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家也看到了,这蜡烛可不是朕吹灭的,也不是朕用水浇灭的,而是水逐渐上升后,自己熄灭的,蜡烛熄灭了,这水也就不上升了……”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正是,臣看得清清清楚楚,确实如此……”张显庸立刻肯定的回答道。
“这也是朕今日召卿家过来的原因,这个有意思的东西,也是朕偶然发现的,其后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会这样,这蜡烛燃烧和这水上升有什么关联?为何蜡烛会熄灭?为何这杯里的水会比这碗里的水高?是什么力量托着这杯内的水升这么高?为何蜡烛熄灭了,这水也就不涨了?……”杨改革一连串的提了很多疑问。这其实就是一个测定大气中含氧量的实验,可以用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张显庸目瞪口呆的听着皇帝的话,这些问题,他一个也不知道。呆呆的楞在了那里。
“……卿家,卿家?”杨改革喊道。
“臣在,臣在……,臣失礼了,陛下降罪……”张显庸连忙答应道,连忙认错,刚才他走神了。
“……卿家说,为什么,这蜡烛就不能一直燃下去呢?为何会熄灭?”杨改革见张显庸一副白痴般的楞在那里,不得不把更多的提示说出来,杨改革怕也怕张显庸摸不着门,觉得还是得给一些必要的提示。
“……这,这,回禀陛下,臣愚钝,还请陛下教诲……”张显庸立刻说道,他倒是很有自知之明,他的根底在皇帝面前没什么值得隐瞒的,该有什么说什么。
杨改革也不多说,手上也没停下,将玻璃杯掀开,重新点燃蜡烛,重新将玻璃杯罩上去,把这实验又重新做了一次。
过程和结果和上次一模一样,水上升,到一定程度,蜡烛熄灭。
“……卿家可有什么想法?”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愚钝……”张显庸底下脑袋,承认自己是一窍不通。
“……呵呵,不急,再看……”杨改革也不多说,将杯子掀开,重新点燃蜡烛。
“卿家再看,朕不盖杯子,这蜡烛会熄灭吗?”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不会……”张显庸想了想,有些犹豫的回答道。
“是的,不会,这就是一根普通的蜡烛……”杨改革说道。说完,又将玻璃杯盖上,很快,水上升,蜡烛熄灭。
“……看出了什么来没有?”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蜡烛熄了……”张显庸缩着脑袋说道。
“……是的,然后还有呢?”杨改革引导着。
“……回禀陛下,水上升了……”张显庸有些结巴的说道,这一切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他也是点了几十年蜡烛的人,可在此刻,他从来没觉得原来蜡烛也会和他这么陌生。
“……嗯,还有呢?比如,这水上升的位置……”杨改革提醒道。
“……呃!陛下,臣记起来了,这水上升的位置大体是差不多的……”张显庸好像忽然发现了身,立刻高兴的说道,他总算不是一窍不通。
杨改革带着一丝欣慰道:“是的,水上升的位置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这杯子里少了的东西是差不多的……”
“陛下……”张显庸依旧糊涂着。
“……而这个东西,在每次朕打开玻璃杯之后,又有了,每次蜡烛熄灭之后,他又没了……”杨改革说道。
“……回禀陛下……”张显庸一脸茫然加无知。
“……那么,也就是说,可以肯定几个问题,第一个:这蜡烛燃烧,需要某种东西,没有这个东西,蜡烛无法燃烧;第二:在这无形无色的天地中,有着能支持燃烧的这么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在天地中所含的比例,应该是一定的;第三:这个东西燃烧过后变成了什么?原本是有一个玻璃杯那么多的,燃烧过后只有差不多八成了,这不见了的两成去哪里了;这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水会升起来?”杨改革一口气说了很多问题。
“……臣愚钝……”张显庸真的是不懂。
“……是的,这个朕也不解,也是朕召卿家来的原因,卿家回去之后,立刻以穷举法来总结验证其中的道理,争取得出一个比较可信的结论来……”杨改革说道。
