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子的多情,也感染了身边的人。玄宗曾经组织宫女们为边塞军士缝制衣服。有个兵士穿上了这批衣服,还在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读了颇为神往,便将这件事报告了主帅,主帅报告了玄宗。玄宗十分感动,找出了写诗藏于袍中的宫女,将她嫁给了发现诗的兵士。边塞士兵听闻后都十分感动,一时传为佳话。事见明人蒋一葵所著《尧山堂外纪》。

开元二年(714年),朝野上下盛传当今皇帝将广选民间女子,以充后宫。玄宗听到风声后,立即命有关部门准备车牛,将后宫多余宫女从内朝正殿南面的侧门崇明门遣送回家。为此,玄宗还专门下了一道敕旨,表示“往缘太平公主取人入宫,朕以事虽顺从,未能拒抑”,如今人颇喧哗,“以为朕求声色,选备掖庭”,“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改而更张,损之可也”(宋·王溥《唐会要·卷三》)。显然,这道敕旨是出于平息舆论,表示不求“声色”。玄宗的“见不贤莫若自省,欲止谤莫若自修”这两句话,表达了他损情抑欲的决心。但实际上,他是热爱女人的,而且,在挑选女人的眼光上,他极为独到而挑剔。天子风流好色的这一点,日益显露了出来。后宫开始不那么平静了。

因为王皇后无子,赵丽妃所生的儿子李瑛被立为太子。之后,皇甫德仪、刘才人也各自喜得贵子。王皇后越来越感到玄宗的冷落,危机感也越来越强烈。这时候,光彩照人的武氏出现了。她一出现,顿时使王皇后由不幸沦入了绝境,赵丽妃等人也由有幸沦入了不幸的行列,色衰爱弛后的厄运一并降临在这些不幸的女人们身上,甚至由此而祸及已经被立为太子的赵丽妃的儿子李瑛身上。

【二 要当皇后的武惠妃】

中国古代的后宫是一个无声的战场。和其他战场不同的是,战争的起因是君王的宠爱,这里没有硝烟,只有脂粉。要取得战争的胜利,美貌的武器必不可少,但并不能够长久,最后的胜利往往属于一种人——貌美,且工于心计者。

玄宗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多年,眼见社会一片太平景象,难免开始洋洋自得起来,以为盛世难逢,国事无忧,便想在后宫逍遥自在地欢度春秋。他生性渔色,一生纳妾无数,据说后宫养有宫女4万人,见诸史册的著名嫔妃,除杨贵妃外,还有刘华妃、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武惠妃、高婕妤等人。这些人中,武惠妃是最受李隆基宠爱的妃子之一。

武惠妃为恒安王武攸止(武士彟哥哥的孙子,武则天的堂侄)的女儿。她本是金枝玉叶,但因为年幼时父亲病逝,按惯例被送入宫中由武则天抚养。然而风光的日子没过几年,武则天一手创立的武周王朝垮台,这个小女孩也变得一钱不值,无人理睬,由此沦落为一个小小的宫女。到玄宗即位时,小宫女已经长大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十五六岁,芙蓉颜面,豆蔻年华,有着姣丽可人的容貌与流光溢彩的风情。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天生有种贵族气质,举手投足间有武则天的风范,气度逼人,一下子就引起了玄宗的注意,由此得幸。武氏性情乖巧,善于逢迎,很快就博得玄宗的欢心,逐渐变成专宠专房,日夜陪侍在左右。不过,武氏虽得玄宗的宠爱,当时朝廷上下却正处在一致反武的高潮下。武氏身为武三思的侄女,难免受到牵连,她想得到“妃”的名分,也一直是困难重重。直到开元十二年(724年),始赐号惠妃。

武氏一连生下了4男3女,为玄宗嫔妃中生育最多的人。由此可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她完全占据了玄宗的后宫生活。武氏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叫李嗣一,为玄宗第九子。“嗣一”这个名字代表着玄宗无比的重视,因为他觉得这个孩子是自己所有儿子中最好的。可惜,这个长相秀美的男孩在襁褓时就夭折了。玄宗十分悲痛,追立为夏王,赠谥号为悼。李嗣一死的时候,玄宗还住在东都洛阳,因此被葬于龙门东岑。

