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渡江的准备。公元587年,文帝灭掉后梁的割据势力,扫除了向陈进军的障碍。公元588年,隋文帝诏告天下,历数陈后主的罪恶,以瓦解陈军斗志,为战争做好舆论准备。之后,文帝令儿子杨广率兵50多万兵分8路,南下攻陈。
陈后主从小生活在宫廷中,根本不知创业和守业的艰难,沉湎于酒色,不理政事,朝中大臣劝后主以国事为重的就被后主杀掉。当后主得知隋朝进攻后还不以为然,宣称有王气在陈国。隋朝首先在长江沿岸对陈军发起全面进攻,陈军毫无抵抗力,隋军乘胜包围建康。公元589年初,隋将韩擒虎、贺若弼率军渡江,分两路攻入建康。后主和张贵妃、孔贵妃躲到景阳殿的枯井中,最终还是当了俘虏,陈朝灭亡。自东汉以来4个世纪的分裂局面结束了,南北又归于统一,全国进入稳定时期。
28。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完备和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清朝末年被完全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它起源于门阀等级制度盛行的时代,是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它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对各种人才择优而用,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人才使用的是曹魏创立的“九品中正制”。曹操为网罗人才一再宣布“唯才是举”。曹丕在此基础上采用九品官人之法,就是选择有见识的官员,任各地方的中正,负责评审本地读书人的才能德行,将他们分为九品等级,以此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后来“九品中正制”流弊病百出,严重地压制并摧残了优秀人才。由于许多寒门及庶族地主强烈要求参与政治,统治者也迫切需要科举制来选拔人才,为它的统治服务。文帝即位后,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
公元598年,隋文帝设立志行修谨有德行和清平干济有才能二科,他下诏命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史按这二科推荐人才,这被看做是科举制的开始。隋朝的科举制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临时性的特科,一种是常设科目。公元603年隋文帝下诏,以明知古今、通识治乱、究政教之本、达礼乐之源等科目选拔人才。以后科举的名目逐渐增多。公元607年,炀帝下诏以德行敦厚、刚毅正直、执宪不挠、文才秀美、才堪将略、力骁壮等十科选拔德、才、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这些科目都是临时规定的特科,科目较具体,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比较固定的常设性科目都是临时规定的特科,科目较具体,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比较重要的常设性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这些科目必须经过考试。秀才科先考试策,再考杂文,需要应试者具有很高的学识,录取标准很高,隋朝37年的历史中共录取了十多个人;杂文的题目往往是模拟名人名篇,难度很大。明经科主要是测试经典,即测试对某一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考中的人数较多。进士科是炀帝所创并且放宽了录取标准,它只试策,不考杂文,主要考文才。考中科举后只是获得了明经进士出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这之后还要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任命为官员,当时的也就是做县尉、功曹等九品小官,他们在当时政治上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样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在隋朝产生了,由此开始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
科举制的创立和九品中正制的废除,表明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和做官联系在一起,这就给一般的甚至贫寒的子弟有一个公平的机会。同时,科举制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吏部和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
29。隋朝大运河的开掘
大运河是隋炀帝在位时凿通的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对南北之间的交通与交流有重大意义。它是南北政治、经济的纽带,也是南北往来的水上走廊,是一条带有全国性规模的大运河,使中国南北首次可以通航。隋朝运河共有5条,即广通染、山阳渎又叫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它们是分阶段开凿的,共用27年。公元587年,隋文帝为运送粮草和士兵攻打陈国,就将夫差所开的邢沟疏浚、拓宽,开挖了运河山阳渎段。它北起山阳,南到江都,最后入长江,将淮河与长江连接起来。文帝所修运河基本是上地段性的,真正使运河形成运河网的是隋炀帝。为了加强政治和经济统治,605年,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的同时,下令开凿大运河。
通济渠以东都洛阳西苑为起点,然后引谷水和洛水入黄河,使黄河水最后流入淮水,它是沟通黄河、淮河的最佳水路路线。
同年汤帝又征发10万多淮南民众开邗沟,它是将文帝时的山阳渎再次整修和扩大,使其规格与通济渠一致。两项工程差不多半年就完成了。修成后的通济渠和重新整修的邗沟,水面宽40步,沿途两岸修建有宽阔的御道,植有榆树柳树,从洛阳到江都近1000千米,浓荫蔽日,并设置有40多所行宫,作为炀帝巡游时休息所用。
公元608年炀帝为巩固边防,下令征发河北100多万民众开挖永济渠。由于所需劳力众多,男劳力供应不足,大批妇女被征发服役。永济渠主要是引沁水向南到黄河,向北连通涿郡,全长1000多千米,工程极为浩大,并且河道宽阔。二年后,为了更进一步运送江南地区的粮食和物资,炀帝又下令在长江以南开凿江南河,它自京口镇江至余杭,全长400多千米,宽30多米,是对六朝时的江南运河的疏浚和拓宽。
大运河全长约2500千米,以洛阳为中心,仅用6年时间就完成了,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长的运河。隋朝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便利了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的调运,而且对以后的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的南北交流和南北物资的调运,便得益于大运河,它是唐宋的经济命脉。隋朝开凿大运河是巩固统一、繁荣经济的重大工程,也是唐宋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由于工程浩大,又是短期完成,劳役过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炀帝开凿运河,是他雄心勃勃巩固帝王基业的需要,也是他贪恋江南美景和富庶生活、巡游东都和天下的需要。唐宋及以后各朝都对隋朝大运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疏浚和整补,尤其是元朝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凿疏补,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30。八王之乱
