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台北到北京:胡同台妹眼中的大陆-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这本书也是缘起于网络。我在凤凰的博客读者“李梦洁”女士促成本书。就连我第一次上《一虎一席谈》,也是因为我的博客文章获得凤凰网卫视频道同事的青睐,而在我不知情的状况下,主动由她推荐给节目组,也因此有了其后深圳卫视、黑龙江工卫视乃至北京财经频道等上节目的机会。

我深知自己之幸运,当然相当程度得归功于我头顶上那个台湾人的帽子,但我并不以此为满足,我也不愿意只是在网络上夸夸其谈。所以当我离开新浪去了网易微博,我组织网友们玩了几场“自曝”。主题是自己身体器官的单一自曝,要求是必须要有创意。我记得第一次自曝,主题是眼睛,那晚大家玩得欢畅淋漓,更有意思的是,之后网友们以各种媒体的特点,将此次活动以标题形式接龙。许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搞这样的活动,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不要只是在网络上唉声叹气,或是相互争论,更不应该只有黄色段子,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网络的特性,达到彼此真正的交流,而且是良性的、趣味的交流,这应该会是另一番风情。所以我要求必须要有创意的自曝。其后,还不时有网友想起这个活动。

至于要求一个器官一个器官来,是因为我深知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乃至自我的价值会因为整个环境太大、太复杂而遗忘,借由自曝器官,可以让已经被遗忘许久的自己,重新被检视、被记起。而这个活动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网友们很有创意,也很活泼,只要有良好的引导,我们一样可以从游戏中学习到许多事情。

其实回头看看台湾网友的上网情形,我同时也在Facebook上跟我的台湾朋友们保持一定的联系与交流。台湾更流行的是噗浪和脸书,为了跟上台湾的流行,我也经常上去看看。有的时候我甚至都不发表任何东西,只是看着他们彼此地互动,我总觉得,这样才是上网的乐趣吧!脸书上也有朋友谈政治,例如台北市长郝龙斌、“立法委员”蔡正元、台北市“议员”黄姗姗和王鸿薇等人都是我的好友,还有许多媒体人也在上面。不过,我很少,至少到目前为止,我没看过有人吵架的。其实我有种感觉与观察,在台湾如果两人发生争执,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谁也不理谁,调头转身潇洒离开。但在大陆比较普遍的状态却是,一定要分个输赢高下。但吵架就算分出高下输赢,仔细想想又能代表什么?赢了,是否代表这个社会就能够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其实答案很明显。原本借由彼此的相互辩论、发表观点,是为了让自己的认知更为明确,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所谓的争吵或辩论是无意义的。另外,是不是能够把自己的心放下,聆听他人的论述是否有自己想得不周全之处?当然我认为有可能是大陆人口众多,导致竞争压力大所致。我常像是一个旁观者那样,看着台湾朋友们的絮叨与喃喃自语,也看着大陆网友的争吵与嘈杂,就如同身处两个世界。台湾经过了十多年的争吵,可能已经吵累了,也可能因为选举可以让争吵变得只是过程。我的感想是:输赢只是一刻,真正的决战点还是在于当我们花了时间与金钱在网络上,我们是否真的能通过这个平台有所收获?

台湾曾经有几个竹科的年轻新贵,有一天有可能是工作厌倦了,也有可能就是想要出去走走,他们去了希腊,在博客里发表蔚蓝天空与大海、白色地中海小屋的美丽照片,引起无数网友围观。最后不但引发了一波去希腊旅游的风潮,这博客甚至还出了书。

还有一位女子借由她看书的心得感想在博客的发布,成为了各大书籍销售通路的重要争取对象,而她更经常将优惠券在博客中与网友分享。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似乎台湾的网络更为多元化,也更为平民。只要你表现得够精彩,有人欣赏你的精彩,即便你是个无名小卒,都可以出名甚至获利。反观大陆的网络名人,似乎就是凤姐、芙蓉姐姐、兽兽之流,要不就是一些政论家、社会现象评论者,相对而言状态比较单一。除了恶炒之外,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除了学者就是专家,要不还是媒体人,近来更有商人在此领域发声,这些人照理来说都有能力在其他平台掌握话语权,怎么还在网络这个平民化的平台抢占位置呢?而这是否意味着大陆的网友还是比较认同名人、富人或是媒体人?多元化的价值与思维应该是互联网的意义,无论是争吵还是出位,从现象面来看,还是可以窥探出大陆这个社会的价值单一现象。

