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建筑-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章  中国佛起源地——司空山
  司空山位于安徽省岳西县冶溪店前两镇的司空山渊源于周,繁盛于唐宋,为中华佛教禅宗二祖慧可之道场,昔有“东吴第一峰”之美称,今享有中华禅宗第一山之美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司空山是鄂豫皖“大别山生态之旅”、“大别山红色之旅”和安徽省“三山两水”旅游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这所千古名山赋《江城子·司空山》一首:“久萦魂梦故乡山,赤壁崖,彩云间。太白书声,流水听潺潺。欲问可公消息在,空谷石,与心安。
  司空山景区方圆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米。战国时有司空官淳于氏,为官清正,退休后在此山隐居,后人为纪念他,将此山命名为司空山。司空山是中国佛教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弘扬佛法的道场,在我国佛教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536年,慧可大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得受达摩衣钵,为避北周武帝灭佛之难,带着徒弟僧璨隐匿辗转,逃往南朝,终于公元561年来到南朝晋西郡境内(今天的安徽省岳西县)的司空山卓锡,保持了佛教禅宗一脉。到司空山后慧可僧璨择洞而居,世称“二祖洞”、“三祖洞”。师徒二人在洞中修行讲禅,慧可在“二祖洞”顶的巨石之上将达摩祖师的衣钵经书传与三祖僧璨。僧璨将衣钵经书传与四祖道信,道信再传五祖弘忍,直至六祖慧能。此后,禅宗一脉世代相传宗风不灭,慈风远扬,四方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于是开山建庙营造殿宇,后人称之为二祖寺。隋文帝赐谥慧可为“正宗普光大师”,唐德宗赐谥慧可为“太祖禅师”,后世尊二祖大师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人,二祖道场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道场,司空山被誉为“中国佛教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又是一座文化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二度抵达司空山。其间写下不少赞颂司空山的诗篇。在《避地司空原言怀》一诗中描绘了司空山气势磅礴的山云图:“雪霁万里月,云开九江春。我则异于是,潜光皖水滨。卜筑司空原,北将天柱邻”。如今当游人在“太白书堂”的回廊中漫步,仍不难寻觅“太白仙踪”。现代诗人赵朴初视察司空山时,赋诗叹曰“早闻太白读书堂,梦想登观恨未尝。不意耄年行脚到,谪仙不见见空王。”司空山山势雄奇,一峰玉立,从不同角度观看,移步换形,变幻莫测,正如古代诗人赞曰:“司空斜插一枝峰,压倒群山千万重。阻断来往南北路,单留日月走西东。”山中胜景层列,美不胜收。二祖禅刹、太白书堂、南崖瀑布、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牯石、洗马春池、北岭松风为司空山著名八景。二祖禅刹背依峰顶悬崖,由天然石洞祖师洞、祖师殿组成。寺后有“传衣石”,为二祖慧可授衣钵于三祖处。寺周围还有历代高僧佛塔碑林。太白书堂建于二祖禅刹东面的司空原中,书堂内院有“奎星石”、堂外有“印心石”、“拜官石”、“洗墨泉”。四周苍松滴翠,山花吐艳,流水欢歌,百鸟和鸣。登上司空山寨西门古石台,对望司空主峰西面石壁,悬岩中长满丹砂,光艳射眸,雷雨后有幸者能看到青龙绕石,舐食丹砂的幻影。跨出司空山寨北门,在朗朗月圆之夜,你能在平沙、清水、月影交相辉映中看到三月同现。爬上司空山北麓,苍松如墨,云腾雾绕,阵阵松涛伴随晨钟暮鼓,余音袅袅,你将难以分清此是人间还是天堂。登上司空绝顶,南崖石壁壁悬空,西北悬崖千仞。峰顶巨石上刻有宋代进士翁溥题写的“西南镇”三个大字,举目眺望,大别山千山万岭,逶迤起伏,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禅宗,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相传菩提达摩于六朝齐、梁间从印度渡海东来,梁普通(520…526)前后到洛阳弘扬禅法。因其禅法不为当时佛教界所重,乃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慧可、道育等。慧可从达摩6年,达摩授以《楞伽经》4卷。后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东北),传法于僧璨。僧璨受法后又隐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萧然静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有道信侍璨9年,得其衣法。后至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传法,尝劝道俗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可见其除依《楞伽经》外,还以《般若经》为依据。后住湖北黄梅双峰山(一名破头山)30多年,主张“坐禅守一”,并传法于弘忍。其另一弟子法融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牛头山传牛头禅。
  弘忍得法后即至双峰山东冯茂山(一作冯墓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时称其禅学为“东山法门”。其“萧然静坐,不出文记,口说玄理,默授与人”的作风,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对后来禅宗发展影响甚大。著名弟子有神秀、慧能、惠安、智诜等。相传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可,并秘密传以衣法,为第六代祖。慧能得法以后南归,隐居15年,继至曹溪宝林寺。后应请在韶州大梵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并传授无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怀让、神会、玄觉、慧忠、法海等40余人。法海集其言行为《六祖坛经》,是为南宗。神秀于弘忍寂后至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弘禅,20余年中门人云集,是为北宗。神会先后在南阳、洛阳大弘禅法,南宗遂成禅宗正统,慧能宗风独尊于天下。神秀北宗则门庭寂寞,传不数代即衰亡。该宗所依经典,先是《楞伽经》,后为《金刚经》,《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主要依据是达摩的“二入”、“四行”学说。“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凭借经教的启示,深信众生同一真如本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盖,不能显露,所以要令其舍妄归真,修一种心如墙壁坚定不移的观法,扫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这是该宗的理论基础。