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无极较量:英国情报机构绝密行动-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跟到哪里,原本打算在她的家里安装秘密摄像器材,但因太容易被布里顿的家人发现,所以没干成。

不过时隔不久,特工们发现了布里顿得到那笔钱的正当理由。戴维·谢勒几乎是有点幸灾乐祸地说:“为了侦察布里顿女士这一‘典型的洗黑钱行为’,MI5花了75万英镑。”

世人皆知,英国安全局局长期以来对左翼人士进行着广泛的侦查,其中包括工会组织者、人权和自由派团体成员以及积极参加政治活动的青年学生。不过在戴维·谢勒看来,安全局这样做,实在是有点神经过敏,甚至是侵犯人权,纯属是无事找事。

这些事经媒体一报道,马上传得沸沸扬扬,让情报部门十分紧张。于是在1997年8月24日,英国国会举行听证会,讨论泄露机密者谢勒的行为是否违反了《保密法》。

5天后,也就是8月30日,政府从最高法院领到了上方宝剑,立刻制止戴维·谢勒通过公开出版物背叛国家安全事业,让某些个人受到伤害的行为。英国内政大臣杰克·斯特劳表示,他不想阻止法庭辩论,谢勒的行为已经“对国家安全构成很大危害”。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制止泄密行为是必要的。他还说,自己曾多次劝告有关报纸不要刊载谢勒泄露国家秘密的文章,但没有效果,所以只好借助法令来解决。

听证会以后,一时满城风雨,英国民众也议论纷纷,都来质问“究竟存了多少份公民的黑材料”?

8月29日,《泰晤士报》透露,安全局局长史蒂芬·兰德男爵迫于公众压力,准备近期公开本局所掌握的公民私人秘密档案的数字。当时外界估计至少有100万份公民私人秘密档案。也就是说,几乎每100个英国人中,就有一个被侦查。但是后来公布的实际数字却比这种估计要少得多。

实际上,在一年前,安全局已经根据议会安全委员会的指示,开始销毁不需留的档案,兰德局长想选择一个适当的日子公布数字,以安慰议会和公众,安全局已经销毁了很多旧材料,同时严格控制接触旧档案的人员。

英国情报安全机构对此的反应是:对上寻求保护,政府决定用法令强行制止就是证明;对泄密者按照各种法规立刻进行审查,以便找出证据对其起诉;对内反省保密制度和录用制度。

由于惹出了这样的麻烦,谢勒知道自己在英国已经没有立足之地,同女友安妮·麦肯一起于1997年8月23日逃往法国,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初到法国,谢勒和安妮由于担心自己的安全,成天如惊弓之鸟,到处躲藏。9月,为试探政府的态度,谢勒让安妮回国,结果安妮一抵达伦敦的机场就被逮捕,被讯问了6个半小时才获释,过了一段时间才返回巴黎。〖Zei8。Com电子书下载:。 〗在这种情况下,谢勒不敢轻举妄动,在巴黎过起了隐居生活。好在所需费用由《星期日邮报》承担。

过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谢勒希望政府取消对他的指控和通缉,但政府方面不为所动。于是谢勒决定披露更多的情况让政府难堪。

1998年7月,谢勒指责军情五处在1994年未能阻止针对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馆的恐怖主义攻击,并揭露军情六处官员在1996年策划了暗杀卡扎菲的阴谋。谢勒的做法让英国政府十分恼怒,于是向法国提出了引渡要求。

1998年8月,谢勒在法国被捕,并在没有任何指控的情况下在法国监狱里待了三个半月。11月,法国宣布,英国的引渡要求因含有“政治动机”而被驳回,谢勒恢复了自由。谢勒当时表示,他不会再有新的揭露英国情报部门的举动,他要求取消针对自己的指控,但谢勒的努力没有结果。