我何其有幸,虽说有许多网友告诉我,他们因着我而有了不同的视野,但其实我同样地也从他们身上获得了更多。我也曾经在我离开新浪微博好久以后,看到有网友记忆起我曾说过的某段话,而我自己都已记忆模糊,而我也借由这天涯若比邻的网络,认识了这片土地上四面八方的人们,甚至包括在海外留学的朋友,比如法国的一位年轻人。所以我经常骄傲地对朋友们说,我全大陆各省都有人喔!

如果从上到下都能看到网络的正面价值与意义,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洪水猛兽,连我这个这么讨厌上网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这么多好玩有意义的人、事、物,我想一定会有人比我找到更多。

如今我正与两位网友进行着“微亮时代”的策划。韩美眉是在中戏学习戏剧文学的网友,有着非常棒的文笔;夏阿远在南京,是个很会画画的年轻人。我负责创意构思,韩美眉负责写脚本,夏阿把它画成画,我想要将每天都发生在微博上有趣的故事画出来,创造属于中国互联网的故事。因为我发现,其实彼此不相识的一群人,就如同真实世界那样,各自进行着分工,而每个人的文字也恰恰表现出每个人的个性,例如有人就是转发档,会将各网站的新闻、网友内容转到你面前;还有整晚刷屏讲道理、说学问的老师;更有聒噪着生活琐事的话唠们,这么鲜明的图画就在我眼前不断上演着。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微亮时代里的一分子,我们肯定都能从这些人物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如果这些人物够成功,能够进行的商业操作就有更大的空间,一个看似浪费时间的网上行为,就这样变成了商业利益,这难道不是一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这更为互联网创造了正面的价值与意义。因为我不相信,网络非得要恶意炒作才能出名,我更认为,互联网是目前最亲民、最公平也最开放的平台。只要有才能、有想法、有创意,就能够替中国的互联网创造一道不同的风景线。

经过这些日子,我也从网络上加深了我对这片土地不同的认识与了解。过去我在台湾总是看不懂大陆网站的各种现象,如今我深浸其中。在我离开网易微博之后,我打算开设一个独立博客,从被动的用户,希望成为主动的经营者。我希望将台湾不同行业、生活状态不同的普通台湾人在此平台上与大陆的年轻朋友们交流,放下政治,一切从了解彼此的生活开始,因为我自己从中获益良多,我也希望借由我亲身的经历能够转化成一个两岸平台,让决定两岸前途未来的年轻人,在作决定以前,先了解彼此。记得我曾经在推特上看到一位大陆年轻人说,想要找绿营湾湾妹交流,可惜我身边没有年轻的台湾女朋友了,否则我一定会当个牵线人。互联网的特性就是无远弗届、平民化,两岸之间、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相互了解,以我自己的体悟来说,一切就从平凡的生活开始。

8 出埃及记

历史是很吊诡的。出埃及记这个故事,小时候看外国电影《十诫》有了初步印象。后来,李登辉自诩为台湾之父,曾以出埃及记为比喻,暗示自己是带着一群人要离开暴政的威胁。

在政治立场上,我是不支持李登辉的,因此,对于李登辉以《出埃及记》自况颇不以为然。然而,傍晚,当我眼睁睁地陪着网易微博关闭的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很自然地、不自觉地,浮现了《出埃及记》。

下午四点左右我即得知网易微博即将关闭的消息,当时消息尚未曝光。我又不能泄漏消息,于是我发了一文:“我从来不Q的,但我今天Q了。”随即公布了我的QQ号。很快的,有些聪明的网友知道可能有状况,于是加Q、建群、互留联系方式,就这么一路热闹到晚上七点。

那一刻,我刚好在回复一网友的问题,当我按下Enter键,画面没了……虽说事前知情,但我仍是震惊不已。我知道我的反应在各位眼中纯属“大惊小怪”,属于从对岸来没见过大风浪的幼稚反应。不过,这样的对比是否能够凸显什么问题?

