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除了‘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他’字(即现在的‘它’字),以代无生物。”首创“她”字应是刘半农的功劳。
有趣的是,刘半农还为此写了一首白话诗,题为《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诗写得缠绵婉约,情丝缕缕,令人心软。赵元任教授把这首诗谱成曲子,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发行,曾风靡一时。而“她”作为第三人称女性代词,更为人们所接受,由此流传开了。据说某青年读诗听歌后想入非非,以为刘半农肯定是位风流倜傥的才子,总想求见,一次在赵元任教授家中会面,发现刘半农竟是一个老头,大吃一惊,脱口而出:“原来他是个老头啊!”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刘半农也真诙谐,事后还作了一首打油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请进门来喝杯茶;原来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她!”
1934年6月19日,刘半农带着学生白涤洲、沈仲章等五人,携带大量语音设备利用暑期前往内蒙和山西一带考察方言和民间习俗。原定计划一个月左右,途经包头、呼和浩特、百灵庙、大同、张家口。此行主要任务是完成瑞典地理学会为纪念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七十诞辰而征集的论文,同时为他的《四声新谱》和《中国方言地图》补充资料。一路上采访十分顺利,收获颇丰,不料在绥远中学演讲时,被当地一种毒虫咬了一口,不幸感染上回归热,体温一度升到38。5度。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坚持叫来一名学生,亲自记录了他的发音。回到北京后,多方医治无效,于7月14日下午2时病逝于协和医院。时年43岁。
像这样因公殉职的名教授,刘半农差不多要算北大历史上第一人,因此学校破例在其遗体上覆盖了北大三色校旗,以示哀荣。校长蒋梦麟及马幼渔、胡适等北大名教授及全体师生员工几乎都参加了他的葬礼,规格之高据说在北大历史上没有第二人。蔡元培亲自为他撰写了碑铭:“朴学隽文,同时并进;朋辈才多,如君实仅;甫及中年,身为学殉;嗣音有人,流风无尽。”这是对刘半农一生忠实的评价。老友赵元任的挽联是:“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叫我如何不想他!”亦庄亦谐,更令人称绝。
“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从翰墨林小学毕业,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由八县联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同期录取的还有后来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钱穆。刘半农天资聪颖,每次考试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深受学监(校长)屠元博的喜爱。一次,刘半农到屠家拜访,偶然结识了屠元博的父亲屠敬山。屠敬山是远近闻名的史学家,交谈中,屠敬山发现这个少年学子才识双全,可堪造就,于是破例将他收为弟子,此事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枪打出头鸟,出于嫉妒,有人说他好钻营取巧,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没有理睬别人的造谣,决心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久机会就来了。一次,知府到学堂视察,临时出了一道命题作文,想考察一下学生的成绩。结果刘半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再夺花魁,并得到知府亲自嘉奖。这样一来,连原先嫉妒他的人也心服口服。
刚入常州府中学堂第一年,刘半农每次考试几乎都名列第一,被学校列入“最优等”,一时声名大噪。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就这样,刘半农才子的名声一下子传开了。
刘半农是个典型的江南才子,多才多艺。刘半农去世后,周作人特别撰文回忆说:“其一是半农的真。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其二是半农的杂学。他的专门是语音学,但他的兴趣很广博,文学美术他都喜欢,作诗,写字,照相,搜书,讲文法,谈音乐。”
刘半农不仅写一手好文章,工诗书,而且还是中国现代早期的一位业余摄影家。这一点知道的人并不多。他最早的摄影活动可以追溯到他从常州府中学退学之后。他从中学退学后,一时没有找到职业,为了生计,就买了一只照相机在家乡代人照相,这要算是江阴历史上第一家照相馆。由于只此一家,生意还不错,多少可以补贴家用。到欧洲留学,是他业余摄影的第二个阶段,真正投入精力从事业余摄影是留学归国后。从法国回来,刘半农加入了北京大学摄影爱好者组织的摄影团体北京光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业余摄影团体。刘半农最喜欢照风景照,经常与同人一起切磋技艺,先后参加了四五次摄影展览。
刘半农虽是北大名教授,但却绝不是一个学究。从骨子里,刘半农是一个洒脱达观敢作敢为的人,有几件小事可以证明。
1930年5月,刘半农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女子学院院长,到任不久,刘半农就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习气,颁布了《禁止女生入公共跳舞场布告》,禁止学生跳舞,同时还禁止女生间互相称Miss,而要改称姑娘。禁令一出,沸沸扬扬,但他坚持不为所动。
刘半农身为名作家名教授,许多报纸都以能刊登他的作品为荣。一次,老友成舍吾见面时抱怨他很久不给他的报刊写文章。刘半农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说,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就真的写了一篇讽刺考试院院长戴传贤的文章《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文章讽刺戴只念佛不做事。《世界日报》收到就发了,戴看到后大为光火,他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拿报纸开刀,结果报纸被停刊三天。
