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纺纱机不仅二十四只纺锭可以再水车的带动下实现转动,而且罗拉也能够在水平面上左右移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台真正的、不需要人力的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依靠水流来推动,不需要人力,但人工还是需要地,主要是接棉条、以及接上断掉的纱线。
当然,这还是一台初步的试验机型,它地出现只是验证了水力纺纱机地基本结构可行,要想做出真正实用化的机械,还需要继续摸索。
按照李彦地想法。这种纺纱机至少可以做出粗纺型、精纺型,根据具体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设计。
水力纺纱机使用了齿轮地传动结构,仅仅是为了让齿轮的咬合在运动中更流畅。负责铸造齿轮的精作坊就进行了多次试验,慢慢才找到一些眉目,至少现在地齿轮运转起来还挺顺畅,虽然这是在齿轮并不多的情况,但也已经难能可贵。
这其中少不了大量技术员的参与,李彦始终认为齿轮的咬合应该是一个机械学问题,可以用形学与数学计算得出,但就眼下来说,他们还不能掌握这个原理。
如果水力纺纱机与织布机能够成功的话。那么必然会使纺织品的价格再度下跌,也意味着纺织品工业化时代的加速来临,而在这之前,肯定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扫除。
“三娃,若是你能考得生员,老夫定要荐举你入朝为官,可惜、可惜了!”徐光启半卧在床上,发出一阵急促的咳嗽。
李彦没想到几天未见,徐光启的病似乎又重了许多。他听到消息立刻便赶了过来,两人亦师亦友,李彦对徐光启也充满尊敬。
上半年地院试,李彦曾硬着头皮去参加,不出意料地没有考上。虽然说所谓的“华夏派”崇尚自然的文风在民间已经有一些不过,不过负责院试的考官显然看不上,李彦至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生员的功名,也就无法成为监生,入朝为官。
明朝做官的几个途径。进士、举人、监生。还有吏员,按理说军户为吏。也有可以充役的,不过徐光启还是希望李彦能考取功名。
李彦笑了笑,经历了这次皇位的更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搞政治那块料:“大人,学生不一定要做官,同样可以推广作物,以及新式的工具,造福百姓。”
李彦知道与徐光启说话,就要说这些为国为民地事情。
徐光启从枕边拿起一份报纸,微微叹息道:“三娃,不在朝堂,却非议朝政,此事不妥、不妥啊!”
李彦看了一眼《华夏商报》头版的标题,不禁微微苦笑,如果说以前的报纸,还是以邸报信息为内容,很少发出评论的话,那么这几期的报纸,就是裸地议论朝政了。
“古人云,兼听则明,当朝诸公也应该听听百姓的声音,学生以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李彦欠了欠身,小心地说道。
“哎!”徐光启摇了摇头,在传统的士大夫看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即便东林影响很大,但东林书院讲学时也不谤议朝政,《东林学报》也以学术为主。
当初,为了淮抚李三才入阁一事,反对者攻讦其结党,影射东林,顾宪成于是写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辩护,信件被公开后,引起朝野大哗,其反对者攻击顾宪成“遥执朝政”,是为出位。
由此可见朝廷对在野者插手朝政事务相当的敏感,李彦这么做,很容易激起反对。
《华夏商报》发展到今日的规模,每期销量突破七千,发行到大江南北,已经不是谁人随便就能动地,但要是真地激怒了朝廷,那被毁掉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些事情,以后还是莫要涉及,早日取得功名,入朝为官,方可大展鸿图,”徐光启点了点报纸:“先说说你这些想法吧,似乎挺有道理。”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一二回 制造火器
