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实现合并,这就意味着,奥克西邓特尔公司要拿一股股票交换戴蒙德-歇姆洛克公司一股股票。因为1月3日奥克西邓特尔股价是26.75美元,戴蒙德-歇姆洛克股价是17.75美元,戴蒙德-歇姆洛克股票的持有者将有每股9美元的意外之财。由于大量新股的发行会带来股权收益减损,奥克西邓特尔公司的股价几乎肯定看跌。
在这样的交易条件下,布斯基买进戴蒙德-歇姆洛克股票而卖空奥克西邓特尔股票着实是精明之举。米尔肯的高级营销员詹姆斯·达尔的办公位置与米尔肯的挨着,他听到米尔肯吩咐布斯基卖空奥克西邓特尔股票而买入戴蒙德-歇姆洛克股票,当时这项交易的条件还没有公开宣布。然后,他还听到米尔肯对策略做了改进。
米尔肯向布斯基提供这个内幕信息不只是出于友情,他自己也参与了这项交易,尽管担任奥克西邓特尔代理的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人员根据规定是不允许介入交易的。米尔肯和布斯基商定,布斯基手里的奥克西邓特尔股票和戴蒙德-歇姆洛克股票有一半秘密归米尔肯所有。这就是布斯基的员工星期五在会议室开会时布斯基和米尔肯在电话里交谈的内容。
这次交易似乎是米尔肯和布斯基第一次公开以内幕消息合作。可惜的是,这次交易时运不济。接下去的星期一,戴蒙德-歇姆洛克公司董事会否决了与奥克西邓特尔公司合并的计划,交易告吹了,米尔肯和布斯基的美梦破灭了。消息传来后,达尔发现米尔肯神情沮丧。米尔肯又拿起电话,打给布斯基,这次他几乎是在尖叫:“交易完蛋了,马上清仓!”
布斯基气急败坏,发疯似地命令戴维多夫倾销戴蒙德-歇姆洛克股票,但为时已晚。股市下午4点闭市,这两个公司合并流产的消息4点18分对外公布了。现在,每个套利人都在试图抛售这只股票。
那天下午和次日,米尔肯不停地给布斯基打电话,一个劲儿地埋怨布斯基抛售动作太慢。布斯基不客气地回敬他,说是米尔肯把事情弄到这步田地的。米尔肯简直要气疯了。最后戴维多夫把电话接过来,告诉米尔肯他在尽最大努力,并向米尔肯报告了他对这次损失的估计。由于戴蒙德-歇姆洛克股价这天狂降不止,他们损失惨重。
达尔听到米尔肯啪地撂下电话,抱怨说本部门在这起交易上的损失超过了本月的盈利。达尔感到很不解,这起事件怎么能影响到高收益证券的运作呢?米尔肯生气地解释说,本部门“离线”与布斯基共同投资了一只股票,结果现在又欠下布斯基1000万美元。达尔仍不明就里,但米尔肯情绪很坏,他不好再追问。过了一会儿,达尔去找洛厄尔·米尔肯去问怎么回事,但洛厄尔没理他。那天下午,米尔肯一直愁眉苦脸。
接下来,达尔和同事们对米尔肯的状态和对办公室里的压力及其影响越来越担心。业务忙乱不堪,公司纽约总部不断打电话了解贝弗利山分部的工作情况。米尔肯一直担心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可能失去在高收益债券市场的霸主地位,对每项业务都来者不拒。这期间,他们参与了皮肯斯对菲利浦石油公司的收购,米尔肯一个周末就为这起收购融资20亿美元。
工作气氛很紧张,使人透不过气来。米尔肯每天在交易台上一坐就是十四小时,眼圈都发黑了。他竟然称达尔为“汤姆”,一直这样叫了六个月,达尔也不敢给他纠正。达尔告诉洛厄尔:“迈克直说胡话。”洛厄尔说:“是的,我也很担心。”
让米尔肯最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欠布斯基的钱太多,其数量比他向达尔暗示的要大得多。布斯基和米尔肯一直在肆无忌惮地进行“互惠”交换,手段之多、危害之大前所未有。
1984年春天,米尔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客户之一戈登纳吉特(Golden??Nugget)公司(一家娱乐公司,董事长为米尔肯的朋友史蒂文·怀恩)开始秘密积聚MCA公司(环球电影公司的所有者)的股票,可能要收购它。到7月底时,戈登纳吉特公司已购得200多万股MCA股票,其股价从每股38美元左右升至43美元。然而,到8月时,怀恩和米尔肯发现这起收购不可行。戈登纳吉特公司想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将手中的股票出手,但如果让外界知道风声,这只股票的价格会很快下跌。尽管如此,怀恩10月告诉《华尔街日报》说,戈登纳吉特公司拥有的MCA股票只有不到5%,而且“目前”不打算清仓。
