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韦福嗣被押送到了杨广那里,被杨广下令车裂而死。
樊子盖既然知道了杨玄感的意图,自不会让他的计谋得逞,之后几次率部进攻杨玄感的营垒,使得杨玄感无法去阻击屈突通,屈突通得以率军渡河,在破陵(河阳南岸,洛城东北)驻军。
……
李隐这时也率军离开了荥阳郡,往洛阳赶去。
之前各路救援洛阳的军队都是各自为战的,并没有人指挥,现在杨广的车驾已到黎阳附近,命令各援军都统一听宇文述的调令,宇文述日前已下令让各路援军在洛阳城外集结。
当李隐率军走到偃师城附近,下令让全军就地休息的时候,忽然有几个士兵押着一个樵夫打扮的男子走过来。
这男子三十岁出头,体型高大,像是孔武有力的人。
“发生了什么事?”李隐感到奇怪的问道。
当头的士兵答道:“禀郎将,我与几位兄弟巡逻的时候,发现这厮在附近鬼鬼祟祟的窥探我军,怀疑是奸细,便将他捉了过来。”
李隐看向那男子,“你有什么话要说?”
那男子道:“我名叫黄君汉,久仰郎将大名,一直想要前来投靠,但苦于没有门路,便没敢贸然拜访,不过现在知道郎将有危险临近,这才特来相告。”
李隐眼中露过诧异的之色,“你可是原东郡的狱卒黄君汉?”李隐说着,向那些士兵摆了摆手,让他们将黄君汉放开了。
黄君汉听见李隐似乎认识自己后,大为惊讶,“郎将怎会识得小人?”
李隐让那几个士兵下去后,笑道:“我曾去过瓦岗寨,与寨主翟公交谈甚欢,知道他是因为你的缘故才得以逃出牢狱的。”
黄君汉愣了一下,“郎将竟与翟大哥还有交情,这……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意外之极啊!”
李隐知道黄君汉之名,除了翟让提到过以外,自然是还与他的“先知”能力有关了,据他了解,这黄君汉虽然没在各类史书上被单独立传,也没被各种传奇小说花笔墨描述过,但也相当的不简单。
因为李隐前世在读李靖、徐世绩等人的传记中,便时常能看到这黄君汉的只言片语,比如李靖平定江南,黄君汉是李靖的手下大将,比如李世民灭关东诸侯,黄君汉曾是他的八大总管之一,又比如徐世绩跟突厥交战时,黄君汉是他指挥下的某一路的将军……
额,总的来说,黄君汉就是一个“千年老二”,一直没有做过主帅。
但是,能一直被李世民、李靖、徐世绩等这个时代的牛人委以重任,可见他的能力也是顶尖的,黄君汉本人最后也因战功被封为虢国公、持节六州总管。
李隐这时向黄君汉问道:“你刚才说我有危险临近,这是怎么回事?”
黄君汉伸手指了某个方向,“在前方四十余里的兴龙坡处,杨玄感任命的郑州刺史顾觉带了五千人埋伏在那里,意图伏击郎将。”
李隐听后惊出一身冷汗,他以为这洛阳附近现在基本没有忠于杨玄感的军队了,所以就没让探马走得那么远,要是没有黄君汉的告知,在这大意之下定会损失惨重。
在感激黄君汉的同时,李隐暗暗告诫自己,任何时刻都不能丢了警惕之心。
“这顾觉还真是大胆啊,在各路援军陆续到来的时候,不逃去与杨玄感汇合,竟还敢来伏击我!”李隐也是不得不佩服这顾觉的胆量。
李隐看向黄君汉,热情的道:“不知黄大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黄君汉道:“不满李郎将,现在天下大乱,生活着实不易,我原本是打算去瓦岗投奔翟大哥的,但近来听闻了你的事迹后,觉得你跟你混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就是不知道你嫌不嫌弃我黄某是个犯事之人。”
李隐哈哈一笑,“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我都不嫌弃,我军中尚缺一个旅帅,你就暂时屈居一下如何?”