“……臣领旨!……”张显庸对于这倒是不含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皇帝的手段很简单,也很有效,那就是穷举,在穷举面前,往往能得出很多有意思,有用的东西,想到穷举的手段,张显庸又来了精神了,觉得自己一定能找出问题的关键,一定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希望这个小学自然实验没写错。】
第816章 收网阶段
杨改革一个人坐在那里沉默着。
该做的安排,几乎都已经做了,剩下的,似乎就是等待事情一点一点的按照预计的发展,并且在事情出现偏差的时候将其拨正……
首先用办学这件大杀器来作为撕裂儒家的主要武器,然后引进推崇西学,为现有的儒家补充新鲜的血液,尽管如今的儒家有些排斥,但总比血液坏死的强。
再以道家的科普等新鲜玩意,或者说,在自然科学上的进步逼迫儒家睁开眼睛看世界,逼迫他不得不接受新世界,新事物,从而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在这个已经被儒家渗透到不能再透的世界里,要改革这个世界,儒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东西,是一个骨子里的东西,也是变革中最难的一个环节。
杨改革相信,这次这个自然实验科普下去,应该能引起很大的轰动了,这个实验关联到空气的成分,氧气的发现和定义,氧气又关乎燃烧和呼吸,甚至关联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关系到大气压这个东西的发现,甚至还能牵扯到真空这个东西,在自然科学的历史上,应该是浓重的一笔。
按照杨改革的预见,这个实验所引发的浪潮,应该可以让世人关心好一阵子了,世人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来消化这个实验。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士人站在进步的一面。
当然,这一些都仅仅是设想,具体能走到那一步,杨改革也不清楚。
“陛下……,陛下……”
杨改革从漫天的思索中醒过来,却是王承恩甚急的呼喊声。
杨改革的心神猛然回到了身体里,王承恩如此急,肯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否则绝不会是这个样子。
“何事?”杨改革问道。
“陛下,大事了,出大事了,孙师傅传来急报,东虏有集结进兵的意思了,陛下,这大漠里,大概要大战一场了……”王承恩说得甚急,但话语里,显然带着更多的欣喜。
“哦,有动向了?可确定了?”杨改革的心猛的跳起来。
“回禀陛下,孙师傅已经核实了,东虏确实已经在集结兵力,大概是要西进了,陛下……”王承恩赶忙说道,边说,还把急报送了上来。
杨改革急速的翻开急报,里面是详细的信息,黄台吉确实坐不住了,召集了一些仍然忠于他的蒙古部落,大概是要动手了,看情形,不像是朝明朝动手的,大概是要朝林丹汗出手了。
杨改革看完,脸上的笑意不自觉的就爬了上来。
“这确实是一件可喜的事,东虏终于是坐不住,终于是要西进了……”杨改革说了句。
“……是啊!陛下,陛下终于是如愿以偿了……”王承恩赶忙说道。
“……大伴,立刻于平台召见部阁九卿……”杨改革兴奋的说道,布局多时的策略,终于艰难的走上“正规”,开始发挥效果了。
“奴婢遵旨!”王承恩毫不含糊的答应道。
……
平台。
部阁大臣们被火速的召集到平台。
既然是来平台,那自然和军事有关。
平台里。
杨改革也没有什么过多的废话。
“诸位卿家,刚刚接到孙师傅的急报,东虏有要动手的意思了,看情形,大概是要西进,要朝林丹汗动手了……”杨改革拿起急报,向在场的大臣介绍着,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将东虏往西赶,是杨改革一直在努力的。
群臣立刻一阵议论,东虏西进,那就是说,皇帝的策略,已经基本奏效,东虏已经没有了和大明朝再战的能力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东虏终成了过眼云烟,再不是我朝的心腹大患矣……”施凤来立刻高声的贺喜。
“……恭喜陛下……”
“……贺喜陛下……”
众人立刻跟进。
