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户部管辖,宝泉局负责,那么,就由宝泉局拿出一个整改的办法,由户部审议之后提交到朕这里吧,这件事,要尽快,朕希望尽快的看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明白吗?这各省都有铸币局?也太多了吧?难怪如今这钱币如此的粗糙烂制,百姓怨声载道呢,这个,户部,宝泉局得想个办法,明白吗?”杨改革顺势,就把这铸币,收拢铸币权的事,初步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准备发行银币了。
“臣遵命。”户部尚书答应道。
这铸币的事,终于告一段落,杨改革松了口气,接下来的朝事,就没什么重点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
下了朝,杨改革才对王承恩说道:“大伴,去把两位师傅请到文华殿,还有毕自严。”今天的事实在是糟糕,这事先没有和自己通气,徐光启就闹出如此大的计划。
不一会,这孙承宗,徐光启,毕自严三个人,就来到文华殿。
杨改革也是刚坐下来。
三个人见礼过后。
杨改革就迫不及待的问道:“徐师傅,如此之大的事,你怎么也不和朕通气一下啊!朕实在是被动。”
徐光启也是一脸的无奈,解释道:“回禀陛下,非是臣不和陛下事先禀报,实在是事先没有一点征兆啊!臣也不知道,怎么就有人提出提前赈灾来了,这,臣也很无奈,臣的赈灾移民之策,还有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臣原本打算等陛下的铸币权明了之后,再向陛下禀报此事的,那里知道,有人提出来提前赈灾的事,臣也是措手不及啊!”徐光启一脸的委屈。
“啊!这件事不是徐师傅请的托干的?”杨改革矢口说道,杨改革一直就以为这件事,是徐光启请的托做的,这下,杨改革就纳闷了,这是谁这样缺德,没事乱捅篓子啊!
徐光启很羞愧,道:“启禀陛下,臣根本没打算现在说这件事!臣原本是打算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收回之后,再和陛下说这移民赈灾的事,因为臣发现,用二十两银子和用二十个银币,能节约不少钱,所以,臣觉得,还是等陛下的铸币一事搞定之后再和陛下商议此事,那里知道……”徐光启相当的委屈,这真的是被人搅局了,这原本,徐光启想的是等皇帝的铸币一事搞定,然后直接使用皇帝的银币作为移民安置的费用,如此,光是那二十两银子的安置费,就可以节省不少出来。
杨改革一听,有道理,没错,这件事,确实要安排在铸币之后,确实可以省不少钱,那么,今天是谁在朝堂上提这件事的?巧合?
孙承宗开口道:“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件事,怕是一个巧合罢了,怕是有人接到各地的奏报,觉得事情紧急,也是好心吧,不是诚心坏陛下的事的。”
杨改革想了想,觉得这件事也许真的是巧合。
徐光启今天虽然在朝堂上语惊四座,为朝廷创造出了崇祯朝第一肥差,但是,心中也是极为不爽快的,有无数的冤屈要吐,道:“……陛下,赈灾放在铸银币之后,把银子都铸成银币,可以节约一成成本,臣原本打算花一千万,如果都使用银币,则只需要九百万,所以,臣以为,这铸币一事,要加紧……”
徐光启一肚子的委屈,通过这个说法吐了出来,这明显的铸币权优先于赈灾,因为这赈灾如果使用银币,这银币能节约一成的钱,自己是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的,再次从侧面重申了不是自己找的托在朝堂上提出提前赈灾这件事的,这件事,涉及到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印象,不得不反复重申。
杨改革点点头,赈灾使用银币,确实,可以节约一成银子,这种好事,徐光启如论如何也不会放过的,那么,这朝堂上提前赈灾这事,是谁干的?搞得自己如此狼狈和郁闷?
