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时汉朝-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灌夫叫完之后,转头对属下的兄弟吼道,不怕死的,跟我来。

吼完,有几十个不怕死的站了出来,表示愿效死替灌夫报仇。灌夫当即披甲上马,跑出军门,冲向吴军。

二三十个人,就要冲千军万马,果然是脑热充血了!

然而,壮士们既出军门,突然有人打退堂鼓。一个喊停,另外的人也心虚得不行。大家在军门外徘徊一番,原先那些喊得超响亮的,最后都决定不踩这趟浑水了。

灌夫抬眼一看,只有两个兄弟和他自家的十来个骑奴愿意送死。

怕死的就留下吧,这事也不勉强大家。灌夫率着这十来个人一路狂奔,直指吴王刘濞的军帐。吴军似乎也被灌夫搞蒙了,只好被动地拿起兵器和对方丁当丁当就打起来。

交战的结果是,灌夫用他属下的十来条命,换了对方几十条命,只剩下他一个喊杀乱冲,最后见冲不得,只得复还汉营。

灌夫回到军中时,浑身重伤。幸好军医留有良药,替他包扎,总算捡回一条命。然而,灌夫伤口还没好,又要向灌何请命,说要去干刘濞报杀父之仇。

灌夫已经起死回生过一回,算是奇迹。如果再冲出去,真的是竖着出去,横着被抬回来了。

见过怕死的,没见过这么不怕死的。灌何也挡不住灌夫,只好向周亚夫汇报。周亚夫将灌夫唤去训了一顿,灌夫才作罢休战。可从此,他却名声鹊起,天下无人不知灌家出了个猛将。

汉军打败吴楚联军后,灌何给景帝打了个报告,说灌夫英勇杀敌,应该封官。景帝看过报告,立即提灌夫为中郎将。

其实,考察灌夫的性格,英勇二字是正面标签,翻过来一看,就变成鲁莽了。事实也是如此,当官没多久,灌夫又惹事丢官,闲居长安。闲居不久,中央再次起任灌夫,封他代相。

景帝崩,刘彻登基,认为淮阳地处劲兵之处,应该派猛人灌夫去镇守。于是,灌夫被迁为淮阳太守。又过一年,刘彻将他调回长安,任为交通部长(太仆)。

好景不长,灌夫和长乐宫卫尉喝酒时,大发酒疯,将人家殴打一顿。很不巧的是,灌夫殴打的这个卫尉叫窦甫,是窦太后的亲戚。

当时,刘彻一听,这还得了。如果被窦太后听到了,十个灌夫都不够老人家宰。于是,刘彻紧急将灌夫调出长安,迁为燕相。没想到,灌夫在燕地又没待多久,再次惹事丢官,只好回长安闲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灌夫这厮,简直就是为惹祸而生的。

灌夫爱惹事生非,跟他的猛人性格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时长安人都知道,灌夫性格刚直,不好拍马屁。正因为如此,还落下一个毛病。

此毛病就是:对待长安皇亲贵戚,就像秋风扫落叶,寒冬冻霜枝,任意凌辱,天不怕地不怕。对待地位低下的士子,犹如春天般的温暖,夏天般的甘泉,照顾恭敬如初,无微不至。

终于看明白了吧,这就是灌夫悲剧的根源。很不幸的是,窦婴孤不择友,竟然将灌夫这个祸种傍上,也被捆绑着送上一条不归之路。

尽管灌夫屡屡丢官,却不愁吃穿。原因很简单,他很富有,是个千万富翁。仅家里养的食客,就有数百,与他来往的都是天下豪杰及大奸大滑之徒。正因为他黑白通吃,所以他之前都混得很开。其老家颍川的宗族兄弟趁机赖他名声,横行乡下,霸田占地,收保护费,大发横财。

因此,灌氏家族在颍川的人气指数跌到谷底。有一儿歌为证: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这歌唱的意思就是:颍水清清,灌氏家族就安宁无事。如果颍水浑浊,灌氏家族恐怕就要被灭族了。

颍水清浊,朝夕不同。一轮太阳,可将颍水晒清;一场大雨,可将颍水搞浑。所以,灌氏祸福,只在瞬间。老百姓还是相信那句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果。不是不报,只是时间未到。

在人生的战场上,灌夫似乎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然而,他最后这次丢掉燕相一职后,再也爬不起来了。