形势很微妙,米尔肯又找布斯基帮忙。于是布斯基以高价从戈登纳吉特公司手里接下了大批MCA股票,米尔肯承诺保证补偿他的损失。由于布斯基加入了对这只股票的购买,由于该股票的交易量继续增加,而且由于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在做戈登纳吉特公司的代理,在外界看来,MCA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比以前更大了。
由于预期MCA公司可能被收购,其他投资者介入了对该公司股票的购买,这时布斯基趁机出售这只股票。他分期分批出售,每次数量不大,以免引起注意。最后,布斯基确实蒙受了损失,但戈登纳吉特公司却以高价卖出了手里的股票,得以安然脱身,于是对米尔肯更忠诚了。这个误导市场的花招耍得非常成功。
现在米尔肯又欠下了布斯基在MCA股票上的损失。在此之前,他在费斯克拜奇公司收购案上还欠布斯基800万美元。布斯基飞往洛杉矶,第二天早上就提醒米尔肯不要忘了他们的协议。米尔肯安排手下的交易员加里·莫塔斯克(他一直负责记录米尔肯与布斯基的“互惠”交易)跟布斯基谈,让他们计算清楚结欠余额。与此同时,米尔肯开始炮制一连串的交易,尽力缩小差额。
由于米尔肯对垃圾债券市场拥有绝对控制权,他可以随意规定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实际价格是多少客户们根本不知道。于是,米尔肯以极低的价格把证券从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客户手里买回来,稍微提价后卖给布斯基,赚取少许利润。接着,让布斯基以高价将其返卖给德莱克赛尔。最后,德莱克赛尔再以更高的价格把这些证券返卖给客户们。通过这种方法,米尔肯偿付了布斯基数百万美元,同时自己也有盈利,可谓一箭双雕。当然,德莱克赛尔的客户们始终被蒙在鼓里,无辜成为“冤大头”。
但是,这些手段使过后,米尔肯仍没有彻底清偿欠布斯基的钱。于是,在布斯基的要求下,米尔肯又策划了一系列交易,这次是做手脚使布斯基减少纳税。
到1985年5月,米尔肯与布斯基之间的欠账抹平了。不过六个月,米尔肯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还给布斯基1000多万美元,这么多钱就这样“过户”给了布斯基,没有任何正常手续,连张支票都不用写。米尔肯对市场的超凡控制力由此可见一斑。米尔肯和布斯基都意识到,他们可以联手达到其他目标,不仅是通过内幕交易获利,而且在兼并收购中操纵市场,为所欲为。
那年春天,像西格尔和弗里曼一样,米尔肯也参与了KKR公司收购斯托勒通信公司一案。亨利·克拉维斯与米尔肯的关系不断增进,他对米尔肯的融资能力印象很深,于是委托米尔肯为收购安排融资,同时聘请西格尔担任顾问。西格尔在这起收购过程中始终没见到过米尔肯,但这是他第一次与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人员一起共事。在这个收购案中,米尔肯当然是不允许买卖斯托勒通信公司股票的,但他通过布斯基来买卖。在他和同事们开会商讨为KKR公司的提价收购提供融资一事后,马上要求布斯基替德莱克赛尔买进斯托勒通信公司股票。一切进行得很顺利,布斯基一步步地根据米尔肯的信息和指示进行交易,最后将替米尔肯经手的股票出手后为他们赚了100多万美元。
但是,根据内幕信息进行交易的收入并不多,即使是十拿九稳的内幕交易,其收益与米尔肯从收购交易本身挣得的钱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单是为KKR收购斯托勒通信公司提供融资,米尔肯就挣了4960万美元融资费。此外,他还在KKR收购后的斯托勒通信公司中获得股权利益。他把这些股东权益分成多个私人股份,以自己、家人和高收益证券部的同事为受益人。他没有告诉KKR公司或德莱克赛尔总部的约瑟夫他对股东权益做了这样的处置,而是谎称这些股东权益用来刺激客户购买债券了。在米尔肯的同事们看来,斯托勒收购案激起了米尔肯的无限贪欲,使他渴望参与更多的收购案。如果收购交易出现问题,尽管请神通广大的米尔肯参与,他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