不久,武氏又生下了一个“貌丰秀若图画”的儿子李敏(玄宗第十五子),但同样在襁褓中死去,被追立为怀哀王。其后武氏又生上仙公主,仍是早死。及生李瑁(玄宗第十八子)之后,玄宗生怕他再早死,不敢留在宫中养育,而让宁王李宪(玄宗长兄)的妃子收养在宁王邸,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乳,并对外宣布李瑁是宁王与元氏之子。李瑁后来被封为寿王,寓意就是玄宗希望他长寿不要夭折。顺便提一句,就是这位寿王李瑁,长大成人后娶了杨玉环为寿王妃,从而为杨玉环走上历史舞台埋下了伏笔。

之后,武氏接连生下儿子盛王李琦、女儿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开始恃宠而骄,不但不把赵丽妃等嫔妃放在眼里,就是对王皇后也颇有失礼怠慢之处。王皇后好面子,时常当面训诫武氏。武氏怀恨在心,便经常在枕边向玄宗哭诉,说皇后如何因妒忌生嫌,如何故意欺辱她。玄宗此时的心思全在武氏身上,自然很生气,痛斥了王皇后一顿,并打算废除王皇后。他召秘书监姜皎(李林甫的舅舅)商议此事,预备以皇后无子为借口将其废黜。

不料姜皎虽为玄宗心腹,却很同情王皇后,向王皇后私下泄露了此事,过早地暴露了玄宗的意图。王皇后知晓后立即跑到玄宗面前,哭着说:“妾不过得罪了陛下的宠妃,并未得罪陛下。陛下不念结发之情犹可,难道竟忘了当年太上皇被幽之时,家无隔宿之粮,妾父脱下衣衫换来米面,为陛下作生日汤饼的事么?”(《新唐书·卷七十六·王皇后传》)原话为“陛下独不念阿忠(阿忠为王皇后对其父王仁皎的称呼)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玄宗听到这话,总算天良发现,便不再做声了。

从这一点上看,玄宗比他的伯父中宗李显差远了,中宗感激患难之妻韦氏,虽然因此而酿成大祸,但从情感上来说,他更值得赞扬。

姜皎泄密一事后来被人检举出来,玄宗非常生气,但一时又找不到处置姜皎的借口。当时的宰相张嘉贞迎合玄宗的旨意,便罗织姜皎的罪名,称“姜皎妄谈吉凶之事”。姜皎是帮助玄宗登上皇位的大功臣,却依旧被处以杖刑六十,流放钦州。姜皎之弟吏部侍郎姜晦也受到牵连,被贬为春州司马。姜皎在赴钦州的途中死去。姜皎死后,玄宗回忆曾经与姜皎同生共死的往事,颇为思念,废后之事暂时搁在了一边。

又过了几年,武氏越加骄横,常向玄宗搬弄是非,使玄宗重又生出废后之念。然而,王皇后为人相当不错,在宫中深得人心,除了武氏外,无论是嫔妃,还是普通宫女,都与王皇后相处融洽。玄宗想罗织王皇后的过错,竟然找不到一个人说她的坏话。这使得玄宗相当惊讶,一时下不了废后的决心。王皇后的兄长王守一见妹妹中宫地位动摇,心中很是不安。他想,皇后要是能生一个儿子,就可以避免被废的厄运。于是,他在自己家中设坛祈神。有一个叫明悟的僧人,知道了王守一的心思,便向王守一建议说:“皇后若想求子,应先祭拜南北斗,然后取一段霹雳木剖开,在里面刻上天地字以及玄宗的名字,合而佩之,祝曰:‘佩此有于当如则天皇后。’便可得子。”(《旧唐书·卷五十一·玄宗废后王氏》)王守一不辨真伪,立即信以为真,进宫告诉了王皇后。王皇后求子心切,也不辨好歹,一切照办。谁知这事被武惠妃探知,立即向玄宗告发。

自汉代以来,历朝皇宫最忌行巫蛊之术。玄宗一听,马上跑到中宫王皇后处,亲自搜查,果然在王皇后身上搜到了证物。王皇后分辨说:“此物实为求子所用,并非咒诅厌胜之物。”玄宗哪里肯听,他正愁找不到废后的把柄呢。

这事在后来者看来,僧人明悟出现得蹊跷,后来也不知所终。因此,有许多人推测,这僧人多半是受了武惠妃的指使,故意设好圈套,引诱王皇后上当。

开元十二年(724年)秋,玄宗亲手起草敕书,下制曰:“皇后王氏,天命不祐,华而不实。造起狱讼,朋扇朝廷,见无将之心,有可讳之恶。焉得敬承宗庙,母仪天下?可废为庶人,别院安置。刑于家室,有愧昔王,为国大计,盖非获已。”(《旧唐书·卷五十一·玄宗废后王氏》)又逼迫皇后兄长王守一与薛国公主离婚,随后赐他自杀。

