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渠牟,为人忠诚而且能干,卫灵公对他委以重任。有一个叫做林国的士人,发现有才能的人就必然推荐他做官,因此卫国没有放纵游荡的士人,卫灵公非常尊重林国并且任用他;还有一个叫庆足的士人,一旦国家有大事,就必定会被推荐出来处理国家事务,事情过去之后就又回家归隐,卫灵公也很尊重他;还有一个叫做史鱼的大夫,因为自己的主张没有被采纳而负气出走,卫灵公就住到郊外三天,三天没有歌舞娱乐,直到请回了史鱼,他才回宫。卫灵公对贤能的士人这样尊重,所以我说他是个贤能的君主。”孔子的言下之意:如果你要做个贤能的君主,重用我吧。
在孔子对季康子说卫灵公无道的时候,季康子一定在想:“你前几天不是还在说他贤能吗?”
这次谈话,让孔子非常尴尬,也反映出季康子对于孔子已经不是那么尊重。
无道并不等于会立即灭亡,如果关键岗位用人得当,也可以对付得过去。但是无道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一定要灭亡。
【现实解说】一支足球队,主教练很差劲,可是守门员不错,前锋也不错,所以,还能不降级。
8。13(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问孔子怎么不参与治理国家,孔子说:“《尚书》中写道: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会影响到政治啊。我用孝来教育弟子们,就是在参与治理国家啊,不一定非要当官啊。”
【解析】这句话不知道是谁问的,这个人要不是缺心眼,要不就是故意来羞辱孔子,因为不是孔子不想当官,而是人家不给机会。可是孔子很好面子,他不会说季康子不给自己机会。
在鲁国,鲁哀公欣赏孔子,可是鲁哀公被架空,不敢任用孔子。就算鲁哀公任用孔子,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而季康子不认同孔子的政见,跟孔子关系也比较糟糕,更加没有可能任用孔子。所以,孔子明白自己只能当个议论国事的草民了。
【现实解说】其实何必非要当官呢?当个老师不是也挺好?
8。14(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想用花言巧语谋取官位吗?”孔子说:“我不是花言巧语啊,只是想改变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解析】栖栖,就是四处游荡的意思。这又是一个来挑刺的人了,可见当时对孔子看不上眼的人为数不少呢,也可见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这显然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有人认为孔子到处走无非就是想做官,于是来讽刺他。孔子似乎有些无言以对,回答得相当勉强。
【现实解说】所谓无利不起早,四处奔波,当然是为了前途。至于为了伟大理想而颠沛流离的,不是没有,实在太少。
8。15(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析】仪在今天河南兰考境内,封人就是当地管理官员,仪属于鲁国。木铎就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封人真有远见啊,预见到了几百年之后的事情,可惜学生们活不到那时候了。
不管怎样,这证明除了孔黑,还有孔蜜。
【现实解说】被埋没得越久,将来就越是会大放光芒。所以,对眼前的困难不要灰心丧气。
8。16(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对乐加以整理,雅乐和颂乐都放到了适当的位置。”
【解析】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整理诗,于是才有了《诗经》。回到鲁国之后,开始整理乐。为什么不在卫国整理?因为鲁国的乐是最全的也是最权威的。
【现实解说】其实不当官有不当官的好处,至少有时间整整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孔子真的在政治上得意了,哪里有时间修《诗经》写《春秋》?如今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往官场上努力,学术就荒芜了。
8。17(18。9)★★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解析】这些人都是鲁国的乐师,按周制,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师配乐,因此乐师用饭来命名。其实想想看,当个国君也挺没劲,吃个饭都不得安生。
太师挚是鲁国的首席乐师,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要去楚国呢?原来,三桓瓜分鲁国之后,鲁国公室的地盘变得很小并且还不断被三桓侵吞,而是公子公孙们越来越多,地盘严重不足,吃公家粮的人则越来越多,财政支出入不敷出。于是,各种公务员队伍先后解散,国家歌舞团早已经被解散,因此祭祖的时候跳舞都凑不够人数。宫廷乐队最终也难以维持下去,终于让大家自谋出路去了。于是,上面的乐师们就只能出国去挣生活了。
【现实解说】经济不景,艺术人才就留不住。管仲说得好:仓廪实则知礼节。连饭都吃不饱,就只能另谋生活了。
8。18(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齐国权臣田常(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田常(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跟三桓说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跟三桓说吧’!”孔子去跟三桓说,但三桓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解析】这一年是孔子七十二岁,修完了《周易》,已经有些间歇性老年痴呆的症状。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平时避之犹恐不及,怎么可能自己找这事情?以鲁国的军力,根本不是田常的对手,怎么可能讨伐人家?何况,那是人家齐国的事情,鲁国怎么可能粗暴干涉?稍微动动脑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鲁哀公也问了这个问题,说我们躲齐国还不及呢,自己主动送上门不等于送死?孔子当时回答:“怕他们什么?田常杀害了国君,齐国百姓只有不到一半人服他。我们用鲁国的兵力,再加上齐国一半的老百姓,难道打不过他?”
