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是什么好事,老夫哪里有打趣的心情啊。”周经长叹道:“会见的过程很简单,就是认罪,坦白,求恳而已······具体标准不知道,可依照老夫的估计,只要在私通鞑虏之事上没太多牵扯,应该就不会招致杀身之祸。
“之后,也有······嘿,立功赎罪的机会,”
他苦笑着解释道:“形势上跟流放差不多,不过还是有些不同的。一来牵扯的人不多,要出海的只有老夫,和周家有功名的子弟,其余人等皆不问,二来这确实也有立功的机会,若是做的好,将来甚至还有重返中原和朝堂的一天。”
“出海?”与其说周经是在向众人解释,不如说他是在自我安慰,所以在细节上多有疏忽。
“没错,就是海外······”周经当即又是解释一番,然后叹道:“下月初会举行一场大朝会,具体的章程到时候就会定下来了。”
“若是如此,那还真是……”大多数人都傻了眼。
倒是王琼心里有些高兴,这些人即便逃得了性命,也是生不如死了,自己倒也得了个痛快,其实也说不上孰高孰低呢。纟
最新章节 第743章 功过碑
第743章 功过碑
华夏人重乡土,背井离乡对大部分人来说,就像是噩梦一样,其中尤以读书人为甚。(w ww。d
大明也不是后世,没有那么多削尖了脑袋把家眷送出国门的官员,海外也没有比大明更繁荣富饶的国家。流放边疆已经是很可怕的事情了,还要飘洋过海去那些蛮荒之地,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在场众士人觉得生不如死了。
可相对而言,可以借此来保全家小,也未尝不是不幸之中的大幸,至于其他的就随他去吧。失望与悲哀,充斥了那个夜晚,与京城的整体气氛颇有些格格不入,无数声悲叹,无声的悲鸣,在朱门大院中静静的回荡着。
心情再如何低落,生活也是要继续的,第二天一大清早,大部分人又再次聚集在了军器司门前。没有喧闹,没有问候,每个人都只是走到门前,面色凝重的递过一个轻飘飘的封袋,然后便转身离开,见到同僚,也只是心照不宣的对了个眼色:你也来了啊。
也有没再来的,王琼便是其中之一。
他并不怨恨周经的出卖,换了是他,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不过,既然阴谋已经彻底暴露了,儿子还被抓了现行,那他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此劫了,何必还送上门去让人羞辱一番呢?
他能做的,也只有安心等死罢了,让他最为不甘的是,与那些古之圣贤相比,他死都死不安生。
“老爷,跟您说的一样,一早就有人出了永定门,都是军器司负责土木的那些匠师,现在都聚在天坛、山川坛呢。”
“动作好快,看来皇上已经下定了决心,要赶在二月前,在那场朝会上将一切都彻底解决了啊。”王琼痛苦的闭上了眼睛,无力的挥挥手,示意家丁退下。
雁过留声,人死留名,比起身殒家败,更加可怕的东西就是身后留下污名了,可现在,这样的噩运却已经降临在了他的头上。
宫中的对策一点都不复杂,首恶自然不会放过,但杀戮的规模却不会很大,更多的人会被流放到海外去。现在是倭国跟朝鲜,以及辽东草原,南洋的吕宋、安南也会很快加入进来,跟谢宏做过对,有功名的,面临的都是这样的下场。
比这更可怕的却是另外一桩事,那就是即将在天地坛竖起的功过碑!
