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历史挺靠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这个历史挺靠谱-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党军事部署的中心。

根据中央指示,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毛泽东在深思熟虑之后给粟裕去电:“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黄伯韬部队地处徐东,自己在那单练,他东边儿是滔滔大海,一看就是首歼目标。

华东野战军十多个纵队浩浩荡荡多路南下,干扰黄伯韬的联络信号,说白了就是让你来不了外援关门打狗。在徐州以北,那些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地下党也发动了起义,一下就打开了国民党的运河航线。而此时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也迅速南下,占据了有利地形。驻扎在徐州的国民党一发现共产党主力南下的迹象,立马就开始转移了。可南京国防部不干啊,非让黄伯韬等着从海州西撤的四十四军。黄伯韬急得脑瓜子直冒汗,人家共产党各路大军早就把我包围了。

华东野战军已经渡过不老河,攻占了徐州以东的大许家等地,完全切断了黄伯韬兵团的退路。蒋介石看到这情况,急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去解围,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蒋介石让黄伯韬与解放军死拼到底,为了防止黄伯韬投降,天天往阵地上空投登有黄伯韬戎装照以及蒋介石嘉奖令的报纸。黄伯韬在蒋介石口中被说成常胜将军,打仗凶狠,指挥一流。黄伯韬凭借抢修的战壕与华东野战军死拼,华东野战军却也是久攻不下。共产党一看这势头,就重新部署,暂停攻势,想方设法把战壕挖到对方前沿阵地上。接着利用暮色做掩护,接近敌人,逐点夺取,逐个歼灭。

1948年11月16日夜里,我军对黄伯韬部发起总攻。黄伯韬效忠到底,就是到最后一刻,还在用无线电向蒋介石表明苦战到底的决心。蒋介石算是彻底收买了黄伯韬。

激战持续到22日,身着将官军服的黄伯韬,心急如焚,犹如困兽。直到最后,黄伯韬都不曾突围出去,12万大军丧失殆尽。绝望之中,黄伯韬拔枪自杀。自杀前,黄伯韬拿出总统府出入证一张,在背后写上“黄伯韬尽忠报国”,交给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副军长杨廷宴,请其转交蒋介石,也算是黄伯韬的临终遗言了。

在黄伯韬的追悼会上,蒋介石哭得鼻涕都流出来了,原来黄伯韬并不是黄埔的学生,老蒋是真希望黄埔的学生能有几个像黄伯韬一样战死沙场,成全黄埔军校的面子啊。

解决了黄伯韬,中共第二阶段的目标锁定在黄维兵团。黄维是国民党陈诚系的重要将领,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唯一为陈诚所掌握的,就是十八军。黄维从1938年开始,就担任十八军军长。

黄维少年得志,也不知道哪点被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看上,差点成为陈家的乘龙快婿。三十来岁的小黄,就做上了军长,可谓是平步青云。不过论打仗,黄维可真是一般,黄维本来就是一介书生,木鱼脑壳,打仗一根筋,喜欢死磕,死用人海战,人称“血肉磨坊”,属于死拼到底型。

为了挽回被动局面,国民党军部命令黄维兵团增援徐州。黄维兵团12万人马,个个兵强马壮,美式装备,人称“汽车兵团”。本来春风得意的黄维,也活该栽跟头,他的队伍里竟然有人反水,自己人对他反戈一击,这也成了剿灭黄维兵团的关键所在。这反水的“同志”是第一一零师师长廖运周。黄维和廖运周在1938年就认识,那时候正是武汉战役,廖运周还在第六五六团当团长,全国上下打日本人都红了眼睛,小廖直接找到十八军军长黄维借炮。说了黄维木鱼脑子,书生气,眼睛高,看重派系。自己是黄埔出身,一看,这小廖虽然素不相识,却也是黄埔学弟,也就愿意接见。他见到廖运周,果然是端着架子对人死死盘问,左问右问,最后也大呼一声:“缘分啊!”

原来小廖的哥哥廖运泽是黄埔一期,和黄维是同学。再者,廖运周的确是一员猛将,来见黄维之前刚袭击了日军辎重队,缴获甚多,给黄维带来了不少礼物。两人聊到最后,廖运周开口借炮。当时国民党全军也很穷,像黄维这样有炮兵建制的不多,廖运周也是穷疯了才找六亲不认的黄维拉关系。黄维拿出“呆子”劲,盘问了一番廖运周的炮兵技术,结果十分满意。自己人,加上“考试合格”,于是黄维仗义解囊。小廖用这8门炮,凭借有利地形,用一个团把小日本完整的一个27师团打得哭爹叫娘。这一战在日本的杂志上有过介绍,根据日军记录,丸山师团因为首车、尾车都被击毁,部队无法动弹,在“支那军炮兵集团”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廖运周因此一战扬名,黄维也因识人而名噪一时。以后,廖运周就脱离了汤恩伯部队,投入到黄维门下,成为黄维的心腹。但黄维做梦也没想到,廖运周是个老共产党员,从20世纪20年代就入党了。他的直接上级是中共炮兵的创始人朱瑞将军。不仅如此,廖运周手下,还暗藏着大量共产党员,所以当黄维决定突围的时候,廖运周反水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不过出乎黄维的意料。当然小廖也够狠,也够绝,按照黄维此前战车、大炮让自己先挑的指示,专挑重炮带着走,回过头来就把炮弹砸在黄维的头上。

在包围黄维兵团的过程中,邱清泉兵团南行援助,被华东野战军阻击。趁这工夫,国民党徐州部队就开撤。后来他们又接到蒋介石命令,决定反击以求实现突围。可怜杜聿明,这人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也算是军事眼光、指挥才能一流的人。在淮海战役中,他受制于“徐州剿总”刘峙,蒋介石朝令夕改,令其焦头烂额,无所适从,错失战机,陷入困局。最终也难逃覆灭的命运。