平台里倒是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至于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战略意图的实现,代表着在战略上已经赢了大半。
“兵部,将情况向各位卿家讲解一下吧……”杨改革带着兴奋的心情说道,不是杨改革有意人前显摆,而是这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臣遵旨!”兵部尚书申用懋立刻答应道,作为一个兵部尚书,这些都是必修的课程,被皇帝接受了,能接触到参谋部的机密,他自然知道这个信息所代表的意思,由他来讲解,他自然不含糊。
兵部尚书申用懋开始在大沙盘上面讲解起来。
“陛下,诸位同僚,根据孙阁老的急报来分析,这次东虏肯定是要西进了……”兵部尚书申用懋开始讲解道。
“……东虏西进,则我朝跟进,算是借东虏之手,清扫整个漠南蒙古,以完成我朝未完成的大业,其意义相信诸位同僚也清楚……”兵部尚书申用懋开始细细的讲解起来,这些东西,如今他也算是混熟了,虽然未必理解了多透彻,可照本宣科,听皇帝的话,他绝对是领悟了。
大臣中,也有人哼了一下鼻子,这所谓的大业,就是劳民伤财,就是好大喜功,为的仅仅是皇帝一个人的面子而已。当然,这话如今也没人敢跟皇帝说了,皇帝早已定下了北进的策略,清扫蒙古,这是这其中的一环而已。
“启禀陛下,臣有疑问……”陈于廷想了想,还是站出来说道,他和皇帝的关系甚是怪异,如今他虽然也是皇帝的人,可他办的差事,却是常常给皇帝找茬,并不是什么都顺着皇帝做一个面糊,该他出场的时候,他就得出场,若是说以前,陈于廷不会太喜欢这角色,可如今,他却喜欢上这角色了,因为他逐渐的自觉,他有前唐魏征的风采了。
“有什么疑问,只管问……”杨改革道。
“启禀陛下,臣于军旅之事不甚了解,可也知道,深入大漠追击,对我朝来说,甚是危险,我朝曾数次出击大漠,都是无功而返,如今东虏又要西进,若是打败了林丹汗,那就算是遁入大漠了,要想深入大漠和东虏决战,那风险可不是一般的大,何不再现在就把东虏解决掉呢?为何一定要放东虏西进呢?”陈于廷问道。
杨改革当皇帝以来,就一直将军权牢牢的掌控在手上,相对来说,军事还是一个保密性相当高的,很多东西都只给出了一个模糊的概念,外面的人若不是得到允许,很难了解事情的全貌,有这方面的疑问,也不是怪事。
“……兵部,你来解释一下……”杨改革没有多想,对兵部尚书申用懋说道。
“遵旨!陛下!”申用懋立刻答应道,这个答案,他在以前,也是模糊得很,可现在,他算是门清。
“……诸位同僚,在解释这个之前,请允许本部先说一下如今大漠上的情况……”申用懋说道。
不少人都认真的听起来。
“……陈总宪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天象气候有很大的关系……”申用懋倒是很自得,视野高了之后,再看这其中的问题,一目了然。
“……诸位想必也知道,我朝连续干旱了数年吧,特别是北方减产,绝收的不在少数,诸位同僚想一想,我朝尚且如此干旱,那么,越往北去的大漠岂能风调雨顺?要知道,这大漠和我朝也就一墙之隔,边墙能阻止敌人的进攻,可阻挡不了天象,气候的异常……,不知道诸位以为然否?”申用懋自信的笑着说道。
不少人听了之后,点着头,这个东西,以前貌似也听说过。有的人似乎已经想起什么来,有的早已明白的人更是不住的点头称是。
边墙,国界对于人来说确实是一条明显的鸿沟,确实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可对于风雨雷电来说,这却算不得什么,明朝北方这几年是个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有数,皇帝每年耗费千万来移民,为的是什么?不外乎就是对抗干旱而已。
“……卿家说重点吧……”杨改革催促申用懋道。
“遵旨!陛下……”申用懋立刻答应道。
“……诸位同僚,按照我朝现在所掌握的情况,这几年来,边墙之外的大漠一直就是干旱不断,且有越演越烈之势,……经历了数年的干旱以及我朝数年的围困,此时的大漠上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疲甚、饿甚、穷甚’……”申用懋十分自信的说道。
不少大臣动容起来,也明白过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