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2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驻扎绛州的士兵就惨了,不仅粮食短缺,而且皇帝的赏赐也多数是空头支票,口惠而实不至。目睹绛州惨状,李国贞不断向李亨上奏疏告急,然而,李亨却没有给他回复。李国贞一下成了众矢之的,嗷嗷待哺的士兵都恨上了他。

这时,一个叫王元振的突将活跃了起来,他想发动一场兵变。论起来,王元振算是郭子仪的旧部,跟随郭子仪多年。他想发动兵变,一是因为军中伙食实在太差,二是因为李国贞军法森严,与郭子仪的宽松可谓天壤之别。这次兵变,王元振是在押宝,他想通过这场兵变把郭子仪请回来,一旦郭子仪顺利回归朔方兵团,王元振不就是首功一件吗?算盘打得很精!兵变之前,王元振散布了一个谣言:“明天总指挥官李国贞要修建住宅,所有士兵都要拿上工具去劳动,一早到他住宅门口集合。”谣言一出,士兵哗然,不给我们吃饱也就算了,还要白白盘剥我们的劳力,大家纷纷说道:“我们朔方勇士难道是修房子的民工吗?”

是可忍,孰不可忍!二月十五日,王元振率领手下士兵发难,先是放火烧毁了内城城门,然后向李国贞的住宅发动了攻击。李国贞一见情势不好,连忙跑进监狱避难,然而还是没能逃脱。王元振抓住了李国贞,把将士们平常吃的伙食放到他面前,质问道:“将士们吃这么差,还要让他们出苦力,可行吗?”李国贞辩解道:“我没有下令为自己修房子,根本没有这回事。至于军中伙食问题,我已经屡次上奏,可是朝廷没给我答复,这些你们都知道啊!”众人一听李国贞如此说,意识到此前传说的是谣言,便准备大事化小,转身离去。王元振一看众人要散,心里一惊,他知道只要众人散去,他一定没有好果子吃。王元振大声说道:“今日之事,何必再问!李国贞不死,咱们都得死!”王元振挥手一刀,李国贞彻底“国贞”了!众人本不想闹到这个地步,然而事已至此,已经由不得他们了,他们都被王元振“绑架”了!

这个世界上,感冒可以传染,禽流感可以传染,连兵变也可以传染。几天后,驻扎在翼城(山西翼城县)的镇西、北庭特遣部队也发生了兵变,节度使荔非元礼没有死于李光弼之手,却死于兵变士兵之手。推演兵变的起因,粮食短缺是罪魁祸首。两起兵变消息传到长安,李亨彻底震惊了,震惊之余,他任命裨将白孝德(河阳大战使双矛勇擒刘龙仙那位)出任北庭节度使,暂时安抚一下翼城的军心,至于如何安抚绛州的军心,他的心中是一团乱麻。绛州驻扎的是朔方等主力兵团,由于群龙无首,军纪已经败坏,烧杀抢掠时有发生,将领们想压制都压制不住。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混乱蔓延下去,绛州兵变士兵可能与太原士兵联合,倘若他们一起向史朝义的叛军投降,后果将不堪设想。如今当务之急,还是由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将出马,到绛州安抚军心,只要绛州安定了,太原就会安定,如果绛州安定不了,太原也将不得安宁。让谁去绛州呢?若论德高望重,除了郭子仪、李光弼还能有谁?而李光弼刚刚遭遇洛阳惨败,威信扫地,此时舍郭子仪,还能有谁?危急的形势将李亨逼进了墙角,进而把郭子仪逼上前台。尽管猜忌,尽管有人从中作梗,但李亨已别无选择,因为只有郭子仪才能化解绛州的危局。

二月二十一日,下诏,封郭子仪为汾阳王,担任朔方、河中、北庭等兵团元帅,兼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同时向绛州调拨绸缎四万匹、布五万匹、米六万石,以供军需。

