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九月月底的时候,这件事拿到了廷议讨论,结果也是异口同声的反对。
廷议之后,这廷议的结果自要向呈上宫中御览,而接下来,朱棣便命解缙、黄淮、胡俨、杨荣四人觐见了。
大家聚在了暖阁,朱棣呢,显然是半宿未睡,显得有些无精打采,解缙不露声色的坐着,心里在想,陛下如此,却不知所为何事,莫非是为了那暹罗,这未免有些过了,暹罗毕竟只是化外之地,何至于天子如此劳神。
这时候朱棣抚案,含笑道:“诸卿,这天气要转凉了,连朕都有些吃不消,你们呢,也要谨记多添几件衣衫,这几个月,抱病的大臣有不少,你们是朕的左右臂膀,却不能出什么岔子。”
众人自是连忙应下。
为了活跃气氛,解缙便笑着道:“有陛下这句话,那病魔怕也不敢招惹微臣人等。”
于是大家都莞尔,朱棣也配合似得笑了笑,旋即他拿起御案上的一分奏疏,道:“廷议的讨论,朕已看过了,北京的扩建,势在必行,可是反对的人有许多,尤其是新任的户部尚书,哎,朕看了之后,便在想,若是夏元吉在,虽然他也会反对,可是他掌户部,朕要交代他的事,即便是再如何艰难,最后也总能挤出点钱粮来,朕记得郝风楼有句话,叫做这户部的钱粮就像蘸水的面巾,挤一挤,总是会有的。”
朱棣这番话,似有对夏元吉的怀念之意。
这倒让在座的学士们心里在嘀咕,莫非夏元吉又要重新起复了么,其实这大臣大起大落,倒也是常识,有时候陛下讨厌你,恨不得立即将你撵出去,有多远滚多远,可是人便是如此,时间久了,就不免念叨到你的好处,说不准心念一动,又官复原职,那也不一定。
第六百八十七章:圣意
对此,解缙心里却有些不舒服,新任的户部尚书是他的人,而夏元吉固然和自己的理念一致,可终究不是自己人。
就如这夏元吉固然是支持太子,可是在私交上,却与太子保持距离,这样的人当然对太子和解缙有好处,可是用起来,却总是不顺手,有时候人太注重于品德,做了君子,反而对别人来说是个麻烦。
现在陛下有思念夏元吉的心思,谁能保证,什么时候又将这夏元吉召回来,以夏元吉的资历,至少也是一个部堂,这反而给解缙多了一个麻烦。
好在陛下没有顺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而是话锋一转,道:“倒是暹罗之事,大臣们也是反对,这是何故,朕看哪,郝风楼的主意也是不错,他拒绝了朝廷加封他为暹罗王的美意,确实是为社稷着想,那一番话,朕看着也是谋国之言,对陛下有百益而无一害,历来圣明的天子,开疆扩土是必不可少的,你看秦皇汉武嘛,哪个不是如此?”
秦皇汉武其实也有许多让人诟病的地方,可是依旧是声名赫赫,无论后世之人如何评价,朱棣对这二人,却很是欣赏。
这固然与朱棣的志愿有关,他靠马上得天下,若论文治,如何比得过其他天子,他地长处就是武功,因而朱棣想要成为圣主,自然也就在这上头打主意。
可是解缙等人对秦皇汉武之事,心里却是漠然。大明本就疆域万里,富有四海,要那些不毛之地做什么?
这当然与他们的属性有关。他们所代表的,乃是以地主士绅为代表的一群人,而对于这些人来说,管理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首要,想要安生过日子,当然是四海升平才好。假若隔三差五要开疆拓土,这钱粮就必不可少,钱粮从哪里来。还不是加征粮税,加征粮税倒也罢了,朝廷还需要征用民夫,许多人都要征用了去。谁来给自己种地?