新帝即位,先后拨出二百万两白银犒军,徐光启一直忧心的军饷终于得到解决,不过建奴连续叩边,辽东局势紧张,延绥兵、浙兵,以及秦邦屏的石柱土司兵都被抽调前往,徐光启只能从各处选拔四千新兵进行操练,包括李彦操练的五百兵。
李彦对于练兵也完全是尝试,他看了这个时代能见到的戚继光的《练兵纪实》和《纪效新书》,结合对后世军队的一些认识,提炼出一套简单的练兵方式。
李营的操练首先是队列,前七天都是高强度的队列训练,包括排队、行进与跑步,要求士兵时时刻刻都能保持整齐的队列。
对于明军中复杂的战阵,李彦开始只训练一种,那就是长枪阵,战技也只单练一种,那就是长枪刺杀。
虽然戚继光的书中对练兵、作战、战技等有很多总结,也曾练出一支强兵,不过他的方法太过复杂,李彦自己都掌握不来,更别提那些招募来的流民,只能用更加简单的方法,“单恋一枝花”,以求做到最强。
在之前的校场比武,以及稍后为了筹集粮饷而搞的比武中,李彦这种长枪阵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延绥骑兵的冲击、石柱土兵的灵活牵扯,都能使长枪阵发生混乱。
但长枪阵也有很多优点,在正面冲击时,不过是骑兵还是山地步兵,即便是能赢得胜利,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长枪如林、不动如山,这是徐光启看过多次比武以后,对李营新兵的评价,作为一支新兵,这已经是极为不易的评价。
不过,徐光启对这种长枪阵并不看好,他欣赏的是李营纪律的严明、队列的整齐,徐光启认为有此为基础。就可以练出一支强兵。
朱常洛即位以后,徐光启的练兵工作终于能更好地进行,他这次从军器局领来了两千支噜密铳,并发给李营三百支。
噜密铳是一种长六尺多,重七斤左右的火绳枪,有准星和照门。与李彦理解的火绳枪是用人手点燃火绳射击不同,所谓地火绳是安装在枪机上,可以预先点燃,并缓慢燃烧。在射击时,扳动枪机,使得火绳下落,便能点燃火药进行射击,而火绳则可以连续使用。
每根噜密铳配一个装发射药地火药罐、一个装发药地发药罐。以及四根点火用地慢燃火绳。还有压实火药用地搠杖和铅弹等。
噜密铳采用前装火药与弹丸。这就决定了装弹与射击地速度不会很快。慢燃火绳虽然可以连续射击。但极容易受到天气地影响。一旦碰上阴雨。肯定无法射击。
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噜密铳地铳尾还有钢制刀刃。可以当做马刀使用。据说这种鸟铳就是从鲁迷国。看位置应该是奥斯曼那边传过来地。
后装!遂发!李彦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就想到这两种革命性地改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地问题。
这是李彦第一次接触明代地火器。他很快想到。如果能造出大量更加先进地火器。是不是可以很快打败建奴?
徐光启也有同样地想法。除了练兵。就是制器。不过他想造地是火炮。而不是火铳。相对火铳来说。明军似乎一直都是更加看重火炮。
李彦却觉得火炮受制于移动能力,在野战中。决定胜负地可能还是火枪,至少在目前来说,火炮还不能取代火枪的近距离杀伤作用。
“火枪的射击,必须等敌人进入射程以后,一百步内,第一层用鸟铳,第二层用快枪,第三层用火箭,再用弓箭。三十步内。收起鸟铳、弓箭,列阵短兵相搏……”徐光启担心李彦不熟悉火器。仔细叮嘱道。
鸟铳与噜密铳类似,不过噜密铳地射程威力更大,快枪与火箭也是一种火器,徐光启说的这种战法与三段式射击很有些类似,这也是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特意强调的,其中以喇叭为号令,进行四轮齐射,然后鼓号列阵,近身肉搏。
这套战术虽然非常完备,但是在明军战斗中,很少能够执行,往往都是敌人还在射程之外,就是一通乱射,毫无效果,等敌人进入射程以后,再装药已经来不及。
“短兵相接,藤牌在前为第一层,狼筅为第二层,钯为第三层,快枪为第四层,即将枪柄倒充棒用。鸟铳为第五层,改用长刀,三擂三吹,三喊三进,第三进不拘阵型,尽数拥挤上前血战……”所以徐光启这样的有识之士,才会提出练兵,否则不管是远射还是近战,失去阵型就等于失去战斗力。
作为明代中后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戚继光无疑很重视阵型的作用,事实上不管是徐光启也好,熊廷弼也好,还是后来的孙承宗等人,在治军时都强调战阵,奈何当时的明军已经腐化,他们的想法虽好,却无法得到执行。
