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点了点头,与王秋道别,便继续往深处走,迎面又看到大胡子,大胡子一脸喜色,他与袁世凯并不相熟,因此也只是点头致意过去。
“慰亭什么时候来的?来,坐下说话。”吴辰显得兴致盎然,慈禧的懿旨已经下了,自然是先褒奖了吴辰一番,这种褒奖吴辰自然是不感兴趣的,吴辰感兴趣的是慈禧已经默认了吴辰推翻闵妃集团的事,而且也重申了让吴辰这个朝鲜总督继续干下去,其实这也是吴辰意料之中的事,朝鲜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历来是鸡肋之地,对于以农耕为主的王朝来说,这个鬼地方并不适合耕种,而且在朝鲜北部有连绵的崇山峻岭,等于是多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往往得到了这个半岛,最终需要的成本往往是入不敷出,因此自明以来,最多不过勒令朝鲜上贡称臣而已,对这种蛮荒之地,并没有格外的兴趣。吴辰既然把朝鲜李氏推翻了也就推翻了吧,反正这李氏开始有些不太听话了,还经常折腾,糜费朝廷的军饷去维持局面,倒不如甩手给吴辰,由他折腾。
现在日本人占据了朝鲜南部,如果由朝廷直接控制,派驻军队去驻守,早晚可能会因与日本人的摩擦而生战争,朝廷对于任何国家的挑衅是能免则免,倒不如由吴辰去和日本人周旋,占了上风朝廷跟着沾光,出了事你吴辰自个儿去扛,跟朝廷一点儿干系都没有。
吴辰要的就是慈禧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些日子以来紧张的心情如今已缓解了,心情自然格外的好,他热情的招呼袁世凯坐下,道:“慰亭,这些日子辛苦你了,以你的才干,原本是不能埋没在广州的。”吴辰先是安慰了一番,摊摊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儿,这件事要做的隐秘,就得让你这种干练信得过的人去办,不过此次把你召回来,我就不打算再让你回去了,说说吧,你现在打算做什么差事?”
袁世凯欠着身子,他与吴辰是以兄弟结交的,凭着世交的关系,一直以来也都以平辈称呼,可是随着吴辰地位的逐渐升高,他也就逐渐的转换了对待吴辰的态度,人是会变得,纵然他和吴辰仍有着从父辈遗留下来的友谊,但是聪明的袁世凯也同样明白,他现在只是吴辰的下属,若是再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吴辰相处,早晚有一天会出现问题,袁世凯恭谨的道:“一切由少帅安排。”
吴辰自然捕捉到了袁世凯的变化,只当作没有看见,微微一笑道:“我的构思是裁撤朝鲜的道郡,设立省县,因此许多地方都需要革新,需要的人才也是多的,这件事我和张謇先生已经已经在书信中研讨过,想听听你的意见。”
关于行政改革的事吴辰预谋已久,只是害怕会引起反弹而只藏在心里,如今镇压了叛乱,震慑住了那些不安分的份子,此外又得到了慈禧的默认,这才活络起来。
他的打算是将整个北朝鲜五道裁撤为两个省,分别是乐浪省、带方省,带方省管辖的地区为原朝鲜北方三道,那里大多是山区,与辽东交界,境内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铁矿最多,三道的铁矿几乎占了整个亚洲的一半以上,此外,那里还蕴含着世界上最密集的铜矿资源,煤炭的资源亦十分丰富,只是缺乏适合工业生产的焦煤而已,不过就暂时来说,煤炭也足够适合数十年之内的开了。
而乐浪省则管辖原来的京畿、江原二道,这两个道位于朝鲜的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资源不多,但江原道的土地肥沃,适合耕种,而京畿道几乎是整个朝鲜最繁华的商贸所在。
计划中,带方省主要负责的是资源的开采,而乐浪省则重点展商贸以及新兴的工业,当然,农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其一是便于统治,其二也便于管理,吴辰要做的,只需要任命两个巡抚出来,带方省巡抚只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挖掘矿产,而乐浪省则继续吸引投资和商家入驻,各自分工,也都有明确的目标,也省了许多的麻烦。
第一百五十章:压榨也是一种进步