若是战事顺利。当真是开了疆,对他们没有一丝的好处,可若是战事败了,朝廷更不免要继续找回脸面,反而对他们有损。
所以对于地主和士绅来说,任何战事,对他们都是不利的,他们要的便是太太平平。至于这兵伐之事,自然是能免就免。当年的南宋,曾有主战派极力要求北伐,结果却招致了大量臣子的反对,这里的本质其实并非是这些臣子没有热血,实在是在他们的背后,那些拥有土地的地主和士绅们的意志,北伐就要损害他们的利益,无论再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他们也宁愿苟安于江南。
反观谅山的那些财阀集团,却又不同,财阀要的就是损耗,损耗越大,才更有生产的需求,而且一旦开了疆土,就等于是开拓了新的市场,对财阀来说,他们担心的从来不是浪费和损耗,担心的只有需求不足,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需求越大,大家才能从中分一杯羹,因此在谅山那儿,几乎所有财阀所控制的言论,往往都是邻国对自己的不友善,只巴不得朝廷天天开启战端才好。
因此当时在征暹罗之时,两个利益集团虽然各说各话,其实却早已在暗地里进行了交锋,一方是一面倒的反对,一方却是一面倒的支持,双方可谓是势同水火。
自然,解缙这些人眼下要的,却是郝风楼加封暹罗国王,此人一旦就藩,就等于少去了一个对手。
解缙道:“陛下,大臣们如此,想来自有他的道理。”
朱棣冷笑:“哦?道理,什么道理,有什么道理,不妨就明讲吧。”
那黄淮有些忍不住了,道:“陛下,暹罗乃是不毛之地,要之何用?”
若是此前,朱棣或许还会赞同这个观点,只是郝风楼已给他吹过风,他自然不能苟同,于是笑道:“这你们却是有所不知了,暹罗和真腊,土地肥沃,只不过是当地土人人少,且不谙耕种之事罢了,假若朕下旨移民开垦,不出十年,那里便可称为鱼米之乡。”
黄淮道:“能不能成鱼米之乡,却是两说的事,暹罗与我大明民俗各有不同,臣等担心的是,这暹罗之民桀骜不驯,我大明恩泽四海,那暹罗王有不臣之心,大明予以一些教训也就罢了,哪有毁人宗庙,侵人土地之事,这若是传出去,不但各国忧惧,人人畏我大明如虎,而且暹罗土人必定要揭竿而起,那里距离我大明腹地,又是山长水远,朝廷莫非年年都要调拨军马,前去弹压么?陛下富有四海,又何须这一隅之地,反而坏了自己的贤德之名,与其如此,不如置暹罗王,使他领国,他们沐浴了我大明的恩德,必定年年岁贡,永不相叛。”
朱棣倒是有些心动了,这话倒是有点对他的胃口。
那胡俨见状,也是附和道:“微臣也是附议黄学士之言,暹罗对大明,就是一个包袱,与其如此,倒还不如效仿秦晋之事,使他们复国,成秦晋之好。”
解缙趁热打铁:“黄公所言甚善,陛下,其实百官大多数,都是这个意思。”
大家众口一词,解缙又提到了百官。
本来假若只是黄淮一人说,朱棣心念动摇,确实不愿因为一个小小暹罗,而使各邦疑惧,使各藩都认为大明垂涎于西洋的土地,可是如今大家如此同声同气,那郝风楼的话却仿佛在他耳畔之中又是响起:“陛下,文武百官,大概是因为不愿让陛下尝到甜头吧。”
想到这里,朱棣的眉头不由皱起。
因为这句话透着两层意思,一层是自己似乎是被人耍了,另一层却是这些人,伙同在一起,为了自己的私利,想要左右自己的决策。
朱棣不由冷笑。
他眼眸深邃,慢悠悠的道:“哦,看来朕的大臣们,似乎都反对郝风楼的意思,是么?”
这句话,却是有些莫名其妙,让在座的学士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
朱棣却是似笑非笑的道:“可是朕却是觉得,郝风楼的建言,老成谋国,将士们厮杀疆场,为咱们大明开疆拓土,难道要轻易拱手让人?你们拿,未免也太大方了,我大明固然是重恩而不重威,只是那暹罗王失德,朕吊民伐罪,这又有什么好教人说闲话的?你们平时都说,这天下各国都仰慕我大明,既然如此,料来那些暹罗人也很愿意成为我大明的子民吧,朕理应满足他们的愿望才是,依着朕看,这件事,就按郝风楼说的办,解缙,你来拟旨意,其一,改暹罗为定南行省,其二,于定南省设资政院,使这暹罗土人推举大臣秉持军政之事,其三,在暹罗设十三府,同设十三卫……”
解缙不由愕然,只是陛下虽然看上去说的轻松,却又有一种不容人拒绝的威严,其他几人正想再劝,解缙却觉得情况有些不对,连忙给黄淮和胡俨二人使了眼色。
……………………………………………………………………………………………………………………………………………………………………………………………………………………………………………………………………………………………………………………………………
从暖阁里出来。
解缙刚走几步,便被黄淮追上,黄淮显得气急败坏,不禁道:“解公,陛下如此专断,解公为何不仗义执言,莫非这件事,就如同儿戏一般?”
