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江夏双臂一挥,两袖清风,嗖的扫过自己的面门。
再双掌合十,捏了几个玄妙的法印。由于速度太快,很多人都来不及看清,江夏就已睁开了通红的双眼。这洋葱水,果真性烈,让他控制不住的热泪直流。
但在其它人眼里,却是进位成功的标志。
便见江夏神情悲苦的说道:“乌巢河谷,苗疆平半。七月流火,乾坤复暗。”。身旁的童子,赶紧一本正经的将这话记述下来。
靠得近的人,也都听到这话,纷纷诧异不已的猜着意思。虽没全懂,但听起来,总觉得不是好事。
就在众人暗自猜测时,江夏已恢复常人的神情。身上的衣衫已被汗·液寖湿,紧贴着身子。神情萎·靡,显得疲累至极。
这是因为‘无上老祖’法力高强,万不是凡躯所能承受。所以这么一会儿,就让江夏耗费了几年的寿元,精·气大损。
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实质上,江夏是热出来的。毕竟道服又厚又不透气,当下又是五月末期,日头已稍显毒·辣。在太阳下暴晒那么久,不热才怪呢!
不过,这只能是天知地知了!
王聪儿是江夏少数亲传弟子之一,还是唯一的女弟子。见到师傅累了,立即上前,扶他起身。
摸着王聪儿富有弹·性的纤纤玉手,江夏心里,不自觉的心·猿意马了起来。这也难怪!王聪儿十六岁嫁人,十八岁守·寡,正是一枝花的年纪。按照大明的审美,一看脸,二看腿,三看身·段和双·峰。毕竟脸蛋决定第一印象,双腿决定海拔,太矮了,就成了矬·子,也影响美观。而身段和双·峰,则是女人的加分利器。就算没有漂亮脸蛋,只要这两样好,魅·力值,也能蹭蹭蹭的翻个两三倍。
这王聪儿,三样儿都符合,算得上标准的美人胚子。
还好江夏脸上是带了仿·真面具的,否则定会被王聪儿发现异样。
这时跪在地上的人,也都在江夏的要求下,站起身来。然后一个个的排起长队,走到江夏面前,接受福祉。
两位童子站在一旁,端着托盘,分发福袋和吊坠。据说这是经过江夏祈福过的,拿到手,能保一生平安。
因此每个拿到的人,都激动得无以言表。有的人,都快喜极而泣了。
当这一套流程做完后,整个赐福仪式,圆满结束。
江夏便在众人的恭送下,回到自己的住所。吱呀一声,房门紧闭,将一众虔诚的信徒拦在门外。
好一会儿,正襟危坐的江夏才低声道:“他们走了吗?”。童子往外看了几眼,说人都散了。
于是一派仙风道骨的江夏,瞬时脱·掉自己的衣衫。当身上只剩下遮·羞布时,他又一把撕下仿真面具。短发赤·膊,袒·胸·露·乳。看上去,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年轻人。
哪里还能认出他是教主?
尽管受人崇·拜的感觉不错,但这神·棍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出了这门,他就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教主。在人前,总是高高在上,端着架子。时间日久,他都快忘了真实的自己。
但为了完成大明的任务,这点苦也算不得什么。
侧着身子,出声道:“东西都放好了吗?”,正在帮他打扇的童子,立即乖巧的回道:“都放好了!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吴半生、吴廷举等人的福袋里,都放了,一个不落!”。
这两个童子也都出自情报司。但等级,不如江夏,只能算是外围人员,连特·工都算不上。到了清国,便自然而然的听令于江夏。
听到这话,江夏放下心来。这次苗民起·义,虽不是他主导的,但他必须得拿到主导权。就像川陕鄂的收元教一样,在六省教案爆发后,所有势力,尽皆归服。使得即将爆发的大起·义,全在他一念之间。
现在这苗民起义,也应该这样!
当夜色渐浓,繁星满天时,石柳邓、吴八月等人,都悉数前来拜见。因为他们在自己的福袋中,发现了‘两年光阴,阳寿殆尽’的字样。再联想到白日那般玄奥的预言,个个心里发憷。
虽然他们并不怕死,但他们不想死。毕竟能扛起反·清大旗,就说明他们是想争条活路的。
所以都急巴巴的赶了过来,求江夏指点迷津。
待来到门前时,房门轰然而开。这把石柳邓他们吓了一跳!