1999年8月,谢勒威胁要泄露更多的有关军情五处的秘密,这一次,他要尝试通过互联网。谢勒声称,情报信息已储存在他的计算机上,只需按下一个键,就可以把消息发出去。

2000年2月,英国政府下发正式文件,认为谢勒的所作所为违反了法律,应予追究。于是双方的新一轮较量开始。

谢勒披露,军情五处的档案表明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成员约翰·列农曾资助过爱尔兰共和军。3月,谢勒将一卷有关暗杀卡扎菲的文件交给了伦敦警察厅。接下来政府将一名同谢勒联系的女大学生朱利·安·戴维斯抓了起来,罪名是违反了《保密法》。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异国,谢勒思乡情绪愈来愈强烈。这位米德尔斯堡足球队的忠实球迷,一直为流亡三年未能去现场看一场米队的比赛而遗憾不已。米队球迷协会主席西蒙·博尔顿告诉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说,谢勒在流亡期间一直与协会保持联系,而且还给他们写过几篇文章。

2000年8月21日上午,34岁的戴维·谢勒在法国港口城市加来向三年来一直陪伴着自己的女友安妮·麦肯依依惜别,在家人的陪同下登上了驶向英国多佛尔港的客轮,决心回国以自己的勇气和行动来证明自己揭露情报部门内部情况的行动是正确的。

上午11时,客轮终于抵达丹佛。在记者和摄影师的簇拥下,谢勒刚刚通过移民检查处,即被特警队逮捕,带往伦敦接受讯问。

谢勒接受讯问后,当天即获得保释,从而证实了他回国前所声称的在保释问题上已同政府达成特殊交易的说法。在离开加来前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谢勒说:“我做了我所做的事,是因为我热爱我的国家。我不是叛徒。”

2009年7月18日,英国《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等多家报纸公开报道了一条让人关注的新闻——“英一代名谍精神崩溃男扮女装成性感女郎”。报道说,43岁的英国军情五处前特工戴维·谢勒是轰动一时的“间谍名人”,如今竟彻底精神崩溃,成为一名男扮女装的“异装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仅自诩为“救世主”,更扬言人类将在2012年迎来世界末日。许多知道底细的人以及谢勒当年在军情五处的那些同事都说,是政府和情报局把戴维·谢勒逼疯了。

与谢勒相恋14年的女友安妮也于2009年和他分手。安妮指责说,将谢勒逼疯的“罪魁祸首”就是英国政府和情报机关。

第六十三章 汤姆林森在网上公布名单报复军情六处

戴维·谢勒的故事让我们窥见英国特工命运之一斑。但戴维·谢勒的遭遇并不是第一个,也并不是最后一个——另一位英国特工的命运应该是戴维·谢勒命运的翻版。

出生于新西兰的理查德·汤姆林森,1991年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后被军情六处录用。汤姆林森在剑桥获得了航空学博士学位,还曾在英国空军精锐特种部队中服役。对于这样的人才,军情六处当然不会给他坐冷板凳。他上任后便立即被派到莫斯科、波黑和中东等地执行“特殊重要任务”。

然而,本来前途无量的汤姆林森却突然在1995年被军情六处开除。他还被禁止向法庭提出上诉。此后,汤姆林森开始著书立传,准备向世人讲述他的间谍生涯。但是,由于他向出版商提供“秘密情报”的行为违反了英国的《保密法》,他被判处6个月监禁。

他在向美国的《时代》周刊透露说,英国秘密情报局曾计划暗杀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他说,英国秘密情报局打算通过制造一次类似于1997年英国王妃戴安娜车祸那样的事件来达到目的。更绝的是,他还告诉调查戴安娜车祸的巴黎法官,“英国特工与戴安娜的死有关”。1999年5月,汤姆林森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在因特网上公布了100多人的英国海外间谍名单。

1999年5月,一些人在互联网上游览时,无意间进入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杂志《行政情报评论》的网站,发现了一份名单。这份名单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人名组成,每个人名的后面标出了派驻海外的地点和详细时间,共116个人。名单末尾的注释更让人吃惊,原来,这是一份英国军情六处海外秘密情报人员的名单。这份绝密名单竟然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布出来,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会怀疑这是天方夜谭。

5月13日,军情六处知道了事情,立刻慌了手脚。一方面,他们通过英国政府紧急给美国政府发照会,要求立刻关闭公布该名单的站点;另一方面召开新闻发布会声称此名单不真实,暗地里却通知所有名单中涉及的海外特工注意防范,以免发生危险。此外,军情六处的保安部门也对此事展开了秘密调查。