若是在以往,袁世凯必然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可是经过广东的历练之后,养成了内敛的性子,只默默的倾听,却没有表任何的建议。
吴辰其实他也知道,袁世凯对这种事并不感兴趣,嘴角扬笑着话锋一转:“基于南方日本人威胁,除了必要的扩充军官团和新军团之外,我打算建立一支汉城禁卫团,基层的骨干都是现成的,最大的问题是团长的人选。”吴辰颇感头痛的揉了揉太阳穴,事实上,他的事业可谓是一帆风顺,随着抢掠的资金展在展方面也步入了正轨,只是他的根基毕竟浅薄,身边得力的助手少的可怜,譬如王秋这些人,若按他们的能力和资历,恐怕一辈子也甭想成为统帅,可是偏偏吴辰是无人可挑,只能选择他们硬着头皮上去,再对他们进行锻炼,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
吴辰的言外之意已经很清楚了,纵然袁世凯沉得住气,此时也不由得动容。吴辰笑着拍着袁世凯的肩膀道:“想来想去,也只有你才能胜任,怎么样?慰亭。”
袁世凯屏息点头道:“谢少帅栽培。”
关于即将组建的汉城禁卫团,吴辰交给袁世凯还是放心的,毕竟这支队伍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这么多人眼睛看着,他不怕袁世凯怎么样,再说现在的袁世凯在朝鲜一丁点的根基都没有,恐怕那膨胀的野心也早已收敛了,他笑了笑道:“咱们是义兄弟,称谢的话就不必多说了。对了,你从仁川过来的,仁川现在怎么样?”
袁世凯颇有些忧虑的道:“我在仁川住了三天,才转道汉城的,与张先生聊过一些仁川的事,张先生倒是有些顾虑。”
吴辰淡然一笑,拉过一把椅子坐在袁世凯对面,袁世凯继续道:“现在许多工厂也建起来了,不乏一些有家资的汉商也有样学样,到处都林立着工厂,只是那些工厂里做事的伙计却实在可怜。”说到这里,袁世凯也颇有些不忿:“那些商人也太可恨了一些,往往不把伙计们当人看,每日劳作七个时辰,薪水却只够勉强填饱肚子,为了省钱,那些商人宁愿多招募童工和女人也不愿意招募成年的男人,只因为成年的男人要价会高一些,一些人已经不满了,少帅,这样下去可不成啊。”
吴辰沉默了片刻,道:“英国人强大吗?”
袁世凯不知吴辰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不过这个问题简直根本不需思索,袁世凯已点了点头,对于英国人的强大,袁世凯不止是从英国对大清的两次战争中得出来的,他在广东时,曾看过游弋在珠江海域的英国战舰,这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吴辰笑了笑:“那么你认为英国人的强大是怎么来的?”吴辰的脸色略显得忧虑:“人们没有任何家具,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财产,里面都没有床,有些房子里面甚至连麦秸也没有,八十岁的老头们都睡在光地板上,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脱衣服睡的,因为他们没有被子,一百年前,他们的人均寿命寿命只有三十六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袁世凯忍不住想问人均寿命是怎么回事,但是终究还是忍住了,自己也不难能猜测出名词的意思。
“为了竞争!英国工业初期,一些邻国也开始了工业生产,谁的商品最低廉,所生产的成本越低,才能够脱颖而出,我们现在也一样,你看看日本人,为了建立工厂,他们的农民将八分之八十的收入上缴国库,而往往有大批人因为自己的粮食不足而饿死,他们的工人最高的薪金只有英国人的一成,比广州的工人薪金还要少一半,就是这样,他们才有了咄咄逼人的资本,否则区区一个日本岛国,也敢向朝廷叫嚣战争?”
吴辰苦笑一声:“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既然要维持机器的运转,就必须有丰厚的利润吸引商人将资金投入到机器中去,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那些商人不如去多置办些土地做个地主老财呢,既然走上这条路,这种事是不可避免的,英国人、日本人能熬得住,难道我们汉人就熬不住?”
