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时汉朝-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孝单于能当上匈奴大单于,还得感谢一个汉朝女人。那个人,就是曾经和亲的王昭君。王昭君嫁到匈奴后,她的和亲思想深入人心,传到了她的大女儿身上,后来大女儿出嫁后,又传到大女婿身上。而支持孝单于当匈奴大单于的,就是王昭君的大女婿,时为右骨都侯。

王昭君的大女婿右骨都侯跟孝单于做了笔政治交易。说,他支持孝单于当大单于,但是大单于必须跟新王朝和亲。孝单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于是,孝单于当上匈奴大单于后,就派人来和亲了。

匈奴人想和亲,对王莽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他主张对匈奴开战,闹得前线后方的百姓鸡犬不宁。所以匈奴提出和亲,恰好可以给他一个台阶下。

然而,匈奴使者告诉王莽,关于和亲,单于有个小小的要求,就是请新王朝把他的儿子遣送回国。

王莽一听,傻了。

孝单于想要儿子,为何之前逃回匈奴时不带上一起跑路?他那个当人质的儿子早被王莽拖出去砍了,去哪弄个活人给你遣送?但是,没有儿子交还单于,还想继续和亲,那就悬了。

冲动是魔鬼,王莽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但是,王莽马上就有主意了。想要儿子是吧?没问题。只要谈判成功,什么都好说。

王莽这招,就叫忽悠。然而,忽悠得了今天,能忽悠得了明天吗?当时砍杀孝单于儿子时,许多外国使者都在现场的。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道理王莽还是知道的。然而王莽决定,趁风穿透墙壁之前,签下和亲协议。于是乎,王莽动作极快,派出代表团前往匈奴谈判。原来的匈奴使者,就先拖住,留在长安。

王莽的代表团携带大量黄金和布匹赠送给孝单于。然后,他们又拍着胸膛对单于保证说:“单于您的儿子还活着,只要签了协议,我们马上就给您送回来。”

孝单于像吃了一粒定心丸,就签了条约。不久,代表团回国,王莽就命令撤军。这时,匈奴使者也终于回国了。

事实上,匈奴回国之前,已经打探到,孝单于的儿子早被王莽砍了。于是乎,他们回到匈奴后,首先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孝单于。

孝单于一听,好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王莽忽悠他,已经是第二次了。之前,王莽派人携带重金把他三兄弟骗入汉朝境内,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封他为孝单于。现在,杀了我儿子,还骗我签了和亲协议。

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仿佛听见了苍茫旷野中,传来了孝单于一句冲天的怒吼:王莽,你这个大骗子,老子跟你没完!

没完,那就继续玩吧!不管彼此,无论对错,终有一天,大家都跟着玩完的。

四 最后的王太后

王莽热衷于古仪研究,并非没有一点实用价值。比如王太后的历史定位,这是个礼教技术难题,而王莽经过认真努力,终于把它攻克了。

王太后已经很老很老了。人老不死,谓之贼,王太后却活得比贼难受多了。她这整整一生,经历了四世皇帝。丈夫活不过她,儿子活不过她,自以为强悍无比的傅太后活不过她,傅太后的孙子——双性恋汉哀帝也活不过她。她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沧桑与变幻。那一幕幕活人活剧,就像泡影一样在她面前破裂,荡然无存。

这么一个国宝级老太婆,却给王莽出了一个难题。王太后挂着汉朝的封号,却享受着新王朝的阳光和高级待遇,严重违背常规。于是,王莽就琢磨着,以新王朝政府的名义,给王太后封个啥号才合适呢?

当然,王莽知道,王太后生是汉朝人,死必是汉朝鬼,给她换封号,肯定不乐意。不过,在大事面前,乐不乐意都得听王莽的。当初,王太后不是不乐意交出国玺吗?可最后不都交出来了嘛!王莽想了想,下诏给王太后换了一个新尊号,名曰“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尊号这玩艺,就像手机号,管用就行。所以,王太后也没啥意见,但是下面这件事不一样了,王太后实在忍不住要发飙了。

事情是这样的,王莽认为,王太后既然是新王朝的太后了,那么就应该按新王朝的规矩,给王太后找个像样的葬地。王莽找呀找,一拍脑袋,竟然想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王莽看中的这块风水宝地,已被人占为己有,盖了一座宗庙。死人是斗不过活人的,王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那庙拆了,重新盖了一座新庙,名曰“长寿宫”。

接着,王莽就设宴摆酒,请王太后过来。他指着新庙对王太后说:“将来这块地方,就是您的葬地了,不知您满意否。”

王莽话还没说完,王太后已经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了。你道王莽拆的是谁的庙?竟然是王太后的男人汉元帝的。

王太后悲哀万分,指着新庙质问王莽:“这庙得罪你什么了,凭什么要拆?”