这一点在特纳广播公司收购MGM/联合艺术家(MGM/United Artists)公司一案中表现得很清楚。斯托勒收购案结束以后,刚过几个月,亚特兰大特纳广播公司派人来与米尔肯接洽。无论从哪方面讲,特德·特纳都是米尔肯喜欢的那种客户。特纳是“亚特兰大勇士”棒球队和“超级电台”WTBS的所有人,最近又大胆创建了一个新的有线电视系统——有线新闻网(CNN)。特纳恃才傲物,行为果敢,一向令业界侧目。现在,他想买下MGM/联合艺术家公司,部分原因是该公司有一个经典电影库,他可以用它开办一个有线电影频道。然而,MGM/联合艺术家公司比特纳的公司大得多,而且特纳的资金状况很紧张,他打该公司的主意似乎自不量力,收购前景不妙。
米尔肯向特纳保证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能够为他筹集到收购所需的资金。MGM/联合艺术家公司和特纳都委托德莱克赛尔做代理,这对德莱克赛尔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虽然米尔肯向特纳保证他会对特纳给他的任何信息保密。
尽管米尔肯对特纳下了保证,但这起收购在进行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玄。特别是由于特纳和MGM/联合艺术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在那年夏天都不断恶化,连米尔肯垃圾债券的忠实客户也对购买这批债券踌躇不前。媒体开始出现怀疑的声音:《纽约时报》8月7日报道称,“华尔街对特纳能否弄到足够资金仍心存怀疑”;《华尔街日报》8月16日发文称,“尽管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表示保证为特纳融到所需资金”,但特纳如何消化如此巨额债务“仍是未知之数”。
8月,米尔肯指示布斯基购买MGM/联合艺术家公司的股票,并商量利润或亏损两人平分,米尔肯的所有权保密。米尔肯决心完成这笔融资,不过这起交易的条件确实需要重新调整。他安排布斯基购买MGM/联合艺术家公司股票至少可以达到两个目的:首先,让人产生著名套利人布斯基看好这起收购的错觉,从而有助于支持这只股票的价格;其次,有助于说服米尔肯垃圾债券的客户们相信,这批收购融资债券是值得投资的。当然,在米尔肯内幕消息的帮助下,两人的合作又告圆满成功。最后,布斯基和米尔肯在这只股票上共赚300万美元。像在斯托勒收购案中一样,这笔钱只是小头儿。米尔肯的部门最后为特纳成功筹得收购所需的14亿美元,从中获融资费6680万。
在马克萨姆集团公司收购太平洋木材公司一案中,米尔肯提供信息与布斯基具体操作二者的“珠联璧合”达到了极致。太平洋木材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红杉林所有者,而马克萨姆集团公司是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它是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的客户,它的崛起就得益于米尔肯发行的垃圾债券。这起收购案与上起不同,在上起收购中,MGM/联合艺术家公司至少想与特纳的公司合并,而在这起收购案中,太平洋木材公司极力为独立而战。但是,在米尔肯的作用下,太平洋木材公司的抵抗最终徒劳无功。
1985年9月底,马克萨姆集团公司宣布对太平洋木材公司实施收购,同一天即委托米尔肯和德莱克赛尔·伯恩汉姆·兰伯特公司为其安排融资。收购一宣布,米尔肯就指示布斯基大量购进太平洋木材公司的股票,这样一则可以推高收购出价,二则向太平洋木材公司施压,使其接受马克萨姆的收购。像以前一样,布斯基购入这只股票的收益有米尔肯一半。到10月22日太平洋木材公司终于被迫就范时,布斯基购进的该公司股票超过了总量的5%,对拉高股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马克萨姆集团公司分别于10月2日和22日两次提高收购价格,最后以每股40美元成交。
布斯基和米尔肯在太平洋木材公司股票上的净收益超过100万美元。布斯基大量购入太平洋木材股票拉高了股价,促使马克萨姆集团公司提高了收购价格,同时也提高了该公司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