刘半农去世前最“出格”的举动,就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堂堂的北大名教授去采访一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刘半农做得出来。早在几年前,刘半农就从报上了解了有关赛金花的事迹,但众说纷纭,蒙在她身上的迷雾一直让人不辨真假,有人把她说成“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她就是一个出卖肉体和灵魂的妓女。刘半农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传奇人物,应该趁她活着时调查清楚,揭开事情真相。于是,刘半农便带着自己的得意门生商鸿逵前往北平居仁里的“江西魏寓”亲自采访。风烛残年的赛金花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刘半农会来采访她这样的人,非常激动,决定接受采访,公开讲述自己的生平事迹。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基本拂去了蒙在她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采访名妓赛金花的事件再次引起了轰动,赛金花一时又成了社会热门话题。投桃报李,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本事》才由他的学生整理出版。
“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
刘半农和朱惠是一对理想的又是患难与共的恩爱夫妻。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生活于其中的孩子们总是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词是刘半农受到朱惠的影响而作的,它是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歌声,感染力极强。后来这首歌词被著名作曲家赵元任谱了曲,在全国歌唱流行,成了20世纪30年代青年人最爱唱的浪漫歌曲,并受到世界文化界的重视。
刘半农和朱惠都是江阴人,出生在晚清,尽管身上有许多旧社会的印记,可是在儿女们的心目中,他们却是新时代的恩爱夫妻和开明父母。年轻时按照当时的风气,刘半农和朱惠都不能进行公开的社交活动,所以互不相识,要等待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来撮合。刘半农的母亲和朱惠的母亲都是信佛的,她们常到离刘家不远的一座庵堂去进香拜佛,在那里相见认识,日子久了,建立了友谊。有一次,刘母带了年轻的刘半农,朱母带了年轻的朱惠和她的妹妹同进庵堂,两老相见以后,都非常高兴。刘半农和朱惠虽然是初次相见,但彼此印象都不错。以后次数多了,渐渐熟悉起来,加深了印象。有一天,朱母忽然向刘母提起了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提到她的大女儿,也就是美丽贤惠的朱惠,和青年才俊刘半农相配正是天生一对。最初刘母同意,可是刘父不赞成,理由是两家的门户不相当。实际上刘父嫌朱惠年龄比刘半农大三岁,认为不太理想。可是朱母却非常喜欢年轻的刘半农,觉得他相貌端正,聪明活泼,意欲必成,既然男方以年龄为由推辞,遂提出将她的二女儿许配给刘半农,因为两人年龄相当。这样婚事竟谈成了,双方便订立了婚约。不料订婚不久,朱家二小姐竟然因病去世,婚约关系中断了。过了一段时间,朱母又旧事重提,极力促成她的大女儿与刘半农联姻。为了妥当起见,朱母更进一步征求刘半农本人的意见。事情谈得很顺利,刘半农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这样一来,刘父也就不再坚持己见,男女双方终于订了婚约。
根据当时的社会传统,订婚男女并不直接来往接触,以免受社会舆论的非议。可是年轻的刘半农是个性情十分开朗的人,在新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态度与众不同,他敢于打破常规,独自去女方家走动,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有一次,刘半农去朱母家,进入院子便瞥见年轻的朱惠正倚着井栏边打水。刘半农缓慢地上前想与朱惠说话。不料朱惠惊慌起来,急忙离开井边,回到上房。她跨进门槛时,裙下露出了裹足的红绣鞋,刘半农见了顿生怜悯之情。他回家以后就问刘母为什么女子要缠足。刘母回答说:“女孩不缠足如何嫁得出去?”可是刘半农则大不以为然地说:“她现在已经是属于刘家的人了,用不着担心嫁不出去,我不希望她缠足吃苦头。”刘半农嘴上这么说,心里就决意要做到。他要求刘母去通知朱母不要让朱惠缠足。朱母听到这样的话,既赞成又担心,答应试试。事实上年轻的朱惠因为缠足痛苦,心有不甘,常独自流泪,早就偷偷地早裹晚拆,以避人耳目。现在听说刘家不要求她缠足,真是高兴。由此朱惠对刘半农的慷慨大方、关心体贴,万分感激。所以婚后俩人相亲相爱,朱惠对刘半农的忠贞不渝,是真正的知己相报的表现。
刘半农和朱惠订婚不久,朱惠就被迎回来当养媳妇,侍奉两老。辛亥革命前夕,刘母突然患病,刘半农被叫回家,就在刘母病危期间,依照传统风俗和朱惠结了婚,俗称“冲喜”,以期重病的刘母速愈。此后刘母去世,朱惠就担起了全部的治家责任。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学校关闭了。刘半农和二弟一起到清江的军队中去工作,刘半农当文书,他二弟吹军号,兄弟俩开始接触到新时代的革命活动。以后他们发觉革命军队内部情况混乱,思想复杂,心里感到不满而回了家。接着刘半农又和二弟同去上海谋生。当时家里的烧、洗、缝、补等家常事,都靠朱惠独自操持,甚至还要照顾小叔的梳洗。当生活困难时,朱惠还要从外面承接一些零活在家里做,以贴补开支。
刘半农和朱惠婚后过着恩爱愉快的生活,只是因为家务负担很重,朱惠一人独挑,十分辛苦,曾两次怀孕流了产,引起刘父的不满。他听信了卜卦先生的胡说,以为刘半农命中无子,并断定朱惠不能生育,要求刘半农把朱惠休去或者娶妾以传宗接代。刘父甚至进一步施行家长权威,认真地物色了对象,趁刘半农1913年夏天从上海回江阴时,想说服他娶妾,可是遭到刘半农的坚决反对。因为在江阴家里不能摆脱掉刘父的重子孙、轻感情的消极影响,刘半农就在刘母的帮助下,把朱惠接到上海居住,开始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那时刘半农已在上海中华书局担任编辑工作,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养家。
1920年8月9日,刘半农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刊发《“她”字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的阴性。此时的刘半农已是北京大学教授,在新文化运动中也打了几个漂亮的硬仗,但由于他仅有高中肄业学历,因而一些人对其略有微辞。为此,1920年2月,他携妻带女,到伦敦大学留学。他学习语音学,颇为辛苦,但诗情不辍,1920年9月4日,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她》(初标为《情歌》,刊于1923年9月16日北京《晨报·副刊》),第一次在诗中用了“她”字。这首诗颇有民谣之风,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