孙承宗道:“启禀陛下,既然这提前赈灾一事已成定局,那么,臣觉得,还是先考虑如何提前赈灾之事吧。”孙承宗又出来打圆场了,这提前赈灾一事,把皇帝和徐光启两个人之间,搞得有点隔阂了,孙承宗决定打消这个隔阂,徐光启为人做事,孙承宗还是看得上眼的。
“嗯,确实,现在该是讨论该如何移民和赈灾的事了,这提前了,也正好,否则,再迟,朕怕这圣旨在路上行耽搁的时间太多,赶不上救灾,那就糟了。”杨改革也不再追究这件事了,这也许真的是个巧合罢了,现在需要讨论的关键,就是移民安置、赈灾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的实在是太多、太大,杨改革现在还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启禀陛下,不会赶不上的,陛下不是让臣提前准备了吗?臣已经托人,在江南花十数万两,预定了不少粮食,这个,只要陛下的一声令下,臣预定的这些粮食,就可以作为首批赈灾粮,运往陕西了。”徐光启说道。
“嗯,很好,这,朕就不担心了,朕害怕赶不上赈灾呢,现在有徐师傅,朕就安心多了。”杨改革贵人多忘事,把自己曾经让徐光启提前预备粮食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既然徐师傅已经预定,那么,就开运吧。”杨改革暗恨自己计算错了时间,把农历当公历过,现在五月中旬,圣旨快马加鞭到南方下命令,然后调集粮食运到陕西去,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粮食收获是在六月,一个半月的时间,勉强能赶上。杨改革那是焦急得不得了。恨不得江南的粮食立刻起运。
“……陛下,臣预定的粮食,只付给了一些定金,这,如果是提取粮食,怕这……”徐光启小心的说道。
杨改革哀叹,要钱啊!一文钱难倒英雄,没钱,即便是皇帝,也什么别想干,该吃腌菜的吃腌菜,该喝稀饭的喝稀饭。皇帝富有四海,理论上天下都是皇帝的,买粮食却需要钱,这个,不得不说,是谁这样不负责的忽悠皇帝的,这明显的道理都解释不通。
“需要多少钱?”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有的给了三成的定金,有的给的少,只有一成,这合计起来,怕需要数十万银子……”徐光启又小声的说道。
“那就给银子吧……”杨改革也没想什么,直接就说了,这买东西给钱,这个观念,早就深入了杨改革的心灵,杨改革不指望自己圣旨一下,天下就有无数的粮食自动送到陕西去,那不现实,皇帝没银子,发不出工资,发不出军饷,合该吊死在煤山。
“启禀陛下,如今这批,臣预定相约用的是银子,不过,这日后,巨额的支付,怕还是得早日把这银币造出来啊!否则,全部用银子或者银票支付,怕这花费得更多。”徐光启很担心,这何日才能使用得上银币,一个银币节约一成的银子,这笔帐,怎么算都划算,可惜,这头批的粮食,是赶不上用银币了。否则,还可以节约出几万两银子来。
“唉……是啊!朕也知道该早日把这银币推出来,禁止银子直接流通,可是,毕竟远水救不了近火啊!……”杨改革也知道用银币支付会便宜一大截,可是,这头批粮食,怕是赶不上啊!那也没办法,只能哀叹。
“对了,徐师傅,这个移民计划,徐师傅可有具体的人选?到时候,该如何执行呢?这个可是涉及百万人口,涉及数省,几十上百个州县,执行的人,少了,怕不行啊!”杨改革最忧虑的就是这个,这种工程,没有一个可靠的执行团队,怎么去执行?自己那点钱,怕出不了户部,就被人分光了。
“回禀陛下,臣愿意担此重任……”徐光启准备自己去干这件事了。
杨改革听了徐光启说的,没作声,杨改革也不知道用什么理由把这个移民计划的起草者留在自己身边,不让他去办这件事。
“……臣的设想是和当年太祖移民一样,派遣国子监的监生历事,或者征召当地县学,州学等学堂的学子,如此,才有能力组织实行如此庞大的计划。”徐光启简短的介绍了自己的想法。
国子监的监生?各地的学校的学生?这个,杨改革犹豫了,也郁闷了,这国子监的监生是有不少人,现在怕已经过千了,组织他们提前历事……,这,理论上,是可行的,确实可以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不过问题也来了,原来国子监的监生,不过百十人,有资格历事的更少,更多的是这几天借了高利贷才进去的家伙,要是这头天借高利贷,第二天就能出去历事……这……杨改革自己都觉得这实在是太赤裸裸了点,卖官粥爵也不是这样干的啊!怎么也得在国子监读几天书吧。
见皇帝一脸的忧郁,徐光启道:“陛下,可是担心监生们刚入监,就历事,有人说朝廷闲话?”