两个童子跟着走了出来,浅浅的行了一礼,出声道:“教主知道你们会来,已在白莲堂等着了。”。
在白莲教,做法事的地方都称白莲堂。石柳邓他们跟着童子,来到临时搭建的白莲堂。
还没走近,他们就嗅到了一股清淡的异香。和焚烧的香火味相近,但又不同。细细嗅之,近若虚无。匆匆略之,浓郁扑鼻。
当走进白莲堂后,江夏已恢复到先前的仙风道骨。端坐在蒲团上,正对着门框。
看着江夏庄严肃穆的神情,嗅着堂内缥缈多变的清香。石柳邓他们的心,也逐渐沉静下来。好似瞬息之间,骤然顿悟。尘归尘,土归土。俗世的烦恼,抛之脑后。
再看莲堂中,燃灯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端坐在莲台上。除了弥勒佛露出开怀大笑的神情,其他两尊古佛,都闭着眼,面相模糊。好似隔着一层薄纱,让人朦朦胧胧的,看不真切。
在白莲教的教义中,燃灯古佛代表青阳时期,预示统治者的初级阶段。无天地,有明暗;释迦牟尼佛代表红阳时期,预示统治者的中级阶段。暗势强,明势弱;弥勒佛代表白阳时期,预示统治者的后期阶段。明归明,暗归暗。
此时正是白阳时期,所以只有弥勒佛睁开了双眼,面目清晰。
正当他们沉寖在自己的感悟时,江夏陡然睁开双眼。喝问道:“杀劫将至,尔等还要执迷?”。配上冰冷的眼神,不怒自威。
石柳邓几人,立时双腿一软,吓得跪倒在地。
《
………………………………
第一百四十二章 (四) 一路向南
“教主息怒,教主息怒啊!看在咱们一心信教的份上,救救咱们吧?”,石柳邓他们一听到杀劫将至,瞬时惊慌失措的请求饶命。
自清廷统治中原以来,大大小小的反清起义不计其数。最有名的莫过于康熙朝的三藩之乱。当时湖广、云贵、两广、浙闽等大半个江南,都脱离清廷掌控。
但最后,藩王尽死,内乱终平。
现在他们这几个庄稼把式的苗民,势不过藩王,智不过诸葛。还要带头造·反,这结局,很难让人高兴。尤其是得知清廷率十万大军,镇压在即。
这觉,都很难睡好!
正是有自知之明,他们才会在江夏的一声恐吓中,暴露了心底的恐·惧。
见达到预期效果,江夏也甚为满意。但他面上,却没表现出来。甚至言语上,还推辞了好一会儿。
惹得石柳邓他们,更将江夏当成救命稻草,使劲的叩头,请求指条生路。
眼见他们头皮也磕破了,江夏才假装被他们的诚意打动,悲天悯人的叹道:“哎!上天有好生之德!尔等皆为义士,又为吾教之徒!罢了!罢了!吾自耗些寿元,为尔等找出一线生机。”。
这话引得石柳邓他们,感激涕零。纷纷发誓,一定为教主马首是瞻。
听到这话,两个守在门边的童子,嘴角轻弯,溢出一丝的浅笑。他们早就等着这话了!
然后江夏口诵真经,像是与冥冥中的天神交流。石柳邓他们就跪在一旁看着,连大气也不敢出。
直到江夏突然起身,打翻了身旁的茶盏,寖湿了莲台。
“嘶……”,吸气声瞬时响起。却是石柳邓他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难以置信的看着莲台上的‘南’字。
幸而他们见多了江夏的神奇,所以并没表现得太过失态。但这鲜·红如血的‘南’字,凭空闪现在洁白的莲台上,怎么看都觉得不祥!
