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理念产生客观世界的谬论,他说,“要从现实的果实 得出‘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很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 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很困难了。”所以上文引 过的恩格斯肯定黑格尔的辩证哲学的那句话:“它本身也不过 是这一过程 (指客观历史发展过程—— 译者注) 在思维着的头脑 中的反映而已”,这虽是从黑格尔的辩证发展大前提出发本应 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上黑格尔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从他的 辩证发展大前提得出应得的结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由于这种“首足倒置”,黑格尔既未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 的问题,也没有真正摆脱康德的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关 系既然“首足倒置”了,而思维所能得到的概念由低级到高 级的上升又终止于“绝对”或最高理念。这就对历史发展和 人类认识都划了止境。止境以内是“此岸”,一切都仿佛可知, 止境以外便是“彼岸”,一切便不可知了。有人说,黑格尔的 辩证法只能应用于过去,不能应用于未来,也就是指他把未 来划到不可知的“彼岸”。从此可见,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致命 伤就是“绝对”这个概念。这个“绝对”就把他的本来带有 革命性的辩证发展观点扼杀了,教人安于现存秩序,对未来 极端悲观。辩证发展是无限的,不能说到了时间上某一阶段 就达到“绝对”的高峰或终止点。“绝对”与“相对”是统一
……………………………………………………………………………………………………………………………
译 后 记
3 7 3
的,不能离开“相对”而有所谓“绝对”。世界历史不断向前 发展,人类认识也就不断提高和深入。这个道理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反复阐明过,毛主席在 《实践论》里也作过精辟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
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
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现实世界的
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
没有完结。
从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否定了在某一发展阶段中人 类认识就已达到了黑格尔所说的“绝对”;它也否定了客观世 界有什么不可知的“彼岸”,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通过实践 会不断地把未知的变成可知的。有了这种认识,黑格尔的不 断向上发展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便可发挥效用了。
二、《美学》的结构,美的定义:“理念的 感性显现”,理性内容提到第一位
以上我们费了一些篇幅说明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 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矛盾,因为这是理解和批 判黑格尔的《美学》都必须抓住的纲,因为《美学》是他的 辩证法和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具体运用。
《美学》是从概念或基本原则出发,来推演出艺术发展具 体情况的。第一卷讲的便是艺术美的基本原理。第二卷从艺
……………………………………………………………………………………………………………………………
4 7 3 美学 第三卷
术类型观点追溯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种艺术的特征及 其历史发展。第三卷从三种类型中代表艺术门类出发,讨论 建筑、雕刻、绘画、音乐和诗 (包括戏剧)这些门类艺术的 特征及其历史发展。原第三卷的论诗部分在本编中划入第四 卷。论诗部分特别重要,因为黑格尔认为诗是一切艺术的共 同因素,一切艺术里都必有诗,一切艺术发展阶段都必出现 诗;诗也是黑格尔本人研究较深的一门艺术,所以论诗部分 是《美学》这部著作的精华所在,与第一卷有同等重要性。黑 格尔所理解的诗其实就是文学或“语言的艺术”。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 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出来的。艺术的特征是美,所以他替 美下的定义也就是艺术的定义,原文如下:
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
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
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下这样的定
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理念”就是“意蕴”,也就是内容;“感性显现”是不 假抽象思考而直接呈现于感官的具体形象,也就是形式。这 两方面的统一,就成了美的艺术。美必同时是真,但艺术的 真与哲学的真不同;哲学的真是凭哲学思维从个别具体事例 中推演出普遍原理而得来的;艺术的真却是直接凭感官从具 体形象感知的。这种分别主要来自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分 别,抽象思维属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属于感性认识。黑格
……………………………………………………………………………………………………………………………
译 后 记
5 7 3
尔没有看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密切联系,把二者划分得 过死。仿佛艺术就绝对排除抽象思考,这是近代西方一般唯 心主义美学家的通病,这一点下文谈哲学取代艺术时还要谈 到。
艺术的首要因素是理性内容,这是黑格尔一贯坚持的。问 题在于这种理性内容如何产生,又如何出现于艺术。黑格尔 把这种理性内容追溯到他所说的“世界情况”。在他看,一般 世界情况就是“艺术中有生命的个别人物所借以出现的一般 背景”,是 “把心灵现实的一切现象都联系在一起的”,即 “教育,科学,宗教乃至于财政,司法,家庭生活以及一切其 它类似现象的情况”的总和,总之,一般世界情况就是某特 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就形成当 时流行的精神方面的“普遍力量”,黑格尔把它称作“神”,也 就是一个时代中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宗教、道德、政治等方面 的准则或人生理想。他认为世界情况须结合具体情境,具体 化为人物性格,体现于动作,揭开矛盾,导致冲突和解决。普 遍力量在人物性格上所形成的主观情绪或人生态度叫做“情 致”。“情致”就是“存在于人的自我中而渗透到全部心情的 那种理性内容”。这种内容为数不多,就是“恋爱,名誉,光 荣,英雄气质,友谊,亲子爱之类的成败所引起的哀乐”。例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悲剧所表现的“一般世界情况”是 文艺复兴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是这位王子的母亲和他 叔父通奸,杀害了他父亲,“情致”是王子在企图报仇中在当 时流行的人生观和伦理观所形成的那种错综复杂的心情。在 具体情境中,不同的人物性格可以代表不同的理想,例如这
