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万两?嗯,徐师傅,八百万两够了吗?”徐光启说需要大几百万,近千万两银子。如今数额差不多了,杨改革就问徐光启够不够。
徐光启依旧是面无表情,平静得很,似乎这八百万两根本就不是银子,而是一堆石头,道:“回禀陛下,启动是够了,这移民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估计,节约点,怕也是差不多了。”徐光启想了一下,觉得这八百万两皇帝筹集出来,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即便离自己计划的还有所差距,但是,也实在是开不了这个口,这八百多万两的银子,已经是几倍岁入了,如果还不满足,别人会如何看他?
杨改革见徐光启说够了,移民的费用筹集得差不多了,心里才轻松下来,这移民,是彻底解决陕西农民起义的法宝,这个比什赈济更加的给力,釜底抽薪,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把这农民起义的人都搬出去了,你还怎么起义?就算是起义,那危害性,也远远不大。更何况,中国的老百姓只要还有一条活路,绝不会走上造反这条绝路,现在有赈济,还可以迁移,想必,这会走上造反道路的老百姓,不会很多,杨改革如此的自我安慰,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去执行这个移民工程了,如何让老百姓知道,自己这个皇帝还没有抛弃他们。
就在杨改革想这事的时候,徐光启又道:“启禀陛下,虽然说理论上是有八百多万,可是,如今,实际能拿得出的,怕也不足百万啊!那余下的,都还没有收上来呢。”徐光启一盆的凉水泼下来,杨改革又是一个激灵,浑身一颤。
是啊!这加税,最早也要七八月才开始入库,最迟要到明年去了,这盐课,怕也不是立刻马上就交上来,怕也是断断续续,卖一些盐,交一些盐课,盐商们绝不会好心的一次性给自己交齐五百万两的,甚至可能反悔不给自己交银子。
杨改革把注视虚无的目光,又对准了徐光启,道:“这……是啊!徐师傅,这还是纸面上的数字,这……移民工程启动在即,立刻就需要银子,这如何是好?”杨改革也发愣了,这移民工程马上就要开工,可是这钱,却还在纸面上,指不定出什么妖蛾子呢?
杨改革又盘算起自己的内帑起来,如果自己用内帑先支钱给徐光启,让他启动移民工程,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担下来,算一算,如今,自己能动用的钱也不多,连这储备银,都要靠到那些王爷那里打秋风,腾出银子给徐光启启动移民工程,怕自己也似有力未逮啊!头疼。
“启禀陛下,臣以为,移民一事关系甚巨,可多考虑一段时间,从长计议,不如暂缓此事,待各方面的情况汇总,再考虑这个问题也不迟。”徐光启居然提议从长计议,暂缓这件事。
杨改革有点意外,这徐光启怎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这启动移民工程,是越快越好,怎么还从长计议,不过,看了看徐光启的眼神,似乎是镇定、沉着得很,杨改革虽然有疑惑,但是还是遵从了徐光启的意思,也许,徐光启还有什么情况没跟自己说。
下面的大臣也跟着凑热闹。迁移人口这件事,涉及百万人口,涉及银钱上千万,这绝不是几句话,一两个时辰就能决定下来的,这确实得从长计议。
“启禀陛下,臣以为,这件事,确实得从长计议,这涉及百万人口迁移数千里,涉及银钱上千万,须当谨慎,须当小心。”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此事干系过于重大,绝非一时半刻就能决定的,绝非一时半刻就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的,还请陛下暂缓此事,多考虑一段时间,否则,一旦出错,牵涉全盘,到时候,后悔莫及。”
“启禀陛下,臣也觉得这件事不该仓促之间就下结论,这个还得多多考虑,各个方面都要细细思索啊……”
……
一众的大臣都觉得这件事太突然,自己一点准备都没有,移民这件事确实是关系重大,确实是牵涉广大,还有更重要的,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用,有什么利益,或者说,自己能在这上千万银子里,捞到什么?这个,还得仔细的考虑一下,还得认真的琢磨一下,该塞人的塞人,可以截留的,也许就要截留了。
在众口一词,移民需要暂缓的情形下,移民这件事,暂缓了,杨改革准备呆会问问徐光启,为什么需要暂缓?
