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风暴之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风暴之迷-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普京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甚至宣称:“俄罗斯哲学界和政治界理解的欧亚主义,没
有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只有选择欧洲道路,俄罗斯才能尽快进入正常生活国家
和社会的圈子。”

    《一波三折俄罗斯人》一书对于这种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今天的俄罗斯的影响
画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同样是莫斯科大学的高材生,亚历山大为了逃避现实,进入
神学院“深造”,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都用于“为解除世间的痛苦”
向上帝祷告;而漂亮的塔吉雅娜则在婚姻介绍所的撮合下,远涉重洋,嫁给一个年
龄比她大一倍、素不相识的美国人。同样是博士生写论文,谢尔盖坚持要按几十年
的传统肥论文弓佣材料的第一类归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而米哈伊尔
则天天上“跳蚤市场”卖货从挣来的钱中抽出一叠交给“朋友”,请为代笔。同样
是大学教授,科佩洛夫先生坚持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俄罗斯社会的发展规
律;而拉杜诺夫先生却向学生宣扬,列宁跨过了“卡夫丁峡谷”(即超越了资本主
义阶段)是俄罗斯当前悲剧的根源所在。同样是工人,柳芭数月没有拿到工资,家
里都快揭不开锅了,却照样天天上班,仍把希望寄托在企业效益的好转上。而叶列
娜已经从扛着“蛇皮袋”天天跑市场的“流动”个体户,发展到自己买了一个小商
亭的“坐地”个体户。同样是农民,瓦洛佳面对着分给他的土地犯愁:明年种什么,
到哪里买化肥,种出来的土豆卖给谁。而阿廖莎承包了原来集体农庄的蔬菜大棚,
跑来了贷款,靠着黄瓜、西红柿发财。

    俄罗斯人曾经饱受苦难,铁骨铮铮,一副思想家加革命者的硬汉形象。在困苦
面前,他们从容应对,潜心思考,奋起抗争。伟大导师列宁革命不忘读书,还能忙
里偷闲在湖畔小屋里著书立说,写出《国家与革命》,这种精神谁敢小视。由于国
家解体、国际地位下降,物质生活下降、个人信仰产生危机,在当今的俄罗斯人身
上,我们不难看到务实、浮躁、对现实的失望、仿惶。但大多数俄罗斯人依然是那
么幽默、乐观地去应对生活的波折,依然保持了他们良好的传统。

    俄国人有幽默感,而且把幽默看做一个人心灵健康的标志。开朗乐观,善开玩
笑是俄罗斯人的一大性格特征。而且,他们能在不同场合,说不同题材的笑话、趣
闻。与他们在一起,你丝毫不会感到寂寞和沉闷,而会哈哈大笑,开心不止。他们
在用餐和喝茶时,更是笑话迭起,妙语连珠。怪不得一位欧洲人说:“没有一两个
俄罗斯人参加,饭桌k 就不热闹。”有一则笑话也许正好反映了俄罗斯人的这一特
点:一个俄罗斯人、一个法国人和一个意大利人,乘船旅行时不巧被遗留在一个荒
岛上。他们一起在岛上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逮住了一条神鱼,它答应满足他们
每人一个愿望。法国人被送往巴黎的一家饭店喝葡萄酒,意大利人被送到情妇那里。
最后轮到俄罗斯人,他提出的愿望是:“把法国人和意大利人召回岛上来吧,我一
个人在这里太冷清了!”

    他们的幽默感是从小被熏陶和培养出来的。以大灰狼和小白兔为主角的动画片
《等着瞧》,可与美国的《唐老鸭和米老鼠》及捷克的《鼹鼠的故事》相媲美,大
多数俄罗斯人是看着这个富有俄罗斯幽默的动画片长大的。

    尽管在社会变革过程中,俄罗斯人的生活比较艰苦,产生了许多不尽人意的问
题,平添了许多人生苦涩,但是他们依然诙谐、乐观地面对生活。他们认为“生活
已如此艰难,如果没有幽默,就更没有意思了”。现在,俄罗斯政局趋于稳定,经
济开始增长,俄罗斯人性格中的幽默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
俄罗斯姑娘择偶的标准之一,就是要“富有幽默感”。