黄淮所说的儿戏,不只是因为不能将郝风楼禁锢在暹罗,而是这暹罗的资政院之事,这暹罗既不派遣朝廷命官,又不封一个国王过去,却全凭暹罗人自行推举大臣主持政务,这显然,有些儿戏了,这不是胡搞么,历朝历代,乃至于中外,也不曾有过这样荒唐的事。
解缙微笑,道:“既然黄公知道这是儿戏,那么就不妨,让它儿戏吧,既是儿戏,将来迟早要闹出事来,到时咱们再仗义执言,又有何不可,何必要急于一时?况且,今日陛下突然变了口风,老夫觉得,必定是那郝风楼事先就进了谗言,这个时候我们何必要碰这个壁,哎……可惜了,原本将那郝风楼禁锢在西洋,京师中的麻烦,就少了一半,看来咱们还是不得不和那郝风楼打交道,不过,其实这也无妨,你看,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郝风楼固然是厉害,可是他想改变江山的颜色,却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了,蜉蝣撼树、螳螂挡车,何其不意,黄公,你不必多虑,这几年,老夫其实是想明白了,咱们不能做石头,做石头便是中流砥柱,看上去是坚硬,实则迟早却是要被水流冲垮。咱们要做水,水无常势,也无长形,因时而动,因地而形,时间有的是,不必急于一时。”
他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笑了一声,走了。
第六百八十八章:基业成矣
宫中的旨意终于出来,旨意并没有脱离郝风楼的期望,一切都如郝风楼建言的一般,并无二致。
其实这份旨意,关注的人除了一些朝廷命官,士林和坊间倒是闹了许多争议,有人捶胸跌足,说是朝廷胡闹的,也有人觉得朝廷如此,未免失德,于是有人一阵哀嚎,倒也有‘无知百姓’,觉得这样,似乎也没什么不妥,朝廷开疆拓土,这不正是盛世的征兆么?
自然,寻常百姓觉得好,未必就是真的好,因为这些人自然没有发言权,他们说好和坏,都和舆论无关,就如那万民伞一般,地方官员离任,自然也轮不到你寻常百姓来评价,好坏终究是士绅老爷们的事,若是当真做好了,士绅老爷们不但敲锣打鼓的相送,自然还要假托‘万民’的意思,代表一下广大人民群众,送那么几柄伞意思意思。
假若真有一些愚民,自认为这万民伞当真和‘民’有关,那么就未免让人觉得可笑了。
说来也是可笑,那暹罗相隔万里,许多人甚至连暹罗在东南西北都不知道,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的牢骚,该骂的自然还在骂,只是读书人对于‘愚民百姓’固然是专断,总是如后世公知一般喜欢代表一下人民群众质疑一下朝廷,大放厥词几句,可是恶人终有恶人磨,皇帝老子压根就不搭理你,你能奈何,当今天下,看了不是明末之时一群东林公知们指点江山的时候,真要敢把事情闹大了。这廷杖和官军的枪棒可都饥渴难耐。
而郝风楼得了消息,却是大喜过望,他连忙修书。命人飞快送去谅山,事实上,这份圣旨,关系到的乃是整个西洋的格局,只要有了圣旨,郝风楼几乎可以肯定,数年之内。西洋一带,很快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修书之后,郝风楼旋即便请了那陈夫子来。
陈夫子得到郝风楼的召唤。自也不敢怠慢,在翰林院下了值,便坐了轿子前来拜谒,其实郝风楼和陈夫子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交。可是大家心里清楚。大家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因而都必须维护对方的利益。
陈夫子落座,看着这个年纪轻轻的海防候,那满肚子的雄心,立即烟消云散,要知道他自创陈学,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之下迅速传播,而他自然而然。在交趾云贵一带被人称颂为大贤,百年之后。若是陈学的影响依旧,将来混个亚圣的名头,却也未必没有可能。
他心里本就渐渐有些骄傲,可是一见到这个名满天下,交趾一带军、政、文、商的背后实际操纵者,竟是这么个‘小’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