其实说起来吴辰倒是真有些忧虑起来,英国人和欧洲人在那个时间段生的革命可不少,而日本人在那个时期纵然是天皇的威信足以让底层的人顶礼膜拜,但是仅在1874年,日本就爆了35次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十几万农民参加。从1868~1877年间,农民起义就达到499次。事实上,这也正是日本人四处挑衅的原因,国内已经成了高压锅,若是不能通过战争的胜利来安抚民心,通过掠夺去减轻国内的压力,恐怕天皇内阁政府早就倒台了,当时某个日本外相曾说过:国内形势日益紧迫,政府若不能完成一个惊人的事业,便不能安定骚动的人心。
吴辰最担心的是工业化的同时带来的汉人人心向背,一旦压榨到了极点,那么暴动和起义恐怕会瞬间喷,真要到了那个时候,恐怕也只能押上自己的所有资本,寻找日本倾国一战以此来缓解内部的矛盾了。
越是这样想,吴辰便越觉得扩军的重要性,这年头不时兴临时抱佛脚,比别人落后一步就有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他沉默了片刻:“禁卫团现在还在征募新兵进行训练,不若这样吧,慈禧的懿旨是半个月之后派兵轮来接人去广西,这些日子你随我去仁川一趟,就当是走一走看一看,能舒缓一些民怨自然是好。”
袁世凯默默的点点头,其实他现在倒是有些迷糊了,吴辰所描述的那些似老鼠一样生活的英国人和现在趾高气昂、衣着光鲜,彬彬有礼的英国人差距实在太大,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一时间消化不了。
第一百五十一章:烂摊子
要凭空建立两个行省,以及总督衙门行政班子的难度可想而知,朝廷也一直没有委派下官员来,也不知是慈禧忘了这一茬还是压根放任不管不顾,毕竟朝鲜现在是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在日本人的冲突下炸开,以慈禧那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性子想必是不愿意卷入这纷争的。而对于朝廷里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来说更是不敢有任何的非议,这种事真要提出来可是要被人骂断子绝孙的。这时候的朝鲜在京城的老爷眼里一直都是蛮荒之地的概念,你去奏请调任官员过去,那些被分到朝鲜的官儿还不骂你祖宗十八代。
一般情况下,去蛮荒之地当官的基本上和流放差不多,真要让朝廷选人去朝鲜,恐怕定然会掀起一场官场大风暴,所有不管是守旧的,还是革新的,亦或是王爷党的人都当作没有看见,老佛爷不问,他们也心照不宣的不提,得罪人的勾当是没有人愿意做的。
这就等于是朝廷默认了吴辰对官员的任免权,吴辰自然也不会傻乎乎的去奏请什么的,于是令人头疼的‘官员招募’也就开始了,按照架构,巡抚衙门,总督衙门不算,还有河务、盐政、学务、税关等衙门所需要的官吏就需要过一千人以上,这还是保守的估计,统统加起来,最精简的人员也要一千五百人。
此外,那些攀附的各郡郡守吴辰自然是让他们继续当这个官的,不过也不能全然让他们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因此吴辰的构思是每个郡增设一个巡检衙门,官员全部由汉人中选任,平时并不处理民政,却有调令当地安保团,民团等军事机构的权利,主要的任务是监督地方。
官吏的选拔倒是让吴辰犯了难,虽说在朝鲜吴辰对官员的需求比白菜还多,总不能真和捡白菜一样。不过吴辰自然是不能弄出个科举出来,否则等人才选定了,黄花菜也就凉了,吴辰决心决心采取折中的办法,先将布告贴出去,先看看风向再说。
这一次选拔官吏是在仁川进行的,毕竟那里的汉人最多,如今的人数已隐隐过了四十万,形成了恐怖的规模,吴辰与几十个亲兵连带着袁世凯一道骑着马,抵达仁川时已近黄昏,万道霞光顺空而下,映照着这座换颜的城市一片金黄。
吴辰走马观花似的沿着新城的道路逛了一圈,这新城如今已建到了一半,方圆十来里到处都是一栋栋簇新的楼房,此时正赶上下工,劳累了一天的工人纷纷从另一边的工厂或乘马车,或步行回家,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到处都是人,或许是长期进行重复劳动的缘故,许多人显得疲惫不堪,穿着褴褛的衣服,一个个浑然没有多少生气,吴辰无奈的叹了口气,只能下马步行,仁川的新郡守衙门坐落在新城与旧城的连接处,倒是好找,这一次吴辰来并没有让人通报,张謇还在与张伯,张仲两个哥哥讨论新城开的事,突兀的听人来报,一时间倒是慌了手脚,兄弟三人便立即动身出来迎接了。
“少帅来的倒是时候,晚餐差不多预备好了。”张伯是个随意的性子,笑吟吟的打趣道。
吴辰莞尔一笑,大大咧咧的道:“这感情好啊,一到站就能有口热饭吃。”他摸了摸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