王氏弄巧成拙,丢了皇后位置不说,还害得兄长丧命,又懊悔又伤心,在冷宫恹恹成病,于当年十月便死了。有野史记录说:“王庶人死因成谜。”

王氏善于抚下,在后宫极得人缘。后宫上下念及王氏的为人,大多为她不明不白的死悲痛流泪。玄宗听到发妻死讯,追忆往事,也有些后悔,下令以一品之礼将她安葬于长安无相寺,但仍然没有恢复王氏的皇后名号,也没有追查王氏死因。大概他心知肚明,知道追究起来,势必牵扯出武氏。38年后,即宝应元年(762),代宗李豫即位,王皇后的冤案才得到昭雪,复尊王氏为皇后。

王氏死后,玄宗一心想要册立心爱的武氏为后,他先册立武氏为“惠妃”。这个名份是玄宗的首创,表示位居后宫诸妃之上,与当年高宗为武则天独创的“宸妃”有异曲同工之妙。随后,玄宗又封武惠妃的生母杨氏为郑国夫人,弟弟武忠、武信也分别越级提拔。

在古代,皇帝立后是国家大事,玄宗命群臣庭议,但意外遭到了以宰相张九龄为首的群臣的反对。大多数人认为武惠妃是臭名昭著的武三思的侄女,不能立其为后。这其中,措辞最激烈的要数御史潘好礼。他上书谏言说:“臣闻诸礼,父母仇不共天。《春秋》‘子不复仇,不子也。’陛下欲以武惠妃为后,何以见天下士?妃再从叔祖非他,三思也;从父非他,延秀也。二人皆干纪礼常,天下共嫉。夫恶木垂荫,志士不息;盗泉飞溢,廉夫不饮。匹夫匹妇尚相择,况天子乎?愿慎选华族,以称神祇之心。……今太子非惠妃所生,而妃因有子,若一俪宸极,则储位将不安,愿陛下详察之。”(《新唐书·卷七十六·王皇后传》)大意是:武惠妃不是太子生母,如果立为皇后,她因自己有儿子,势必想法动摇储位,改立她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群情汹汹,众臣反对得十分激烈。众怒难犯,这时的玄宗还不算十分昏聩,见大臣们多不赞成,也不好逆流而上,只得将立后之事搁置起来。但他仍然下令在皇宫之内,武惠妃享有与皇后同等的服秩品级待遇。这样一来,武惠妃便成了不是皇后的皇后。

武惠妃却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一心想当上皇后,又想为儿子寿王李瑁谋取储君之位,对受阻一事很不甘心。但她人在后宫,武姓外族尽被杀戮,没有娘家势力可以依靠。正苦于无门之时,时任吏部侍郎的李林甫想方设法地托人带话给深宫中的武惠妃,表示:“愿为寿王立储效力。”

李林甫为唐高祖李渊六弟李祎的第四代孙,论其辈份来,比玄宗还高了一辈。不过,这身份到了李林甫这里,因为血缘太远,已经没有了什么特别的作用。然而,李林甫极善于钻营,适时地把握住了武惠妃的心态。从此,二人开始了通力合作。可以说,李林甫后来能当上宰相,武惠妃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眨眼间时间过了11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七月,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下嫁杨洄。杨洄为隋朝皇族后人杨慎交和长宁公主(中宗李显与韦后所生)之子。杨玉环是杨家的远房亲眷,也参加了这场盛况空前的婚礼,大概就是在这场婚礼中,她那“姿色冠代”的美貌给寿王李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咸宜公主出嫁后五个月,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十二月,17岁的杨玉环成为寿王妃,从此走进了大唐朝廷权贵的中心地带。接受杨玉环叩拜的婆婆武惠妃这时不过38岁年纪,正当盛年,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个丰艳的儿媳妇将来会成为她丈夫最爱的女人。这个时候的武惠妃,也没有精力去想儿媳妇的事情,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改易皇储,并让自己当上皇后。此时,她正让李林甫暗中伺察太子的过失,以便乘机进谗。

太子李瑛是玄宗为藩王时的宠姬赵丽妃所生。玄宗刚即位为帝时,赵丽妃宠冠后宫,玄宗便立李瑛为皇太子。这时候的太子李瑛,已经年近30,聪明好学,有才识,一向安份守己。但他有时看见生母赵丽妃受武惠妃的气,不免愤恨,背地发几句牢骚怨言。李林甫听到后,立即去报告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跪下哭诉:“太子阴结党羽,意欲害我母子。”玄宗不问青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