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五计划的五年,总的说呈现了起(1966)、(1967…1968)、(1970)的跌宕起伏状态。1966年。出现了预计提前两年完成计划良好的发展势头。

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计划完成情况连续出现倒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69年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使全国进入了战备高潮三五计划以临战的非正常状态取代了前三年无政府主义的非正常状态。1970年的高投入使原定指标较低、本可提前两年完成白勺三五计划得到了勉强完成,但也埋下了三个突破的潜在危机。

第06章 第四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的两次调整

·1。四五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一、战备高潮中的四五计划高指标

1970年2月15日至3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各地区、各部门以及11个大军区的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拟定《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简称四五纲要(草案)),还专题座谈了军工、劳动工资、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等问题,继续批判所谓条条专政,要求加快企业下放的步伐。

四五纲要(草案)提出,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发展的任务是:

狠抓备战,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咯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加强协作,大搞综合利用,积极发展轻纺工业;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各有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

与三五计划相比,四五纲要(草案)中的安排表现出以下三个新特点:

1。依靠高投资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

四五纲要(草案)规定的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28%。提出的各项经济指标是: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800-4000亿元,钢3500-3800万吨,原煤4-43亿吨,铁路货运量9-10亿吨,粮食6000-6500亿斤,棉花6500-7000万担;五年合计基建投资1200-1300亿元,大大超过三五计划的850亿元规模。四五纲要(草案)还提出,在四五期间内,各省、市、区要在最短时间内,力争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一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做到粮食、油料自给有余;耕作机械化程度达到40%至50%。要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要在全国形成大中小相结合、星罗棋布,各自为战的钢铁工业布局;力争在一二年内,把每个县的农机修造厂建起来。一般轻纺产品逐步做到自给,力争在1972年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

这个起点过高的计划指标又被各地区、部门层层加码,比赛翻番。1970年4月,全国煤炭工业会议提出:大干三年,扭转北煤南运,实现江南9省煤炭基本自给,力争1975年煤炭产量超过美国、苏联,跃居世界第一。5月召开的全国重点企业座谈会也要求:1975年钢产量达到4000万吨,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电力部门也提出:1975年发电能力超道英国和联邦德国。轻工部门提出:主要轻工产品在五年中翻一番。

在当时条件下,这些指标显然难以达到。1969年全国钢铁产量只有1330万吨,要达到四五纲要(草案)指标,短短五年要翻两番左右。毛泽东指出:钢铁工业这几年总在1000万吨至1800万吨之间徘徊,徘徊了10年还是上不去。现在许多入党悟了,今后有可能上去。但他又提出:但不要太急了,急了会吃亏的。现在要防止有些人动不动就要翻一番。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讨论了毛泽东的这些指示,然而总体跃进的指导方针并未改变。

1973年1月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准备压低指标,但根据中央领导人提出的年国民经济发展能否快一点的指示,仍然在修改中继续提高当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要求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2%,其中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77%和61%粮食5200亿斤,预计增长81%;棉花4500-4800万担,增长227%;钢2500万吨,增长71%;原煤39-396亿吨,增长14%-3%;原油5200万吨;发电量1600亿度;化肥2100-2200万吨;棉纱1050万件;铁路货运量82-83亿吨。6月13曰,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下发了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2战备压倒一切,试图用军事工业带动整个国家的工业化。

拟定四五纲要(草案)的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要求坚决贯彻林副主席的指示,以战备的观点,观察一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在此之前陈伯达已经提出了一套独创的军事工业带动国民经济的理论,1967年9月18日他视察军工企业后指示说:

现在我们的工业还是有毛病的。要搞技术革命,首先要在工业部门搞,军事工业要带头,军事工业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军事工业比较成套。军事工业这一套改了,别的也就可以改了。林彪和陈伯达的这些观点,成为当时抓战备促工业化的指导思想。

从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历史看,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和军事尖端技术的突破,确实在短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工业化和尖端科技能够起到强刺激作用。比如,坦克的发明带动了机械制造和钢铁工业;导弹的发明带动了火箭等航天工业;雷达的发明带动了电子工业;潜水艇、航空母舰的发明带动了造船工业;原子弹的发明带动了核工业,等等。但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工业化,绝不限于制造业在总产出中比重的简单增加,而是要反映在需求结构向有利于制造业方向发生强有力的转变,产出中有更大的一部分被售给其他生产者而不是最终使用者。以此判断,军事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为了最终消耗,甚至以消灭、破坏对手为目的,不是扩大再生产,绝不能等同于工业化。而且,军事工业的发展右赖于整个工业基础水平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依靠某些尖端产品的出现。在工业水平不高的国家,单纯发展军事工业,必然会排挤和压制民用工业的发展,使之缺乏量和质的提高,走上立足不稳的畸形道路。

因此,周恩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根据备战的需要,提出了军工第一、三线第一的口号后,又用心良苦地在其后增加了配套第一、质量第一的要求,力求综合平衡,防止片面地、泛滥地发展军事工业。1971年8月31日,他在起草第四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稿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后任务中,再度提出了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目标,并在四五计划的设想中具体写为要求一个适应战备的合理布局,一个稳固的农业基础,一个比较强大的工业,一个比较发达的交通网,一个城乡交通、内外交流的商业网,一个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3暴露出地区布局的严重不平衡矛盾。