如果早点拨付,李国贞就不必“国贞”了!三月十一日,郭子仪即将走马上任。就在这时,李亨患病,百官都无法见李亨一面。郭子仪急了,他必须见李亨一面,不然他寝食难安。郭子仪着急,一半为公,一半为私,此去绛州,再次大权在握,他必须得到李亨的充分信任,不然,在前线立再多的功,也抵不上宦官的一次小报告。郭子仪在奏疏中恳切地写道:“老臣受命出征,可能将死在外面,不见陛下一面,将来恐怕死不瞑目。”奏疏起到了作用,李亨把郭子仪召入卧室,就在病榻上接见了郭子仪。李亨对郭子仪说道:“河东之事,都托付给你了!”一句顶一万句,郭子仪要的就是这句话!五月初,郭子仪抵达绛州,王元振的计划无限接近成功。只要郭子仪稍有一点“良心发现”,王元振的前途便一片阳光灿烂。郭子仪很快给之前事件定下了一个基调:你们驻扎在濒临叛军的边境线上,却无辜残杀主将,如果叛军趁机进攻,绛州将不复存在。我身为宰相,怎么能因一名士卒的私情而辜负国家大义!五月二日,“精明”的王元振及其同谋四十人被郭子仪处斩。叫你算盘打得精。消息传到太原,新任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如法炮制,将杀害邓景山的数十人斩首示众。从此军纪好转,秩序井然,绛州、河东的局面稳定了下来。东山再起的郭子仪心情大好,他准备大展拳脚,大干一场。然而,人在仕途,环境叵测,纵使是郭子仪这样的中兴名将,也无法把握住王朝的脉搏,于是他的命运便随着皇帝的更迭,起起伏伏。





第十五章 二帝归天


从奴到臣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大唐王朝的分水岭。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国力蒸蒸日上,一派盛世景象;“安史之乱”之后,国力迅速衰退,国内藩镇林立。而与此同时,在不经意中,唐朝的皇宫内部也在发生改变,最典型也最致命的便是宦官完成了“从奴到臣”的转变。

以前,宦官仅仅是皇帝的家奴,现在,宦官已经从奴摇身一变成了臣!

“从奴到臣”的发端,应该说是从李隆基时代开始。在李隆基时代,著名宦官杨思勖经常带兵出征,无形中他就被李隆基当成一名将军使用。在杨思勖之后,高力士在王朝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只不过他并没有在朝中担任显要官职,因此他的“臣”的身份并不是很明显。

真正标志着唐朝宦官完成“从奴到臣”转变的是李亨宠信的宦官——李辅国。

如果从履历看,李辅国的前半生就活了俩字:失败!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也为了改变命运,李静忠便主动阉割,进宫当了一名小宦官。由于李静忠长得比较丑,一般人都不喜欢他,因此李静忠在从小宦官成为大宦官的路上一片坎坷,很少看到亮光。

后来李静忠投到了高力士门下,指望着跟随高力士出人头地。然而高力士并没有对李静忠青眼有加,他跟一般人一样,对李静忠很不待见。李静忠在高力士跟前苦熬到四十多岁,才得到一个微不足道的机会:到皇家飞龙马厩记账。

说是记账,其实就是当一名普通马童,顺便帮马厩记一下账,这就是李静忠侍奉高力士多年得到的结果,据说高力士还是看在他略通文墨的面子上,不然连这个机会也没有。

李静忠从此在马厩记账,心中充满了对高力士的怨恨。时光荏苒,李静忠对高力士的怨恨渐渐生根发芽。或许,老天看李静忠前半生太苦了,于是给他的后半生安排了两个贵人。

第一个贵人叫王鉷,此人是李林甫面前的红人,在朝中担任多个职务,闲厩使是他众多职务中的一个,这样王鉷就与李静忠有了交集。

作为李静忠的上司,王鉷用心观察了李静忠,时间一长,他发现了李静忠身上的优点:工作兢兢业业,而且勇于举报同事的贪污,更重要的是,他养的马比别人养的马都肥,说明他比别人用心。

王鉷一高兴,便把李静忠当宝贝一样介绍给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李静忠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皇太子李亨。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静忠可能仅仅是李静忠,不会成为后来的李辅国。

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李静忠跟随李亨踏上逃亡之路。在别人还在惶惶不知所措时,李静忠却用自己敏感的政治嗅觉,发现了天赐良机。

在马嵬坡,李静忠空前地活跃起来,他先是参与了诛杀杨国忠的密谋,后来又建议李亨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向灵武进军。如果说以前的李静忠是一个贴身宦官,那么从马嵬坡起,李静忠就变成了贴心宦官。从贴身到贴心,看似一字之差,对李静忠而言却是天差地别。抵达灵武郡后,李静忠又跟其他大臣一起劝说李亨登基,在拥立李亨登基的人群中,他是最起劲的一个。从此之后,李静忠不再是以前的李静忠,他成为李亨眼中不可或缺的人。登基之后,李亨将李静忠擢升为太子家令、代理元帅府行军司马,重用的迹象已经昭然若揭。