王莽无语。

王太后再问:“这本来就是汉元帝的庙,我是他的皇后,这样换成我的庙,合适吗?”

王莽还是无语。

王太后挥挥衣袖,对王莽说:“你走吧!我不想跟你说话了。”

两人不欢而散。

亏王莽想得出来,以为拆了旧庙,就能拆掉一个王朝的痕迹,就能抹去王太后心里的记忆?这么多年来,王莽想当安汉公,随你;想摄政,让你;想当皇帝,任你;想换尊号,无所谓。但是,你就不能随便就拆了汉元帝的宗庙。

没有汉元帝,就没有王皇后,就没有后来的王太后。没有王太后,你王莽别想说当皇帝,你这个穷光蛋的孤儿,想吃香喝辣都难。所以说,做人是不可以这么无耻忘本的。

王莽似乎认识到,自己做得太过了。但是,什么都晚了。王莽想换个花样哄王太后开心,可是王莽一出现在王太后面前,她就止不住的伤心。

埋葬西汉王朝的,就是眼前这个大伪若真、权术耍尽的王莽。如果自己只活到四十岁,不,即使是只活到七十岁,王莽做梦都别想当皇帝。那时,汉朝将是别样的风景。时光不再,一切都无法挽回。

王太后开始忏悔了。她要向汉元帝忏悔。王莽规定,新王朝服装颜色为黄色,每年十二月一日为新年。但是,王太后仍然穿着汉朝的黑色衣服,按汉朝日历过日子,一月一日新年之际,前往汉室宗庙,祭祀天地神灵,独自进餐。

公元13年,王太后过了人生最后一个新年。二月,崩于长安城,享年八十四岁。

王太后走了,突然之间,一股巨大的孤独感侵袭着王莽。王太后到死都可能认为:王莽想得到的,什么都得到了,心里应该很爽。事实上,他一点都不爽,他心里苦得很,却没有人能够懂他。

他热爱权力,但并不痴迷权力。权力不是终极目的,不过是实现终极目的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多年来,他内心都装着一个疯狂的梦想,那就是大刀阔斧改造社会,重新给天下人描绘出一个美丽的理想国。

他眼中的理想国,就是人所有居,居有所安;安居才能乐业;乐业,天下才会兴旺发达。但是,当他按着绘好的蓝图去改造这个社会时,天下呈现出来的,非但不理想,而且更糟糕。而面对这一切,他真的不知道是社会变得太快,还是他的智慧不够。

为了这个王朝,他一个人在战斗。本来,全国各地送往京城的奏书,可以先由宫廷秘书批阅,然后皇帝再过目就可以了。但是,王莽却独自包揽。于是乎,他像一部开足马力的机器,叫上贴身随从,日夜不停地工作,可这样也看不完那些堆积成山的奏书。

王莽并非想独干,而是只能自己单干。很简单,他没有战友,没有信得过的亲信。那些信得过的,不是死了,就是畏惧他而离去。比如孔光和王舜。

我们又知道,王莽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和平当上皇帝的第一人,是通过盗权得到的。他能盗权,别人也能盗权。所以,为了防止别人盗权,就不能放开权力。既然不想放开了,那大量的活儿,就得自己来干了。

于是乎,王莽在夜里苦干着,宫廷秘书却在心里偷乐着,各郡的郡长却在后面干急着。

宫廷秘书偷乐,那是因为只领工资,不干活。活儿都被领导一人包下了。各郡郡长着急,是因为送出去的公文,甚至等了几年也不见批下来。既然不批,那就怠工。

一怠工,天下积累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

公元17年,荆州发生大饥荒。大量饥民推出首领入城抢劫,后又盘踞绿林山,时称绿林军。一夫作难,天下响应。反饥饿、反新王朝、反王莽的战火,再度燃烧。

这次,王莽真的迷茫了。

谁能告诉我,末日,新王朝的末日真的要降临了吗?