朝堂之上,各人是各怀鬼胎,皇帝不知道自己的心腹为什么要暂缓,徐光启平静得很,也没说,而许多朝臣们则是在打算,怎么安插自己人进去。这件关系到明末历史走向的大事,在君臣一致同意下,暂停了。
“既然这移民,迁移人口的事暂缓了,那接下来,该是什么?”杨改革坐的宝座上面,心里满是疑惑,今天还有事,这早朝是不能结束的。
群臣的记性都很好,都记得徐光启说的赈灾,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没说,纷纷把目光对准了徐光启。
徐光启出来道:“启禀陛下,除开这移民之策外,臣还有抗旱、免赋税、招募等策没说。”
徐光启的这个北方赈济方案,实在是庞大得很,光是一个移民,就已经算得上是超级工程了,在这个计划之外,还有方案,杨改革觉得,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考验这明朝的执政能力的时候,到了。
“徐师傅都一一的解释一下吧。”杨改革有点担心,这样庞大的计划,该如何的去执行?该派谁去执行?
“遵命,陛下,臣的抗旱之策包括兴修水利和种植抗旱作物两种。”徐光启回答道。
朝堂上的人也听出来,徐光启这位帝师的计划十分的庞大,涉及面十分的广,都摒住呼吸,看看这位帝师有什么说法。
“……兴修水利,则和招募,以工代赈的一部分包含在一起,臣打算在陕西等地兴修一批修建容易,耗费不大的河坝,院塘,水井,加强陕西等地的灌溉能力;抗旱的作物,则是种植番薯,玉米等抗旱能力强,收成高的农作物,这个,臣已经有了良种,只差推广,所以,这兴修一些水利和推广抗旱作物都需要招募一批人手,这也和以工代赈有关联……”徐光启把自己的计划,又说出来了一截。
等徐光启说完,朝臣们又开始议论起来,这个徐光启所策划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庞大,这得多少人手,多少银子啊?走运河,黄河运粮食到陕西,到组织民工驻扎沿河两岸协助船运,到迁移人口去围湖,到推广农作物,到兴修水利,这个计划,相当的庞大。庞大到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杨改革也陷入了深思,这所有的都是好的,不过,这个,该如何的去执行?谁去组织?这,真的是很考验自己的行政能力,很考验明朝的行政能力啊!
第221章 崇祯朝第一肥缺
面对徐光启庞大而且繁杂的赈灾计划,杨改革是有爱又怕,爱的是这几手,就是彻底解决农民造反的法宝,怕的是,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会要了明末这架老的不能再老的国家机器的命。
计划都是好的,可惜,能不能执行确实一个值得怀疑的事。
“……陛下,除了兴修水利,推广抗旱作物之外,臣还有免除赋税方面的内容。”尽管徐光启说的话,在君臣的心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可是,朝堂之上,安静得很,只有徐光启一个人平静的叙述。
“这个,有那些?”杨改革问道。
“免除赋税方面,则比较简单,和以前受灾之后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如今牵涉到移民问题,这移民了,有些赋和税,是落在需要移民的这些人身上的,一旦移民,这赋税可能需要重新计算,可能牵扯不清,所以,臣以为,这牵涉到移民的赋税问题,最好是一刀切,凡是移民的,都不在计较赋税问题,待重新围湖垦田之后,重新在当地重新缴纳赋税,和原来的地方彻底的脱钩,如此,也才会使得这移民比较顺利……”徐光启又解释自己这这项计划。
杨改革心中暗叹,果然是超级的复杂,这古代确实有些税赋是绑定到人头上的,如果这移民了,确实会导致原来移民迁出地的赋税情况发生变化,这个,确实值得注意,否则,移民迁出地怕会出乱子。毕竟,这官府,是有权利每年动用很多人免费劳动的,一旦这些人搬走,这免费的劳役就没了,唉……复杂啊!杨改革不住的哀叹,这国事,怎么就如此艰难呢?
“嗯,徐师傅说的朕理解,这也是个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其他的吗?”
