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周刊》给胡舒立冠以“中国最危险女人”的头衔,同样来自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则将她选为“亚洲商界女性十强”之一。
而一手创立了国内最具权威性的财经类媒体——《财经》杂志的胡舒立,也被誉为是中国财经新闻“女教父”。
她是国内财经新闻领域内,少有的具有独特的个人品牌,且极具盛名的风云人物。
时人多以“南有江艺平(前《南方周末》主编),北有胡舒立”,来形容其在圈内的地位。
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财经圈里最轰动的新闻之一,就是因为采编独立权、持股权等问题,胡舒立带领核心团队从《财经》出走。
《财经》杂志200多人团队里,有超过7成,近140多人集体离职,由此可见胡舒立的个人魅力以及团队的向心力之强。而这其中大多数人后来都加入了财新传媒。
正是因为胡舒立个人的声望和品牌,“一当人们听说胡舒立要开办一本新的杂志,全中国的记者都发来了应聘邮件。”
所以,财新传媒虽然是一家刚刚创立的新公司,却汇聚了国内财经新闻领域的绝大多数精英人才!
而这正是林风最看好的地方。
…………
到了林风这个地位,必须要重视在舆论媒体和主流人群中的影响力。
要避免各种负面消息;要塑造企业和个人的正面形象……
无论是林风本人,还是他旗下的风行集团、酷风科技等公司,都需要一个更好的国内舆论环境!
传统媒体虽然现在有所没落,但相比互联网媒体,依然有着天然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品牌影响力。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
这些传统媒体,依然是国内在文化、内容生产方面的主流。
哪怕互联网因为在信息传播上的技术优势,已经在新闻分发和传播上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比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传媒的内容大多数依然来自于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转载……
这一情况要等到后来,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兴起,才逐渐在新闻内容的上游生产环节,有所改善。
当然,互联网因为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在传播方面从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
简单举个例子,《财经》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可能覆盖的仅仅是订阅和购买杂志的十几万人(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高端人群),但真正如果要掀起风潮,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舆论,多半是因为这篇文章在新浪财经等类似的门户网站转载之后……
林风前世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叶薇语所在的财经公关公司,经常要帮客户去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撤新闻(付费的),这也成了一门生意……
尽管如此,依然不能否认,传统媒体作为内容生产源头的重要性。
正是《财经》这样的专业媒体,才有真正具有“独立、独到、独家”风格的新闻记者,才有足够的资源和足够的人脉,新闻洞察力,能够去深入的去调查和研究事件表面之下的深刻问题。
新闻也好,文章也好,真正的价值还在于人。
所以,像财新传媒这样,有着优秀财经新闻记者和人才的传统媒体,具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当然,这方面相对敏感,受限于国内对传媒领域的管控,一直以来林风都希望能够在传媒方面有所布局,但都没有特别好的机会。
电视方面,之前他从综艺节目和影视剧制作方面入手,做了一些投资。
入主TVB,也可以看做是他的一次尝试。
另外,TVB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粤东和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报纸杂志方面,林风则一直比较谨慎。
实际上,以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文化企业改制,国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A股上市的公司也不少,但林风知道这种参股意义不大。
毕竟这类公司即使改制后,依然还是体制为主的管理结构。
他更希望能够投资一些更加市场化,有影响力和活力的传媒公司。
而财新传媒显然具备了这些特点!
从资本结构上来看,虽然浙报传媒占有股份,但主要是提供刊号等体制资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管理团队。
而且财新从创立之初,就有着资本化和市场化上明显的企图心。
而胡舒立的人脉和经验,也保证了财新传媒旗下的媒体,即使在新闻文章上,会尖锐、深刻、锋芒毕露,却不会越线,过界。
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需要对国内的体制有着深刻理解,并且具备平衡多方面利益的能力的!
可以说,在现阶段,财新传媒是非常难得的一个优秀投资标的。
事实上,林风前世时,从浙报传媒到后来的华人文化,再到腾讯、阿里……,财新传媒始终受到各方的重视和投资,并非无因。
因为传媒的敏感度,先以风华文化基金的名义投资进去,再过两年之后等到政策更宽松的时候,再以风行集团的名义加大投资,从操作上来看也是比较安全的。
就这样,林风确定了风华文化基金的第一个投资项目。
…………
2010年1月30日,风华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FMC)对外宣布,正式入股财新传媒。
不过,因为财新传媒刚刚创立,估值并不高。
FMC投资4000万人民币,从浙报传媒和其他几家财新原股东处受让了20%的股份,财新传媒的估值比1个月前创立时翻了一番。
尽管相比于之前林风和风行集团的无数次收购案相比,投资额度不高,但此次投资作为FMC成立后的第一个投资项目,林风非常重视,亲自出席了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林风和胡舒立都分别对于这次合作都进行了评价。