四五纲要(草案)强调,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国家建设的重点是大三线战略后方,这是坚定不移的方针。要求争取在1972年把战略基地基本上建设起来,到年,大三线地区将建成一个部门比较齐全、各有特点、工业和农业都较快发展的强大的战略后有。因此,1970年计划用于大三线的建设投资和大中型建设项目均占全国计划内投资和大中型项目的一半以上,四五计划期间,三线地区国防科技工业的投资每年达到25亿元,比三五计划期间的年均投资增加了48%。为了适应备战的需要,四五纲要(草案)还提出,在全国划分西南、西北、中原、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山东、闽赣、新疆10个经济协作区,尽快地建立各有特点、不同水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各省、市、自治区要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粮食、油料自给有余,一般轻纺产品逐步自给。这种基本从战争而不是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划出发的考虑,加剧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封闭、片面强调自给、缺乏协作配套的状态。【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四五纲要(草案)与三五计划相比,由于抵御苏联的军事威胁成为重点,出现了针对苏联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一线概念,原来作为三线的华北、西北部分地区的建设项目,也需要向更靠内部的地区迁移,战备气氛更加浓厚。四五纲要(草案)虽然也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沿海和反修前沿地区的生产潜力,以便更好地支援内地建设,加强战备实力。这仍然是在一二线为三线和战备服务的前提下的勉强提法,隐藏在背后的,是日益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因为,经过三五计划的战备建设,三线地区的战线铺开过快,一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产品不配套和设备、原材料供应不足现象,使得新建企业建成后迟迟不能投产,产品不能交付使用;另一方面,过急过大的迁移,也影响了一二绒企业的发展,生产力出现萎缩,不能提供更多的资金积累。但是,这个矛盾既然是由于对国际形势总体判断过于严重造成军事工业畸形发展带来的,因此,在这个总体判断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四五纲要(草案)只能是一个继续激化矛盾的混合物,仍然不得不强调:沿海和反修前沿的工业基地,要把支援战略基地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凡是战略基地需要而沿海和反修地区又能办到的,就应尽最大努力,力争提前做到。

四五纲要(草案)对各地区的发展要求分别是:

三线地区: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要坚定不移地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战略基地。初步设想,1970年三线战略基地共有大中型建设项目653个,全部投资127亿元,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1970年这个地区的钢生产能力达到655万吨,十种有色金属39万吨,煤12亿吨,电力装机780万千瓦,拥有纱锭420万枚,都将超过目前东北的水平。1972年,这个地区将基本建成一个具有比较强大的重工业和比较稳固的农业基础的战略基地。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大体相当于和超过现在沿海地区的水平,有色金属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现在沿海地区的水平。直接配合军工生产的钢材、有色金属、国防化工产品的品种基本齐仝。1975年,三线地区将建成一个部门齐全、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的战略基地。钢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750万吨,接近现在全国的水平。十种有色金属100万吨,占全国55%。煤2亿l千万吨,占全国44%。拥有纱锭572万枚,占全国39%。直接配合军工的钢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材料和国防化工产品,大多数在数量上将超过目前全国的水平,能够立足于本地区,成套地大量生产各种常规兵器和尖端武器,成套地生产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设备。

其他地区:强调自给自足、各自为战。西南地区,要集中力量把已经开工建设的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的重点建设项目迅速建成投产,把配套项目很快建设起来。西北地区,重点是建设陕南和关中地区。要狠抓农业,力争粮食自给,加快燃料动力和交通运输的建设。甘肃乌峭岭以西和宁夏银川以北反修前沿地区有些重要工厂和建设项目,要分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新疆是反修的前沿地区,要充实和加强小三线的建设,以利独立作战。中南地区,重点建设鄂西、豫西、湘西的战略基地,并加强桂西和粤北地区的工业建设,提高设备配套能力。要发展亚热带作物,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橡胶等战略物资的生产。华东地区,山东沂蒙、皖南和赣西北是华东的后方,要分别建立一定的工业基础,以利独立作战。华北地区,山西大同以南地区是华北地区建设的重点。要集中力量建设长治钢铁厂和太原钢铁厂的收尾工程,同时要抓紧邯郸钢铁厂的建设。

四五纲要(草案)对各工业行业的要求是:

(1)高速度地发展钢铁工业。就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来说,建设的重点坚决放到三线地区,把解决三线战略布局问题放在第一位,三线第一。在集中力量建设三线钢铁基地的同咐,还必须进一步挖掘沿海现有钢铁工业的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分散在沿海和接近三线广大地区丰富的煤铁资源,新建和扩建一些钢铁厂。

(2)加速石油、天然气、水电的开发,积极改变燃料构成。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要积极发展煤炭,大力加强西南、西北、豫西等地区煤炭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在三线地区还没有找到大的油田,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要集中力量建设江汉油田,大力勘探和开发陕甘宁地区的石油。同时在战略基地积极寻找新的油田。我国水利资源大多数分布在西南、西北、湘西、鄂西等战略地区,但利用不够。

(3)大家动手办机械工业,提高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