行入即“四行”: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与称法行,属于修行实践部分。慧能继承这一学说,在《六祖坛经》里主张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切般若智慧,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识自性,“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即“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指“定”,“生其心”即“慧”。慧能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中,悟出了定慧等学微旨。禅宗的一切思想,皆从此义引申扩充而来。
  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沩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宋代形成黄龙、杨岐两派。合称“五家七宗”。
  沩仰宗。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其修行理论继承和发扬道一、怀海“理事如如”的精神,认为万物有情皆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临济宗。义玄创立。因义玄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临济院而得名。提出“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四照用”(四种方法)等接引学人。因其机锋峭峻,别成一家。
  曹洞宗。洞山良价及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其教法“五位群臣”说,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其禅风被称为云门三句:“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常用“顾”、“鉴”、“咦”三种表示,接引学人,表现出“刚劲”的宗风。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法门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杨岐派。创始人方会。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县北)而得名。时人称其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得马祖道一大机、大用,浑无圭角,宗风如龙。
  禅宗五派的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施设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法眼宗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引者)则函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指出四派不同之点。法眼宗的宗风则为“一切现成”。
  禅宗在五家七宗以后,禅风有所改变,有“颂古”、“评唱”等一类禅门偈颂行世。后有克勤作《碧岩集》,影响很大。从此禅宗机用变成逢场作戏。后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销毁《碧岩集》刻版,想杜绝不明根本、专尚语言的禅病。但不久又有刻版重出,宗杲的预定目的未能达到。后来他提倡“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发心参禅者,深受士大夫们欢迎。这种佛儒合流倾向,影响到宋明理学的形成。宗杲又反对正觉所倡导的“默照禅”,称之为“邪禅”,认为是不求妙语,只以默照。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慧能定慧等学中的“慧学”,默照禅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只是方法上的不同。这两家禅学,自宋以后,经元明清三代,至今不绝。
  正值禅宗流弊严重,临济、曹洞互争短长时,法眼宗延寿编《宗镜录》100卷,对各派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目的是扶衰救弊。但此书在100年后才刻版流通,不久又被增改,至明代才恢复旧观。清雍正年间曾被推崇一时,但始终未在禅门中发挥应用。以后金元间有曹洞宗行秀,元有临济宗明本,明末清初有临济宗圆悟、曹洞宗元贤等宗师,继续弘扬禅法,都未能挽回颓势,并陆续出现三种情况:①宋初,不断有人提倡禅净合一;②为争夺法统,临济宗后人歪曲云门宗的传承,把云门、法眼两宗归属于南岳怀让一系,而将青原行思一系说成只有曹洞一宗;③清帝雍正撰写《拣魔辨异录》,以政治威力干涉禅宗内部纠纷,迫使被压制的派系所属各大禅寺,如杭州灵隐寺等,改换门庭。禅宗至此奄奄一息。清代中叶后净土信仰普遍,禅宗已成强弩之末,不穿鲁缟。近代以来的禅寺,实际都已成为禅净合一的寺院。
  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至今仍延绵不绝。它在中国哲学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周敦颐、朱熹、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都从禅宗中汲取营养。禅宗思想也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如谭嗣同、章太炎建立他们思想体系的渊源之一。对外传播亦甚广。8世纪,新罗僧信行入唐从神秀受法,将北宗禅传至朝鲜。道义从马祖弟子智藏受法,回国传入南宗禅,称禅寂宗,后改称曹溪宗,为朝鲜禅宗主流。12世纪末,日僧荣西入宋,受法于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将此宗传入日本,称千光派。俊荷受杨岐派禅法,回国弘传。南宋末年中国禅僧多渡日,传杨岐派禅法。13世纪初,日僧道元入日本。17世纪,福建黄檗山万福寺隐元隆琦应邀赴日弘法,设坛传授禅戒,成为与曹洞、临济并列的黄檗宗,至今不衰。


第二卷  佛塔


第四章  佛塔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乐善好施的通俗用语,也是扶危济贫、救死扶伤义士们的谦逊之辞。既使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这句话也是拯救众生性命的主人公们脱口而出的惯用语。那么究竟什么叫“浮屠”呢?浮屠就是佛塔。
  佛塔,简称塔,起源于印度,梵语音译〃卒堵波〃(Stupa)或浮图,浮屠、佛图,意译为方坟、圆冢、灵庙、高显处等。早期主要用于收藏舍利,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