黄君汉听后大喜,立即跪下拜谢。
李隐随即让士兵加固营寨,防止顾觉在前面等得不耐烦后直接出兴龙坡来袭。
李隐既然知道有埋伏后,自是不怕这顾觉的,但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顾觉那五千人战斗力即使再差,要将他们击溃,自身也是要付出损伤的,李隐可不想这么干。
所以他一边让人加固营寨,一边派人四处向附近赶去洛阳的援军,述说顾觉那五千军在兴龙坡的消息。
这些援军少则一两千,多则有个四五千,都立即像饿狼见着肉一般,纷纷往兴龙坡赶去,都想要杀顾觉立功。
李隐见去的人多了后,便率军离开偃师,绕了个大弯,来到兴龙坡较远处的斜侧方。
………………………………
第七十一章 兵败
李隐带着人在兴龙坡较远处的斜侧方等了半个时辰后,听到了阵阵厮杀之声传来,想来是各路援军终于和顾觉的人马打起来了。
李隐没立即上去凑热闹,等双方人马打了一会后,这才伸了个懒腰,指挥着军队冲杀了过去。
……
屈突通得以率军渡河之后,杨玄感只得把军队分为两部分,西面防范卫文升,东面阻击屈突通。
由于隋朝各路援军的到来,杨玄感军的人心已经不稳了,自从韦福嗣逃走后,短短两日之内,又接连有二十多个达官子弟带着人马逃走了,虽然气急败坏的杨玄感派人捉回来了一些,但这对全军的士气打击非常的大。
那些成功从杨玄感军中逃离的人,大都投靠了樊子盖,樊子盖由此觉察到了战机,又出兵与之大战,杨玄感的军队因士气低落,屡次被击败。
这日,感到困窘的杨玄感,再次与党羽们谋划计策。
李子雄率先道:“救援东都的军队到的越来越多,我军几次都被打败,看来已不可久留此地了,不如直入关中,打开永丰仓赈济贫苦百姓,三辅之地就可以挥手而定了,我们据有府库,或凭借雄关自守,或向东争夺天下,也可以成就霸王之业!”
杨玄感也觉得这时现在的唯一活路了,于是点头答应了。他又将目光看向李密:“法主,你有什么要教我的吗?”
李密道:“弘化郡的太守元弘嗣向来跟杨家交好,他在陇右掌握着强兵,我们可以扬言他谋反并派遣了使者迎接您,咱们借此机会入关,就可以欺骗众人了。”
杨玄感摇了摇头,苦笑道:“我不久前得到消息,那昏君已派李渊取代元弘嗣了,现在关右十三郡都是在受李渊节度。”
“什么!”李密听后大惊失色。他在之前还是挺淡定的,就是因为觉得杨玄感还有元弘嗣这个好棋子,但没想到现在唯一的一个好棋,也不存在了,这才瞬间慌了神。
七月二十三日,杨广以弘农华阴县的杨氏族人为向导,彻底舍弃洛阳,引兵西图关中,并向人四处言道:“吾已破洛阳,取关中矣!”
樊子盖、宇文述、屈突通等人知道后,立即掩兵直追。
杨玄感军抛弃辎重一路往西疾奔,进入了弘农郡,此处是杨氏老巢,附近的百姓听闻杨玄感带兵到了之后,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使得有些落魄的杨玄感十分感动。
有个慈眉善目的此地父老向杨玄感道:“离此地不远的弘农宫宫城空虚,有多秸栗稻谷,攻之易下,进可绝敌人之食,退可割宜阳之地也!”
杨玄感听后认为这计很好,随后指挥军队往弘农宫而去。
弘农郡的太守,是蔡王杨智积(隋文帝之弟的儿子),他在几日前就对官员僚属们道:“杨玄感听说朝廷大军将到,定会打算向西谋取关中,要是他这个计划成功了,就很难把他打败了,我们应当用计牵制住他,让他无法进军,不出十天,就可以将他抓住。”
于是他便派了个慈眉善目的老者,去对杨玄感说了那一番话,其实弘农宫并不空虚,相反,此地早已被杨智积布下重兵,而且这里地形较为险要,比弘农郡的郡城更容易防守。
当杨玄感兵临弘农宫的宫城之下时,杨智积怕杨玄感攻城之心不坚定,便登上城上的女墙以恶毒的语言大骂杨玄感。
杨玄感勃然大怒,立即停止前进,准备亲自率军攻城。
李密察觉到有些不妥之处,立即向杨玄感劝道:“楚公如今蒙骗众人向西进军,兵贵神速,何况追兵将到,怎能在此地停留耽误。要是向前不能占据潼关,退后又无地可守,追兵一到,何以自全?”