《那时汉朝6:刘秀起兵大汉中兴》

目录

第一章 变天

一 不是每个刘秀都有传说

二 转行造反

三 星星之火

四 联合决定胜利

第二章 成名之战

一 昆阳告急

二 愚蠢是愚蠢者的坟墓

三 刘秀之秀

四 王莽末日

第三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

一 抉择

二 别人的地盘,别人做主

三 绝处逢生

四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第四章 崛起

一 会兵

二 扫荡北方

三 登基称帝

四 混乱的长安城

五 最后的刘玄

第五章 天下攻略

一 长安攻坚战

二 追杀赤眉

三 后院好大一把火

四 东征

五 猛人耿弇

第六章 西边,可怕的对手

一 两个极品敌人

二 马援出道

三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

四 背叛的代价

第七章 血染的风采

一 破局

二 血色葬礼

三 卷土重来

四 公孙述

第八章 定风波

一 刺客,又见刺容

二 疯狂的吴汉

三 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四 吴汉屠城的社会学分析

第九章 马援祭

一 刘秀的心事

二 马援这一生

三 死结

四 悲伤的政治游戏

第十章 宫心计

一 后宫

二 泰山之巅

三 好孩子,坏孩子

四 汉朝的富二代们

第十一章 西域不是传说

一 征伐北匈奴

二 窦氏集团发展简史

三 热血青年小班

四 不世功勋

第十二章 铁血雄胆

一 光荣梦想

二 猛将出江湖

三 炼狱

四 勇敢的心

五 攻城战

第十三章 丛林法则

一 马皇后

二 马家店开张记

三 造星运动

四 窦家崛起

五 垄断的诱惑

第十四章 蝴蝶效应

一 邪门窦宪

二 诡异的蝴蝶

三 赎罪

四 燕然勒石

五 终结者

第一章 变天

一 不是每个刘秀都有传说

上苍要灭王莽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历史的昨天,王莽盗了刘家的皇权;放眼现实的今天,王莽权位摇摇欲坠,低头一看,原来很多人都在埋头苦干,一副众志成城的干劲,准备将他的墙脚挖了。王莽再仔细一看,完了,冲在最前面、挖得最猛烈的,竟然是一个陌生的熟悉人。

说陌生,因为从来就没见过这个人;说熟悉,是因为他挖墙的技术似曾相识。看来苍天是长眼的,做了损人的事,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不过想看别人挖墙脚的都别猴急,还是先看他眼前这个挖墙人的光荣成长史吧。

话说公元前6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有点漫长,有点难熬。那时,济阳有一座宫,名曰武帝行过宫,长年关闭。济阳令刘钦命人打开宫殿,打扫干净,他要在这里迎接他的第五个孩子的降临。一直等到子夜,终于听到了一声带着热气的啼哭,打破了寒冷的夜空。

这个黑夜里降生的孩子,注定要给世界带来光明。那时宫里没有灯,没有火,但是刘钦赶到产房里时,发现妻子生的是儿子。刘家并不缺儿子,让济阳令意外的是,行过宫产房里溢满赤光,如同白昼。

刘钦马上找了个卜者占了一卦。占卜的人告诉他,这是吉兆,孩子将来贵不可言。孩子他爹突然想起来了,那年夏天,他的稻禾长势特别好,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冥冥之中,一切安排可否是天意?刘钦犹如神灵附体,就给孩子取了个名,叫刘秀。

传说很离奇,神话很受用,可现实很残酷。刘秀家族发展史套用鲁迅笔下九斤老太太的一句话说,那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如果从高祖刘邦算起,刘秀是刘邦九世孙。这九世算起来,是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了,遥远得让人感觉不靠谱。

还是看近点的吧。刘秀曾祖父刘外,曾经是个太守;到了祖父刘回这代,只当了个都尉;再到父亲刘钦时,只当了一个县令。而到了刘秀这一代,刘家所有光环就像天空的一片残云,彻底被狂风卷走了。

武帝行过宫里那曾经的满室赤光,并没给刘钦带来好运。刘秀九岁时,刘钦就蹬腿上天了。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