不久,公布该名单的美国杂志《行政情报评论》关闭了自己的站点。与此同时,英国新闻媒介也被劝阻不要透露名单及该网址中的其他有关内容。但是,该名单和有关内容很快又在别的网址上出现。

这份名单的真伪,在英国媒体的紧追不舍下,逐渐得到证实。据英国《太阳报》报道,这份名单中所泄漏的情报员平均年龄约47岁左右,身份特征非常类似,几乎全是英国剑桥或牛津大学的毕业生,能操多国语言,与王室关系良好,有四分之一的人曾获得过国家颁发的各种荣誉勋章。

迫于强大的压力,军情六处发言人不得不承认,这份名单上的116人当中有很多并非是军情六处的特工,而是普通的外交人员,但他没有否认其中仍然包括了几十名军情六处的特工。该发言人还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采取紧急措施,保护这些特工的人身安全,特别是派驻巴尔干地区特工的人身安全,因为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在那里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军情六处和英国政府对在互联网上公布名单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示了强烈不满。

对这次泄密事件严重程度的评估正在进行中,因为军情六处尽管有2000多名工作人员,但真正的海外秘密特工不过350人,这次一下子就泄露了几十个,对军情六处的打击可想而知。可以想见,军情六处不会轻易放过泄密者。在追查泄密者时,军情六处的保安部门首先将目光盯在了被辞退的前特工汤姆林森身上。

汤姆林森毕业于剑桥大学航空工程系,曾任英国《泰晤士报》记者,1991年进入军情六处,后来被派往莫斯科和波斯尼亚从事间谍活动。不知什么原因,1995年底该局高层突然决定辞退他。汤姆林森要求向工业仲裁法庭提出申诉,为无理被解雇寻求公道,但当时的国防大臣以国家安全利益为理由,拒绝交付仲裁。

汤姆林森离职后前往西班牙,愤愤不平的他曾写信给当时的局长斯佩丁,威胁将不惜采取与敌对国家情报机构联系,包括在莫斯科举行记者招待会等手段,公开军情六处的内幕。鉴于他掌握的机密情报关系到英国驻外情报人员的安全,军情六处不得不委曲求全,私下派人与其协商,答应给予金钱资助,条件是他交出所有资料,并保证不发表文章。此后,汤姆林森返回伦敦。

但军情六处不久便发现汤姆林森并未信守诺言,一方面他继续匿名向《泰晤士报》投稿,另一方面还积极与澳大利亚的一个出版商联系,准备出版回忆录。

军情六处见状,作出了将其秘密逮捕的决定,并依据《保密法》对其提出指控。同时,军情六处向高等法院提出申请,禁止《泰晤士报》继续刊登有关文章,后经法院审理,汤姆林森被判处12个月监禁。

2002年8月,出狱后的汤姆林森与前英国军情五处的特工谢勒取得了联系,两人商定将他们在情报部门中工作的经历如实地写成一本书,由于英国政府已要求买断所有谢勒和汤姆林森可能在其他国家出版的有关情报机构的书籍的版权,所以两个人决定首先在国际互联网上发表他们的文章。一直严密监控着谢勒和汤姆林森的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看到局面如果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失控,就将有关情况通知了法国警方,法国警方遂将两人逮捕。但不久便将汤姆林森释放。

在英国政府的干预下,汤姆林森在瑞士洛桑和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个人网站也被关闭。他所到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都拒绝他入境。

汤姆林森得知军情六处将其作为怀疑对象时,立刻站出来声明自己与此事毫无干系,但也表示自己不会返回英国洗脱嫌疑。他说:“我绝不会为了一些我没有干过的事返英。若军情六处肯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我很乐意回去,但我绝不重回贝马什监狱。”汤姆林森还指责军情六处企图利用该名单来给他抹黑。他说,当局显然认为“怪罪于他要比保护名单上的特工更重要”。当记者向他指出他曾公开威胁要在互联网上公布特工名单时,汤姆林森表示,那是因为自己受到迫害才有此表示,但“那只是虚张声势,我没有胆量付诸行动”。

第六十四章 特工“T”逃亡西班牙不知所终

下面要介绍的这名特工当年供职于军情六处,他的遭遇同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