怒气冲天的杨玄感不听李密的劝告,立即率军攻城,早有准备的杨智积从容调兵防守,杨玄感军久攻不下。
随后,杨玄感依李子雄之计,放火烧弘农宫城的城门,但杨智积却从城内向外放更大的火,通天大火在城墙附近猛烈的烧着,杨玄感的士兵因而无法进城,一天过后仍未攻下城池。
“楚公不好了,蒲山郡公在昨夜离营而去了!”口干舌燥的杨玄感,猛然听到这个消息后,将附近的东西都狠狠的摔在了地上,大骂道:“以前有方士对我说,李密这斯脑后长有反骨,不是可靠之人,现在果然应验了!”
这时,杨玄感之弟杨积善匆匆走了进来,神色慌张的道:“大哥,大事不妙了,樊子盖、宇文述、来护儿、屈突通、卫文升共领兵二十余万,已离我们不到三十里了。”
杨玄感脸色一变,以怨恨的目光看了看弘农宫,然后下令全军向西疾奔。
宇文述、卫文升、屈突通等各路军队在閿(wen,四声)乡县的皇天原(今河南閿乡县西南四十五里处)追上了杨玄感军。
杨玄感率军登上盘豆(皇天原附近),摆开战阵,连绵五十里,且战且走。
隋朝各军分军出击,杨玄感军一天之内三次被击败。
当杨玄感率军到达一个叫董杜原(盘豆之西不远处)的地方时,知道再这么下去,唯有死路一条,索性不再撤退,于八月初一这天摆下战阵,与隋军正面对战。
隋各路大军一起进攻杨玄感,来护儿、樊子盖、卫文升等军冲在最前列,宇文述、屈突通等军则在侧翼进攻。
李隐这时也在宇文述的大军之中,不过纯属打酱油的,因为隋军人数太多,此时任谁都能看出杨玄感已是穷途末路,正是抢大功之时,所以李隐这类“杂牌军”都安排在远远的,收割人头的机会并不多。
双方鏖战一个多时辰,正胶着之时,屈突通率领奇兵袭击杨玄感军后方,杨玄感军瞬间大乱,士兵开始大队大队的溃逃。
杨玄感军于是在这董杜原大败,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杨玄感本人见大势已去,唯有长叹一声,率众突围而出,等到摆脱隋军时,身边只剩下十余骑了。
………………………………
第七十二章 末路
秋风萧瑟,已有树木开始枯黄,一阵凉风吹过,落叶纷飞。
黄昏之时,几只乌鸦在一株老树上“呀,呀”的叫着,一阵马蹄声响起,乌鸦四散飞走。
来的人有十余骑,每个人都显得疲惫异常,身上沾满了未干的血迹,这些血迹不知是他们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中间的一匹马,或许是精疲力尽了,这时前蹄一弯,倒了下去,将马背上的人狠狠的摔了出去。
“楚公!”其他人大喊了一声,立即勒住马,下去将那人扶了起来。
这个人便是这几个月以来搅动大隋江山的楚国公杨玄感,不过此时,他的身边除了十几个亲卫外,就只剩下弟弟杨积善了。
杨玄感亲卫扶起来后,过了好一会才能重新站稳。
杨积善道:“大哥,你来骑我的马吧!”
杨玄感惨然一笑,摇了摇头,“四周想必都是敌兵,骑马不骑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他说着一晃一晃的向前走去。
杨积善与众亲兵见此,也只好放马离去,随杨玄感徒步而行。
众人的脚踩在落叶上,发出“莎莎”的声音,沉默许久的杨玄感忽然开口问道:“这附近是什么地界?”
杨积善答道:“这里名叫葭芦戍。”
“葭芦戍……葭芦戍……”杨玄感念叨几句后,忽然放声大笑了一会,“这里不就是一百多年以前仇池武都国的国都吗?他们的最后两个王杨僧嗣和杨文度,都是死在这里的,老天看来对我不薄,让我死在一个杨姓的国都里。”
杨积善愕然道:“大哥,你这是什么话?只要逃入关中,我们未尝不能东山再起啊!”
杨玄感渭然一叹:“四弟,我们逃不掉的了,他们已经将我们合围了!”
杨积善听后,脸色惨败的后退了几步,一阵颓然。
杨玄感将自己的武器拔了出来,递到杨积善的手上,双眼盯着他道:“为兄即使是死,也不愿忍受别人的侮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