林风说:“胡女士和她的团队的专业主义精神,对国家和行业的责任感令人感佩,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也令学界业界的同行十分欣赏。我对财新传媒的发展充满信心,打造一个立足国内、具有国际品牌影响的财经传媒产业平台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说:“财新致力于做最好的财经新闻资讯,FMC是最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领域投资基金,我们相信强强联合必将推动财新传媒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通过这次合作,林风看重和得到的,其实不是内容,而是品牌、影响力和高端人群,这些正是风行系之前所缺乏的资源。
林风称,FMC入股之后,将不参与财新传媒的日常运营,财新未来仍会坚守独立专业的采编方针。
同时,林风也称,愿意推动旗下的风行集团,与财新传媒未来在新媒体等渠道的战略合作。
当然,有了这一层股权关系后,财新传媒旗下的媒体上,以后估计不太会出现与风行集团或者林风相关的一些负面新闻了……
这就是个好的开始。
第三百七十八章 投资微博
夕阳如锦。
黑色的迈巴赫62S行驶在长安街上。
在迈巴赫的前后,各有一辆黑色林肯领航者,一行三辆车全都是京A8牌照,即使在京畿要地,明眼人也能看出这里面坐着的显然是个大人物。
而这现在几乎已经成为了林风出行的标配。
随着近几年林风旗下业务的触角从互联网开始向更多的行业蔓延,手机、文化、投资、金融、制造加工等,他在国内政商界的地位也渐渐稳固。
现在很少再有人说林风是“商界天才”、“青年才俊”之类的说法了。
他早已经是与国内老一辈企业家相提并论的大佬,无数人仰望的“传说”级存在。
迈巴赫车内,谢佳人坐在副驾驶位上,一身深蓝色香奈儿秋冬款套装,长发挽起盘在脑后,即使在车上,身体也坐的笔直而优雅。
她腿上放着文件夹,斜侧着身子,向后座的林风汇报工作。
“老板,今晚的会面,新浪在京的董事会成员全部都会出席,根据从多个方面得到的消息来看,对于这次合作,新浪董事会的倾向是比较正面的。”
林风点点头。
他晚上准备亲自和新浪董事会会谈,是关于风行集团入股新浪微博的事情。
2009年底,新浪推出微博业务,借助原有的新浪博客的明星效应,和新浪自身作为国内第一互联网门户网站的新闻媒体基因,一经推出后,就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而风行则很早就在人人网推出了“人人微博”业务。
林风很早就在美国投资了Titter,自然不会忘记将这一未来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现象级产品引入国内。
不过,令林风有些惊讶的是,尽管人人网最先推出微博业务,并且利用人人网内的粉丝经济,也借鉴新浪微博曾经成功的经验,拉了大量明星认证并且发微博与粉丝互动,可以说领先了一步。
但新浪微博推出后,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不得不承认,人人网还是以社交SNS为主的社交娱乐网站,而微博这种媒体属性远远大于SNS社交属性的产品,并不是人人网所擅长的。
反而新浪因为自身的互联网媒体属性,和微博这一产品,有着天然的契合。
这样一来,风行就有两个选择,要么集中资源去推微博,和新浪竞争;要么干脆投资新浪,曲线获得新浪微博。
事实上,前世的时候,无论搜狐、腾讯还是网易,也都推出微博,和新浪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博大战。
结果然并卵。
微博不可copy性就在于信息内容,而内容归根到底还是人和运营,这两点具备媒体属性的新浪,无疑都占优势。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内容监管与政府沟通。
微博的本质其实是媒体,而在国内,互联网公司最懂做媒体的,无疑是新浪。
无论是在内容监管审核,还是与政府沟通方面,长期作为门户网站承担着新闻互联网传播责任的新浪都非常有经验。
这种情况下,林风觉得,与其耗费资源让风行自己做这一块业务,还不如投资新浪来的更快些。
风行集团自身还是侧重于社交与娱乐,不要偏离了核心业务。
现在正在由张小龙主导,在内部研发的微信,才是风行未来的“核产品”!
按说风行对新浪微博投资,李东他们管理层就可以直接操作了,本来不需要林风亲自出面,毕竟他已经很少亲自插手风行的具体事务了。
不过一来,去年刚刚通过MBO成为新浪大股东的曹国伟,与林风都是华夏同学会的同学,两人也算熟识。他亲自出面,曹国伟总会卖他一点面子,谈起来会轻松一些。
二来,林风毕竟还是风行集团的CEO,战略布局方面,还是以他为主。微博虽然只是一个新出现的产品,但他却深知在未来微博有着怎样的影响力,这一投资不容有失,所以他宁可亲自出马,更稳妥一些。
…………
中关村理想国际大厦。
林风如今身份非同寻常,曹国伟等人亲自到楼下迎接,陪同林风来到位于20层顶层的会议室。
虽然已经是下班时间,但办公区里依然有很多人在加班工作。
这也是互联网公司的常态。
风行大厦里此时同样也是灯火通明。
看着办公区随处可见的新浪“大眼睛”标识,林风还是颇为感慨。
新浪,成立于1998年,并于200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曾经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第一代的“三巨头”之一。
近些年来,新浪已经有些没落了,05年时被当时正值辉煌期的盛大“突袭”收购,虽然采用“毒丸计划”得以保全,也还有着“国内第一门户网站”的名头,但新浪如今市值,仅仅不过30亿美元。
随着风行、百度、阿里等新巨头的崛起,新浪早已跌出了互联网第一梯队的行列。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刚刚推出的“微博”产品,未来能够让新浪再次崛起,重新回到互联网行业的中心舞台来。
从DAU到MAU、从信息流到发现流、从短视频到直播、从网红到明星……,微博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人们最乐观的预期,创造新的纪录。
虽然从商业化的角度,微博很难像一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产品那么“暴利”,但谁也不能否认,其在媒体传播、意见领袖和社会舆论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林风最看重的,恰恰就是这种影响力!
赚钱的方式很多,林风旗下现在不缺能够盈利的公司,但是有影响力的媒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