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也就是城市的价值观至上,这不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价值观,城市利益要得到充分保障,城市的价值要得到优先体现,当然城市当中人的话语权也最强势,所以这些也都决定了城市自身的利益会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考虑。”
户籍准入门槛的调整就上海的目的来讲,是为了吸引人才。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先后在1994年、2002年、2004年三次调整户口迁移政策,这次“居住证转户籍”改革被称为上海第四次户籍制度改革。
“盼了好多年盼来新政策,没料到与期待差这么多。”田晓清今年34岁,已经在上海打拼10年,说起户籍新政,他有些失望。
田晓清2004年底申请获得了上海市居住证,被卡在了7年这个门槛上。“现在看来,条件虽然诱人,但是真正能够拿到户口的人,恐怕只是少数。”居住证持有要满7年,这一条件几乎难住他们公司的所有“沪漂”一族。上海自2002年开始实行居住证制度,在他们这家外资公司,同事获得居住证多在2004年到2005年。
不过,对更多的外地人看来,他们面对的不止时间这一道门槛。
陈崇彬、赵雪林夫妇来自福建,2008年刚刚拿到了人才居住证,多年来一直在上海从事钢材生意。陈崇彬说:“我们从1994年7月1号到上海,现在已经有15年的时间,我们也期盼成为一个新的上海人,但是我们出来早,文化学习这块比较薄弱,肯定也没有这个中级或者高级职称,这点就达不到。”
妻子赵雪林说:“外地人来上海也做出了不少贡献,按道理说,我们要比一般的中级职称的人,对这座城市的贡献更大,因为我们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包括税收等等方面。”
为此,他们拨打了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咨询电话。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是“没有中级职称不能办理户口,而且三年后的政策还会变化”。这样的答案,让夫妻俩很失望。
事实上,首批符合“累计7年”条件的人只有3000名,同时符合其他条件人数将会更少。而如今,上海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有600多万人,办理居住证的是450多万人,在这之中拥有上海市人才居住证的,有机会获得上海市户口的人数,不过30多万人,比例不到十分之一,事实上这次户籍改革与其他的420万人无关。
有人以所谓国际经验来解释上海的“转证”条件,但立刻在网络上遭到一片声讨,有网友指出:“这些经验都是国与国之间处理国际移民问题的,拿来对付国内的流动人口或‘非户籍人口’,这合适吗?”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国际经验可用,上海的规定也更为苛刻。譬如,瑞典规定,在瑞典居住6年就可以入籍。我知道一个个案,移民到瑞典后,一直处于失业状态,但满了6年,照样可以入籍。在国际惯例中,除了‘坐移民监’,还有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但那都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符合条件,立即就办手续。而现在的‘新政’是必须同时符合所有的条件才行,这比国际移民还要严格得多。”
按照上海市的相关规定,像陈崇彬夫妇这样没有高学历的人,就连拿到一张人才引进居住证都难度不小,更何况是上海的本地户口。而在上海数百万外来人口中,真正能满足五项条件的实属凤毛麟角。最终,被寄予厚望的上海户改新政给人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
有人说:“从短期看受益的是这次拿到上海市户籍的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受益的是整个上海的经济发展。”
对于这一观点,王锡锌教授表示:“有条件的同意,因为从短期来看,我想这个短期还需要加上一个长期条件,就是户口背后的一些特殊福利必须要维持。维持了,我拿到户口才有用。如果我拿到一个户口仅仅是为上海人这样一个符号,而后面这样一些特别的福利没有了,那短期内可能我们也不一定得到,所以你必须要承认这些福利要保证。从长期来看,是否对上海的经济是一个推动,当然我们现在还很难预测。但是我可以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需要考虑国家关于户籍制度改革一个总体的战略,比如说2020年左右,学者估计,那时候我们要启动实质性的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恐怕是要破除的,而现在这样一个改革可能与那个目标是有距离的。”
言下之意,一旦全国正式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大势所趋,那么,任劳任怨在上海熬了七年,为了职称,为了保住工作按时缴纳各种税收,勤勤恳恳的外来者将上海居住证变成上海户口之后,得到的只是一个上海人的符号,户口本背后附带的珍贵的各项福利,将因为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而被打破——你有的,乡下老家的人也有了。专家预测,这种情况或许就会发生在未来十年间。那么,当初在大都市的隐忍和坚持,又是为了什么?可能很多人都将“亦喜亦忧”吧。
丁金宏也认为,因为不符合户籍改革的根本目的,所以上海的这次“户籍新政”注定也会像上海市前三次改革一样成为权宜之策。
政策随时会变,而你为了上海耗费的七年青春,永远一去不返。如果你只是为了一张上海户口,而忍气吞声地留在这座城市里,那么你就该再次认真掂量,这样的交换到底值不值?