西晋第二个皇帝晋惠帝在位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从291年起,先后有八个诸侯王,为争夺中央权力而相互攻杀,历时16年之久。历史上称这次战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爆发于晋惠帝时,祸根却在晋武帝司马炎时就埋下了。
晋朝建立后,司马炎认为,曹魏政权所以被司马氏篡夺,是因为曹氏不分封同姓诸侯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缘故。于是,便在265年,大封皇族27人为王。这些诸侯王都有封地,拥有武装,而且,王国内的大小文武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选任。不少诸侯王还兼领中央或地方的军政大权。这样,各诸侯王国,就形成了晋朝内部的强大割据势力。
当时,异姓士族以杨、贾两家最为显赫。杨家是弘农郡的大姓,晋武帝的皇后杨艳就出自杨家。杨艳生惠帝。她临死时,又推荐从妹杨芷嫁给武帝为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也被超升为车骑将军。杨氏的声势压倒其他异姓士族。惠帝的皇后贾氏,是贾充的女儿。260年,魏帝曹髦进攻司马昭时,贾充杀死曹髦,在司马氏篡魏过程中立过功劳。司马炎称帝后,贾充被升为侍中尚书令、车骑将军,深受武帝宠信。杨、贾两家都各树党羽,扩充权势。这样,西晋的祸乱便首先从宫廷里发作起来了。
290年,晋武帝病死,晋惠帝继位。惠帝是个白痴。武帝死前,诏汝南王司马亮与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杨骏和女儿杨皇后伪造诏书,由杨骏独揽了政权。
贾后也是个凶狠、贪暴的女人。惠帝即位,贾后也想独揽大权。杨太后和杨骏就成了她的最大障碍。291年,贾后与宫中的侍从官阴谋策划,密召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司马玮进京后,顿时全城戒严。贾后挟惠帝下诏杀死杨骏和杨氏党徒几千人。杨太后也被逼身死。
杨氏集团被消灭后,汝南王亮人朝辅政。楚王司马玮因协助贾后政变有功,也以卫将军领北军为中侯,在中央握有兵权。
亮、玮之间因而发生矛盾。贾后认为亮、玮二人都妨碍了自己专权,便又施展手段,先下诏叫楚王玮杀死汝南王亮,然后又以“矫诏”伪造诏书的罪名,杀掉楚王玮。
贾后杀掉亮、玮二王后,大树自己党羽,专断朝政达八九年。299年,贾后与太子司马通的矛盾又爆发了。太子遹是惠帝长子,不是贾后所生,随着年龄增长,对贾后一伙的专横跋扈,渐露不满之意,引起了贾后的妒忌。这一年,贾后废掉太子遹。
太子无罪被废,引起一部分拥护太子的朝臣不满。300年,他们与当时握有军权的赵王司马伦密谋废贾后,复太子。赵王司马伦当即答应参与行动。但是,他平素与贾后亲密,害怕太子复立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一面行使“反间计”,挑动贾后用毒药害死太子遹,一面又借口为太子报仇,领兵入宫,废掉贾后。贾氏党羽也被一网打尽。
赵王伦利用贾后和太子的矛盾,一箭双雕将贾后和太子尽皆除掉,夺得政权。第二年,索性废掉傀儡惠帝,自己做起皇帝来。
赵王伦自己称帝,马上激起其他宗室诸王的反对。齐王司马同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颐等起兵讨伐赵王伦。赵王伦也调兵遣将迎战。双方的军队在洛阳附近酣战了两个多月,死亡近10万人。结果,赵王伦兵败被杀。齐王司马同辅政。但是,不久,河间王司马颐联合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义,又对司马同发动进攻。同、义双方军队,在京城展开激战。一时,洛阳城内飞矢如雨,火光冲天。双方混战三日,齐王同兵败被杀,长沙王义掌握了政权。
303年,司马颐又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杀掉司马义,打败司马越,控制惠帝,掌握了中央权力。
305年,东海王司马越再次起兵攻打司马颐。司马颐联合司马颖率军反击,结果战败逃走。
306年,司马越的军队攻入长安,把惠帝又劫回洛阳。在这一年,司马颖、司马颐【文】先后被【人】司马越【书】的势力【屋】杀死,惠帝也被司马越毒死。司马越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司马越独掌了晋朝大权。到此为止,“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是西晋士族势力恶性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凶恶、险毒、残忍、腐朽等本性的一次集中暴露。本来西晋统一后,由于战乱减少,人民兵役、徭役负担相对减轻,在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下,晋武帝太康年间280~289社会上曾经呈现一些繁荣景象。“八王之乱”中,生产遭到新的破坏,人民又重新陷入苦难深渊。西晋王朝也在这场群兽狂斗、自相残杀中走向灭亡。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混乱时期。
31。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是公元前6至5世纪时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佛教徒后来尊称悉达多·乔答摩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到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下,佛教开始广为传播。其后不久,西域诸国就有不少皈依佛教的。佛教正式传入我国,正是经过西域这条路线,而时间则要晚一些。
汉武帝派张骞通使西域,见到过关于佛教的活动。西汉末年哀帝时,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到汉朝来通音问,他曾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浮屠,或译浮屠、佛陀,都是“佛”的音译这是佛教思想开始传入我国的正式记录。但当时还没有宗教性活动。到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刘英刘秀的儿子曾为“浮屠”斋戒祭祀,供养“伊蒲塞”佛教信徒和“桑门”一译“沙门”即和尚,受到汉明帝的褒奖。这是封建政权和统治集团正式承认佛教地位的明确记载。永平十年,汉朝派使臣蔡忄音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自马驮载佛经及释迦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东汉政府为此专门修建了一座白马寺。现在洛阳东郊的白马寺,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之一。这些都说明东汉初年佛教已正式传入中国。
东汉时期,人们对佛教还没有多少认识,当时只是当做神仙方术家宣传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