    在今天俄罗斯遍地的“倒爷”中,男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妇女。她们扛
着大包小裹,穿梭于市场、商厦之间。如果问她们:“俄罗斯男人都到哪里去了?”
她们竟诙谐地回答:“男人们正坐在家里,思考如何解决国家困难的问题呢!”听,
这是多么让人意外而又幽默的回答!即使物质生活桔据,社会和家庭分工有所变化,
俄罗斯大多数人并没有失去诙谐、乐观的天性,始终保持着昂扬的信念和满足的微
笑。“谁都需要钱,但不想为它去拼命”,这是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的心境。

    俄罗斯人的幽默也许与他们不喜欢孤独、独处,爱好聚会有关。同时,也与他
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关。

           五、注重精神需求的俄罗斯性格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很强的文化情结,即注重精神需求。

    十月革命后,各民族广泛参与苏维埃代表制度,全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帮
助边远地区发展经济,为落后地区培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才,派出教师到
各地区进行扫盲教育。当今俄罗斯人中几乎没有文盲,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
文明素质,见面时都要相互问好,外出时都要衣冠楚楚,他们认为,邋里邋遢是对
别人的不尊重,是不文明的表现。俄罗斯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见到交通警察,人们都
自觉地按自动亮起的红绿灯通行,小汽车往往给行人让路,公共汽车上没有售票员,
上车的乘客都自觉地到司机处买车票,自己将票打孔作废。俄罗斯人热爱大自然,
环保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城市区街之间的天然树木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人们置身
其间,心旷神恰。公共场所干干净净,尤其是在电影院,根本看不到随地乱扔的纸
屑,也没有人大声喧哗,更见不到随地吐痰的现象,观众一般都准时人场,安静地
观看节目,没有人吸烟,更没有人讲话,只是当电影出现喜剧情节时,才会听到人
们的笑声和掌声。在豪华酒店或乡镇食堂里就餐,除轻柔的音乐和低声细语外,绝
无嘈杂的喧闹声。在大街上俄罗斯人看见熟人离自己不远,不是高声喊叫引起对方
的注意,而是快步地走过去,与对方打招呼。俄罗斯的农村,街道像城市一样干净,
每个村庄都是一片田园风光,农村的居民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起居方式一点也不
比城里人差,由此可见,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文明的民族。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罗斯人正是循着这阶梯拾级而上走向成
熟的。在俄罗斯任何一个城市的地铁站台或车厢里,都可看到许多候车或乘车的乘
客或站或坐,手不释卷地在埋头读书、看报。走进地铁车厢,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
的阅览室。即使上下班高峰期,地铁突然拥挤起来,他们也一手抓住扶手,一手擎
着书本照看不误。在商店门前排队购物,俄罗斯人也不忘拿张报纸阅读。甚至已经
退休的老太太,也经常会戴上老花镜,手捧大部头的俄国名著,津津有味地看着。

    如果你和她们聊上几句,这些老年人都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与你谈古论今。
异国之人无不对此称奇。难怪俄罗斯人自称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读书是俄
罗斯人的悠久传统和民族习惯,今天已变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我
们流行的话说:这是一种活法。也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与面包同等重要。人不
能不吃饭,也不能不读书,俄罗斯人用于阅读的时间远远超过吃饭。

    而巨俄罗斯人不只喜欢读书,还喜欢购书、收藏书。据统计,俄罗斯全国有大
大小小图书馆6 万多个,全国平均每个家庭藏书近300 册,每人平均藏书100 多本。

    此外,城市无论大小都有书籍齐全的书店,书亭更是不计其数。出版业可视为
该国的主要产业。俄罗斯目前共有大小出版社11000 多家,图书发行量达38亿多册,
堪称出版大国。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阿尔巴特、卢比扬卡大街的图书超市经常是
人山人海。和平大街的图书交易市场由于价格比书店的相对便宜一些,购书者更是
趋之若骛。这个昔日的奥林匹克场馆面积不可谓不大,但里面的人简直是比肩接踵,
密不透风,使人无法接近书摊。如果你眼力够好,个子够高,可以隔着里三层外三
层的人群说出你要的书名,摊主给你包好,经多个人转手递给你。这还不包括进入
书市前等个把小时购买人场券消耗的时间和耐心。可是俄罗斯人却处之泰然,拥挤
的书市里艰难的跋涉丝毫也败坏不了他们买书的兴致,看看他们购到的沉甸甸的书,
他们还是颇有成就感的。爱书若此,谁人能与之匹敌?