而江夏也神情凝重的盯着红得渗·人的‘南’字,半天都没说话。
这副姿态,让石柳邓他们更加惶恐。但他们有碍于江夏的威严,不敢问出心中的疑惑。以致心里,备受煎·熬。
直到童子换上干净的莲台,江夏才落座开口道:“南主至尊,北掌失败。你们一路向南,生机自在。”。
石柳邓摸着脑袋,疑声道:“那这个南,可有尽头?”。毕竟一路向南太宽泛了,不弄清楚,总觉得不安。
江夏闭目了一小会儿,才气定神闲的回道:“有!一星居中,四星右绕,红旗招展,生机自到。”。
但这话,仍听得他们一头雾水。
不过江夏说到这里,就不接着解释了。转而提醒道:“你们的生机极为缥缈,所以一路上,切莫乱杀无辜,切莫欺压百姓,切莫偷·抢jian·yin。以免太过伤天害理,生机断绝。但你们可多带百姓,壮大队伍。男女皆可,气运自增。”。
众人连连点头,表示谨遵教诲。只是他们脸上,仍笼罩着化不开的愁云。对于他们这些一辈子没出过远门的庄稼人来说,一路向南,实在缥缈虚幻。心下不安,也是理所当然的。
江夏知道他们的心思,便补充道:“路途之事,你们不用担心。我自会派徒儿与你们随行!”。
一听这话,众人脸上的愁云霎时消散一空。毕竟江夏的神通,他们还是百分百信服的。有他的徒弟在,心里也能安定不少。
待众人千恩万谢的退走后,两位童子马上关上房门,喜滋滋的赞道:“恭喜刀大哥,苗民之事,终于为大明所用了。”。
“是啊!这下子,我们就立了大功呐。”。
由于情报司的特工不能对外透露本名。所以这两个童子,便以江夏的假名相称。
而这苗民之事,则是情报司的任务之一。
原本大明是想让江夏将苗民收为己用,但月初的时候,大明调整策略,攻取越南,便让江夏想办法将苗民送到当地。
自古取天下容易,治天下难。这用在越南身上,也最合适不过。虽说平定越南,大明已交给了阮福映。但拿下越南后,阮福映就该上西天了。
这个时候,大明就需要有人维护当地的治安。
当然,越南本身也不缺士兵。但大明对越南人极不信任!毕竟他们天生反骨,历史上,就多次反抗中央王权。
大明要是依靠他们维护统治,那就是眼·瞎!
只是大明兵力趋紧,一时间,也派不出足够的人手。刚好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会在这个时间点接连爆发。于是熟知历史轨迹的大明,便将注意打到了这些起·义者身上。
这个时代的苗民,已被汉人同化得很严重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字,也基本向汉人看齐。所以算得上华人。
那么,同文同种的华人总比越南人更亲·近大明吧?就算这些起·义的首领们,都不是什么大将之才。但大明,也不要他们打什么大仗硬仗。只需要维护越南的安定,就足够了。且他们作为外来者,肯定会受到当地的排斥和敌视,因此从安全上考虑,只能紧靠大明。
所以两相比较之下,大明就选中他们了!
而江夏从来乾州的第一天起,就想着法子把他们弄到越南去。从最开始的预言,到后来的赐福,再到现在的接见。甚至他们嗅到的香气,看到的‘南’字,也都是预·谋好的。
可惜的是,石柳邓、吴八月等人一直被蒙在鼓里。被卖了,还在感激江夏仁善。
或许日后,他们会发现端倪。但那时,他们仍然会感谢江夏的指点。因为在大明,他们会混得越来越好。而按照原历史,他们确实不到两年就去了西天极乐。
不过这些,都和江夏无关。完成任务的他,心里轻松了不少。回笑道:“放心!你们的功劳,我自会禀告情报司的。到时候,你们‘外围特工’四个字,就可以变成两个了。”。
两个童子闻言,立时连声感谢。
《
………………………………
第一百四十三章 访清(七)……天津
视线北移,清国天津。
明建文四年,即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乐’。
第二年,为了纪念‘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在直沽设卫筑城,赐名‘天津’,意谓‘天子经由之渡口’。
这也是史料记述中,天津之名最完整的由来。
此时两艘千吨巨船缓缓驶近天津码头,水花阵阵,巨浪翻涌。岸上则站满了穿着长袍马褂的清国士兵和百姓。他们留着长长的猪尾·巴鞭子,一脸新奇的眺望着越发靠近的巨船。
从古直今,天津都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的美称。其中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