“启禀陛下,臣所拟定的大致方案,就是如此了,其他的,细枝末节,臣也就不多累赘,臣才疏学浅,所拟之方案不见得就万无一失,还请陛下指正……”徐光启最后来了个虚心的结尾。
杨改革纠结徐光启的这个超级赈灾方案,早就觉得这个方案高山仰止,不可仰视了,那里还有能力对这个计划说出个一二点不足来,这个计划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杨改革目前都还没有一个谱,还指出不足?杨改革觉得这也太为难自己了。唯一能说道和指出的就是,这徐光启事先没有和自己通气,自己如今很被动。
“嗯,很好,徐师傅的这番计划,相当的及时和有力,确实是不可多得好方案,诸位卿家,都议论议论吧。”杨改革拜服了,把这个机会让给大臣们,看看大臣们有什么要说的。
朝堂之上也开始议论纷纷,徐光启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远超不少人的想象,在惊叹过后,又都开始纷纷讨论起这方案的得失起来。
首辅又是第一个出来挺徐光启的,这既然决定投靠皇帝了,那就干脆,彻底一点吧。
“启禀陛下,臣有话要说。”施凤来第一个出来了。
“有什么话只管说。”杨改革现在巴不得有人提出点什么建议什么的。
“回禀陛下,臣以为,徐少保的这些应对之法,确实是天马行空,给人与一种惊鸿一瞥的感觉,不过,这细细的品味一番,臣才觉得,这并不是徐少保独立特行,为了出风头,为了一鸣惊人而想出来的怪异法子,臣细细的思索了一番,发觉,这徐少保的应对之法,很多都是集前人的智慧为今用,比如这移民,我朝先前就有过移民的先例,这,猛然听到需要移民百万,费用千万,臣也觉得很唐突,不过细细一想,这确实是解决这陕西连绵天灾的不二之法,陛下,臣全力支持陛下行此法……”
施凤来一上来就全力给徐光启的计划说好话。
杨改革点点头,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这移民,显然比任何赈灾办法都要直接和给力,只有把人都迁移出去,这农民造反的事,才有可能彻底的平息下来,否则,这任何赈灾的办法,都是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
“施爱卿言之有理,确实是这个道理,朕也赞同。”杨改革点头说了施凤来几句好话,同时心中也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这移民计划执行下去,不行也要上,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上。
不过,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
一位大臣站出来,持了不同的意见。
“启禀陛下,臣有不同的看法,臣虽然也觉得这移民确实是一件好事,能够彻底解决这天灾问题,可是,这耗费白银千万两,对于目前我朝来说,数额实在是太庞大了一些,想我朝远征朝鲜,动用十数万兵马在朝鲜作战,历事数年,耗费也没到千万,已经给朝廷造成了相当的压力了,如今这移民比援朝抗倭一事的费用,更加的庞大,臣怕这对朝政造成的影响,无法估量啊!陛下,此事,还请三思……”这位大臣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这千万两实在是太巨大了,比抗倭援朝这种军国大事还要巨大,花费的银子还要多,这已经不能用朝廷的负担来形容了。
“嗯,这位卿家所言有理,这移民必定会对我朝有深远的影响,耗费确实是很大,不过,朕不是凑了八百多万两银子了吗?这八百万两银子,都是额外的收入,和原来的收入并没有多大的瓜葛,虽然耗费颇大,但是朕觉得值,嗯,这件事,朕先前已经说过了,暂缓研究,那么,移民这件事,就暂且不考虑了吧,诸位卿家,说说其他的吧。”杨改革是坚定的移民派,绝对不会放弃移民的,一千万两不够,那就二千万两,自己就是站在故宫博物院门口收门票也要把这移民工作干下去,反正一句话,要让这造成明朝灭亡的农民起义彻底的熄火,自己才能过得安生。
朝臣见皇帝对这件事下了定论,也就不再争论,开始说其他的问题了。
“启禀陛下,臣十分赞成徐少保的方略,不过,也有一些担心,不知道该说不该说。”又来了一位提意见的。
“说吧,有什么说什么,不要藏着掖着。”
“遵命,陛下,臣虽然赞成这诸多方略,可是臣也想问,如此庞大,繁杂的计划,如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