这时,李亨动了给李静忠改名的念头,李静忠别叫了,以后叫李护国吧!李静忠马上顺杆爬,跪地高喊:“臣李护国谢恩!”李护国叫了没几天,李亨又对他说:“李护国别叫了,以后你就叫李辅国吧!”李辅国就此闪亮登场。改名成功的李辅国从此扮演起重要角色,全国各地来的奏章、行军印信等重要物件都由他保管,而李辅国也不负众望,他事事小心,事事用心,一举一动深得李亨赏识。如果人生有前世,那么李辅国的前世一定是一条善于伪装自己的变色龙。

在李辅国青云直上的过程中,他非但没有引起别人的猜忌和打压,相反还得到不少帮助,这都得益于他善于伪装,而且伪装得很彻底。就是一个简单的不吃肉,都成了他标榜自己的理由。李辅国双手合十说:“这是因为我追求佛家的修行!”其实,真实原因可能是身体对肉类过敏。久而久之,李辅国“慈善”的形象尽人皆知,人们都以为他是一个性格柔和、心地善良的好人,却不知道,这一切不过是人家的马甲。两京收复之后,李辅国的好日子来了,他跟随李亨进入长安分享胜利果实。进入长安,李辅国完成了“从奴到臣”的转变,他一下接过了N个担子:殿中监、少府监、闲厩、五坊、宫苑、营田、栽接总监使,兼陇右群牧、京畿铸钱、长春宫等使。以前这些职位多数由杨国忠、王鉷、安禄山等大臣担任,现在李亨信不过大臣了,他只信得过李辅国。除了给李辅国身上加担子,李亨还给李辅国破天荒的封赏:

封成国公,实封五百户。

宦官封国公,享实封,这在唐朝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与李辅国一起分享这特殊封赏的还有李辅国曾经的上司——高力士。不同的是,李辅国是李亨的人,而高力士是太上皇李隆基的人。此时的李辅国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看高力士脸色唯唯诺诺的小宦官,他成了新皇帝身边最红的宦官,比当年的高力士有过之而无不及。

众所周知,唐朝中后期,宦官势力扶摇直上,不仅干预朝政,而且掌管禁军,实力大到可以废立皇帝的地步。如果追查宦官掌握禁军的源头,始作俑者还是李亨,而第一个吃螃蟹的则是李辅国。

李辅国在担任诸多官职的同时,还受李亨委托掌管北衙禁军,为了让李辅国工作方便,李亨特意给李辅国在宫中解决了一套住房。

这还不算,原本皇帝的敕令要由中书省发出,现在改了,由李辅国签字后才能发出。至于宰相和百官,他们离皇帝越来越远,有时政府发生紧急事务,他们都需要向李辅国奏报,然后由李辅国向皇帝奏报,最后皇帝的旨意再由李辅国向宰相和百官转达。

朝廷格局一旦到了这个地步,李辅国想不红都难。

同当年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一样,人一红自然就会有人主动凑上来,宰相李揆就是其中一个。明明李揆出身崤山以东的名门望族,与李辅国的李姓八杆子打不着,而李揆却不这样认为,他直接以李辅国的子侄自居,一见面便干脆利落地喊道:“五爹!(李辅国在家中排行第五)”

眼看李揆如此投入血本,百官干着急没办法,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喊一声“五郎”。“五爹”也好,“五郎”也罢,只说明了一个事实,李辅国很红。不久,李辅国的红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皇帝李亨居然给他操办了一门亲事。

在开元天宝年间,高力士曾经迎娶了一个小吏的女儿,开了宦官正式娶妻的先河,如今,李亨更上一层楼,他给李辅国选的人家,比高力士岳父家的门第高得多。

李亨选的是前任吏部侍郎元希声的侄孙女。经过这次联姻,元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李辅国妻子的叔叔一举进入高官行列,而李辅国的岳父则升任梁州长史。谁说只有读书改变命运?

婚姻也能!

太上皇搬家

爆红的李辅国在长安城中肆意地享受着胜利果实,心情不是一般地好,多年媳妇熬成婆,换作谁都会兴奋不已。然而,兴奋的李辅国也有不兴奋的时候,那就是遇到高力士时,在高力士那里,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