一个晚上,百感交集。从高中开始,我就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想逃课就逃课,想读书了就好好读书。我高中的制度是我自己去外面订做的,因为想要骚包,我参加各种学生活动,甚至曾经参与抗议街头暴力的台北市高中联名呼吁。就这样一路自由到这半年,我上微博,成为重度网民,被删帖、博客发布不出去,我似乎回到初中那个需要考高中但内心躁动的teenager,我成为一个需要管、需要限制的“未成年人”了。

当我看到网易的微博友相互帮助,教导翻墙、注册推号,并且相互告知彼此及他人的推号,热闹的气氛像是出外郊游旅行,但在我眼中尽是悲伤!

这大半年我最常听到网友劝慰我的是:“久了,你就习惯了。”而这是我最反感的一句话,我为什么要习惯?如果接着要说,“不习惯你又能如何”,那么我就必须非常严肃地告诉你,就是因为如此,其实你连抱怨的权力都没有!

我是一个佛教徒,在修行的一开始,我所学习的就是“感知”。感知自己内心的运作,找出痛苦的来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这个原则不只适用在修行,还包括生活层面。集体翻墙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无可奈何,但总要感知这无可奈何!

为了对抗压抑,我看着网友们创造各种词汇。为了发泄,我看着网友们骂脏话甚或狂发黄色图片,以示“叛逆”。我不解的是,在不分级的公众媒体上杜绝色情,这是“普世价值”,怎么在这里,当我提出抗议时,我却需要辩论、说明甚或解释与吵架?当我说,这个社会集体欺负凤姐、声讨唐峻,更多是为了讨厌他们、少有正义时,为什么我必须洋洋洒洒陈述理由,甚至批判我头上那顶台湾帽子?我说,这跟“文革”有何差别?我说了,但你承认吗?

一个教育体系与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群在第一念只知仇恨、斗争乃至追逐金钱物质的人们,是否曾经把所有心防放下,单纯地去感知自己的逻辑与思考?

我未以台湾人的姿态俯视或愤怒,而是以身在其中的悲伤看待。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意见领袖很难展眉,立方网事件的那一刻,在许多各位眼中习以为常的情节里,我只看到悲伤。

出埃及记里的众人,虽然身体疲累却有着一个美好的梦,支撑着他们渡过重重难关到达了上帝所许之地。觉醒应该是脱胎换骨,过程必定艰辛与痛苦,而习惯、理所当然就是万恶的刽子手,会毫不留情地扼杀脱胎换骨的可能性,各位真有这个决心?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Chapter7 马英九对话大陆网民

引言

一个刚开始只是觉得很酷的创意,因为许多人的支持与坚持,实践了,也达到很好的结果。凤凰网友对答马英九无论获得多少荣誉,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名台湾小女子,希望让大陆网友们能够直接接触马英九先生所承载的台湾民意。我想的是,你们不见得要认同,但至少要知道,台湾人民的坚持与对这个小岛的热爱,并非出自政治,那是一种对胼手胝足成果的珍惜,一种对于自我生活选择的坚持,而所有的一切不过就是如此而已。

// 参加深圳卫视《22度观察》节目录制

1 创建“台湾博客专栏”

2006年,离开了台湾媒体,我在北京定居下来。2007年底,进入凤凰网担任台湾事务部发展总监。

与一般台湾人到大陆的状态不同,我始终认为,应该跟大陆的朋友“生活”在一起,这样才会真正地了解大陆。我这个想法来自两方面,一是我觉得自己既然花了时间在这里,那么就应该要有所了解,否则就平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一是2004年我在上海访问过一位台商,他告诉我,真正的商机讯息是来自大陆人的圈子,而不是台湾人的。台湾人所得知的讯息,通常已经不可行,因为在大陆人的圈子都转过一遍才传到台湾人的圈子里。如果是可行的商机,那么早就有人做了,而不会轮到台湾人“听说”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