有钱无官,权贵巴结的心思渐渐冷却。门庭冷落鞍马稀,牛逼一去不复返。就在这时,得意的灌夫,被失意的窦婴撞上门来了。

窦婴之所以看上灌夫,是看上他的暴力股值,认为他能为己所用;灌夫看上的是,窦婴的外戚关系和丞相旧名。于是,两人遇上,一拍即合,大叫相识恨晚,结成抱团。

那时,失意的窦婴和失意的灌夫,这对同病相怜的朋友,都找到了共同的娱乐爱好:出门打猎,游山玩水,互为知己。

后来的事实证明,窦婴找灌夫为知已,的确找错人了。确切地说,灌夫不是什么好知已,也不是一棵好乘凉的大树,而是一颗不定时炸弹。

就差一个可以拉响炸弹的人了。

和亲是个难题

公元前135年,秋季,八月。东方孛星出现,星光长久不衰。

按天文学家的看法,东方肯定要出事了。果然,这年秋天,闽越王骆郢率军攻打南越。南越王赵佗曾经是东方的地头蛇,如今赵佗在地下朽矣,儿子赵胡接班,轮到骆郢来欺负他来了。

赵胡不敢动兵,立即派人向汉朝呼救。刘彻一看,不得了,又是这个闽越王。赵佗死前,已拜汉朝为大哥。闽越欺负南越,就等于欺负大哥的小弟。

于是,刘彻牙齿一咬,狠狠地说出一个字:打!

汉朝兵分两路:一路是由外籍官民接待总监(大行)王恢,从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出发;另外一路是由农林部长(大农令)韩安国,由会稽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出兵,准备两路夹攻闽越。

大队人马已经出发,这时刘彻收到一封长书。翻开一看,长如裹脚布,臭味扑鼻,连蚊子都要惧他三分。此书作者,正是淮南王刘安。刘安者,刘长之子也。刘安上书的目的就是反对刘彻南征。其根本理由大约如下:

第一:陛下君临天下,应该推行仁政,主张和平。自汉朝开国以来,两越互相殴打,已不下百次。然而,汉朝从未真正派军队深入作战。这是为什么?主要是南方地湿山深,障气满林,猛兽出没,汉军不适应异地作战,肯定吃亏。曾记否,南越王曾经背叛过汉朝,我老爹刘长派兵想深入作战。结果,当时时逢夏季,霍乱横行,咱们的兵,上吐下泻,被迫还军。

第二: 闽越有数十万军队,我们要拿下它,必须有五倍以上的兵力。伤兵损将,劳民伤财倒不说,就算我们拿下了闽越,俘虏全国,那也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买卖啊。我听说闽越王骆郢已被他的亲弟骆甲干掉,陛下不如像对待东海王国一样,将他们全国迁往中原得了。当然,如果您觉得麻烦,可以另扶持亲汉之王,分封王爵,令其永世为汉藩属。

从辈分来说,刘彻应该叫刘安一声叔叔。当初,刘长本来和刘恒亲如手足,可刘长为人太过嚣张,甚至愚蠢要起造反,所以被刘恒废掉。这个刘安,人还算好,还特有才。刘彻很欣赏他才,但就此书而论,刘彻实在不敢苟合。

世界上,有不死人的战争吗?搞定闽越,下一步就是匈奴。这是一个国家大方略。就算南方天天闹霍乱,这场战争是必须打过去的。于是,刘彻将刘安的长书丢下,暂时不给刘安回复,大军继续向南推进。

然而,好消息马上传来:闽越内部自己先打起来了。

此内哄正如刘安书里所言,闽越王骆郢被其弟骆甲砍下头颅,正火速送往王恢处。同时,骆甲代表闽越王国向汉朝道歉,愿意撤兵,愿拜汉朝为大哥,自己甘居小弟之位。

这个结果实在出人意外。王恢一看,心花怒放,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行了,既然都认输了,咱们就不打了。于是,王恢立即停止前进,飞书告知韩安国,不必费神前往了。同时,王恢将骆郢人头飞报长安,请刘彻定夺。

既然人家都服输了,再打就没意思了。于是,刘彻即刻下诏撤军,同时,派严助安抚南越王赵胡。

其实,安抚是假的,讲条件是真的。汉朝帮了你这个大忙,南越王国至少得有个表示。

汉朝的条件很简单:赵胡你的南越王照做不误,但你必须派太子到长安当人质,发誓对汉朝永无二心。

赵胡一听,这个条件不算苛刻啊。他当即感动得濞涕都要流出来了,马上对严助说道:您放心,我不但要派太子前往,我本人也要走长安一趟,当面向天子说声感谢。

于是,赵胡打发严助先走一步,等他的官服做好了,马上动身。

但是,赵胡还是没去成长安。

原因很简单,他害怕了。他不敢断定,刘彻是狗还是狼;但是他敢断定,他就是那软绵绵的肉包子。万一这肉包子打出去,有去无回,怎么办?

