的历史,用来找出克制中国人的方法,而我们,还沾沾自喜于本国的文化文明为世界所倾慕。”
他叹口气:“我们不介意他国借鉴我们的文化和吸取我们的文明养分,但是一个怀着恶意的借鉴者却会带着狠毒的心来汲取我们的精华用来毁灭我们,这是日本这个国家队中国的一贯心态,从开始到后来,从没有改变,一条养不熟的犲狗,一个习惯于反噬的民族。”
他收回目光,看向王玉桥:“倭寇侵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