“大人说得是,学生回去后一定勤加练兵,”李彦拱了拱手,郑重地说道,有了这些噜密铳,他打算训练出一支火枪兵,没有人比他清楚火枪地作用。
“如此甚好,”徐光启欣慰地点了点头:“三娃你要记着,有神器而无精甲利兵,终不可战,千筹百计,总以精兵为根本。”
“当然,火器者今之时务,当尽用其术,以御建奴。”
李彦点头称是:“若是能将噜密铳的射速再行提高,甚至是不间断地射击,便是建奴骑兵再厉害,也断无生路。”
“赵常吉倒是造出过掣电铳,一铳携带四枚子铳,可以轮流发射,射击的速度大为提高,奈何制造不易,”徐光启微微叹了口气,虽说是制造不易,不过以大明的国力,若是真的要造,造个几千杆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军器的效率太差。
李彦之前对军器有所忽略,主要是觉得造枪不易,毕竟在枪械管制的后世,他也没接触过,但他还是打算试试看,能否造出更好的火枪来。
“正如大人所说。火器乃当今之时务,虽说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终究会越来越完善地,学生不才,也要努力看看,”李彦微微笑道,虽然说明代禁止民间私造火器,不过为朝廷来造应该不是问题,当初赵士桢也不在军器局、兵仗局。也造出了很多火铳。
徐光启盯着李彦看了看:“三娃,不若由老夫举荐你为军器局副使?如今正好空缺。”
“呃!”李彦吃了一惊,倒是没想过直接到军器局任职。主要是担心耽误了其他方面的事情。
如果能去军器局地话,那里毕竟一直负责制造大明的火器,不管是工匠还是技术资料都应该很完备,确实是造枪造炮的好去处,但是去了那里,不管怎么说都是官身了,官身就意味着不再自由。
“军器局副使为从九品,虽然小了点,却也是官身。”徐光启摇了摇头,担心李彦嫌弃官位小,又觉得严格说起来,李彦既不是进士举人,也不是监生,甚至连吏员都没做过,要做这个官还不合规矩。
不过,徐光启越想越觉得自己这个主意好,一则李彦他熟悉。也知道他的品行;二则李彦弄出了弹子锁、榨油机、新式纺车和织机,正好对路,所以他打算破格推荐。
“学生倒不想做这官,不过能在军器局钻研火器制造,诚所愿也,”李彦想了想,觉得造枪造炮确实很重要,也很有意义,至于其他的事情。如今也差不多都走上正规。不用事事过问,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
如果是干得不好。或者不顺心,也可以辞职,似乎在明朝的官场上,请辞一事非常流行。
徐光启身为詹事府少詹事,也就是太子朱常洛地老师,推荐一个从九品地小官,不管是朝臣还是刚刚登基地泰昌皇帝,都要给点面子。
何况李彦这次也立了功劳,本来就是要封赏,只是他以军户的身份,没有功名而担任官职,确实有些违反惯例,不过军籍寻常不得更改,只要有皇帝一句话,自然不改也改了。
朱常洛是个厚道人,觉得李彦本来就是锦衣卫正六品地百户,现在又立了大功劳:“虽说是从武职变成文官,但会不会太刻薄了些?”
王安早得到汪文言打过招呼,听泰昌皇帝问起,连忙道:“皇恩浩荡,不管是什么官职,他总是要感激的。”
“朕知道,可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泰昌靠在椅背上,看上去有些疲惫,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那是皇上恩典,”王安躬了躬身:“小的听皇长子说起过这个李彦,似乎很擅长制器,前番天津卫失窃,便是他发明了什么弹子锁,徐大人的意思,似乎也是想发挥他地长处,这也是他本人的想法吧。”
“皇上既然觉得这副使的官职小了,不如让他做大使好了,既显皇上恩典,也成全他为大明立功地愿望!”
“那就这样吧,”朱常洛直起身子,在徐光启的奏疏上写了批示,合拢后放到一叠奏疏上面,这才站起来松了口气,露出急切的神情:“今天就这样了。”
王安连忙躬身将朱常洛送了出去,直起身子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些许忧色,微微叹了口气,才回去收拾书桌上的那些奏疏。
按照流程,泰昌皇帝对李彦的任命很快发到内阁和吏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九品官的任命,大臣也不会因为这样的事违逆皇上地意思,因为他们还有更重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