对刘彻来说,其实赵胡来不来,都无所谓了。赵胡心里害怕了,有事必求汉朝。只要达到这个效果出来了,皇帝的政治任务,也算完成了。

然而,汉朝搞定了闽越,一直跟汉朝过不去的匈奴也想歇歇菜了。同年,匈奴风闻汉朝对闽越不战而胜的消息,后腿一抬,主动跑来汉朝,说要和亲。

刘彻一听,心里不由冷笑。以前,从来都是汉朝主动和亲。现在汉朝的腰板子硬了,你也知道主动来和亲了是吧。好嘛,既然你提了,那我就找人来议一下。于是,刘彻开了一个朝会,就匈奴和亲一事来议。

自高祖以来,和亲这个规矩定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人再敢喊打。和亲,和亲,再和亲,从此成了汉朝对匈奴的基本国策。如果谁有发出异音者,简直就是挨骂遭扁。没想到的是,事隔多年,又跳出一个喊打的人来。

此喊打的,正是大行王恢。

王恢,燕人也,自诩了解匈奴。他对匈奴喊打的理由是,自汉朝开国以来,匈汉两国和亲,蜜月不过数年,总是匈奴先反。所以,每次吃亏的总是我们。老虎不发威,他还以为是病猫。不如,今日咱们就牛逼一次,拒绝和亲,打回匈奴老家去。

王恢一说完,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对。此人,就是新任御史大夫,韩安国。

韩安国的意见是,和亲。

他的理由大约如下:匈奴人,向来都是像候鸟一样,没有固定场所。再加上大漠地域广阔,我们追打他,实在很难。如果我们出兵,有劲都没地方使,搞得兵困马乏的,匈奴就会趁机反扑。最后,吃亏的只能是我们。再说了,自古以来,我们都不将匈奴视为人来看(自上古不属为人),跟鸟人过不去,有啥意思,还是和亲好。

每当我读到韩安国这段话,总不禁暗然一笑。和亲就和亲了,干吗还要骂匈奴为鸟人。看来,咱们的阿Q精神真是源远流长,不愧为中华一大文化特产啊。

一边说要打,一边要说和亲。到底该打,还是该和亲,刘彻一时心里也没有底。首先看王恢,他说得没错,匈奴欠汉朝这笔旧账,该是让他还的时候了。可是韩安国说得也很有道理,汉朝没有飞机,又没有卫星定位,而匈奴总是打一枪换一炮,挪窝比兔子还频繁。这,也实在叫人难整。

既然这样,那就看大家的意见,举手表决吧。

表决的结果是,多数人站在韩安国这边,和亲占为上风。

刘彻无语了。

好吧,那就暂时和亲吧。

第十五章 伏击战

韩安国反对殴打匈奴后,王恢并未丧志。在对匈奴立场上,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腕派。一年后,王恢找到一个同伙,再次对刘彻提出对匈作战计划。

王恢此同伙人,谓雁门马邑土豪聂壹。聂壹写了一份计划书,由王恢负责递交刘彻。计划书突出四个字:诱敌,伏击。

我认为,年轻气盛的刘彻,肯定很想跟匈奴干一架。忍辱负重也是要讲个限度的,都忍了好几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忍下去呢。

所以,王恢的作战计划,刘彻看得不由心动。还是老办法,开会讨论。可是,和一年前一样,韩安国的立场丝毫不动,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

王恢就知道韩安国会拦道。不过没关系,他已经找到了对付韩安国的招。于是,讨论就变成了辩论会。王恢是正方,韩安国是反方,刘彻是主席兼评委。

首先由正方发言,王恢陈辞如下:

战国时代,代国北有匈奴,南方和东方有晋国和燕国牵制。然而,代国国小势不弱,他们仍然务实强边,连匈奴都不敢冒犯。现在,陛下统一天下,汉朝国强势大,竟然还能容忍匈奴南下侵略,实在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所以,我方认为,汉匈之间,必有一战。早晚要打,不如现在就打。

王恢话语刚落,韩安国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只听他慷慨陈辞道:

对方辩友既然喜欢讲历史,我也给你讲个历史。曾记否,当年高祖挥鞭北上,三十万大军气势如山。可结果又如何,高祖身陷平城七天七夜,差点没命。高祖突围之后,对匈奴没有记恨,也没有下一步报复行动。这是为何?这是因为高祖想到两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