天坛是皇家祭天的所在,对大明朝廷来说,哪里是非常神圣的地方。不过,从正德四年起,那里将会被开放,而且会有新的建筑物出现,那就是供人瞻仰缅怀的英灵碑,和供人唾弃的国蠹碑,合称功过碑。
初春时节一般来说不会大兴土木,可事情紧急的话,却也可以通融。何况立碑也不算什么大工程,功过碑上记录的都是当代人物,顶多也就是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犯愁,并不涉及历史人物,需要的工作量并不会太多,以珍宝斋工程队的水准,是不存在什么难度的。
谢宏也没有对周经隐瞒,第一批上榜的就是前次事变中涉及的人。殉国的将士都会在英灵碑上留下名字,另一方面,即将被清算的这些人,国蠹碑就是他们的归宿。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每个人的罪过,都是他们自己写下的,也就是周经所说的那个供状。
当然,不写,或者不照实写也无妨,那种人会面对另外一种处理办法,也就是王琼即将面对的那种:自己死,或者在酷刑之下招供,然后再死。最终罪状还是一样会被刻上去,朝廷一旦动了真格的,哪怕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也是想查就能查得出的。
这种招数不算新鲜,宋朝就有先例,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新旧两党就互相攻讦,互斥为奸党;其后的南宋,秦桧也是做了江南士党的替罪羊,在武穆像前跪了几百年。现在谢宏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历史上的正德朝,刘瑾得势之后,也曾玩过这么一手,他把刘健、谢迁等跟他,跟正德作对之人列了个表单,然后刻了一块奸党碑。不过刘太监没啥文化,做的也没谢宏这么绝,那碑上没有事迹,只有名字,后来他倒了台,这玩意也就彻底消失了。
谢宏这个策划,从名头讲就已经很犀利了,刘瑾、王安石以及苏逝、欧阳修这些人,顶多也就是给对手安个奸党的帽子,谢宏直接将这些人定义成了国蠹。
奸党主要涉及的是立场问题,好歹还给后世留下了些商榷的余地,可国蠹二字一出,那就是彻底的盖棺定论了,就算直属的后人得了势,想再翻案都难。
随着路边社影响力的与日俱增,王琼已经隐约察觉到了,当下的大明,信息传播是越来越快了。京城发生的事,当日就会传遍全城,然后在三五日内,扩散到北方数省,再然后是山西、南直隶,以至于江南这些地方。
谢宏掌控大局后,这种传播速度想必也会越来越快。如果全力运作,恐怕到不了夏天,功过碑的设立和其上的内容,就会传得天下尽知。
如此一来,若干年后,就算后世真的有人帮忙翻案,恐怕也得经过同等时间才能澄清人们的观念,进而将其扭转。三宝太监的功绩,经过了士人们何等的封杀,可百年后的今天,不是依然在流传?
何况以谢宏如今的势头,传统士人到底有没有翻身的那天,到了那天,还有没有人记得他自己,还很难说呢。
一想到这里,王琼就觉得未来一片黑暗,恨不得早点死了算了,可他不能还不能死,因为死了的话,也会被记录下来,那叫畏罪自杀,直接给前面的罪名做了注脚,想翻案就更难了。
他同样理解周经等人的感受,这帮人暂时不会死,因此倒也不会被刻到碑上去。不过他们的供状却会被印在报纸上,然后通传天下,不然怎么说是生不如死呢?名声、权势都没了,还得去海外冒着巨大的危险做苦力,好吧,据说,那个叫传教,是很文明的举动……
有其他选择的话,周经等人想必也宁愿中途跳了海,反正家小已经保全,一把年纪了,老命又有什么可顾忌的呢?
但是,他们不敢,原因和王琼差不多,一旦死了,就彻底盖棺定论了,活着的话就还有希望。只要功过相抵,就不会上国蠹碑,所谓传教的行动,据说对大明也是有贡献的,要不,怎么叫立功赎罪呢?
周经等人如今所求,也就是如此了,不要上碑,不要留名,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勉强抬起头,向南眺望着,王琼仿佛听到了永定门外传来的,清脆的‘叮当’,那是凿石碑的声音,说不定,正在凿的,就是他的名字和事迹,他绝望的闭上了眼睛。
在后世的明史上,王琼的名声相当之好,能吏、干员,又有识人之明,勇于放权于下,种种赞誉不一而足。
这些事情,他现在当然不知道,可却能估计得差不多,毕竟很多行为,他都是有意为之,只要不站错队,得罪太多人,总是留下个好名声的。花花轿子人抬人,刀笔吏也是读书人,又怎能例外呢?
不过,现在碑上刻的内容,就让他觉得不堪入目了。贪腐、以权谋私、侵占田地、尸位素餐,诸如此类的评价将会充斥其间,在这方面,比起正德元年那会儿,谢宏没有任何进步,但是,对王琼来说,这些已经让他不堪承受了。
这些行为在官场上都算不得大问题,除了贪腐经常用之外,另外几条连政争的时候都用不到,因为那是潜规则,谁敢拍着胸脯,指着别人的鼻子,理直气壮的说人家尸位素餐?
