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首先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除少数特殊情况外,逐步将中央企业下放到所在城市,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城市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产供销,而是对整个经济活动起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的作用。六五期间,首先在机械部、电子部所属200多个企业进行了试点。根据1984年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缩小了生产、建设、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国家计委、物资局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产品和按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建设物资都减少了。

与此同时,随着投资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国家开始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生产。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成立了四大专业银行,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建立。在信贷管理上,改革了统存统贷的管理制度,开始形成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商业信用、委托信用等多种信用并存的局面。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增加了中央银行对信贷规模的间接控制手段。开始注意把利率作为调节杠杆来运用。凡具备还款能力的投资项目律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财政税收制度方面,在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基础上,1985年又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1983年、1984年先后实行了第一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为了控制总需求,1983年、1984年还先后开征了建筑税、个人所得税和奖金税。国家还在调整税率、平衡税收负担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以上这些改革,对生产、投资、流通、分配都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加大了国家的间接控制范围增强了间接控制能力。

(六)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党的十二大和全国人大五届五次全会都提出

六五期间,要继续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对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这一时期,对外开放首先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冲破了传统理论的禁锢。理论上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六五期间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飞跃发展。【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中,我国基本上处于封闭型的经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改革决策。六五期间,对外开放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并从理论上得到阐释和发展。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讲话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理论上的突破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使六五期间的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和深入,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飞跃发展:六五期间,经济特区建设、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步伐紧凑。继1980年首批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4个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后,1984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批准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政策上,扩大这些城市的自主权,让它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允许这些城市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985年1月,国务院又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决定对这几个地区吸引外资和发展创汇农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使这些地区能够增强对外经贸活动的能力。与经济特区和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不同,沿海经济开放区凭借的优势是农业基砌好,农产品丰富,农村商品化率高,且又顺江近海,交通方便,对外联系广泛,同时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继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之后的又一深入。

六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外贸体制的改革重点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984年9月,国务院批转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见的报告》,确定了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的改革重点。

改革的重点是:

(1)政企职责分开,经贸部专司管理;(2)贸经营实行代理制,促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3)简政放权,经贸部所属的外贸专业公司和地方外贸公司都要逐步从所属的行政部门独立出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4)简化外贸计划内容,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5)各类外贸企业实行利改税,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经过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开始由单一渠道转向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营体制;由集权型改变为分权型的管理体制;由指令性计划改变为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体制。初步改变了原来统进统出的局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晨。

总之,经过六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经济体制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过去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僵化体制,转向适应有计划发展商品经济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

·5。六五计划的执行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六五计划执行的基本情况

六五时期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时期。六五期间,中国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通过国民经济调整、整顿和改革,不但提前和超额完成了六五计划所提出的各项任务,而且还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宝贵经验。

(一)六五计划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六个五年计划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初步探索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了更多实惠的新路子,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六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无论同建国以来几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情况相比,还是同世界各国同期的情况相比,都是很突出的。

五年中,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也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这五年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五年间,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已实现基本自给或自给有余,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显着改善,已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人口温饱问题。农村经济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胜利是六五期间所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它的迅速发展为我国整个经济的全面稳定增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这五年中,我国若干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产量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六五时期同五五时期相比,粮食年平均产量由305亿吨增加到37亿吨;棉花由224万吨增加到432万吨;猪牛羊肉由937万吨增加到1462万吨。1980隼到1985年,原煤产量由62亿吨增加到85亿吨;原油由106亿吨增加到125亿吨;钢产量由3700万吨增加到4666万吨。

六五期间,我国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大成就。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00亿元,新增固定资本3880亿元,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96个。五年内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950万千瓦,采煤能力8000万吨,原油开采能力5000万吨,铁路通车里程1500公里,复线里程1500公里,电气化里程2400公里,港口深水泊位吞吐能力1亿吨。现有企业更新改造的步伐加快,共建成投产项目20多万个,一些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中,我国财政收入由下降转为上升,六五计划后三年出现了大幅度稳定增长的可喜形势。1979和1980两年国家财政赤字合计近300亿元,通过调整和改革,生产发展,流通扩大,效益提高,收入增加。1983年国内财政收入增加127亿元,1984年增加255亿元,1985年增加362亿元。1985年全年财政总收入1829亿元,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预算外资金也大幅度增加,1985年达到1430亿元,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项资金合汁比1980年增加了1倍。

六五期间,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也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五年中,国家财政用于以上各项事业的经费共1172亿元,比五五计划增长了1倍。在这期间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33000多项,有937项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其中一部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1980年的114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170万人。同时,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各项文化事业和卫生、体育事业也都有新的发展。

五年中,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六五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300亿美元,比五五时期翻了一番,国家外汇储备有了显着增加。通过积极的吸引外资政策,鼓励兴办三资企业,共使用国外贷款103亿元,吸收直接投资53亿元。在各地建立了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同时,通过引进技术和合资、合作经营等方式,使许多企业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有显着提高。

六五期间,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幅度之大是建国以来没有过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这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3。7%,城镇职工家庭人均收入平均每年增长69%。五年合计安排就业劳动力3500多万人。人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五年中,城镇住宅竣工面积63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房32亿平方米。城乡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1985年末达1623亿元,比1980年末增苌3倍。

(二)国民经济结构开始向优化调整

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调整包括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结构方面,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六五期间,由于认真贯彻落实了调整改革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向结构优化转变,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基本协调,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1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得到改善,趋于协调。

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财政分配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主要表现在:农轻重比例中,农业、轻工业落后于重工业;在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中,积累重于消费,积累率过高;农业内部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均严重失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有所改善。六五期间,由于正确处理了几个方面的关系,国民经济从过去严重失调所造成的不稳定状态,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农轻重比例关系中,量工业比例下降:六五期间,农业、轻工业发展迅速,摆页。

脱了长期落后的局面,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连续保持均衡发展,农轻重比例失调状况明显改善。由于农村改革的推动,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为轻工业生产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原料,也使整个国民经济有了一个比较稳固的基础。农业方面的结构调整已如上述。

在轻工业方面,由于国家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位置,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政策,促进了轻工业的发展。六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7%,而年前的26年(1953-1978)平均每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