杨改革点点头,这不是明显的吗?头天才交钱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去历事了,这不是明显的拿钱买官吗?谁看了不这样说啊!
“……陛下,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想如今新举监的,大多都是举人出身,是举监,本身就可以为官,如今天灾当头,朝廷欲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乃是活人无数的功德善政,该当是为朝廷效力的时候,这完全没问题的。”徐光启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就看你怎么看了,你觉得这头天拿银子入监,第二天就可以历事,这就是赤裸裸的卖官行为也行,不过你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朝廷救百万百姓,意义非凡,何况别人本身就是有功名的举人,就算是立刻当官,那也没什么可说的。
被徐光启这样一开解,杨改革心中的郁闷又好多了。
孙承宗又给杨改革加了一把火,道:“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能救万民于水火,比什么都强。此事,宜当机立断。”
“对,两位师傅说得有道理,朕明白了,就如此吧,召集国子监的监生,提前历事,这历事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待遇?比如给个几品官的待遇?”杨改革下了决心,如今,也只能这样干了,不然,到哪里找几千有文化的人去?
“……回禀陛下,至于待遇,这早年监生历事,都是无官品的,只是差遣,只有历事完毕合格,才会授官职。”徐光启又解释道。
“没有品级?朕以为,是不是可以给历事的监生,给予一个九品官待遇什么的,注意,仅仅是待遇,并无实质的官职,如此,可以让监生们更加的卖力,徐师傅以为如何?”杨改革知道这历事,大致和后世的挂职锻炼一个意思,这二十一世纪的官职锻炼,本身是有级别的,比如享受某某待遇什么的,杨改革也准备学葫芦画瓢,来个享受某某待遇。
“……享受九品官的待遇?”徐光启和孙承宗,毕自严几个人都莫名其妙的,不知道皇帝为何想出这一招来。
不多时,徐光启就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不可,这官就是官,一旦陛下开了口子,给这些历事生九品官的待遇,这些历事生,必定会心生懈怠,再者,这一旦为官,将来历事不合格,岂不是又要收回官品?陛下,这历事的规矩,向来都只是差遣,历事合格者,才会授官的,如此,也才会使诸历事生,安心的办事……”徐光启是反对皇帝这个主意,如果是这样,这大明朝一下子就多出上千官位,甚至几千个九品官了,这如何了得?这朝廷卖官的名声,算是彻底坐实了,当然,这个没敢跟皇帝说。
“陛下,臣也以为,此法不妥。”孙承宗也跟着反对,这件事,真的是不能开口子,批发几千个九品官,这史书,大概会把他们几个写成卖官的典型,成为历史上的“名人”,孙承宗可不想享受这待遇。
毕自严也看出名堂来,道:“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坏了规矩,还是按照老规矩来,比较好。”毕自严也怕啊!这批发几千个官帽子的事,还是别从自己手里过的好,否则,给那些御史知道了,自己怕是完蛋了。
第223章 绝妙的移民技巧
徐光启,孙承宗,毕自严这三位心腹都不赞成皇帝的批发官帽子的行为,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行的。
杨改革虽然有点遗憾,但是,还是决定听从自己这几位心腹的。也许,自己想得过于简单了点。
不过毕自严显然要比两位帝师更加的会揣摩上意,想了想,又道:“启禀陛下,臣有一话,不知道当说不当说。”
“说吧,没有什么不可以说。”杨改革道。
“陛下,陛下给去协助赈灾的人一个官职,或者官品,这确实是有助于增加赈灾诸人的积极性,既然这国子监的历事生不方便给官品,陛下何不从今年的新科进士里抽调一批,让这些人协助组织赈灾呢?如此,陛下,这个给予官职,倒是没有一点问题的。”毕自严给皇帝出了一个让进士们出任赈灾官员的主意,这样,这赈灾官员就可以有官品了,这个没有一点问题。
杨改革也是眼睛一亮,看了看毕自严,道:“嗯,毕爱卿,说得有道理,两位师傅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