所以,孔子做这样的事情,纯粹狗拿耗子,自找没趣,只能说是老年痴呆的后果。
自然规律难以抗拒,人老了就容易老年痴呆,固执偏隘。老年痴呆每个人都会有,程度不同而已。
【现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有时候也勿施于人。
8。19(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一事无成了吧!”
【解析】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凤鸣岐山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到了尧的时候,洛水中出现神龟,背上是九宫图,它的出现,也同样象征着“圣王”出世。
河图洛书就是九宫八卦的出处,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人说这是传说或者迷信,恐怕未必。看似简单的图形,蕴含了无数的道理。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孔子倒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圣人,而是认为自己等不到圣人出世了。
【现实解说】岐山已经秃了,黄河已经黑了,洛水已经黄了,而且还动不动断流。所以,凤鸟肯定没有,龙马也没有,神龟也没有了。只有神马了,可是神马都是浮云。
第九部分 子夏
子夏,姓卜名商,卫国人,小孔子四十五岁,是孔子第二次前往卫国的时候收的弟子。子夏家里比较穷,性格比较吝啬。同时子夏又很聪明,有傲气。因此,子夏与同一批的师兄弟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好。孔子喜欢子夏的聪明和有主见,对他格外关怀,而子夏在学问上也确实很有独特见解。
孔子修《诗经》《春秋》,都是以子夏为首席助手,死后也将这两部著作传给了子夏。种种迹象表明,《左传》的作者就是子夏。
子夏是孔门弟子中学术成就最高的一位,后来被魏文侯请去魏国西河开校讲学,为魏国以及当时的整个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说,子夏在孔门中首屈一指。
不过,历来的统治者们并不喜欢子夏,使得子夏没有得到与其成就相配的历史地位。实际上,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培养人才方面,子夏的成就并不低于孔子。
9。1(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白色衬底让色彩很生动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对于君子来说,礼就是这个衬底吧?”孔子惊喜:“商,你启发了我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了。”(旧译:“礼后乎”被译为“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吗?”纯属臆断,恰好说反了。)
【解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见《诗经·卫风·硕人》。盼这个字的解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眼睛转动,另一种是眼睛黑白分明。不管怎样解说,在这里是表示美丽动人。巧笑则露齿,唇齿红白配;美目顾盼,眼珠眼球黑白配。因此,红唇和黑眼珠之所以生动,那是因为有白色为衬托。孔子说绘事后素,是说绘画要以白色为底(后者底也),子夏说礼后乎,是说以礼为底,在礼的基础上做事,就能让人赞赏。把礼比喻为白色的底,显示子夏读诗的境界已经不同寻常,因此孔子非常高兴。
这段话,关键的一个字是“后”。
公元前488年,孔子六十四岁,这时候他还在卫国。孔子这个时代,有记载的各朝的诗已经有三千多篇。但是,这三千多篇诗鱼龙混杂,质量不一,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太过庞杂。所以,孔子决定修编《诗经》。于是,孔子要在学生中挑选助手,第一批学生中没有合适人选,第二批学生中只有颜回学业不错,可是颜回缺少独立见解。第三批学生中倒有几个不错的学生,不过思维最活跃最有见解的就是子夏了。所以,这段对话是师徒在讨论诗,子夏的见解让孔子振奋,决定以子夏为首席助手修编《诗经》。所以,“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也可以说成“推动我的是子夏啊,现在可以修编《诗经》了。”
其实,礼类似于法。子夏的学生中出了许多法家,正是基于子夏的理解。
【现实解说】如今吃饭,多半要讲几个段子助兴,这是有道理的。看看当年孔子和子夏的对话,首先从一首诗开始,然后讲到了绘画,然后引申到了周礼。所以,讲段子,是为了发挥想象,诱导思维,由段子引申到工作,不失为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很多重大决策可能就是在段子里诞生的。
9。2(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解析】孔子喜欢讲君子和小人,这里的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君子是有理想的,而小人只为生计而钻营。
子夏家里比较穷,在小事上比较在乎,对小利看得比较重,不够大气。因此孔子这样告诫他,希望他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孔子对每个学生的不足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