为“上海人”买单
事实上,除了吸引人才来沪工作,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之外,从外来者身上获取经济利益,直接榨钱,也是上海在对待外来人口的态度上更“开明”的原因——“社保(全称社会保险,对居民而言,社保即通常说的“五险一金”,“五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一金’即是住房公积金)基金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占到了市级财政收入的17…18%左右,而预计今年还需要增加60…70亿才能把社保基金的窟窿补上。”2009年1月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与市政协委员座谈时称。
2008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2382。3亿元,同比增长13。3%。与之相对的是,上海市2008年地方财政支出2617。7亿元,比2007年增长18。9%。在外界看来,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的背后,折射出上海正面临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显然,上海市政府在资金调度上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人说为什么上海不像北京一样把公交包下来,上海没条件。北京不贴社保养老金,所以每年贴100多亿给公交,而上海每年财政要贴160亿给养老保险。”上海市市长韩正在2009年会见政协委员的时候表示。
韩正说:“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230多公里,每天客流300多万,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仅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
韩正还特意再次给政协委员算了两笔帐。韩正说:“按照规划,上海的轨道交通1…13号线,总里程350公里,预计总投资2380亿,政府至少要拿出35%近833亿的资本金。在已经将1、2号线的回收资金平铺用于新开工的线路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现在只到位近700亿元,还有200亿元,我也不知道哪里来。”
根据上海市财政局在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上海市2008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09年市级财政安排对社会保险基金等补贴121。4亿元。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加深,及社保体系“隔代支付”的特点,上海未来社保的支付压力会越来越大。
俞正声说:“我来上海之前,曾向中央领导包括曾经在上海工作的老领导请教,上海发展中应该注意什么。有些同志和我讲,上海现在的钱多得用不完,我来上海之后感觉钱是很多,但我随后发现上海财政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好,上海各类财政支出的压力很大。”
在一系列财政问题中,最让人苦恼的是上海社保基金的“入不敷出”:“这一情况已经到了出现严重穿底的境地,而未来二十年这一用财政收入填补社保基金窟窿的局面会越来越严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称。
就在上海市地方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社保基金的窟窿越来越大,连俞正声都不得不强调这一点的时候,上海做了什么?让外来人口一起参与进来,与上海市户籍人口一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但是,只有入口,没有出口。
2009年7月1日起,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俗称“城保”)对非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员打开一扇门——允许非上海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在上海缴纳城保。
根据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最新规定,从2009年7月1日起,外省市城镇户籍的从业人员,与属于参加上海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应当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外省市非城镇户籍的从业人员,与属于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并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或者为单位需要的其他专门技术人员等,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也可以参加本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2009年2月公布的户籍新政,也意在吸引符合条件者申办上海市居住证,这样的人群,在上海市有近200万,而7月份改革之后,上海纳入城保范围的是几乎所有外省市户籍在上海就业人员,数据显示,这一人群的数量达到600万之巨。
以一个持居住证者月平均工资5000元计,其企业缴纳的“三金”额一个月即达到1080元,全年即12960元,目前上海市持居住证人口约21万,仅此一项,社保基金每年增加收入约2。7亿(社保资金中企业缴纳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的比例分医保和社保,略有区别,难以精细计算,但企业缴纳的绝大部分都是进入统筹账户的)。
而从远期来看,上海有约200万外来人口都是办理人才类居住证的,如果这200万人全部办理居住证,那社保统筹账户每年可增收27亿,可以相当程度上缓解社保“穿底”的压力。
但是,上海在对外来人口打开这扇进门的同时,另一扇出口的门却还紧紧地关着——没有上海户籍的外来从业人员,即使在上海缴纳了城保,也无法在上海领取养老金。
“这是一条只看得见进口,看不见出口的路。”在上海市某台资企业工作的王蕾说。在上海,和王蕾处于一样状况的人有近600万。眼下的问题是,只能缴费却无法领取保险金严重影响了这600万人的缴费热情。
“按照目前的政策,参加‘城保’之后,拿到的钱可能更少。”这是王蕾研究完新政之后的结论。
根据新政,没有上海本市户籍的人员,即使在上海缴纳“城保”,在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之后,也无法在上海领取养老保险金。“按照现行的政策,缴费人可以自己去户籍所在地的社保机构申请,将已经缴纳的养老保险缴费金额和年限转过去,但是,能转移走的只是个人账户部分,进入统筹账户的不能转。”社保局的相关人士表示。
这就意味着,在上海工作的外省市户籍人员,离开上海时只能提取个人缴纳的8%部分,企业缴纳的22%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不能提取转至外地。医保账户的情况也和此类似,离开上海时只能转移走个人缴纳的2%,企业缴纳的12%则不能提取。
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提供的信息,参加综合保险的外来人员,每缴满12个月,可获得一张老年补贴凭证,在男性年满60,女性年满50周岁之后,可一次性拿到一笔养老金,目前大约是1000多元。
“我算了一下,基本上等于几十年后拿回本金,但好歹还能拿到单位为个人缴纳的部分,而一旦参加缴纳‘城保’,将来转回原籍,等于单位缴纳的部分一分钱都拿不到。”王蕾说。
尽管拥有居住证的公民一样可以在上海享受子女就学、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保政策,但是细究起来,其待遇却大不相同。
首先,拥有上海市户籍者,必须参加上海市城镇保险,企业必须为劳动者缴纳四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而办理居住证的劳动者只强制缴纳“三金”,企业无须为劳动者缴纳住房公积金。
其次,居住证和户口最大的区别在于:持居住证者尽管在上海缴纳养老保险,但并不纳入上海的养老体系,不能在上海支取养老金。换句话说:企业为持有居住证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金,劳动者离开上海时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