……………………………………………………………………………………………………………………………
6 7 3 美学 第三卷
人代表政权王法,那人代表家庭骨肉恩爱,就会发生矛盾冲 突,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在改造自然中实现自我,环境的“人化” 和人的“对象化”;实践观点的萌芽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黑格尔常常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 把握事物本身的、真实的叙述”,这就是说,他根据客观唯心 主义逻辑推演出来的论断往往符合客观事实。他对于文艺反 映一定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看法就是一个例子。从理念推演 出客观世界,这当然是“首足倒置”,但其中也还含有一方面 的真理。列宁在《哲学笔记》里曾肯定了这一点:“观念的东 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对于历史是很重 要的,并且就是从个人生活中也可看到,这里有许多真理”。 列宁在这里是从“意识反过来影响存在”或“精神转化为物 质”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的。这个问题涉及黑格 尔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统一的看法,也涉及他对实践与文艺关 系的看法,值得特别注意。他在叙述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 的关系时说:
“有生命的个体一方面固然离开身外实在界而独立,另一方
面却把外在世界变成为他自己而存在的:他达到这个目的,一部
分是通过认识,即通过视觉等等,一部分是通过实践,使外在事
物服从自己,利用它们,吸收它们来营养自己,因此在他的‘另
一体’里再现自己”。“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
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
……………………………………………………………………………………………………………………………
译 后 记
7 7 3
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使那环境可以使他
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
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
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
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
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
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
这里几段引文代表黑格尔的主客体统一的中心思想,他是从 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来考虑这个问题的。人在认识和实践 中就和外在世界打成一片,按自己的意志和性格来改变外在 事物,使它们变成为自己服务的,这样就使环境人化了,在 客观世界上打下人的烙印了。同时人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 自己,再现自己,肯定自己。值得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黑格尔已把实践的观点提到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在《关 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里曾指责费尔巴哈派唯物主义对事物 “不从主体方面和实践方面去理解,却让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 了能动的(即实践的、主体的)方面”。这里所说的唯心主义 当然也包括黑格尔。他确实开始认识到主体方面实践的重要 性, 隐约见到马克思所说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 致”。他的美学思想确有实践观点的萌芽,他举过一个浅显的 例子,说明艺术如何使人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
例如一个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
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他自己活动的
结果。这种需要贯串在各种各样的现象里,一直到艺术作品里的
……………………………………………………………………………………………………………………………
8 7 3 美学 第三卷
那种样式的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
所谓“自我创造”就是“自我肯定”或“自我实现”。马克思 在《为〈神圣家族〉写的准备论文》里把这种自我创造和劳 动联系起来说: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种过程……这就是说,他看出
了劳动的本质,他把对象性的 (客观的)人,真正现实的人,看
作他自己劳动的产品。
这就是说,他看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改变自然中产生自己, 实现自己。这种思想黑格尔在谈“英雄时代”最适合理想艺 术时说得更清楚:
英雄们都亲手宰牲畜,亲手去烧烤,亲自训练自己所骑的马,
他们所用的器具也或多或少是亲手制造出来的,犁,防御武器,盔
甲,盾,刀,矛都是他们自己的作品,或是他们都熟悉这些器具
的制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人见到他所利用的……一切东西,
就感觉到它们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因而感觉到所要应付的这些事
物就是他自己的事物,而不是在他主宰范围之外的异化了的事
物。……
总之,到处都可见新发明所产生的最初欢乐,占领事物的新
鲜感觉和欣赏事物的胜利感觉,……在一切上面人都可以看出他
的筋力,他的双手的灵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英勇的结果。……
不过这种重视劳动的思想在《美学》中只偶露萌芽,黑格尔
……………………………………………………………………………………………………………………………
译 后 记
9 7 3
的基本思想还是把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理念”的自生发展 或“外化”,所以马克思在上引论文里指出了这个局限性说: “黑格尔只知道而且只承认劳动的一种方式,即抽象的心灵的 劳动”。 ①
四、《美学》作为艺术史大纲:三大 历史阶段和三种艺术类型
《美学》不仅是一部美学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大 纲。黑格尔把人类文化发展史看作人类精神逐渐征服自然的 历史。在原始时代,人类处在蒙昧状态,精神还未醒觉,与 自然一样只是“自在”的。文化开始发展以后,人才逐渐有 自意识,感觉自己与自然的分别和对立,要凭自己的认识和 意志去影响自然,改变自然,这时人才成为不仅是“自在”的, 而且是“自为”亦即“自觉”的。精神达到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