只要谁敢这么做,那么肯定会被对方以同样的手段反击,做事很难,挑毛病却简单得多,既然不敢保证自己没问题,当然也不能以此指责别人,这是常理。
但是,这些苦衷缘由,只有官场中人会谅解,百姓却是不认的。以前百姓不出声,是因为没有发出声音的渠道,更是迫于官面上的压力不敢出声,可他们心里却是鄙夷的,否则民间为什么那么推崇清官呢?因为那是某个无法实现的理想啊。
现在既然皇上都做了定论,谁还不敢指着国蠹碑大骂几声,吐几口口水么?
更别提王琼身上还有别的罪名呢,勾结鞑虏,阴谋造反,种种大逆的行为,都足可以置他于死地了。瞻仰完了英灵碑,再看到他的事迹,这么强烈的对比之下,说不定他的名头很快就会超过秦相爷了。
“老爷,不好了,许部堂府上传来消息,许大人得了天坛的消息之后,就把自己关在房里,等到有人探视的事后,发现……”管家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了进来。
他脸色苍白,额头上没有一丝汗水,与其说是累的,还不如说是吓的,兔死狐悲,从许府的悲惨境遇中,他仿佛也看到了自家的未来。
“许季升么……哈哈,没想到一向有坚毅之名的他,居然这么沉不住气,还比不上老夫这个书生。”王琼突然大笑起来,“也罢,成王败寇,管他身后如何呢?随他去吧,随他去吧。”
他笑得声嘶力竭,笑声尖利,如夜枭般回荡在空荡荡的府邸之中,让人毛骨悚然,仿佛给衰败的士党,奏起了最后一首悲歌。
ps。 小鱼很荣幸的接到了通知,弄臣上了三江频道的大封推,虽然是个新推荐,不知道到底厉害不厉害,但受到了认可,还是很高兴的,应该是下午两点换榜吧。就是顺口说一句,然后附个链接在这里,兄弟们有空可以去瞅瞅:
!#
最新章节 第744章 土包子逛大明
第744章 土包子逛大明
正常情况下,一年一度的大朝会都是在正旦举行,在秦汉时期,这朝会有着地方官员回京述职的作用,到了宋代以后,已经演变成了单纯的仪式,顺便还有接待外邦使臣,彰显大明气象的作用
这仪式的过程繁复,耗时又长,以正德的性子当然不会喜欢,不过,正德四年的这场大朝会,却是他主动要求的,并且将其赋予了多重意义。
首先就是对士党的最终审判,为此,正德下旨召回了不少地方官,准备在这些人面前,好好的演一出杀鸡儆猴。
其次,他还会宣布新政,以及海外开拓政策的正式实施,并且公布相关政策的详细内容,在未来的大朝会上,还会将进度公诸于众。
这两项内容的影响是最大的。前一条,在京城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应,阁臣杨廷和以下,绝望自杀者近百人,自杀者人数之多,地位之高,堪称本朝之最,就算放在洪武年间,也是绝无仅有的。
后一条引发的动静也不小,天津的情况早就传遍了京城,收益者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所以对新政全面推行报有期待的人也很多。
而有了大清算的铁血手段在前,本来持反对态度的人也不敢吭声了,其中相对精明者则是做好了准备,打算仔细研究研究新政的细节,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盈利的门道。
特权阶级里面也不都是蠢货,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阅历见识本就在普通百姓及那些小商人之上,只要肯于放下架子,放平心态,后发先至也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京城普遍的气氛还是乐观的,相比于大众,那些几百家的凄切,就不是很显眼了。
当然,如果单是这样,是没办法勾起正德的兴趣的,换成他亲自主持海外开拓工作,并且随船下南洋还差不多,令他期待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同时举行的纳贵妃的典礼,也就是二次大婚,简称二婚。
按照正规的礼仪,皇帝其实也是一夫一妻制的,也只有娶皇后的时候,算是正规的,得到朝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