黄伯韬和黄维,是淮海战役老蒋军队中最为善战也最为忠诚的将领,但也就是他们祸害了国民党。假如黄伯韬一打就垮,邱清泉根本就不会被黏在徐州,黄维也不会出来钻进我军打开的口袋,老蒋舍掉黄伯韬,最多是壮士断腕;假如黄维早早投降,杜聿明恐怕早早就撤过了淮河,加上李延年、刘汝明的部队,国民党机动作战的主力尚存,保住东南半壁河山还是有希望的。

不过这些都是假设,这两位黄将军被围之后拼死抵抗,都是战到最后一兵一卒,老蒋也不好意思“弃子”,为了救黄伯韬扔进了黄维兵团,为了救黄维,扔进了杜、邱、孙三个兵团!为了救杜,又把李、刘两个兵团打残!国民党就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战略决战能力。两位黄将军的忠心适得其反,“二黄”唱响了催命曲,可惜没有了还魂丹。

淮海战役,是国共两军战略决战中的关键一战。共产党参战部队60万人,国民党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解放军共歼敌55。5万余人,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灭之殆尽。共产党军队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也处在了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干净利落取平津

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最后一个大战役。

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共有3个兵团13个军50个师,兵力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到平绥路的张家口,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剿总”总部设在北平,这可是我军想了很久的一块肥肉。傅作义在华北可是老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都不屑于带保镖的,他就不信有人敢在他的地盘上动他。

在此之前,蒋介石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强长江防线。傅作义对蒋介石的排斥异己、党内斗争深怀戒心,不愿南撤。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失利,给了傅作义极大的压力,傅作义也被解放军在东北的漂亮表现所震慑,已是“惊弓之鸟”。对于未来华北的战守之势,傅作义作出了几套备选方案。他不愿南撤,于是制订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不断收缩兵力。傅作义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如果傅作义主动撤离,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国民党长江防线就又多了些兵力,这对今后的作战是不利的。如何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迅速南逃或西窜,就成为打开华北局面的关键。

对于傅作义,共产党采取又打又拉的策略,中共中央的部署是,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提前结束休整,特别隐蔽地挥师入关。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一道,动作神速,“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的战略包围和分割,截断了傅作义南逃或西窜的通路。还调动部队进驻北平地区。接着,我军攻克张家口,在张家口战役前,收拾了傅作义的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在张家口歼敌第十一兵团部和第一零五军。在战场上给了华北“剿总”一个下马威。1949年初,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指挥小组,继续在战略上对傅作义施压。

随后,傅作义最大的压力来了。我解放军以强大的兵力,直逼天津。这是一场激战,刘亚楼指挥34万解放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攻下了傅作义重兵布防的城市——天津。天津国民党部队全部被歼灭,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1949年1月,天津解放。

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希望能够达成和解,使古都免于战火。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密的作战部署,让傅作义毫无退路。首都和平解放的呼声之高,让傅作义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与考验。最终,共产党的诚意和耐心,打动了这位风云一时的人物。傅作义作出了民心所向的选择,命令所属部队接受共产党的改编。同样是在1949年1月,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解决了国民党军队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这场战役的胜利很是激动人心。

第5节 万里江山换新颜

划江而治成幻想

国民党军队在三大战役中接连惨败,军事上的重大失利,加上经济上因为金圆券改革失败造成的几近崩溃的局面,使得国民党内部弥漫着浓重的悲观气氛。国民党内高级官员,不少人已经有了江山易主、流亡他乡的心理准备。

国民党着手布置将军事重心转移至长江以南地区,同时开始一系列应变方案,企图凭借长江天险,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赢得喘息机会再次翻盘。而在管制上,蒋介石颁布了全国戒严令,国统区进入了严酷的军事管制状态。尽管如此,社会依旧动荡不安,物价飞涨,工人失业,很多人已经离开大陆,到达台湾、香港甚至出国。国民党的党政机关都开始向香港、华南以及西南转移,部分职员被遣散,局势已经失控。

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权威受到挑战,党内有关人士建议蒋介石暂时休息,不能再战,主张和谈。而对蒋介石一向支持的美国此时已有了全身而退之意,这给蒋介石以沉重的打击。当时国民党内部的反对派、社会舆论以及美国都觉得李宗仁是取代蒋介石的合适人选,反蒋呼声高涨。鉴于重重压力,蒋介石决定隐退,为了确保在隐退后可以继续控制局面,蒋介石在人事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李宗仁上台后,其实困难重重。他能发挥影响的地方十分有限,不管怎样,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与中共和平谈判。

1949年4月,周恩来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在谈判中,中国共产党打破了国民党企图划江而治的幻想,希望在强大的攻势下,能够给国民党施加压力,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民党残余统治。国民党力求能够维持其半壁江山,四处寻求援助,毫不松口。蒋介石企图在长江之南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实力,以便东山再起,其心昭然若揭。双方僵持不下,谈判几成僵局。4月15日,中共代表团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但是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这个协定,谈判宣告破裂。

退守台湾

长江素来是中国南北分界的天然标志。经三大战役失败洗礼后的蒋介石,剩下的都是些残兵败将。蒋介石占据长江天险,凭江据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武装从北边杀将过来,官兵很多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性,江河作战同陆地作战又有不同,对双方而言,这不仅是关键一战,而且又将是一场恶战。

1949年4月21日凌晨5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国民党军早已军心涣散,等人民解放军刚刚过江,国民党江防部队就全线放弃阵地,开始后撤,4月23日南京解放。其后,国民党长江防线几乎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