    俄罗斯人爱书,更爱开启他们智慧大门的作者,著名作家在书店签名售书是俄
罗斯的另一道文化风景。只要一听说某作者要到某书店签名售书,俄罗斯人早早地
就在该书店把他的书买好,耐心地等候作者到来。作者一来,购书者自动排成长队
等待签名。

    俄罗斯人尤其崇拜、尊敬世界级大师,他们把著名作家奉为生活的导师,这种
风尚在纪念普希金诞辰200 周年的活动中达到了极致。普希金预言他将在人民心中
矗立起非人工所能建立的纪念碑已经成为事实。几乎每一个俄罗斯人,从晰呀学语
的幼童到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无人不知晓普希金的诗。张兰芬发表在《俄罗斯文艺
》中的文章《俄罗斯人的文化情结》,展示了1999年6 月6 日普希金诞辰200 周年
俄罗斯欢腾的场景:早在6 月6 日之前官方的庆祝活动、学术界普希金作品的研讨
会就此起彼伏,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比比皆是,甚至连商人也附庸风雅,打起了普
希金的牌。印着普希金头像的糖果、气球、塑料袋、文化衫无奇不有。纪念活动在
诞辰日前夜达到高潮,普希金的诞辰日不仅是俄罗斯人的重大节日,而且也成了说
俄语的独联体人民的重大节日。来自独联体各国的专业文艺团体都赶来参加庆祝活
动,莫斯科的大小宾馆已经承受不了蜂拥而来的压力,是夜,彩排声、歌声彻夜不
息地流淌……6 月6 日的红场是一片花的海洋,彩带的世界,莫斯科河的碧波倒映
着飘扬的彩旗,纪念活动在此拉开了序幕。争奇斗艳的俄罗斯少男少女聚集在红场
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踏着欢快的舞步纪念着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交响乐的
大提琴用低沉的曲调和文学泰斗普希金诉说、交流。红场上不绝于耳的乐声,熙熙
攘攘的人群发出的欢声笑语,营造出浓浓的狂欢节般的气氛。普希金的诞辰日成了
全国普天同庆的节日。

    俄罗斯人非常注重培养少年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热爱,为此在莫斯科专门建立
了俄罗斯联邦少年儿童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把阅览室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开,在儿童阅览室里,有俄罗斯和外国的著名儿童作
品;在少年阅览室里,有古典文学作品和各种科幻小说。图书馆的管理员大都毕业
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学专业或师范教育专业,不仅对书籍的分类和内容有充分的了
解,还能细心地体察小读者的兴趣和爱好。在工作中,这些“图书馆阿姨”认真负
责,通过组织各种积极有益的读书知识比赛和作品欣赏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读书习
惯,使他们在这里能够充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俄罗斯人普遍喜欢看芭蕾、听歌剧、听音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生活
长期动荡,政府更迭频繁,席卷亚洲殃及世界的金融风暴更使脆弱的俄罗斯经济雪
上加霜。物价飞涨、抢购成风导致了货架空空,囊中羞涩的工薪阶层已没有能力摄
取足够的蛋白质和卡路里,然而他们却仍然挤出听音乐会、看芭蕾舞的款项,一如
既往地光顾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最不可思议的是莫斯科大剧院历演不衰的柴科
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黑桃皇后》、《胡桃夹子》等芭蕾名剧的人场券已经
预订到几个月以后,想得到当天的票,只能从票贩子手里用高价买。精神上的需求
之于俄罗斯人已经超过了对最起码的生存条件的需求。

    最能体现俄罗斯文化特色的是他的宗教神经。宗教的魅力牵动着俄罗斯的文化
情怀。数不胜数的葱头式教堂是俄罗斯的一大景观,它遍布整个俄罗斯,在祈祷时
刻各个钟楼发出的无与伦比的悦耳钟声标志着东正教的复兴。1917年前莫斯科有848
所教堂,苏联时期大部分被毁,到1990年时只有7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